搜索
首页 社会民生 宗教

美学观与审美观

论某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或某一作家)的美学观(审美观),请问各位,我应该从何下手呢?有没有这方面研究的朋友,可以给我点如何下这篇论文的建议啊.

全部回答

2006-12-29

0 0
    从红楼梦看中国古代对男子的审美观(转) 原文: 古代中国是个风流人物辈出的国度,不仅有象秦皇汉武那样的一代枭雄,也出现过无数的美男子。魏晋时期的潘安应该是中国古代美男子的代表了,“貌比潘安”成为流传千古的成语。
  据说潘安乘车出行时,倾城女子夹道观看,为了表达对他的爱慕,就向他的车上投掷水果,结果潘安每次都满载着水果而归。  以中国古代妇女的羞涩和封闭,如此公开大胆地追捧自己的偶像,可见其貌美程度。
  唐朝的男宠张易之被武则天称赞为:“莲花如张郎”,其貌美也令人咋舌。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作有《酷吏列传》、《刺客列传》,惟独没有《美男列传》,实为一大撼事也。 究竟潘安们长什么摩样,现在已无从考证了,但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也许给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佐证和素材。
    书中美男如云,头号美男子——主人公贾宝玉自不必说,北静王、蒋玉函、柳湘莲等一干人也个个出场不凡。作者对他们的外貌长相进行了大量直观、具体的描写。综合他们的体貌特征和性情才华,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对美男子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意趣。
   一、肤白 **** 这是美男子的首要条件。  肤色不白净,纵有千般好处也难入美男之班。请看红楼梦中的描写:贾宝玉是“面如中秋之月”、“面如敷粉”,北静王是“面如美玉”,秦钟是“粉面朱唇”,可见肤色必须如月似玉才能称得上美。
  这一点,与中国古代对女子的审美要求是一致的。历史上有不少黑脸汉子,如包公、张飞、李逵等,只能算做“酷哥”或“猛男”,断断称不得“美”。  “面如重枣”的关羽,也只有一把胡子称得上“美”。
  这和今天的所谓小麦色、橄榄色、巧克力色之类的健康肤色审美情趣大相径庭。 二、妩媚风流**** 这是对长相和气质的要求。红楼梦对贾宝玉的描写很具有代表性:“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似秋波”,“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如果不告诉我这是在描写一个男人,我以为是在夸周迅或者刘亦非呢。
    对秦钟的描写是“眉清目秀,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北静王是“美秀异常”、“真好秀丽人物”,蒋玉函是“妩媚温柔”,香怜、玉爱是“妩媚风流”,一个个阴柔有余而阳刚不足,这些原本用来形容女孩儿的词藻,在红楼梦中却大量运用在男子身上,可见美男子的第二个要求就是形容身段要妩媚风流。
    这可能是中国古代文化阴性特征的一个反映。肌肉累累的施瓦辛格要搁在中国古代,恐怕只能归入“莽夫”一流了。河南省中牟县潘安墓前的塑像,面庞丰满,俊眼修眉,有些龙门石窟中卢舍那佛的风韵,而卢舍那佛被称为“东方的蒙娜丽莎”。
   三、才佳 **** 如果只是外形生得好,那也不能算美男子,只能是生着好皮囊的俗人罢了。  潘安就写得一手好青词,歌赋文章在当时更是名噪一时;张易之虽是武后的男宠,却有四首诗收入《全唐诗》。
  贾宝玉虽不爱读书,但他在“淫词艳句”上的工夫连贾政都暗暗赞许,北静王也常和一班文人墨客为党,可见其才艺俱佳,所以宝玉才和他关系非同一般。红楼梦中还有一班男子,如贾琏、贾蓉、贾蔷、贾芸等也生得“妩媚俊俏”,但因为没什么才学,都是碌碌无为之辈,便算不得美男子了。
     管中窥豹,一叶知秋,通过对红楼梦中美男子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对男子的审美观点确与今天有很大不同。红楼中的美男子虽有很大的共性,但细细揣摩起来,其每个人又有特别之处,因此,可对其予以分类: 1、北静王——宫廷美男 *** 北静王是皇室成员,嫡系王孙,自有一种王者之尊,非一般凡夫俗子所能比拟,因此居红楼风流须眉之冠 2、贾宝玉——贵族美男 *** 贾宝玉是荣国公嫡系重孙,属于贵族阶层。
    如果用贬义的说法,则是“纨绔膏粱”子弟。他的美貌,可是连孤高自傲、超然世外的女尼妙玉都动了凡心的哟。只可惜他只生了个好胚子,“行为孤僻性乖张”,不入俗人眼,不合哪个时代对男子的要求。
   3、柳湘莲——豪侠美男 *** 柳湘莲大概是红楼梦中最富于阳刚之气的美男子了。  他侠肝义胆,决然磊落,快意恩仇,痛打薛蟠一场,颇有梁山英雄的豪气和痛快。 4、蒋玉函、秦钟——布衣美男 *** 他们俩一个社会地位不高,一个家道既不富也不贵,因此只能是平民美男了。
  他们的美缺乏北静王和贾宝玉的高贵,又没有柳湘莲的豪侠之气,反而如秦钟“怯怯羞羞有女儿之态”,不够大气。   自古以来都是“郎才女貌”,男重才,女重貌,男子太美未免有些“本末倒置”,但既然有男色如许,抱着健康的态度欣赏欣赏也无妨。
  他们本身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道别样风景。 李商隐的审美观 ****李商隐的审美观主要是在他的作品中表现的。因为他的诗歌的意境比较深邃,用辞遣句有时也比较晦涩,因而要正确了解他的审美观点,就必须对其诗其文,进行全面、深入和细致的探索。
     作为诗人世界观中一个侧面的审美观,归根到底自然是受他生平思想的制约的;但作为审美观自己本身,也有其特定的形式和发展、变化的轨迹。既然李商隐的毕生遭际是如他自己曾利用一种飘荡婉转的美丽的鸟儿打比方时说过的,那种jī@⑴愁颠沛、无枝可依的生活—— 流莺飘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这就决定了他在现实生活中所寄予高度同情和悉心体验的美,往往是“伤春”一类的流莺;而在艺术形象中精心铸炼的,则是婉转曲折地传达出诗人“本意”的“巧啭”。因为他具有不同于流俗的“雅韵”和“幽姿”⑴,所以他的艺术风骨是卓然特立的。
  然而因为他的文艺思想更多地受了“诗缘情而绮靡”⑵的影响和比较集中地表现了中晚唐风华绰约的诗风,所以他的婉转深沉的美感是和他坚韧不移的思想风骨结合着的;因为在他的诗歌中存在着诗人所特有的,成功地继承了屈原、李白以至李贺的积极浪漫主义传统的一面,而艺术想象又是那么飞腾、深厚,所以他的生活美和艺术美的想象,都是异常辽阔的,给人以境外之味和自由翱翔的天地。
