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山下有哪些古墓悬谜?
2003年3月以来,中国新疆吐鲁番盆地火焰山下,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吐鲁番地区文 物局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对鄯善县境内的洋海古墓葬群进行抢救性发掘。在之后两个多月的时 间里,考古人员在三处墓地中共清理发掘出五百多座墓葬。 令人惊喜的是,尽管在此之前鄯善
县境内很多古墓已被盗墓贼捷足先登,但整个洋海墓葬群,大约还有一千多座存在。墓葬群的 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年,时代从青铜时代绵延至唐代。
这批庞大的墓葬群,经有关单位鉴定,距今两千多年。
在火焰山下发现的这个庞大的古代墓葬群,引起了考古学家们的极大兴趣。2006年,在国 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洋海古墓群榜上有名。
提到《...全部
2003年3月以来,中国新疆吐鲁番盆地火焰山下,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吐鲁番地区文 物局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对鄯善县境内的洋海古墓葬群进行抢救性发掘。在之后两个多月的时 间里,考古人员在三处墓地中共清理发掘出五百多座墓葬。
令人惊喜的是,尽管在此之前鄯善
县境内很多古墓已被盗墓贼捷足先登,但整个洋海墓葬群,大约还有一千多座存在。墓葬群的 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年,时代从青铜时代绵延至唐代。
这批庞大的墓葬群,经有关单位鉴定,距今两千多年。
在火焰山下发现的这个庞大的古代墓葬群,引起了考古学家们的极大兴趣。2006年,在国 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洋海古墓群榜上有名。
提到《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扑灭火焰山烈火的故事,可谓无人不晓。
火焰山位于 新疆吐鲁番中部,东起鄯善县兰干流沙河,西至吐鲁番桃儿沟,全长100千米,南北宽约10千 米,其主体三分之二在鄯善县境内。
火焰山形成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其山岩主要由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的赤红色砂 砾岩和泥岩组成,呈红褐色,再加上这里夏季天气极为炎热,气温高达50度以上,因此就被人们 称为“火焰山”。
在亿万年翻天覆地的造山运动中,强烈的地壳横向运动把这片古老的土地挤 压成无数条褶皱,褶皱中的地表上堆积着厚达1千米至4千米的侏罗纪地层。
火焰山北部海拔5000米以上的天山雪峰一年四季白雪皑皑,而山南盆地中的艾丁潮则低 于海平面155米。
这种奇特的地质地貌造成了这里的“两最”:是中国最热的地方,也是中国境 内最低的地方。
在被人们称为“火洲”的火焰山,崇山秃岭,寸草不生,沙里熟鸡蛋,岩壁能烤饼。当盛夏来 临,游客们来到这里,只见红日当头,热浪滚滚,炽热的地气在脚下蒸腾,绛红色的烟云在翻腾缭 绕。
远远望去,就像一条散发着火焰的赤龙,也许只有此时此刻,人们才真的能体会到什么叫身 陷“火海,,。
然而,造物主是公平的,它在创造炎炎烈火的同时,也创造了一条条穿过山腹的绿色沟谷, 沟谷里狭长的绿洲中,绿荫蔽日,流水潺潺,这些狭长的沟谷被人们美誉为“花果坞”。
花果坞 中瓜果飘香,其中最有名的当数葡萄沟、吐峪沟、木头沟、胜金口沟、苏巴什沟、连木沁沟等。
在这炎热干旱的环境中,当地人民挖掘了独特的坎儿井进行灌溉。我们知道,坎儿井(地下 井穴)是古代维吾尔族的先人根据吐鲁番盆地特殊的地理环境而造,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一 带。
因吐鲁番盆地北有博格达山,山峰终年冰雪皑皑,每当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 戈壁,汇成潜流,不仅构成吐鲁番绿洲的地下水源地,也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
1988的冬天,鄯善吐峪沟乡的一位老农在吐峪沟西南的一片戈壁滩上挖坎儿井时,没想到 一铁锨下去,正好挖在一处古墓葬所在的台地,当他顺着墓葬台地的自然坡度毫不费力地往下 挖时,发现有些柴草,他顺手把那堆柴草一掀,柴草下面露出一些朽木、皮革制品,再往下一挖, 千年古墓就“重见天日”了 ^
得知老汉挖到古墓的情况后,新疆吐鲁番文物局的有关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并当即决定进 行抢救性发掘。
让所有人始料不及的是,就在老汉挖出的这座古墓周围,他们越挖越多:1座、2 座、10座、100座、500座!
