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主要特产有哪些?
蜜沉沉酒福安市特产。用优质糯米,经多道工序酿制而成,香甜醇厚,荣获国家银质奖。石斑鱼以宁德三都、霞浦三沙和福鼎后湾塘的石斑鱼最为闻名。丁香鱼产于福鼎、霞浦等县(市)。为细条形,味鲜美,经加工制成干品。 蛏产于霞浦、福鼎、福安等沿海县(市)。蛏肉味鲜细嫩,蛋白质高。其中以霞浦县沙江镇沙塘村海滩繁殖的“剑蛏”(学名刻刀蛏)最为著名,是福建省沿海唯一品种。对虾产于霞浦、福鼎、福安等沿海县(市)。是海味中八大珍品之一,分人工养殖和海产两种,肉质鲜,营养价值高,是出口的热门货。 牡蛎产于霞浦、福鼎、福安等沿海县(市)。粒颗肥大,肉嫩味美,是国内外旅游者喜爱的海产品。泥蚶产于霞浦、福鼎、福安等沿海...全部
蜜沉沉酒福安市特产。用优质糯米,经多道工序酿制而成,香甜醇厚,荣获国家银质奖。石斑鱼以宁德三都、霞浦三沙和福鼎后湾塘的石斑鱼最为闻名。丁香鱼产于福鼎、霞浦等县(市)。为细条形,味鲜美,经加工制成干品。
蛏产于霞浦、福鼎、福安等沿海县(市)。蛏肉味鲜细嫩,蛋白质高。其中以霞浦县沙江镇沙塘村海滩繁殖的“剑蛏”(学名刻刀蛏)最为著名,是福建省沿海唯一品种。对虾产于霞浦、福鼎、福安等沿海县(市)。是海味中八大珍品之一,分人工养殖和海产两种,肉质鲜,营养价值高,是出口的热门货。
牡蛎产于霞浦、福鼎、福安等沿海县(市)。粒颗肥大,肉嫩味美,是国内外旅游者喜爱的海产品。泥蚶产于霞浦、福鼎、福安等沿海县(市)。肉厚血红,味道醇美。尤以二都珠蚶为最,它壳薄,大小适中,产品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驰名东南亚。
梭子蟹盛产于福鼎、霞浦、福安等沿海县(市)。肉味鲜 美,营养丰富,每年九十月的梭子蟹有红膏,呈金黄色,人称是 “蟹封嫩至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银耳主产于“银耳之乡”古田县。银耳色白如银,酷似 菊花,清凉滋补,是名贵的中药材和高级滋补品。
马蹄笋竹笋在宁德山区一带均有,且种类繁多,其中以古 田县黄田镇和水口镇一带的马蹄笋闻名遐迩,其笋个大如拳,质 白清脆,形似马蹄,故称马蹄笋。魔芋为周宁县特产。加工储存方便,不仅是群众喜爱的食 品,而且还是预防治疗肿瘤病的中药材,已风行日本、欧美及东 南亚各国。
槟榔芋主产于福鼎县。特点是比一般槟榔芋长1倍,质地 松软,气味清香,被评为国家外贸优质产品,命名为“福鼎芋”。柿丸古田县特产。为驰名八闽的干果之一。柿丸甜而不 腻,并含有较多的磷、钙等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具有清肺、止 咳、补血的功能。
猕猴桃产于屏南、寿宁一带山区县。粒大、皮薄、肉甜、 营养丰富,用以酿酒气香味醇,屏南、寿宁酒厂酿造的猕猴桃酒 已闻名省内外。四季柚主产于福鼎县。约50年前由台湾引进,肉嫩无籽, 汁多味甜,保鲜期长,被评为国家柚类优良品种。
芙蓉李系霞浦、福安等县(市)特产。最宜鲜食,果皮 较薄,可不削皮,果肉淡红色,清脆多汁,甜酸适口。芙蓉李又 宜加工成果干或精制蜜饯。福安传统的名果干——李干,微咸带 酸,远销中国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国家。
油柰古田、屏南县特产。其外形似桃,肉质像李,人称“桃形李实”,柰果皮呈黄绿色,果肉为浅绿色,柔软多 汁,香甜适口。柰除鲜食外,还可加工制成果干,或制成油柰 蜜饯。晚熟荔枝盛产于霞浦、福安等沿海县(市)。
闽东晚熟荔 枝4月初开花,7月下旬至8月初成熟,具有果肉厚而多汁、核 小,味甜微酸的特点。晚熟龙眼宁德市的晚熟龙眼有800年种植史,粒大、肉 脆、汁多、味美,适于鲜食、制罐头及焙干,是滋补佳品。
收成 季节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水蜜桃福安、古田等市(县)盛产。果子略呈球形,顶 尖,桃红色,表皮有绒毛,熟后质软如腐状,味极甘美,止渴消 暑,且品种繁多,有雪里红、雪花露、琼浆蜜、红蟠桃、玉香 液、黄肉桃等。
觀闽东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其中以霍童线狮舞、搬铁枝和剪纸 最有特色。还有四平戏、平讲戏、北路戏、木雕艺术等。霍童线狮舞霍童线狮舞不仅为本地群众所喜爱,而且作为 本省一种民间艺术也得到省内外艺术家的青睐。
霍童线狮舞 (亦称抽狮舞)是由当地儿童玩具演变而成。原先民间老艺人为 儿孙做纸扎狮子,以家中椅子为架,牵动线使狮子跳跃为乐二以 后民间艺人为赶赛会,由此而别出心裁在原纸扎狮子基础上,发 展为大型线狮舞。
