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群岛的海洋生物,矿产资源,海
石油与天然气资源丰富
未来新能源-可燃冰
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的发展,人均耕地面积正在逐渐缩小。全世界都在关心地球如何养活 人类的问题,其着眼点不能只局限于进一步发展陆地上的农牧业,也要积极开发利用广阔的 海洋。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不仅可以建立海上农牧场进行海水养殖,而且还有许 多有待于我们去开发的用途。
海上农牧场 海上农牧厂自80年代起受到各国的重视。日本最早提出建设海上农牧场,1980 年起便开始实施一项为期9年“海洋腾飞计划”,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80年代末养殖产量 已超过200万吨,居世界首位。 美国在80年代也投资10多亿美元建立了一...全部
石油与天然气资源丰富
未来新能源-可燃冰
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的发展,人均耕地面积正在逐渐缩小。全世界都在关心地球如何养活 人类的问题,其着眼点不能只局限于进一步发展陆地上的农牧业,也要积极开发利用广阔的 海洋。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不仅可以建立海上农牧场进行海水养殖,而且还有许 多有待于我们去开发的用途。
海上农牧场 海上农牧厂自80年代起受到各国的重视。日本最早提出建设海上农牧场,1980 年起便开始实施一项为期9年“海洋腾飞计划”,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80年代末养殖产量 已超过200万吨,居世界首位。
美国在80年代也投资10多亿美元建立了一个10万亩的海洋农 牧场。前苏联虽以远洋渔业为主,但也不放松海水养殖业,在里海和亚速海投放鲟鱼幼体, 长大后将其回捕,还在远东沿海建立牡蛎、扇贝等养殖场。
其他国家在此期间也掀起发展海 水养殖业热。我国近来也注意实施海水养殖,并已成为世界养虾大国。
80年代以来世界海水养殖产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到80年代末养殖产量估计已超过800万 吨。
但从整个海洋渔业看,世界海水养殖的比重还比较小,不到10%,因此还有巨大潜力待 开发。
现在正把许多高技术用于鱼类品种的改良上。例如利用遗传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改良鱼虾 贝藻的种苗和幼仔,使其成长快、生命力强、肉质好。
1984年美国通过基因重组技术,使贝 类、鲍鱼的养殖产量提高了25%。根据所发现的几种鱼类的生长激素其因,进行了基因分离 和转移实验,1986年成功地将虹鳟鱼生长激素基因转移到鲇鱼中,使鲇鱼养殖周期缩短一半 以上。
从南极鱼类中分离抗冻基因,将其转移到大西洋鲑鱼中,增加了鲑鱼的抗寒能力,扩 大了其养殖地区。利用细胞工程进行鱼类性别控制研究,培养出全雌性鲑鱼和对虾、全雄性 罗非鱼等,这对于进行大量人工育种有重大意义。
目前正在研究通过控制遗传基因使具有洄 游习性的某种鱼,能对声波和光线作出反应,以便对其进行科学管理。
除了进行品种改良外,还把高技术用于建设海洋农牧场中。建立人工鱼礁便是一例。它是为 鱼类建立舒适的家,以吸引更多鱼类到这里来栖息繁衍。
人工鱼礁就是把石块、水泥块、废 旧车辆、废旧轮胎等以各种方式堆放在海底,以造成海洋生物喜欢的环境,微小的海洋生物 和海藻会附着它上面,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另外,突出于海底的人工鱼礁,会使海水从 底部流向上层,把海底营养丰富的海水带上来增加其肥性,以吸引鱼儿的到来。
据估算,在不破坏平衡的条件下,海洋每年可向人类提供30亿吨水产品,以2000年时全球人 口达到63亿计算,每人每年平均可得476千克,每月39千克。单从蛋白质产量看,海洋每年 能生产蛋白质约4亿吨,约为目前人类对蛋白质需要量的7倍。
由此可见,海洋对解决人类的 吃饭问题能起何等大的作用。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不是短期内能一蹴而就的。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1月,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之一,已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
现有职工388人,研究员47人,博士导师4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项。拥有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海洋生物学、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和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在学研究生234人,博士后和客座流动专家30余人。
重点研究热带半闭合型边缘海海洋水-地-生(物)圈层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特征与演变规律,探讨其对资源形成和环境变化的控制和影响,发展具有南海特色的热带海洋资源与环境过程理论体系和应用技术。
根据我国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和维护海洋权益的需求,以南海区域海洋过程的理论创新为重点,推动海洋应用技术的重大突破,开展海洋矿产资源勘查、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工程环境与军事环境评价和预测等方面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并促进应用开发和成果转化,为国家发展海洋经济和维护海洋权益作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贡献。
重点学科领域:热带海洋环境动力过程、边缘海地质演化、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中科院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科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热带海洋生物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科院应用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及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研究主要集中在4个学科研究室(物理海洋、海洋环境与生态、海洋地质和应用海洋生物研究室)和科技产品开发中心;环境调查、环境评价和工程勘察等咨询服务主要集中在海洋环境工程中心。
拥有4个野外台站: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国家野外重点试验站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站)、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中科院开放站和中国生态系统网络研究“CERN”重点站)、湛江海洋经济动物实验站、汕头海洋植物实验站。
并拥有“实验2号”、“实验3号”两艘大型海洋科学考察船以及正在建造的一艘新型小水线面双体综合科学考察船,还拥有热带海洋生物标本馆和信息中心。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所共取得科研成果540余项,获国家、中科院、部委和省市级成果奖220余项;申请专利95项,获授权专利33项;近年来发表SCI论文近200篇。
典型代表性成果: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资源环境和权益综合调查研究等。目前主持、承担973、863、国家基金项目等200余项。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学术联系与合作,每年承担咨询或院地合作项目50余项。
我所是全国海洋科研机构首家获得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的科研单位,拥有国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甲级)”、“海域使用可行性论证资格证书(甲级)”、“海洋专项工程勘察甲级证书”、“计量认证资质证书”等。
我所是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物理分会、广东海洋湖沼学会、广东海洋学会等的依托单位。编辑出版《热带海洋学报》(核心期刊)。曾获广州市“文明单位”和广东省直系统“文明单位”。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