据考古人员介绍,目前从这些古墓中已经出土了大量的干尸以及带有穿孔的人头颅骨;在 八百多件陶器中,六成为色彩鲜艳的彩陶,其数量和质量在新疆考古史上是无与伦比的;九百件 木器和木制品得以重见天日。
考古人员还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铜器,有的铜器造型非常独特。此 外,还有不同时期的骨器、贝器、石器、青铜器、铁器、草编器、木器、乐器、皮革制品、编织物等生 活用品。
在墓葬中出土了大量色彩鲜艳的毛织品和羊绒毯,从木制的纺轮可以证实,早在几千年前,
洋海墓葬群古人们的畜牧业和纺织业已经达到了高超的水平。
作为游牧民族,他们把自己的聪 明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的穿着相当考究,贴身的内衣大多为羊绒制作,第二层衣服大多 是毛布、或者类似我们现代人的毛线织出来的毛衣,最外一层是用带毛的羊皮做成的外衣,而脚 下的靴子大多都是野羊之类的羊皮缝制,真正做到了轻便、保暖和耐磨。
在众多墓室清理出来的干尸中,一位身穿彩色毛衣、脚穿用兽皮制作的皮靴、鞋帮上捆绑着 用毛线纺织出来的带子、带子上穿缀的5个铜管各连接一个小铜铃的墓室主人,引起了人们的 注意。这具干尸保存完好,他头顶上的束发带用精美的贝壳连缀,一手拿着带木把的青铜斧头, 一手拿着类似于国王权杖的木头棒,双手像埃及法老一样在胸前交叉。
这么考究的装饰,这么 庄严的姿态,足以看得出此人身份高贵。
这位墓室主人身边摆放的木制品也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它的形状像现代的竖琴,琴弦由 5根牛筋腱制成,专家推测这可能是竖琴最早的原型——箜篌。
需要指出的是,考古人员在洋海古墓发现的这件箜篌,可以说非常珍贵。因为,截至目前, 在中国境内总共才挖掘出5个箜篌,而5个中的3个,都出自洋海古墓。还有,在中东伊拉克乌 尔城发掘出的竖琴,虽然年代久远,但体型很小,而这次在洋海古墓中发掘的箜篌,体积比古代 的竖琴大了很多。
更有趣的是,人们还在这个墓室的一个皮萎子里,发现了一些绿色的叶子,后来请中科院植 物所的专家做了鉴定,才知道这些绿色的叶子原来是大麻。我们知道,现代人可以把大麻中的 茎、叶、花、籽等筛选、揉搓、挤压、晾干制成大麻烟,没想到在遥远的几千年前,古人也能从大麻 叶中提取出大麻来。
那么,这个墓室中与众不同的主人到底是谁?他的大麻是做什么用的?他用箜篌作为陪 葬,是否与之有着特殊的关系?他到底是什么身份呢?
我们知道,吐鲁番曾经是世界上宗教最活跃发达的地区,这里的人曾信仰过佛教、基督教、 摩尼教、萨满教等,而信仰伊斯兰教的信徒至今大有人在。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一般认为,萨满教起源于原始渔猎时代,其主要特征是多神崇 拜、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在佛教或伊斯兰教等各种外来宗教先后传入之前,中国有些少数民 族如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蒙古族、达斡尔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 克族、塔塔尔族等都曾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萨满教信仰活动。
北京故宫里的“坤宁宫”,就是当年 清皇族供奉萨满教及举行仪式的神殿。
萨满教现今还在世界上众多地区流行,其流行区域分布在亚洲北部和中部,直至北极、北 美、南美和非洲。
在俄罗斯信仰萨满教的主要有西伯利亚和北部的涅涅茨人、曼西人、汉特人、埃温克人、雅 库特人、楚科奇人、科里亚克人、北阿尔泰人以及西布里亚特人等。
在北极土著民族,除了拉普人外,人们普遍信奉萨满教。在北美的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中 也有不少人信奉萨满教。
这位墓室主人之所以有箜篌作陪葬品,可能是出于宗教的需要。因为在古代,音乐并不是 单纯起娱乐的作用,而往往是和祭祀、巫术相伴随。
人们猜测,也许在萨满教的一些宗教仪式 中,箜篌可能是作为一种用来伴奏的乐器,借以渲染气氛,而他墓室里面的大麻,可能也同样用 于宗教场合。因为我们知道,守护神和昏迷是萨满教其中的一个内容,它主要指萨满与“神”相 会时的表现形式,及其昏迷状态下的生理、心理体验。