    当然,有时也不免给人带来了过分渺茫和无从捉摸的感觉。因为他的思想耿介,而在政治观点上多少继承了杜甫的“不忘君”的思想,所以他的审美理想(或“审美标准”)便绝对不可能如过去有些人胡诌的,说他是一个什么“唯美主义者”。
  正如朱鹤龄所说的:“古人之不得志于君臣朋友者,往往寄遥情于婉娈,结深怨于蹇修,以叙其忠愤无聊、缠绵宕往之致。  ”⑶他的不少诗歌(特别是《无题》一类),在某些舍本逐末的评论家眼中,好象都是“缠绵宕往”、一往情深之作,好象都只是为了追求“蓬山”而向往“蓬山”,寄意“青鸟”而盼切“青鸟”,但实际他们却忽略了诗人的矢志不渝的高洁信念,忘记了诗人的密切结合着“善”的一种卓越的美的理想的追求。
    因此,尽管他还不可能象晋代诗人左思那样,放声高唱出“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的纵目登高的壮美理想,尽管他在坚持理想的同时还不时透露出彷徨、脆弱的情绪,但他对审美理想的追求,毕竟是始终处于在寂寞中燃烧的状态。
  火焰从没有熄灭。标志着“华年”的“锦瑟”永远弹奏着婉转的、但也是坚韧的弦声。       一、婉约的优美感和坚韧不移的风骨 在李商隐的不少诗篇中,人们可以看出他更侧重于优美的婉约审美情趣。
  从山川风景说,他夜宿盘豆馆时曾经敏锐地发现了隐藏在“芦叶梢梢”深处的夏景;在途经大散关遇雪时,曾缅念到亡妻曾经为他缝制过寒衣的旧梦。从树木花卉说,他对笼罩在斜阳暗影里和暮蝉声中的杨柳很感兴趣;而披拂着层层轻埃般暮雨的长安崇让宅中的紫薇花,也曾经引起他的一往情深的无限感慨。
    从对京都的怀念说,出现在杜甫笔下的是借汉武帝史事来铺写唐朝天宝以前的隆盛景象:“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秋兴》之七)而出现在李商隐笔下的,却有所不同,是突出了对长安上元灯节盛况的怀恋:“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
  ”(《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眼不得观》)同样是描写六朝国运的告终和“王气”迷信说的不可靠,在刘禹锡笔下,出之以苍凉沉雄的遒炼之笔,刻划了吴君孙皓战败出降时的一幕丑剧:“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西塞山怀古》)“千寻”是多么重、多么长,“一片”是多么众而且广!但在李商隐笔下却又不同。他特别着眼于曾经印证过多少六朝兴亡陈迹的玄武湖和鸡鸣埭,展示了婉约、优美的感受,突出了一种随着时间消逝的迷茫意境:“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咏史》)既没有“千寻铁锁沉江底”的沉重之感,也没有“一片降幡”那样从江畔的石头城上兀然而“出”的政治巨变之态。  在诗人眼中,就只是那么静谧的水天méng@⑵méng@⑵,使人们从六代豪华的陈迹中回忆起历史上曾经一再出现过的末代王朝,而又偏偏出现在龙盘虎踞的王家胜地。
   李商隐的审美趣味显然是偏于优美。但是,他对优美的趣味却密切联系着他的耿介的风骨。“风”偏于感情的飘逸,“骨”偏于意志的端正。  刘勰评屈原的作品:“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⑷所谓“惊才风逸”,是指才情横溢。所谓“烟高”,指理想崇高。如果说“风”在李商隐身上表现为孤愤的飚发,那么“骨”在他身上就表现为志气的刚劲。“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⑸,“生死刚正之谓骨”⑹,显然,都可以说是诗人绝对不愿意奴颜媚骨,为自己“一生无复没阶趋”⑺而快意的写照,说明诗人美感中蕴藏着理性观念和道德内涵。
    过去西方有些哲学家把“崇高”和“美”割裂开来,这恐怕是值得考虑的。李商隐的优美趣味包含着他的孤介风标,不仅说明他对优美的深微欣赏,完全不同于污蔑他的人所说的什么“浪子”,也谈不上什么“闲艳”⑻。
  诚然,他关心注意的往往是一些体态弱小和情调衰飒的事物,如: 弱柳千条露,衰荷一夜风。   ——《登霍山驿楼》诚然,他喜欢把原来优美传说中的人事,加以虚构,突出其不幸遭遇的一面。
  如: 伶伦吹裂孤生竹,却为知音不得听。 ——《钧天》诚然,他还善于把一些最足以表现寂寥冷落的客观事物和孤凄索寞的主观心情两者融合起来,塑造成为朦胧恍惚的意象。如: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春雨》他更善于透过一些从表面看来难以索解的感情、事件和动态,别有会心地想象和表现出为他所深刻体验的优美意象的内蕴,从而发人深省。如: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无题》这些,都说明他的审美趣味主要属于优美范畴。但他的这种美感从来不是为美而美的,不是和他的耿介风骨无关的美。  比如他青年时代,曾写过一首赞美和悼惜嫩笋的诗: 嫩笋香苞初出林,于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片心!                       ——《初食笋呈座中》在诗人眼中,这种被嫩壳层层包裹着的、刚出林的新笋,多么美好,多么高尚,但也是多么不幸!她的芬芳固然好象花苞,而她转眼长成,就可以竿头百尺。
    象这样的嫩笋,在长安的茫茫林海中实在不少;然而又如何能使其各尽其材,充分受到人们的珍重和爱护,而避免摧残和砍伐呢?李商隐对嫩笋的爱惜、赞美和同情,决不仅仅是停止在笋的“嫩”、“香”之上,而更重要的是深深寄寓了嫩笋的“凌云寸心”。
  因此他的评价笋“重如金”,正表明他对新笋的香嫩的美感,是依附着凌云寸心的,依附着新笋的崇高的审美判断的。  康德说:“审美的快感与理智的快感二者的结合对于审美趣味确实有益处。
  ”⑼我想,恰可以移用到这里来。香、嫩的快感和寸心凌云的快感的结合便是李商隐的审美趣味高尚的所在,也正是诗篇的因小见大、借物思人、透过自然形态看出其中的社会内涵之处。当然,如果仅仅以自然美着眼,仅仅是醉心于新笋的香嫩的美,只要写得好,也未尝不能引起读者的美感享受。
    如苏轼的所谓“长江绕郭知鱼美,佳竹连山觉笋香”⑽,并不失为一位诗人联翩的美丽浮想,而富于生活的特殊情趣;但毕竟不过是一个古代老饕的文人的特定味觉之美而已,而不同于李商隐对新笋的美感中包含着“凌云”的壮志,包含着诗人的人格美,不仅表现为婉约,而且显得崇高。
  屈原正是重视这一种人格美的。  他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⑾”。这里的所谓“内美”除了包括他以高阳苗裔和秉日月正气而自豪、自重外,更包含着他矢志永葆他原来所具有的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的意义。