。线狮舞有雄狮、雌狮的双狮舞,有母狮、仔狮 的大小狮舞,还有群狮的群狮舞。大狮身长约1。5米,高1米; 小狮身长0。8米,高0。5米。狮头、狮身、狮尾、狮脚都吊在绳 上,挂在木架上。原先由数人抬着,边走边抽绳子表演,后改为 车拉,如今发展成能搬上舞台进行表演,并配以幕景、照明。
舞 狮分为文狮、武狮两种。文狮重于表情,武狮精于技巧,而霍童线狮则是文武狮,做工、武打兼备。线狮舞中的狮子还具有活泼 可爱的神态,注重动作设计,刻画得细致准确。舞线狮过去一般 是由三人组成,一个舞狮头、一个舞狮身、一个舞绣球。
线狮与 提线木偶在技巧等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靠拉绳控制。一头狮约 二三十公斤,操作绳亦有指头那般粗,这就要求抽狮线的表演者 必须具备良好的腰功、腿劲以及过人的膂力。双狮、群狮抽绳多 达十几二十条,由数人乃至十余人操纵。
抽狮线者不但要左右手 齐用,在急骤时还会以口、脚、腰等部位配合控绳。搬铁枝搬铁枝又称台阁,源于清代,是曾流行于闽东周 宁、福鼎、福安、霞浦、蕉城等地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表演 时,将钢管或铁条焊接成枝状并固定于车辕上,少年儿童化妆 后,手持道具,或坐或站于铁枝之上,然后随车同行。
每架铁枝 高2〜3米,上面可容纳演员5〜7人。在灯光映射和音乐的伴奏 下,整个造型精美,场景生动。另一类似搬铁枝的是肩头棚,它以若干身强力壮的成年人替 代铁枝,用肩扛负少儿演员。其主要特点在于以步代车。
游行表 演中,时而直线行进,时而交叉回旋,而其肩上的小演员给人的 动感也较搬行的铁枝更强些剪纸闽东剪纸,以蕉城、福安、霞浦、柘荣等地最为普 遍。剪纸形式多样,用途也极为广泛,除了常见的墙花、窗花、 门头花外,还有婚娶陪嫁物品上的喜花,节日敬祖求神祭奠物品 的供花,孝敬长辈礼物上的寿花等。
剪纸的手法主要有平铺式、 对称式、多折式和网络式几种。剪纸所表现的内容除了传统的花 式和字形外,还有很大部分是生活物品,并采用抽象和夸张的表 现形式。柘荣剪纸多为妇女创作,并拥有一批有造诣的民间老 艺人。
四平戏四平戏俗称庶民戏,是一古老剧种,源于屏南、蕉 城等地。明末,从江西传入屏南龙潭村,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早期的四平戏,行当只有生、旦、净、末、丑、贴、外等七 个。清初发展成为九角头。
清中叶以后,四平戏在屏南进入鼎盛 时期。当时屏南县龙潭村仅有100多户人家,就有新祥云、老祥 云、赛祥云等班。清光绪年间,四平戏的行当又有新的发展。生 分正生、小生、武生、贴生、老生,旦分正旦、小旦、花旦、武 且、丑旦、彩旦,净改称大花,末改称二花,丑改称三花。
演出 剧目也大大增加,相传下来的总本有80多个。民国以后,由于 闽剧的冲击,四平戏活动范围逐渐缩小,仅在今屏南、政和、建 瓯3县(市)交界的山村演出。平讲戏平讲戏源于明末清初的驮故事,又称肩头棚。
表演 时,小演员化装成戏中角色,站在大人肩上,敲锣打鼓边走边 演。这种民间小戏比较简单原始,后来在唱腔上吸收民歌俚曲及 评话调,进而逐步增加乐器伴奏。清嘉庆年间,由于江湖班多为 本地演员,舞台语言也渐趋地方化,出现纯用当地方言演唱的剧 种,道白“平白如讲”,故称“平讲戏”。
清末至民国初,闽东 各地兴起的农闲戏班已不少。在屏南仅有十来户人家的东山岗、 半山、新竹洋等小山村也办起平讲班。抗日战争爆发后,平讲戏 日趋没落。北路戏北路戏俗称乱弹。由于主要乐器为长膜笛,故又名 横哨戏,流行于寿宁、古田、屏南、福安、蕉城、周宁等地。
清 嘉庆年间,寿宁县廷家洋村创办北路戏班,并经常到外地演出, 在闽东名噪一时。清道光、咸丰年间,闽东北已出现不少乱弹戏 班。他们以古田、屏南为活动中心,经常往来于江西、浙江、广 东等地演出。北路戏道白唱词都用普通话。
唱腔以西秦腔和吹腔 为主,在长期流行中,又吸收乱弹、徽调、汉调音乐,综合形成 一个多声腔的戏曲剧种,但其主要唱腔仍由西秦腔和吹腔发展出 来的平板为基本调。木雕闽东树木繁茂,于是,便有了先民制作木器的遗风,而装饰性的木雕艺术也相应产生。
闽东城乡那些风格古老、砖木结构房屋的檐头柱脚、窗梗护栏都雕有各种各样的图案,还有床屏案边、妆台镜架也是木雕的范围。木雕以福安、古田的木雕更富有地域艺术风格。香亭是民间“秋斋”迎神祭祀活动时使用的供奉物,最能体现地域特色和艺术功夫。
如今,“秋斋”活动已不太盛行了,但香亭作为民间工艺美术品却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保存价值。它作为闽东优秀的民间工艺美术品曾多次被调参加全省和全国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展览,轰动京城,饮誉京华。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