另外,萨满巫师们还负有“驱邪治病”的
使命,中国民间称之为“跳大神”。
据此,人们推测,这个墓室的主人在3000年前可能是个萨满教巫师或部落首领,也可能部 落首领本身就是萨满教巫师。他可能在当年的萨满仪式上,靠吸食大麻产生一种伴随幻觉的迷 醉状态,然后在这种状态下举行萨满活动。
2006年12月的一天,由吐鲁番学研究院、吐鲁番文物局请来有关专家,请他们对这位可能 是萨满教巫师的干尸进行衣物揭取。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保护干尸和遗物,二是通过这些 衣物,分析当时人们制作纺织品的工艺、质地、服饰的式样、民俗文化及萨满教的更多秘密。
专 家最先开始揭取这位萨满巫师的耳环、项链,然后慢慢揭取了穿在最外面的皮大衣,最后,所有 的揭取工作圆满完成。
考古人员发现,洋海古墓群北边不远处就是吐峪沟。在吐峪沟谷地下,一条水流揣急的河 流在穿过火焰山,流向库木塔格沙漠时,正好在古墓旁冲刷出三块略微高于周围地面的台地,这 台地就被古人当成了墓地。
从人种学分析这些干尸,可以看出他们都不是汉人,而是属于高加索人种的白种人。那么, 早在两千多年前,他们怎么会来到火焰山下呢?
原来,在这个问题的背后,有一个延伸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背景,这个背景就是东西方文明在 “十字路口”吐鲁番盆地的相遇。
公元前122年,汉使张骞出使西域,由此引发了汉朝历时多年开通西部通道的行动,并使从 西部通往西域的道路第一次进人世人的视野,连接起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据史料记载,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新疆多元文化的发展与交流阶段,以高昌、鄯善 等文化为代表的绿洲文明凝聚了当地、中原和南亚及中亚乃至欧洲众多的文化因素,使新疆文 化在多元中得到发展,到了唐代,举世闻名的陆路丝绸之路使这种交流更是进入了前所未有的 黄金时代。
我们知道,对于研究隋唐时代的东西交通来说,最可宝贵的当属7世纪初裴矩撰写的《西域 图记》了,虽然此书三卷已佚,只有序保存下来,但正是在这珍贵的序中,记载下了当年东西方交 通的三条最主要路线:北道、中道和南道,并让后人了解到当年丝绸之路的盛况:
“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有三道。
其中道从高昌……至波斯,达于西海。其南道从鄯 善……至北婆罗门,达于西海。故知高昌、鄯善,并西域之门户也,是其咽喉之地,
这里所谓的北道,是出甘肃敦煌至今天新疆哈密,经新疆巴里坤湖,过锡尔河至今天土耳其 的伊斯坦布尔,最后到达今天的地中海。
中道也是出甘肃敦煌,至吐鲁番高昌故城,再经今天新 疆的库车之后的一系列地方,到达今天的伊朗,最后到达伊朗的波斯湾。南道同样是甘肃敦煌, 至今天洋海古墓群所在的鄯善县,向西经今新疆和田、新疆叶城、新疆塔什库尔干,至阿富汗的 巴米扬、今印度北部,最后到达今天的印度洋。
从这三条大道一眼就可以看出,洋海古墓群的所在地,正是当年丝绸之路的要冲c/也正是 在那时,火焰山下这片土地,开始敞开它海洋般的胸怀,在来来往往的丝绸之路上,接待来自世 界各地的客人。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一次又一次碰撞和交往,把这片古老的土地变成中原文化、 东罗马文化、古波斯文化、印度文化的第一个交流荟萃之地。
自1950〜1978年,中国境内已发掘出萨珊银币一千二百多枚,这些萨珊银币,主要集中出 土于吐鲁番唐代遗存的遗址中。
20世纪初,人们又在吐鲁番获得粟特文佛教、基督教、摩尼教等多种古代文书。
在这些留 存下来的吐鲁番古代文书里,人们发现了二十四种文字并行的千古奇观,如今这些文字大多数 都成为了死文字,就像使用这些文字的民族的命运一样,他们在默默无言中被后来的文明所覆 盖和融合,渐渐被历史遗忘,他们所有的财富、荣耀和辉煌也被无情地淹没在沙海和荒冢之中。
千年之后,我们已无法读懂他们的文字,无法认识他们的面容,但至少可以证明,当年的高昌、鄯 善是何等的繁华。
那么,当年的丝绸之路上,都有哪些南来北往的商客呢?
