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冰封之五(坦克)
在中华网找到一篇,看作者的意思是这是风暴1和风暴2,分别对应85I和85II。
乍一看,其外形颇似96式主战坦克,像焊接炮塔、栅栏、6对小直径负重轮等都与96式毫无二致。不过记者在仔细打量之余,还是找到了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 比方说在主炮上,96式采用的是125毫米滑膛炮,而“风暴”采用的是加长身管的105毫米线膛炮;在炮塔两侧的烟幕弹发射器配置方式上,96式是呈两排布置,内排4具,外排2具;而“风暴”则呈三排布置,每排各2具。 至于两辆“风暴”坦克之间,外形就更相似了。据设计师介绍,两者仅在内部结构上稍有差异。
外形特征
本刊2003年第9期曾专门介绍过国产坦克的外形识别,由...全部
在中华网找到一篇,看作者的意思是这是风暴1和风暴2,分别对应85I和85II。
乍一看,其外形颇似96式主战坦克,像焊接炮塔、栅栏、6对小直径负重轮等都与96式毫无二致。不过记者在仔细打量之余,还是找到了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
比方说在主炮上,96式采用的是125毫米滑膛炮,而“风暴”采用的是加长身管的105毫米线膛炮;在炮塔两侧的烟幕弹发射器配置方式上,96式是呈两排布置,内排4具,外排2具;而“风暴”则呈三排布置,每排各2具。
至于两辆“风暴”坦克之间,外形就更相似了。据设计师介绍,两者仅在内部结构上稍有差异。
外形特征
本刊2003年第9期曾专门介绍过国产坦克的外形识别,由于当时尚不明白“风暴”1和“风暴”2相对应的就是85-I和85-Ⅱ,故没有提及“风暴”的名字;而且当时由于对85-I也不甚了解,因此也没有谈及其外形特征。
不过那篇文章对85-Ⅱ的外形描述,倒是与记者见到的实物一模一样。
焊接炮塔是“风暴”坦克的最大外形特征,而此前的59系列、69系列,包括80式、88A、88B等坦克采用的都是铸造炮塔。
6对小直径负重轮的底盘是“风暴”坦克的又一特征,59系列、69系列坦克采用的都是5对负重轮的底盘。“风暴”坦克的这两大外形特征被以后的85-ⅡM、85-Ⅲ、96式、99式等坦克沿用。
从外形上看,“风暴”1和“风暴”2极为相似,都采用了焊接炮塔、加长身管的105毫米炮、6联装烟幕弹发射器和6对负重轮。
如果不是方总在旁边介绍,记者根本无法将两者区别开来。原来,“风暴”1的发动机为730马力,而“风暴”2的发动机为800马力,由于“风暴”2的发动机功率增加了,故车体后部的动力舱室也相应有所变化,车尾加长了135毫米。
在传动系统的结构上,两者也稍有差别,“风暴”2的行星变速箱增加了1个前进挡,即由原来“风暴”1的5个前进挡和1个倒退挡,改为6个前进挡和1个倒退挡。另外,“风暴”2的变速箱也换成了液力半自动的。
总体布局
“风暴”坦克采用的仍是常规的布局方式,即驾驶室在前,战斗室居中,动力室在后。这种布局的外在特征是,炮塔位于车体中前部,车体后部有发动机散热窗。另外,从底盘上看,主动轮在后,诱导轮在前。
由于没有采用自动装弹机,乘员仍为4人,除车体前部的一名驾驶员外,炮塔内还有3名乘员,车长在火炮左侧靠后;炮长位于火炮左侧、车长的前下方;装填手在火炮右侧。
记者先后进入了驾驶舱和战斗舱,想感受一下当坦克兵的滋味。
舱室内的空间的确很小,坐在里面身体几乎无法转动,真不知道坦克兵是如何操纵各种仪器的。即使是静止状态,记者在舱室稍微待一下就感觉到了闷不透风,觉得十分难受,真不敢想像当坦克开起来后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记者曾在不少刊物上见到过乘员可以从车底下方出入舱室,而且驾驶员也可以从驾驶舱进入炮塔内,现场询问方总后也证实了该说法。而当记者发现驾驶舱与炮塔之间只有很小的狭窄缝隙时,怎么也想不通驾驶员是如何从此处爬入炮塔内的。
看来,想当一名合格的坦克兵,还真不容易。
火力分析
相比早期的59系列和69系列坦克,“风暴”的火力大幅提升,这主要表现在主炮和火控系统两个方面。
“风暴”1和“风暴”2采用的都是加长身管的105毫米线膛炮,而且身管采用机械自紧工艺制造,可以承受较高的膛压。
据方总介绍,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提升了火力,另一方面也有别于引进的105毫米线膛炮,可谓一举两得。一般而言,增强火力的方法不外乎是增加炮管长度和增大火炮口径等,前者是一种比较简易的方法,而后者则会带来弹药等多方面的变化,因此,在当时技术储备不足的情况下,“风暴”采用了前一种方法。
后来85-ⅡM坦克将炮管口径增大到125毫米,并配备了自动装弹机,在火力提升的同时,乘员数量也由4人减少到3人。“风暴”坦克既可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又可发射破甲弹和碎甲弹,弹药基数为44发,携带比例为4:3:3。
其中炮塔尾舱内存放6发,战斗室与动力舱之间放置18发,驾驶员右侧放置20发。也许有人马上会问,“风暴”坦克有没有弹药隔舱化?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炮塔尾舱内存放弹药并不意味着就实现了弹药隔舱化设计,“风暴”坦克尾舱内存放的6发炮弹与战斗室之间并没有隔板,尾舱上部也没有泄压板,因此隔舱化无从谈起。