  这种优美决不是趋于一味温柔,更不是流于轻浮。李商隐也正是这样。他在安定城楼凭眺时,想到了“贾生年少虚垂涕”,为贾谊和自己得不到朝廷重视而表现感伤。  这,好象不同于杜甫的“古来大才难为用”的愤郁之情喷薄而出。
  可是请品味一下诗的结尾两句吧: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yuān@⑶雏竟未休!这就显然表现出在全诗的秀越俊拔之中,的确迸发出一种横眉怒斥了。诗人对那些象到处抢食腐鼠的鸱鸟,丝毫不理解自己的高洁,并且还猜忌不休的小人,是决不容情的。
    这种怒斥表现了诗人的风骨。在诗中有“腐鼠”、“乱石”和“秋后蝇”,在赋中还有虮和蝎⑿等等的刻骨讽刺。 风骨可以和壮美结合,也可以和优美结合。李商隐的艺术形象固然以温柔蕴借居多,但并不排斥他对悲剧遭遇的理想人物的沉郁追思和愤切悼念,同时也并不排斥他对“雄奇”的审美趣味的爱好。
    他曾经给前辈诗人元结文集作序。其中有这么几句表示他对元结深切同情的话: (次山)见憎于第五琦元载,故其将兵不得授,作官不至达,母老不得尽其养,母丧不得终其哀。间二十年,其文危苦激切,悲忧伤于性命之际。
  ⒀这里,概括叙述了元结政治道路坎坷的几个排句,显得多么顿挫激昂,也恰恰是李商隐审美特色的具体说明。  这和他自己明白提出对艺术美的爱好是“哀上浮壮能感动人”⒁,恰恰可以互为印证。
  龚自珍说他自己的早期诗作的特点是“少年哀艳杂雄奇”。我认为这对李商隐说来,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在李商隐的《柳枝五首》的小序中,不是曾经谈到他青年时代的恋人柳枝弹奏的音乐的美妙特色吗? 吹叶嚼蕊,调丝@⑷管,作海天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
    “幽忆怨断”主要是优美,但“海天风涛之曲”则主要是壮美了。在李商隐身上,“哀艳”固然是主要一面,但有时却也以隐约的形式包含着“雄奇”一面。当然,这里的所谓雄奇,是紧密结合着李商隐的特定的哀艳的雄奇,不是高适、岑参的雄奇,也不是韩愈的雄奇。
   李商隐对婉约之美的爱好,包含着柔韧不屈的意志,是他的审美趣味的又一特点。  在现实生活中,在艺术创造中,李商隐固然也曾经为安定古城的百尺高楼,和在潭州与刘@⑸相见时的江风扬浪、日色昏沉的悲壮之景而惊心夺目,但引起他一往情深的注意和揣摹刻划的意境,最主要的往往是以一些柔弱的、纤小的事物为对象。
  出现在李白笔下的,不是“咆哮万里”的黄河,就是“飞流直下”的瀑布,不是“势拔五岳”的高峰,就是终古肖索的关塞风沙。  这些景象在李商隐笔下是不大看得到的。他想象的“暮雨”好比“轻埃”,松树的细叶好比“狐裘”,煎茶用的是“小鼎”,梦中听到的音乐是“细管”。
  然而正因为诗人的风节耿耿,这些优美的事物不但没有表现萎靡猥琐的姿态,反而洋溢着坚韧不屈的精神。尽管它们最后遭遇到偃蹇的命运,然而却卓具雄心,英姿勃勃,引起诗人的赞美和同情。  如, 石小虚填海,芦xiǎn@⑹未破缯。
  ——《北禽》精卫鸟和芦雁都可以说是弱小的。一个填海失败,一个避猎未成,当然很qī@⑺惋,谈不上什么悲壮了。然而人们如果再细致地体会一下诗人的审美感受,却可以看出尽管柔小,但却坚韧的意境。精卫衔来的石头诚然很“小”,可却是表现出达到她企图填平大海的愿望;秋雁的衔芦而飞,虽说比不上虎啸龙吟,但居然敢于抱着冲破强敌的缯缴的斗志,却也可以称得上意志果敢。
    诗人所说的填海宏愿的成虚,并不妨碍精卫所衔的石头之小;芦雁对敌的失败,也并无妨于她的雄姿俊发。这样的优美何曾与壮美绝缘?     二、李商隐对悲剧的体验与探索 终李商隐一生,是坎坷不幸的一生。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有感》)。  从幼年时代起他是一个孤儿,过的是“生人穷困,闻见所无”⒂的生活。为了维持家庭生计,他参加过那种为古代士人所贱视的“yōng@⑻书贩春”的劳动。
  虽然后来经过一段辛勤发愤、“引锥刺股”⒃的苦读生活,学习有成,得到了令狐楚等人的赏识和奖掖,先后考取了进士和博学宏词科。  可是只因为娶了王茂元的女儿,却又无辜地陷入了牛、李党争的漩涡,长期受到人们的压抑、排挤和打击,整个大半生就都是在天涯飘泊的作幕生涯中度过的。
  不仅如此,他生活着的安史之乱后的那个日落苍茫的唐王朝,就好象是一个“筋体半萎痹”(《行次西郊》)的半身不遂的病人,有左无右,体废血枯。  作为李商隐这样一个激切主张“安危须共主君忧”的诗人,原本是具有“欲回天地”的中兴壮志的。
  可是因为“凤巢西隔”,得不到朝廷的使用,无从施展他的抱负和才略,因此,他的内心沉痛自然就更深了,崇高事物在不断变化中的消沉、幻灭,引起了他的关切、彷徨和探索,无疑成为他的艺术创造中悲剧气氛的特点。
     崇高事物的悲剧引起李商隐的感伤和探索的,首先是美的消沉、幻灭,引起了他的“人间桑海朝朝变,莫遣佳期值后期”(《一片》)的慨叹。李商隐是深感于当时社会的白云苍狗的。在长篇五古诗《井泥》中,李商隐主要固然是“感念一生得丧而作”⒄,但也大量地触及了形形色色的人生剧变。
    污浊的井泥,经过一番整理,变成了景色优美的园林,政治的变化和地位的升沉也并不例外。对此,诗人曾经怀着愤切和大惑不解的心情,提出了这一令人难以解答的问题:“大钧运群有,难以一理推。
  顾于冥冥内,为问秉者谁?”他一面讥讽庸才xìng@⑼居高位,一面又慨叹象自己这样有才的人得不到汲引和重视。  而在两者升沉的对比中,他又深深抒发了对于崇高美在时日不居中消沉、幻灭的感叹。
  有时他着意构成一幅幅可望而不可及的璀灿图景,表达崇高美经过一番挫折,已经无从追寻。如《无题》: 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有时,他把一组情调哀瑟的自然景物编织到一起,浓重地渲染了华年盛事业已消逝的寂寞之情。
    如《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有时他写出当华年盛况一去不回时,尽管竭力补救,但终于无法挽回的憾事,从而显示了“才命两妨”和“世界微尘”的人生观在诗人审美感受中的形象化。
  如《谒山》: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有时则更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悼念,表现出他对于业已成为历史的理想美的宛转追求,但终于万象成空。
  如《梓潼望长卿山至巴西复怀谯秀》: 梓潼不见马相如,更欲南行问酒垆。行到巴西觅谯秀,巴西惟见有寒芜。 必须看到,他对崇高美的怀念和景仰,经常混和着感伤情绪,缺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往往侧重于心灵的亲切感受的抒发,而比较忽略了那种被康德称为“无限大”的崇高对象的特点,缺少渊tīng@⑽岳峙和鼓舞人心的风格。
