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是怎么来的?
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
天干地支相当于树干和树叶。它们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整体。中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互联叫做“天干”;“地”和“支”互联叫做“地支”,合起来就是“天干地支”。
天干有十个字,依次顺序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
地支有十二个字,依次顺序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总称为“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原始意义,有这样有趣的说法:
1。 天干
(甲)象草林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又有认为,甲者铠甲也,把万物冲破其甲而突出了。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伸长。乙者轧也。
...全部
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
天干地支相当于树干和树叶。它们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整体。中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互联叫做“天干”;“地”和“支”互联叫做“地支”,合起来就是“天干地支”。
天干有十个字,依次顺序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
地支有十二个字,依次顺序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总称为“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原始意义,有这样有趣的说法:
1。
天干
(甲)象草林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又有认为,甲者铠甲也,把万物冲破其甲而突出了。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伸长。乙者轧也。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然著见而明。
(丁)壮也,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纪也,万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
又有认为,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明芽。
2。地支
(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为一阳萌的开始。
(丑)纽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着将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着春阳从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东方,万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万物震起而生,阳气生发已经过半。
(巳)起也,万物盛长而起,阴气消尽,纯阳无阴。
(午)仵也,万物丰满长大,阳起充盛,阴起开始萌生。
(未)味也,果实成熟而有滋味。
(申)身也,物体都已长成。
(酉)老也,猶也,万物到这时都猶缩收敛。
(戌)灭也,草木凋零,生气灭绝。
(亥)劾也,阴气劾杀万物,到此已达极点。
着种有趣的天干地支,据说其发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时期的大挠氏。例如唐代刘恕在《通鉴外纪》中就引古书说:“(黄帝)其师大挠。
。。始作甲子。”大挠作甲子虽是传说,但从殷商的帝王名字叫天乙(即成汤),外丙,仲壬,太甲等来看,干支的来历必早于殷代,即在三千五百年之前便已出现了。
起先,我们祖先仅是用天干来记日,因为每月天数是以日进位的;用地支来记月,因为一年十位个月,正好用十位地支来相配。
可是随之不久,人们感到单用天干记日,每个月里仍然会有三天同一干,所以,便用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分别依次搭配起来的办法来记日期,如《尚书。顾命》就有“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择。甲子,王乃洮颂水,相被冕服,凭玉几”的记载,意思是说,四月初,王的身体很不舒服。