另外,“风暴”坦克必须以固定角(4度左右)装填弹药,对反应时间稍微有些影响,但尾舱内放置的弹药,在水平方向上则能以任意角度装填,只是垂直方向仍须以固定角装填。
在辅助武器方面,“风暴”坦克配备有1挺7。
62毫米并列机枪和1挺12。7毫米高平两用机枪,这也是一般坦克常见的配备方式。其中,7。62毫米并列机枪位于主炮右侧,12。7毫米高平两用机枪位于装填手舱口座圈上。弹药基数分别为2250发和500发。
在火控系统方面,“风暴”2采用了国产的212式下反稳像式火控系统。可以说这是我国在坦克研制方面首次应用了指挥仪式火控系统,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该火控系统缩短了射击反应时间,具有较高的首发命中率,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坦克的战场生存能力。
坦克静止时,在1600米距离上,射击运动目标的命中率为90%,系统反应时间不大于6秒。坦克运动时,在1200米距离上,射击运动目标的命中率为90%,系统反应时间不大于12秒。212式稳像式火控系统的研制成功,使得我国彻底摆脱了对西方火控系统的依赖。
后来的85-ⅡM坦克上采用了改进的稳像式火控系统。尽管许多人都认为国产的下反稳像式火控系统并不比国外的上反式差,但记者所遇到的大多数坦克专家都认为还是上反式的好,因为上反式稳定的只是反光镜,而下反式稳定的是瞄准具,两者比较而言,当然是稳定反光镜来得容易。
大家也许会犯嘀咕:为什么麻烦反倒精度差。事情有时候就是这样,往往出力不讨好。
正是由于采用了加长的105毫米火炮和先进的稳像式火控系统,使得“风暴”坦克的火力相比早期的59系列和69系列坦克有了质的飞跃,初速和打击精度都得到极大提升,射速也达到了7发/分,当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其穿甲能力应当在550毫米以上,基本具备了对抗当时世界上先进主战坦克的能力。
此外,“风暴”坦克还具备车长超越炮长调炮的能力。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车长超越炮长调炮与指挥仪式火控系统没有必然的联系,早期的简易式火控系统也可以实现这一功能,比方说我国的59改型坦克就具备了车长超越炮长调炮的能力。
纯粹超越调炮车长只需要有观察设备就行了,不需要瞄准设备,即瞄准射击还要车长命令炮长来完成而要做到超越炮长射击,车长和炮长就必须各有一套独立的观察瞄准设备了,这样才可以保证车长既能观察到目标也能独立瞄准射击。
这时就必须是指挥仪式火控系统了,而且还必须是猎-歼式火控系统才能实现这一功能。
防护能力分析
由于采用了焊接炮塔,“风暴”就可以很容易地披挂反应装甲。自80式坦克以来,我国坦克开始逐渐采用反应装甲,因此,“风暴”披挂反应装甲完全不存在问题。
有了反应装甲这层外衣,“风暴”坦克的防护能力自然就上了一个档次。据推测,其炮塔前装甲的防御能力在550毫米左右,这在当时,配备105毫米线膛炮的坦克已经很难击穿它的炮塔前装甲了。“风暴”坦克炮塔外部两侧加装有栅栏,增强了对付破甲弹的能力。
炮塔两侧安装有2组烟幕弹发射器,即每侧有6具烟幕弹。烟幕弹发射后,可很快形成100米的烟幕屏障。发射器还可抛射榴霰弹,以杀伤敌方的有生力量。另外,“风暴”坦克还增装了热烟幕施放装置,炮塔后部的尾舱内增装了集体三防装置(集体三防装置与尾舱内的6发炮弹间有隔板),可防护冲击波、超压、热气流、空气放射性沾染、化学毒剂和生物战剂等,提高了坦克通过原子弹爆炸区和生物化学毒剂污染区的防护能力。
“风暴”坦克的车体与80式主战坦克基本相同,首上甲板可以披挂复合装甲,车体还可加装反应式装甲,进一步提高了防御能力。车体两侧安装了屏蔽裙板,裙板外侧附加了反应式装甲,加强了坦克侧面的防御能力,尤其是加强了对破甲弹的防御。
机动性分析
由于设计思想的不同,我国坦克在战斗全重方面与西方坦克相差悬殊,西方坦克动辄重达60余吨,而我国坦克普遍只有40余吨。所以,我国坦克尽管在发动机功率方面落后于西方坦克,但单位功率并不差。
而决定机动性的主要指标就是单位功率。这就是说,在机动性方面,我国坦克并不比西方坦克差。
“风暴”1和“风暴”2的发动机功率分别为730马力和800马力,相比当时西方坦克的1000马力和1200马力,确实有些偏小;但“风暴”1和“风暴”2的战斗全重分别只有39。
5吨和41吨,故两者单位功率分别达18。5马力/吨和19。5马力/吨。这样的单位功率使得“风暴”2的行驶速度达到了60。4千米/小时。此外,“风暴”的爬坡度达31度,过垂直墙高0。8米,越壕宽2。
7米。
结语
“风暴”,一型坦克的理想。它让人想起了战场上金戈铁马纵横驰骋、掀起扯天狂沙的雄壮景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型坦克却没能实现这个宏愿,它注定要在脉脉夕阳之下、萋萋芳草之中终老于斯。
望着夕阳下平静的“风暴”,它好像在述说着自己当年的沧桑。诚然,“风暴”在外贸上失败了,但是它在我国坦克研制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它开创了我国坦克首次应用焊接式炮塔和稳像式火控系统的先例,为我国后来85-ⅡM的出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说是为我国的96式坦克的顺利研制夯实了根基。
特别注意关于烟幕弹发射器的描述。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