    也正因为这样,他有时不免把一般悲剧遭遇和崇高美的幻灭二者混同起来。明明是对历史人物错误、缺点的批评或指摘,可是却掺和了惋惜和同情。“酒瓮凝余桂,书签冷旧芸”(《器刘司户》),这从诗人对高风亮节的刘@⑸的缅怀来说,自然是恰如其分的。
  可是再看看他的另一首有名的七绝《咏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这无疑是一首好诗。诗人批判了历史上错误的“王气”论,批判了那些认为“国之存亡,在人杰不在地灵”的“堪舆之惑”⒅,显然是可取的。
  但从全诗情调看,不管是在开头两句中通过漫漫湖水和百尺降旗等情景对末世王朝悲惨结局的渲染,不管是运用了象征六朝国运极其短促的“晓梦”一词所透露的感情气氛,都或多或少地显示了一些接近同情三百年间亡国之君的淡淡的哀愁。
    就算结尾一句“钟山何处有龙盘”吧,恐怕也不能免。我们总感到它除了表现为批判和讽刺的口吻以外,也很难绝对排除包含着某些惋惜和伤感的情调。为什么读者不可以作出这样的体会呢?你们一心指望的“龙蟠虎踞”,国祚长存,可是现在又落得怎样呢?一场场的短梦都过去了,留下的就只是作为历史见证人的湖水漫漫一片而已。
    这样一来,李商隐所赋予的感伤、喟叹和同情色彩的悲剧对象,就不免或多或少地与崇高事物混同了。 崇高事物的悲剧引起李商隐的另一种感伤和探索,是美的境界的迷茫和难以捉摸。如果说“人间桑海朝朝变”是他在时间方面有关悲剧的感伤,那么“北斗兼春远”(《凉思》)就是他在空间方面对现实的悲剧的感伤。
    他的审美感受是敏锐而丰富的,对于他所处的环境是那么一个“虎踞龙蹲纵复横”(《乱石》)的豺狼当道的社会是看得很清楚的。尽管他还不可能象李白那样气愤如山地写下“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无情挞伐的檄文,但他对横梗在当前的“乱石”,一般说是有横眉怒目之意,而没有恐惧和屈服之感的。
    他的弱点只是当崇高事物处于逆境时往往感到迷茫和抑郁。但即使如此,他也从不加以掩盖和回避,相反地能够超脱于逆境的一定距离之外,对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性的崇高事物和优美的自我心灵,进行从容不迫和透辟深微的观照,展示出她们的落落寡合的高洁、璀灿的精神境界。
  而这些境界的艺术创造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是既突出崇高美在空间中的高远意境,表现出理想美的卓越,显示了诗人由于性格中存在着一些软弱因素而感受到前途渺茫的心情。如《夕阳楼》: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身世悠悠”的遭遇,可以说是溶解在漫漫无际的空间之中的。“绕天”是高的,“悠悠”是远的。  看到孤雁堪怜,而问它飞向何处,但却偏忘了自己的身世悠悠,这样就加深了渺茫意境,扩大了“愁”的空间和崇高美的质量与数量。
  有的是出于对崇高美的同情和渴望,特别强调某一地带中景物的暗淡的特色。如《初起》: 想象咸池日欲光,五更钟后更回肠。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  据张采田说,这是诗人“在川回想京师之作”⒆。
  苦雾迷méng@⑵,朝晖难见,这固然是巴蜀地区的自然特色,但也未尝不可以看成李商隐在大中七年流滞东川时的特定心情。因此它具有更宽广的意义,标志着诗人出于为世事茫茫而自伤的、在艺术创造上的朦胧美的特点。
  五更时分就已经盼望日出,可是日出后却依然不照屋梁,而况转眼已经三年。  这种朦胧的美感意境在李商隐诗中是经常可见的。为了渲染他的理想和现实两者之间的hàn@⑾隔,为了表现他虽然切望美好理想转为现实,可是却苦于信心不足,同时在艺术上也为了创造他一向追求的一种空灵含蓄的情境,因而他心目中的崇高美往往是处于可望而不可及的境界之中:不是突出景物的迢遥恍惚,如所谓“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碧城三首》之一),就是突出意中人的天涯远隔,辗转以求,如所谓“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不是着意渲染由于理想的远隔给人们带来一种怅惘寂寥的感觉,如所谓“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春雨》),就是深深刻划某一种美丽景物的在自然范畴中变幻莫测的特色,从而揭示出自己不幸的精神内涵,如所谓“燕体伤风力,鸡香积露文。
    殷鲜一相杂,啼笑两难分”(《槿花二首》之一)。 总之,尽管李商隐心目中咸池的光辉从来不曾熄灭,然而又总显得有几分暗淡。不是慨叹它不曾普照,就是苦恨为浓雾所遮。在歌颂光明的内美上,比起屈原的“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来,显然是有些软弱了。
       三、美的理想火焰永远在寂寞中燃烧 不是在寂寞中沉默,而是在寂寞中为美不懈地追求。  辗转在千门万户歌唱着的流莺,确乎是李商隐的自我写照。李商隐是知道自己的歌唱是无力的,也是无济于事的。
  他曾经有过这样的慨叹: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闻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尽管明知“徒劳”,可偏偏还要“费声”。即使到了晚年家居时,他还是要借那一种不合时宜的五十弦的锦瑟,一弦一柱地弹奏出生平不遇的心声,表示他的不用于世的“春心”始终如一。
    尽管他也写过不少抨击黑暗势力的诗篇,可是真正属于灰心丧气,决心回避现实、归隐田园的作品实在不多。诚然,他说过自己有“永忆江湖”和扁舟归隐的志趣,然而那只有是等到立下了一番彪炳青史的功勋以后,首先他还得努力于中兴事业,回旋天地。
  诚然他讨厌当时的翻云复雨、争斗得不可开交的党局,生怕卷进党局之中,然而他并不因此而忘却“有美扶皇运”(《哭刘司户二首》之二)的崇高职责。  他只是满怀着愤愤不平的语气斥责那些搞党争的政治野心家:“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
  ”尽管中心不平,他还是要不断地天涯流转。他要退隐,固然没有谢灵运那样的大庄园,即使象袁枚的随园也不可得。尽管他对严峻的现实反映得不够,象《行次西郊》那样的诗也还不多,但在他的内心深处,至少在美学观点方面,他的理想还是始终坚持的。
    他从来没有象陶潜的“田园将芜兮胡不归”的表述,也从来没有象孟浩然的“红颜傲轩冕,白首卧松云”那样以退隐为自豪。他在诗歌中揭示他的美学理想是和他在政治上的用世思想相表里的。
  尽管他终生坎坷,但他毕竟以“出。