甲子这一天,王才沐发洗脸,太仆为王穿上礼服,王依在玉几上坐着。后来,干支记日的办法就被渐渐引进了记年,记月和记时了。
六十花甲子
中国农历采取天干地支作为计算年,月,日,时的方法,就是把每一个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
把“天干”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配上“地支”中的一个字,这样就构成一对干支。如果“天干”以“甲”字开始,“地支”以“子”字开始顺序组合,就可以得到:
六十花甲子
1。甲子 11。甲戌 21。
甲申 31。甲午 41。甲辰 51。甲寅
2。乙丑 12。乙亥 22。乙酉 32。乙未 42。乙巳 52。乙卯
3。丙寅 13。丙子 23。丙戌 33。丙申 43。丙午 53。丙辰
4。
丁卯 14。丁丑 24。丁亥 34。丁酉 44。丁未 54。丁巳
5。戊辰 15。戊寅 25。戊子 35。戊戌 45。戊申 55。戊午
6。已巳 16。已卯 26。已丑 36。已亥 46。
已酉 56。已未
7。庚午 17。庚辰 27。庚寅 37。庚子 47。庚戌 57。庚申
8。辛未 18。辛巳 28。辛卯 38。辛丑 48。辛亥 58。辛酉
9。壬申 19。壬午 29。
壬辰 39。壬寅 49。壬子 59。壬戌
10。癸酉 20。癸未 30。癸巳 40。癸卯 50。癸丑 60。癸亥
这六十对干支,天干经六个循环,地支经五个循环正好是六十,就叫做“六十干支”。
按照这样的顺序每年用一对干支表示,六十年一循环,叫做“六十花甲子”。如1989年是已巳年,1990是庚午年;从1984年的甲子年,到2044年又是甲子年。这种纪年方法就叫做“干支纪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干支纪日和纪年一样,也按此表上的顺序排列。
干支纪月是用地支来记。地支十二个字正好记十二个月,称十一月为子月,十二月为丑月,正月为寅月,二月为卯月。。。
干支纪纪时也是用十二地支来记。
一昼夜分为十二个大时辰,每一个地支代表一个大时辰,这用现代的时间慨念来说,每个大时辰恰好等于两个小时。所谓“小时”就是“小时辰”,也就是“半个时辰”的意思。这样,今天的23点到明天凌晨1点就叫子时,1-3点叫丑时。
。。
干支的广泛应用
天干,地支及用六十花甲子组成的干支,是中国古代原始的纪数工具,有着广泛的应用;除了在历法中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外;它还可以用来表示方位(如甲乙表示东方,丙丁表示南方,戊已表示中央,庚辛表示西方,壬癸表示北方);还可以用来表示四季(如寅卯辰为春,巳午未为夏,申酉戌为秋,亥子丑为冬);在研究八卦,推算生辰八字,看风水等相命术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医学中的子午流注方法中有广泛的应用,其中的纳子法,纳甲法,灵龟八法,飞腾八法,养子时刻注穴法等时间节律,都以“干支”为工具,为了满足各类读者对干支的广泛需要,本历书给出年干支,从1950年开始还给出了月干支,日干支和逐日子时干支从而可以推出所需时干支,其实即使手中没有《万年历》,也可以求出溺爱,月,日,时的干支。
那么,年的干支,月的干支,日的干支,时的干支是如何推算并排列出来的呢?下面就给以介绍。
天干地支代数表
为了记算年,月,日,时干支,经常要用到公式,而公式中的数字代表了天干,地支的序数,这已成为通用。
列表于下。天干地支的推算应用,应首先对此表比较熟悉。
天干地支代数表
代数1 101112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 -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年干支推算法
中国很早就用干支纪年,并且沿用至今。
有人把第一个甲子年定在公元前2696年,与公元相比较,公元4年的干支正是农历甲子年,因而将公元数减去3,再除以60(六十花甲子周期数),剩下的余数,可以用六十甲子表序数表查出公元该年的干支。其公式为:
(所求年数-3)/60 = 商。
。。余数(年干支序数)
如果余数等于0,则干支序数加上60。
例如:求公元1983年的农历干支年纪:(1983-3)/60 = 30。。。0,则 0+60 = 60(干支序数),查表为癸亥年。
月干支推算法
关于干支纪月法,在《史记。律书》中就有记载:“以十二月配十二子十母十二律。。。”,这里的子即是支,母就是干,律就是钟律。相传古代早已十二地支纪月,只是不同的朝代,年的开始的地支月份也不同。
中国岁首之月历经了四个阶段:秦建亥,以十月初一为正月初一;周建子,以十一月初一为正月初一;商建丑,以十二月初一为正月初一;到了夏朝才定为建寅,新年春联写:“斗柄回寅”,意即在此。从夏时始,正月就是建寅的太阳历了,并一直到今。
干支纪月方法的推算较为容易,因为每年的个月份地支已经固定,只要推算出月的天干来一配就行。并且为五年一循环,周而复始。根据这样实际的排列,就可以由此得出结论,干支纪月中的天干和当年天干纪年的天干有一定的关系。
而这种关系可以用《五虎建元歌》编成下面几句话,即:
年的天干为甲或已时,则正月的天干为丙;
年的天干为乙或庚时,则正月的天干为戊;
年的天干为丙或辛时,则正月的天干为庚;
