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什么文字推敲的故事吗?古今
推敲“推敲”
2007年08月14日23:02 图林小姜欢迎您
标签:
艺术赏析
感悟随笔
文化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这是唐代以苦吟出名的诗人贾岛所作的著名诗篇:《题李凝幽居》。
传说贾岛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有一天骑驴到郊外,触景生情,吟出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时候,贾岛的脑海中浮现一幅画:月夜幽静的山林,飞鸟在池边的树林里栖息了,万籁无声,一个和尚匆匆而归,来到门前,是“推”还是“敲”呢?贾岛觉得诗中用“敲”用“推”两字都恰当,但一时不知用哪个字更好。 就一边思考,一边做着推门和...全部
推敲“推敲”
2007年08月14日23:02 图林小姜欢迎您
标签:
艺术赏析
感悟随笔
文化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这是唐代以苦吟出名的诗人贾岛所作的著名诗篇:《题李凝幽居》。
传说贾岛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有一天骑驴到郊外,触景生情,吟出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时候,贾岛的脑海中浮现一幅画:月夜幽静的山林,飞鸟在池边的树林里栖息了,万籁无声,一个和尚匆匆而归,来到门前,是“推”还是“敲”呢?贾岛觉得诗中用“敲”用“推”两字都恰当,但一时不知用哪个字更好。
就一边思考,一边做着推门和敲门两种动作。不料冲撞了时任京都长官韩愈的车队,贾岛忙赔礼,并将因“推”“敲”二字专心思考不及回避的情形讲了。韩愈听了深思后便说“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显得夜深人静。
”贾岛连连拜谢,把诗句定为“僧敲月下门”。“推敲”的典故由此而来,引申意为斟酌文字,反复琢磨。
然而,此“推敲”的故事其本身就值得“推敲”。到底是“推”好还是“敲”好?仔细琢磨、推敲,其实用“推”字不一定比“敲”差,用“推”似乎更符合生活常规。
试问:谁会半夜三更敲门呢? 用手“推”门,更能于无声处突出古寺的寂寞荒凉,因为地偏,少有人来,大门一直虚掩着;更能于无声处突出僧人的与世无争,因为不贪,没有钱财,不用紧闭大门。夜晚的古寺,周围万分寂静,一个僧人回寺,怕影响树上鸟儿的休息,悄悄地推开了门,“吱呀呀”,一阵轻微的推门声在荒郊月夜里响起。
僧人“敲”有声,“推”无声,一个“推”字更可达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作为大文学家的韩愈,不会不知道“推”与“敲”的区别,但为什么韩愈最终还是选择一个“敲”字呢?
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韩愈选择“敲”,是为了突出“静”,用“敲”声来渲染诗所描绘的“幽静”的意境。
而如果用“推”,可能更符合实情,也就是相对于“意境”的“实境”。况且,门是锁还是闭,僧人应该知道。就是不知道,先推一下也就知道了,根本不用去费心思索是“推”门还是“敲”门。因此,韩愈思考的并不是在实境中的简单的“推”与“敲”动作的取舍,而是在整个诗作的意境中的“推”与“敲”之不同“声响”效果的选择。
诗言情,而情从境。作为一首诗的“境”,意境是艺术化了的实境,是诗所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也是诗人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所以,诗作所描述的对象,毕竟不是生活本身的反映,容许,而且必须做某种恰当的艺术加工。
由此可见,诗人贾岛和韩愈所琢磨“推敲”的问题,与其说是从诗作的细微方面讲,是“推”还是“敲”的文字斟酌,不如说是从诗作的宏观方面讲,该诗之写作,应主从实境还是主从意境的思索。这才是“推敲”这个故事的实质所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