2006-12-28

167 0
    庄子《逍遥游》的美学品质 最近在看一本中西哲学对比时,看到了西方的尼采和庄子有很多的共性,于是翻阅了一些庄子的书,喜欢上庄子那种出世的心境。 "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
  对于人生哲学的问题,庄子主张采取一种逍遥自然的生活态度,主张"心斋"、"坐忘",强调"神"的概念,提出"厉与西施,道通为一"的观点。  这些内蕴深厚的哲学命题,同时也都是美学命题。
  闻一多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①《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总纲,自然也较突出地表现出内蕴深厚的美学观,展现出极其丰富的美学品质。 一、审美心胸——"心斋"、"坐忘" 庄子把"道"作为人存在于自然的最高形式并加以推崇,他认为对于"道"的观照,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田子方》中以孔子和老子对话的形式,阐明了这个道理,提出只要能够实现对"道"的观照,就能达到一种"至美至乐"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只有那些抛弃了生死、功名、得失、贫富、毁誉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体会,因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己、无功、无名这三个层次的精神状态,是达到"至乐至美"的先决条件,然后才是"隳肢体、黜聪明"的状态。  从对物质世界的排除到对思想意识的排除与否定,庄子把这种最高层次称为"心斋",又称为"坐忘"。
   在《逍遥游》中,从鲲鹏到燕雀,从大德至小德,都是"有所待"。也就是说主体无法取消对客观事物的依赖性,也就无法进入绝对自由的"逍遥游"的精神境界。只有那些能够从内心深处彻底排除利害观念,从人的各种是非得失的计较和思虑中解脱出来,进入"三无"精神层面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进入"逍遥游"的境界。
    《逍遥游》中的"圣人"许由,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以及《达生》篇中的"至人",《田子方》篇中的"真人",都是"无所待"的人物。他们为了达到"无所待",就必然先要进入"三无"的境界,或如《大宗师》篇所说的"外天下"、"外物"、"外生",亦即将个人的宠辱得失、世事人情以至生死都排除于心,创造出一种空虚的心境,只有这种空虚的心境,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
    当然,仅仅排除人与物质世界的联系以至人的生死都是不彻底的,庄子 还排除否定了人的思想意识,即"隳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正是"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这就是《人间世》篇所称的"虚而待物"的"心斋"和《大宗师》篇所称的"坐忘"。
  人们要从各种生理和心理的欲望中解脱出来,从对利害和功名的忧虑中超脱出来,从对死和生的迷惘中摆脱出来。  当庄子把对死生的认识从人本体移到超越个体之上的另外一个更高的、更普遍的存在时,死生的界限就消失了;当庄子把人的精神世界都否定之时,"心如死灰"的"虚"的状态也就达到了。
  虚而待物,所谓"待物",实为"不待",这种精神境界便更加接近"道"的境界。庄子通过《逍遥游》,对这种人生态度做出了深刻的阐释。   从这种阐释中,我们看到,《逍遥游》的境界是以"心斋""坐忘"为理想的自然状态,可以实现对"道"的观照,从而真正进入一种"游"的境界。
  "游"既是一种精神存在的状态,也是一种精神境界和审美境界。关于"游"的美学特质,后文将专题分析。 庄子形成"心斋""坐忘"这样"无所待"的境界,是与他所处的社会、人文、政治环境分不开的。  他想进入纯然的精神世界以逃避物质世界的弱肉强食以及功名利禄,这种消极的避世观念必然导致人主观能动性的丧失。
  但是,作为一个美学命题,这种境界标志着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审美心胸理论的真正发现。叶朗先生指出"庄子提出的这种‘心斋'、‘坐忘'的精神境界,作为对审美主体的一种要求,却有它的合理性。  。
  。。。。。庄子关于‘心斋'、‘坐忘'的论述,突出强调审美观照和审美创造的主体必须超脱利害观念,则可以看作是审美心胸的真正的发现(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审美主体的发现)。" ② 首先,"无所待"的精神状态,是对审美主体的首要要求。
  作为审美主体,当他进入到美的创造或者鉴赏状态时,他必须要抛弃任何利害得失的实用功利考虑,抛弃既有社会观念和人文观念的束缚,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审美客体的雕琢与鉴赏中去。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审美感受、情感、想象、理想等能力,物我两忘,获得审美愉悦。
  如果审美主体不能坚持"无所待",依然为客观所累,那便不能进入到自然、天然、超然的境界,无论是精神还是创造力都会受到约束,从而影响了对审美客体的创造和鉴赏,也就不能在最后释放出最完美的审美愉悦。
    庄子无论是在《逍遥游》中,还是在其他文章中,都强调着"无所待"、"虚而待物"的命题,这实际上进入了叔本华所说的"审美静观"。"逍遥游"的状态正是从一种意志和欲望的束缚中获得暂时解脱的一种审美方式,这种方式必然要求主体放弃习惯看法,打破自然与人的界限,人要最大限度地融合于自然,抛弃自己的物欲和意欲。
    《庄子》中的许多寓言也更深刻地支持了这一理论。《达生》篇的梓庆,削木为璩,至为精美。他强调的创造状态要"斋以静心","不敢怀庆赏爵禄"之念,"不敢怀非誉巧拙"之思,"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
  这正是"无功"、"无名"、"无己"的状态,是一种审美的心胸。 其次,庄子"心斋""坐忘"的审美心胸在审美创造活动中具有更突出的意义,它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创作论中"虚静说"的发端。  "虚静"也称为静思、空静、澄心、凝心等等,指的都是主体排除一切主客观因素的干扰,集中精力进入艺术构思和创造的一种精神状态。
  这种状态也就是"无所待"的状态,是"游"的状态。庄子称颂梓庆的技艺高超,但对他的心理状态更加赞赏,这种心理正是"虚静"的表现。虚静思想可以看作是主体进行审美或艺术创作活动时必需的心理状态,但从根本上说,它要求主体超脱世俗,忘其身后,心怀空明澄澈,从而获得精神解脱和心灵自由,这和"心斋"、"坐忘"又是相通的。