年的天干为丁或壬时,则正月的天干为壬;
年的天干为戊或癸时,则正月的天干为甲。
为了便于推算起见,将它们之间的关系归纳于下表:
月份
年天干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甲已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乙庚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戊 丁亥 戊子 己丑
丙辛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丁壬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戌癸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辛亥 甲子 乙丑
此外,也可通过计算公式求出农历月纪:首先推算出该年农历正月的天干,其余月份可按天干顺序号类推。
该年正月的天干序号的计算为:取公元年份除以5的余数减2后乘以2再减1。当该数为负数时加10。
例:求公元1991年(农历辛未年)正月的天干:1991/5=398余1,正月的天干序号数(1-2)X 2-1=-3,因该数是负数则加10得7,即天干序号7得出农历辛未年正月天干为庚,正月干支为庚寅。
二月为辛卯,三月为壬辰,余类推。
日干支推算法
干支纪日法还可以用来推算“初伏”,“中伏”,“末伏”和“入梅”,“出梅”,“分龙”等与农事有关的日期。
由于农历月的大小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就使推算农历日期的纪日干支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来实现。
因此,农历日期的纪日干支比较好的推算办法是借助于历表,读者可以从中方便地查出日干支。
由于年,月,日以及节气等的长度参差不齐,所以一年中的日序依各家的历法而不同。采用甲子纪日法之后,周而复始,没有间断,没有零数,所以它成为推算几千年来的历法或考古的重要工具。
历史家从甲骨文字研究中,发现并证实了在春秋以后,至少在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年)二日已巳起直至于今甲子纪日法纪日连续无误,共计已有2600多年的记载了。
没有历表也可以推算出日干支,只是比较复杂罢了。
虽然农历的大小月不固定,而阴历除了每四年有一次闰月(二月)以外,每年的大,小月都固定不变,所以可以从阳历来推算当日的干支,其推算公式是:
日干=(元旦天干序数)+(所求日数)+(各月天干加减数,闰年三月后加1)/10
=商。
。。余数(日干序数)
日支=(元旦地支序数)+(所求日数)+(各月天干加减数,闰年三月后加1)/12
=商。。。余数(地支序数)
按上述方法推算日干支,有两个数要先求出来才能代入公式中,即元旦干,支序数,各月干,支加减数。
为了方便,我们给出1981 - 2000年元旦日干支边,和各月天干地支加减数表,查后可代入公式。
1981 - 2000年元旦日干表
平年
闰年
年份 干支 年份 干支 年份 干支 年份 干支
1981 己卯 1982 甲申 1983 己丑 1984 甲午
1985 庚子 1986 乙巳 1987 庚戌 1988 乙卯
1989 辛酉 1990 丙寅 1991 辛未 1992 丙子
1993 壬午 1994 丁亥 1995 壬辰 1996 丁酉
1997 癸卯 1998 戊申 1999 癸丑 2000 戊午
每月天干地支常数加减表
平年 闰年
天干 地支 天干 地支
一月 减一 减一 减一 减一
二月 加零 加六 加零 加六
三月 减二 加十 加一 加一
四月 减一 加五 加一 加 一
五月 减一 减一 加一 加一
六月 加零 加六 加一 加一
七月 加零 加零 加一 加一
八月 加一 加七 加一 加一
九月 加二 加二 加一 加一
十月 加二 加八 加一 加一
十一月 加三 加三 加一 加一
十二月 加三 加九 加一 加一
例:求1984年7月31日的日干支
解:该年能被4整除,故为闰年。
求:日天干,查该年元旦干支为甲午,甲的天干序数即1。另外,闰年7月天干加减数为加1。
代为公式=1(元旦干支序数)+31(所求日数)+1(各月天干加减数)/10
=33/10 = 3。
。。3(干支序数)
日天干为:丙
求:日地支,查该年元旦干支为甲午,午甲的地支序数即7。闰年7月地支加减数为加1。
代为公式=7(元旦地支序数)+31(所求日数)+1(地月天干加减数)/12
=39/12 = 3。
。。3(地支序数)
日地支为:寅
解得1984年7月31日干支为丙寅日。
时干支推算法
干支纪时法不知道是从什么时代开始的。《汉书》《艺文志》已有“甲夜”的名称,魏晋十则有“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的区分,这和后世的一更,二更,三更,五更相似。
不过纪夜用十干,而推论节气和交食等却用十二支,这是因为古代把一日分为百刻,所以用十干比较方便。后来把一日分为十二辰,则以用十二支较为便利了,清初引用西法把每天分为24小时,即一辰等于2小时,以晚上11时整至次日1时正为子时,1时至3时为丑时,余类推。
每辰内又有初,正的区分。此外,每时分为4刻,每刻15分,一天共96刻。例如俗语“寅卯不天光”,就是指早上5时0刻0分天还未明的时刻。
