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语前置求教“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就是把动词的宾语提到动词之前或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之前的一种句式。有以下四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如: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本句有否定否词“不”,说明它是否定句,代词“我”是宾语,两个条件都符合,那么代词宾语“我”就提到了动词谓语“与”前。 译为:时间一天
天地流逝,再也不会有更多的光阴给我。
诸侯之礼,我未之学也。(《孟子•滕文公上》)译为:诸侯的礼仪,我没有学过它。
世溷浊而莫余知也,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译为:社会一片混浊,没有人了解我啊,我将昂首阔步,不予理睬。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全部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就是把动词的宾语提到动词之前或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之前的一种句式。有以下四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如: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本句有否定否词“不”,说明它是否定句,代词“我”是宾语,两个条件都符合,那么代词宾语“我”就提到了动词谓语“与”前。
译为:时间一天
天地流逝,再也不会有更多的光阴给我。
诸侯之礼,我未之学也。(《孟子•滕文公上》)译为:诸侯的礼仪,我没有学过它。
世溷浊而莫余知也,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译为:社会一片混浊,没有人了解我啊,我将昂首阔步,不予理睬。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礼记•大学》)译为:所说的让一个人思想诚实,就是不欺骗自己。
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如:
这条规则是比较严格的,在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或介词的宾语一般都要前置。
如:
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这个句子是疑问句,疑问代词“安”提到了动词“在”之前,常式句应是“在安”,这个句子却变成了“安在”。译为:项王问:“沛公在哪里?”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即“操何”。
译为:大王来带了什么礼物?
吾谁敢怨?(《左传•昭公二十年》)“谁敢怨”即“敢怨谁”。译为:我敢怨恨谁呢?
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何以”应是“以何”。
这个句子是介词“以”的宾语“何”前置了。译为:您回去后,用什么报答我?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应是“与谁”。这个句子也是介词“与”的宾语“谁”前置了。译为: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是同道呢?
3、助词“之”或“是”提宾。
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何罪之有”即“有何罪”。“之”,助词,放在动词“有”前作提宾标志,把宾语“何罪”提到动词“有”之前。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句读之不知”即“不知句读”,“之”助词,将宾语“句读”提到动词“知”之前。
“惑之不解”同样。译为:不懂得文章的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孟子•滕文公下》)“戎狄是膺”即“膺戎狄”,“荆舒是惩”即“惩荆舒”。译为:攻击戎狄,惩罚荆舒。
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罚颛臾》)“尔是过”即“过尔”。“过”,责备。译为:求呀!恐怕该责备你吧?
另外,用“之”“是”提宾后,又常常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副词“唯”,以强调语气,构成“唯……是(之)……”的格式。
翻译时调顺语序,“是(之)”不译,“唯”译为“只”,有时也可不译。如:
唯陈言之务去。(韩愈《樊绍述墓志铭》)译为:只务必去掉陈言。
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译为:只看我的马头。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译为:只推荐有才能的人,我得到他们并且重用他们。
有时,“之”提宾时,在“之”和动词之间加上一个“为”字。如:
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孟子•尽心上》)译为:聪明的人没有不应该知道的,但要急于知道当前最重要的事。
4、其它
有时,为了强调宾语或诗歌中音韵的需要,也把宾语前置。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一言以蔽之”即“以一言蔽之”。译为:《诗经》有三百首,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叫做“思想上不邪恶”。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一以当十”即“以一当十”。译为:楚国的战士没有不用一个人抵挡十个敌人的。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赤壁怀古》)“多情应笑我”即“应笑我多情”。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即“无觅英雄”。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