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如何理解“再好的朋友也应保持距离”这句话?

如何理解“再好的朋友也应保持距离”这句话?

全部回答

2018-12-21

0 0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超限效应”,指由于刺激过多、多强或作用时间太长而 引起心理不耐烦和逆反的现象。朋友之间,经常性的接触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如果 过度亲密,则会过犹不及。
  再好的朋友如果天天见面,也未必是一件好事。保持一 定的距离,这样才能让友谊之情长久!交到好朋友难,而保持友情更难。  彼此是好朋友,那为何还要保持距离?这样 会不会让朋友间彼此疏远,显得缺乏继续交往下去的诚意呢?你肯定会为这些问题 担心。
  但事实证明,很多人友情疏远,问题就恰恰出在这种形影不离之中。距离是人际关系的自然属性。有着亲密关系的两个人也毫不例外地成为好朋友, 只说明你们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的目标、爱好或见解以及心灵的沟通,但并不能说 明你们之间是毫无间隙,可以融为一体的。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独自的个性,事物的 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是友谊的连接带和润滑剂,而个性和距离则是友谊相互 吸引并永久保持其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人一辈子都在不断地交新的朋友,但新的朋友未必比老的朋友好,失去友情更 是人生的一种损失,因此要强调:既使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也要读懂对方,尊重对 方的个性,保持适当的距离。
    在文坛,流传着一个关于两位文学大师的故事:加西亚。马尔克斯是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巴尔加斯。略萨则是近年来 被人们说成是随时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西班牙籍秘鲁裔作家。
  他们堪称当今世 界文坛最令人瞩目的一对冤家。他俩第一次见面是在1967年,那年冬天,刚刚写完 《百年孤独》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应邀赴委内瑞拉参加一个他从未听说过的文学奖项 的颁奖典礼。  当时,两架飞机几乎同时在加拉加斯机场降落。
  一架来自伦敦,载着巴尔加斯 。略萨,另一架来自墨西哥城,它几乎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专机。两位文坛巨匠 就这样完成了他们的历史性会面。因为同是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主帅,他们彼 此仰慕、神交已久,所以除了相见恨晚,便是一见如故。
    巴尔加斯•略萨是作为首届罗慕洛。加列戈斯奖的获奖者来加拉加斯参加授奖 仪式的,而马尔克斯则专程前来捧场。所谓殊途同归,他们几乎手拉着手登上了同 一辆汽车。他们不停地交谈,几乎将世界置之度外。
  马尔克斯称略萨是“世界文学 的最后一位游侠骑士”,略萨回称马尔克斯是“美洲的阿马迪斯”;马尔克斯真诚地 祝贺略萨荣获“美洲诺贝尔文学奖”,而略萨则盛赞《百年孤独》是“美洲的《圣 经》”。  此后,他们形影不离地在加拉加斯度过了 “一生中最有意义的4天”,制定了 联合探讨拉丁美洲文学的大纲和联合创作一部有关哥伦比亚一秘鲁关系的小说。
  略 萨还对马尔克斯进行了长达30个小时的“不间断采访”,并决定以此为基础撰写自己的博士论文。这篇论文也就是后来那部砖头似的《加夫列尔。  加西亚。马尔克斯: 弑神者的历史》。
  基于情势,拉美权威报刊及时推出了《拉美文学二人谈》等专题报道,从此两 人会面频繁、笔交甚密。于是,全世界所有文学爱好者几乎都知道:他俩都是在外 祖母的照看下长大的,青年时代都曾流亡巴黎,都信奉马克思主义,都是古巴革命 政府的支持者,现在又有共同的事业。
    作为友谊的黄金插曲,略萨邀请马尔克斯顺便拜访秘鲁。后者谓之求之不得。 在秘鲁期间,略萨和妻子乘机为他们的第二个儿子举行了洗礼;马尔克斯自告奋勇, 做了孩子的干爹。孩子取名加夫列尔。
  罗德里戈。贡萨洛,即马尔克斯外加他两个 儿子的名字。但是,正所谓太亲易疏。多年以后,这两位文坛宿将终因不可确知的原因反目 成仇、势不两立,以至于1982年瑞典文学院不得不取消把诺贝尔文学奖同时授予马 尔克斯和略萨的决定,以免发生其中一人拒绝领奖的尴尬。
    当然,这只是传说之一。 有人说他俩之所以闹翻是因为一山难容二虎,有人说他俩在文学观上发生了分歧或 者原本就不是同路。更有甚者是说略萨怀疑马尔克斯看上了他的妻子。后来,没有 人能再把他们撮合在一起。
  
  可见,朋友相处,重要的是双方在感情上的相互理解和遇到困难时的互相帮助, 而不是了解一些没有必要的东西。  中国古老的箴言:君子之交淡如水,便饱含了这 一道理。那么,真诚地对待你的朋友时,不要一口气把友情用光,保持距离、用心 经营才是上策。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教育/科学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学习帮助
K12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