    庄子的虚静思想对后世的艺术影响极为深刻,魏晋时期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要求"贤者澄怀味象",《宋书•隐逸传》记载他晚年还感慨自己"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睹,惟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澄怀"就是涤荡胸怀,澄澈心胸之意,实践的是庄子"心斋"的思想。苏轼在《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诗中描述画家文与可画墨竹时的创作情景:"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  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与可的创作过程正是以"虚静"作为艺术构思和创作的基本前提。从老子到庄子,审美心胸说经历了开始发端到真正被发现、推广的历程,然后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艺术创作。
  从李白到张旭,从宗炳到郭熙,这种虚静的审美心胸始终影响着士人,影响着中国艺术。  这种艺术的内在核心,便是《逍遥游》里"无己"、"无功"、"无名"的心胸,以及"虚己待物"的心境。
   二、庄子的审美境界——"游" 我们看《逍遥游》中"游"的境界,首先是一种审美境界,是"至乐至美"的境界。庄子在《田子方》篇以老子之语称"吾游心于物之初","夫得是,至美至乐也。
    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在这里,"游心于物之初"就是游心于道,也就是"逍遥游"。"游"是《逍遥游》的一个基本概念,它展示出这种审美境界的自由性和无边际性,展示出一个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
  有了这个境界,"人"就从"物"和"角色"的存在状态中超脱出来,纵情翱翔于天地宇宙之间。   庄子用"游"来确定这种"至乐至美"的境界,如"以游无穷","游乎四海之外","游无何有之乡","游心于淡"等等。
  从今天的美学角度看,这些都准确地把握了审美活动的特征,又超脱出普通的审美活动。因为庄子的"游"是"心斋"、"坐忘"的游,除了超越功利,还超越了自我,超越了自我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因此具有更为飘渺神奇的美学品质。
    实际上,"游"的本义就是游戏,叶朗先生指出:游戏是没有功利性目的的。③功利是对"游"这种自然状态的一种威胁,是破坏自然箫声的杂音。纯然的"游"的境界是超脱物欲与功利的,它不会滞于物,为物所累,为世所累,为名所累,因此在我们今人看来,这是一种纯然的审美境界。
  同样,从我们今天的美学角度出发,支撑着庄子的正是一种游戏的精神,一种超然的精神,一种审美的精神。  当然,庄子本人不会意识到这种精神的存在,并且,他否定精神世界,同时也把美与丑同化,美学对于他来说没有任何意义,这些意义只对后世对我们今人产生影响。
  我们说,庄子的"游戏"是一种艺术的、审美的游戏,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游戏,是精神的、有丰富美学韵味的游戏。  在庄子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这种"游"的宏大气息。
  这种气息的实质,从美学角度看就是处于精神人格层次的审美愉悦。《养生主》中的庖丁在解牛时"游刃有余","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达到随意遨游的境界,这一点和前面提到的削木为璩的梓庆是相同的。虽然庖丁的行为不是纯粹的艺术创作,但所谓"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就是说庖丁解牛符合音乐舞蹈的节奏,已经达到了审美的境界。
    并且,庖丁在把别人带入审美境界、让别人叹为观止的同时,他自身也得到了愉悦。这种愉悦来自获得创造的自由,这是进入审美境界而产生的一种精神享受,即审美愉悦。此时的庖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这种快乐显然是超功利的,庖丁的创作状态正是"虚静"的状态。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复现自己","肯定自己"。  人们找到了自身的自由状态,也就接触到美和美感的实质。从我们"人"的角度出发,"逍遥游"里的"游"正象征"人生",是一种人生境界。
  "游"代表着人生这一段路程,代表逍遥的人生,"游"更表示自由和快乐。逍遥的境界固然令人神往,但不能凭空获得"游"的资格,要想尽情遨游,必须加强对自身的修养和升华。  《逍遥游》介绍了人生的四个层次,实际上,人的升华是无穷无尽的,这正是庄子认为的"无穷",只有在无穷之中,才能做到真正的游刃有余。
   "游"的境界甚至被庄子在《逍遥游》中以神异的笔墨写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几"。  这里庄子打破了个体受外物的牵制而游离于天地之间,尽管还不是纯然的"无所待",但这种对神异的描述,已经体现出对"道"的观照。
  这是放纵无碍的精神逍遥之旅,也是主体超越时空之旅。庄子要求"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在"游"中做到主观精神与"道"的合一,进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状态(《齐物论》)。
    这个思想为中国古典美学"神与物游"、"思与境谐"的形象思维论奠定了基础。进入到今天的审美层次,庄子这种"游"的过程既是想象与形象紧密结合的过程,同时形象思维又包含着主题强烈的感情活动。
  庄子既带给我们生动的物象,丰沛的情感,同时还带来许多飞腾的想象,这正是庄子对具体外物的突破和超越。  这种不拘泥于形式的风格正是"心斋"、"坐忘"的一种体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庄子超越时空的自由境界为艺术创作的形象思维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对中国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三、《逍遥游》的审美观 《逍遥游》中的"游",指的是游心于"道"的精神境界,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  他在《逍遥游》中为了论证"道"的最高境界,"通篇以‘大'字为线索",以"小大之辨"作为贯穿全文的纲绳。
  在《逍遥游》中,自然万物大至巨鹏,小到学鸠、斥?;寿命长及冥灵、大椿,短至朝菌蟪蛄;社会生活中大德如宋荣子、列御寇,小德如那些名利之徒,小知大知,小年大年,小德大德,在本质上都是没有差别的。  不但大小没有差别,而且美丑、贵贱、是非、生死也都同"小大之辨"一样,没有差别。
  在《齐物论》中,他提出:"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就是说小草杆和大木头,最丑的人和最美的人,以及一切稀奇古怪的事情,都是没有差别的,用"道"这个本体去认识,都是等同的。