干支纪时每天12时辰,就十甲子正好为五天一周,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由于干支纪时中的天干跟当天干支纪日的天干有一定的关系,所以用“五子建元”可以编成以下一句话:
日的天干为甲或已时,则子时的天干为甲;
日的天干为乙或庚时,则子时的天干为丙;
日的天干为丙或辛时,则子时的天干为戊;
日的天干为丁或壬时,则子时的天干为庚;
日的天干为戊或癸时,则子时的天干为壬;
由于农历时纪的地支是固定的,如 23-01 时为子,时纪天干的计算是:首先推算出子时时辰的天干,其余按天干顺序类推。
子时时辰天干序号数的计算是:取当天日纪天干序号数(当序号数大于5时则减去5)乘以2减1。
例:甲子日子时天干:日纪天干序号数是1,子时天干序号数 = 1 X 2-1 = 1,故子时时的纪是甲子。
丑时为乙丑。
又例求庚辛日子时天干:日纪天干序号数是7,该数大于5时减5得2,子时天干序号数=2X2-1=3,故子时时纪为丙子。丑时为丁丑。
以上是求子时天干的第二种方法。
为了方便使用起见,将它们归纳于下表:
时辰 23时至1时前 1时至3时前 3时至5时前 5时至7时前 7时至9时前 9时至11时前 11时至13时前 13时至15时前 15时至17时前 17时至19时前 19时至21时前 21时至23时前
甲已乙庚丙辛丁壬戊癸 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 乙丑丁丑已丑辛丑癸丑 丙寅戊寅庚寅壬寅甲寅 丁卯已卯辛卯癸卯乙卯 戊辰庚辰壬辰甲辰丙辰 已巳辛巳癸巳乙巳丁巳 庚午壬午甲午丙午戊午 辛未癸未乙未丁未已未 壬申甲申丙申戊申戊申 癸酉乙酉丁酉已酉辛酉 甲戌丙戌戊戌戊戌壬戌 乙亥丁亥已亥辛亥癸亥
23时子初 0时子正 1时丑初2时丑正 3时寅初4时寅正 5时卯初6时卯正 7时辰初8时辰正 9时巳初10时巳正 11时午初12时午正 13时未初14时未正 15时申初16时申正 17时酉初18时酉正 19时戌初20时戌正 21时亥初22时亥正
在日干支已确定情况下,确定时干支,可以查此表。
既方便又快捷。当然,如果以所给的五虎建元法推算出,再以此表验证,则是更为稳妥。
五虎建元
五虎建元就是年上起月的推算方法。根据《素问》五运行大论篇有:“土主甲已,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的五门十变原则,把日干分为甲与已,乙与庚,丙与辛,丁与壬,戊与癸五组,每组中两个日干的推算方法相同。
编有五虎建元歌,便于记忆:
甲乙之日起丙寅
乙庚之日起戊寅
丙辛之日起庚寅
丁壬之日起壬寅
戊癸之日起甲寅
这里要说明,每一日起于子时,为什么都以寅时为基础介绍呢?这是因为正月建在寅的关系。
因此,一日之中也就始于子而建于寅了。
“五虎建元”推算法运用最广。同时也有用“五子建元”法和”辰上起时“法来推算干支的。现介绍如下。
五子建元法:甲已之日,子上起甲,也就以子时为基础,甲已之日起甲子,以下类推。
有五子建元歌:
甲乙之日起甲子
乙庚之日起丙子
丙辛之日起戊子
丁壬之日起庚子
戊癸之日起壬子
辰上起时法:即以辰时为基础,将地支加上天干。有歌:
甲乙之日,辰上起戊
乙庚之日,辰上起庚
丙辛之日,辰上起壬
丁壬之日,辰上起甲
戊癸之日,辰上起丙
太岁
旧皇历上都注有“某日,太岁在此,不宜动土”之话。
何谓太岁?“太岁”又名“岁阴”,“太阴”。在古代就把木星称为“太岁”,它的恒星周期近十二年,每次都停在同样由西向东的二十八宿中的若干星宿的“领域”中,由此而产生了“岁星”纪年。现用的干支纪年就是从战国时代的太岁纪年法而发展的。
由于与“月”及“节气”的确立关系密切,特别是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次相对应,其中十二个节气是各次的首点,十二个中气是各次的中点,如星纪的中点相当于冬至点,降娄的中相当于春分点等。但这十二次并不精确,因为岁星的恒星周期并非十二年整,而是11。
86年,古代天文历法专案们非常聪明,思路也很宏廓,他们假想出了一个与岁星运行方向相反的“反木星”(十二年一周天)进行计算,取代岁星纪年。而这种纪年方式是将地平圈分为十二等分,即十二辰,由东向西,以二十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表示。
但太岁纪年法又不直接用十二辰的十二支名来表年,而是用太岁所在十二辰对应的岁名来作太岁纪年。十二岁名与十二辰对应关系见下表:
十二辰 丑 子 亥 戌 酉 申 未 午 巳 辰 卯 寅
十二岁名 赤奋若 困郭 大渊献 阉茂 作噩 珺滩 协洽 敦? 大荒落 执徐 单阏 提提格
到了西汉年间,历法家们为了纪年的准确,便利,又以十干来配十二辰,也有十个名称,称为“岁阳”。
岁阳与十干对应关系见下表:
十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岁阳 阏逢 旃蒙 柔兆 强圉 著雍 屠维 上章 重光 玄戈 昭阳
于是岁阳和岁阴(岁名)相配,就组成了六十个年名,实际就是干支相配的六十甲子。
故??掉“太岁”和“岁阴”的神秘名称的外衣,就是纯粹的干支纪年,为中国古老的纪年法之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