     从今人视角出发,庄子的这种哲学把事物的规定性完全忽视,把"大小"、"美丑"、"善恶"等等完全看作是纯粹主观的东西。这样他就从美学的相对主义走到了美学上的主观主义,无疑是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的相对主义认识论的误区。
  实际上,从庄子的思想出发,庄子不只否定了事物的规定性,甚至连事物本身都加以否定,他"齐物"的观点实际上是对相对主义的破坏,庄子的时代没有美学,因此我们后人的归纳对庄子那个时代没有意义。  但是,作为一个美学命题,我们却能从庄子思想中探寻出一种审美观,而这种审美观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首先,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大小、美丑这些概念不仅是相对的、同一的,而且更是虚无的,只有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才是最高的、绝对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是宇宙间一气运化的充满生命力和自然力的美。
    这对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产生了至为重要的影响。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现象的大小美丑只属于较低层次的美学范畴。叶朗先生指出"一个自然物,一件艺术作品,只要有生意,只要它充分表现了宇宙一气运化的生命力,那么丑的东西也可以得到人们的欣赏和喜爱,丑也可以成为美,甚至越丑越美。
    " ④这种"气韵生动"的最高范畴,已经成为中国古典美学显著的审美特征之一。 从审美创造上看,我们看到的庄子思想中的审美观不是着眼于逼真再现具体的物象,而是着眼于整个造化自然;它不局限于表现单一的物象,而是力求表现出对象所蕴含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表现出宇宙元气运化的生命力。
    即使是一草一木,一丘一石,也要点化出它的灵气、生机和力量。这就是刘勰《文心雕龙》所讲的"写气图貌",王微《叙画》中所讲的"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当然,不仅仅是审美创造,就审美欣赏来说,对于物象,庄子似乎不看中审美对象的感性外在形态,他更注重观察外在形态下隐含的精神与气韵。
    庄子在《逍遥游》以及其它文章中塑造了大量形态丑陋的兀者、支离者、瓮 大瘿的形象,他的这种塑造从今天的美学角度看来,表明的是这样的审美观:外在形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和力量。
  美与丑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转化,同时美的极致也升华出来。这种美的极致显然发轫于庄子"小大之辨"、"道通为一"观点。   其次,《逍遥游》把庄子"小大之辨"的命题展示给我们,同时也给我们标示出一种"自然之美"的审美理想,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建立起与"错采镂金""雕缋满眼"相对的一种美感或美的理想。
  在《逍遥游》中,那种"御气而行"的潇洒状态实际上就是自然状态,人处于自然中,自然是美的。  自然之美含藏着内在生命及活泼之生机,它孕育万物,欣欣向荣,表现着无限的生意。无怪乎庄子在《知北游》中赞叹着:"天地有大美而言,四时有明法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道法自然"这一命题传达了道家美学的一个最基本思想,即关于真与美的统一观。在道家看来,最美的即是最自然的,最高的审美标准和审美境界就是合乎自然之道,体现素朴自然、恬淡无为。  一切人为的、违背自然本性的事物,都是对"天地之美"亦即"自然之美"的破坏。
  由此,庄子认为,就自然界而论,《逍遥游》中的巨鹏,有待乎风;《马蹄》篇中的马,受笼络约束,失去了自然之美。就社会生活而论,《逍遥游》中的势利之徒,受名缰利索;大德如列御寇,亦"犹有所待",也失去了自然之美。
    就艺术而论,"文采"坏"五色","六律"坏"五声","牺尊"坏"纯朴","?璋"坏"白玉"(《马蹄》)。凡是人为的东西都破坏了自然之美。只有那些动物在大自然中不受束缚的"天放",艺术创作中不经人为的"天籁"、"天乐",才是符合自然本性的美。
  甚至《逍遥游》中,巨鹏所适之处,也是"南冥者,天池也。  ""天池",成玄英注云:"大海洪川,原夫造化,非人所为,故曰天池。"这说明,无论是《逍遥游》还是庄子的其它文章,贯穿其中的是"自然主义"的审美理想。
   当然,庄子的这种主张从表面上看否定了一切艺术,因为艺术品的诞生必然会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与影响,纯自然的艺术创作以及审美状态是不存在、不现实的,庄子的思想并没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尽管如此,他的"自然之美"的观点作为一种审美追求,仍然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勰的《文心雕龙》,处处强调自然之美,论诗歌创作,是"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论作家的个性风格,是"自然之恒姿";论文章体式是"自然之趣"。钟嵘《诗品》也提出"自然英旨"的美学主张。  唐代李白更是明确标举"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审美理想。
  如是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形成了一种与"错彩镂金""雕缋满眼"的美感或美的理想相对的审美理想。摘引宗白华先生的话,这种自然之美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它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是美学思想史上的一个大解放。
  ⑤庄子正是这种解放的先导。   以上,我们透过《逍遥游》,试图窥探庄子思想中蕴含的审美心胸、审美境界以及审美观。《逍遥游》带给中国古典美学一个全新的精神形态——关于人的审美关注、潜在能力和自由创造的哲学。
  《逍遥游》启发了古人的艺术精神,并且影响至今,具有十分丰富的美学内涵。闻一多说:"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 ⑥郭沫若曾评价庄子:"秦汉以来的一部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庄子)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⑦这正是《逍遥游》的美学品质之所在。
   。

2006-12-28

168 0
    写中国古典作品的美学观,可以选读一下屈原的《离骚》, 因为其意境美不胜收。在结合清代王国维的有关美学理论 深入具体的研究一下。然后写出心得,就成文章了。要言 之有物,每一段落要有不同的内容。
  凤头,猪肚,豹子尾, 是形容写文章的起码要求。 文章的开头要引人入胜;结尾要干净利落,立论要能顺理 成章,并能自圆其说;中间要展开问题详细论述,广证博 引,写得如同猪肚一样丰富饱满,就对啦。
    当然,论文最 好能按问题分出章节来写,还有对于历史背景要交代一下。 最后其作品的美学价值、历史意义阐述一下就比较圆满了。 有关《离骚》的所有文章尤其是近作都要读一读,以及作 者,历史人物屈原的有关史料要全面了解清楚。
  他的其他 作品也最好泛读一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如美学等应该读 王国维。  他的有关理论要清楚。在阅读中起码要做200个卡 片。最后,把卡片按照文章的提纲摆放安排一下,在用自 己的话把它们连起来。
  或者说,把卡片安排到你的段落中 去。(如果是引用,一定要写明出处。最后把参考过的书 籍详例一个书目单于文章最后,以证研究的严谨和专业)。   写文章的事到这里,得!大功告成!修改几遍,就可以交给 老师或专家了。
   如果你对其它某篇古代文学作品感兴趣,就研究哪篇,也 是上面讲的路子。祝顺利完成论文写作! (仅供参考)。

2006-12-27

150 0
古代的肥环瘦燕你听过了吧?你可以用唐代的杨玉环贵妃的丰满美丽来研讨唐朝人的喜爱肥腴丰满身材为美的审美,以及现代人以消瘦为美的审美观来写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观点。

2006-12-27

133 0
搜一下 美学观与审美观 希望能找到你想要的

2006-12-27

134 0
希望以上网站内容能帮到你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社会民生
宗教
其他社会话题
公务办理
法律
军事
求职就业
时事政治
宗教
宗教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