从新疆往西,在丝绸之路上首先遇到的是粟特人。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由于国家开放,大量伊朗系的人口进入中国,其中以粟特人为最 多。粟特人操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中的东伊朗语的一支,即粟特语,粟特人的本土位于中亚阿姆 河和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珊河流域,即粟特地区,其主要范围在今乌兹别克斯坦,还有部分在塔 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
粟特人以善于经商而闻名。早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粟特人就已开始向中国内 地迁入。丝绸之路开通后,自公元4世纪起,许多粟特人沿丝绸之路东进,随着时间的推移,他 们经商的范围也日益扩展,遍及中亚及东亚、北亚各地。
本世纪初以来,在新疆各地发现的粟特语、古波斯语及汉语、藏语、怯卢文尼雅俗语等资料 表明,7世纪时在高昌就已经有许多粟特人迁移此地。
这些行走在丝绸之路的粟特人,有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也有定居下来的农民,有英勇 强悍的武人,有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也有制作石床、绘制壁画、打造金银器的能工巧匠和能歌 善舞的艺人。
伴随着粟特、波斯人的东来,西亚宗教也随之而入,不仅使洋海一带成为多民族地区,也成 为多宗教地区。考古发现,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祆教(中国一般称为拜火教,为波斯国教)早 在公元4世纪就由粟特人带到中国,并在鄯善县吐峪沟留下遗迹。
公元5世纪,祆教盛行于高昌地区,10世纪末这里仍有人信奉。即使现在,在今维吾尔族 民间习俗中仍然可以感受到祆教时隐时现的遗风,比如,姑娘们结婚时,新娘乘车要跃过火堆或 绕火堆一周,表示消灾避祸a
随之,摩尼教、景教也都在此时盛传或开始传入中国。
公元3世纪,摩尼教亦随之在民间传播。公元840年,摩尼教在高昌王的倡导和保护下迅 速活跃起来,当年,在高昌都建有大小不同的摩尼寺院。10世纪后期,高昌王室改信佛教,摩尼 教失去了宗教的统治地位。
15世纪,随着伊斯兰教的推行,摩尼教才渐渐消失。再往后,景教 于公元6世纪传入新疆,并且与摩尼教、佛教一起在这一带流行开来,在民间的影响仅次于佛教 和伊斯兰教。近年来在高昌故城、吐峪沟等地都发现了景教壁画及用叙利亚文、古波斯文、粟特 文等击写的经文残页,考古发现,直到清朝末年,景教才在吐鲁番逐渐消失。
可惜,在粟特人东来的西域地区,由于缺少汉文史料,粟特人的马队虽然曾一度走南闯北, 但以往人们对他们的活动情况却不甚了然。粟特文的消失约在H世纪,此后史家对粟特人渐 渐淡忘。现在看来,当年这些勇于闯荡的先行者,无疑起到了欧亚大陆上联系中国、印度、伊朗、 欧洲等几个文明世界的中介作用。
从这些简单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早在两千多年前,由于这里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要冲,那 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就像从海外吹来的种子,在火焰山下安家落户,播下五彩缤纷的异域文
明,到后来,把洋海墓地当成了他们最后的归宿。
在洋海墓葬群中,无疑有粟特人的存在。但从发掘出的遗物来看,更多的不是粟特人,而是 更近于西方的民族,也许还不止一个民族。他们究竟从哪里来,又是些什么人呢?
考古学家认为,有关新疆吐鲁番古代居民的组成和变迁,实在就像个千丝万缕的“盘丝 洞”。
而依据学者对古人类遗骨的研究,史前新疆古人类有欧罗巴人种、蒙古人种及两类人种的 混合型三个不同的类型。
后来的吐鲁番就成了大都会,汇聚了欧罗巴、突厥人种中的蒙古、回鹘、中原、吐蕃、羌和雅 利安人种的塞克、粟特、吐火罗、叙利亚人等众多人种。
正因为当年的吐鲁番人种繁多,人种的混杂与各民族共存,势必带来人种的血液、骨骼、面 貌的混杂与混血。那么,洋海墓葬群里的这些先人,到底是什么民族呢?
有人认为,从洋海墓葬群中挖掘出的头骨来看,这些人生前似乎都是深目高鼻,是典型的欧 洲人或者欧罗巴人,可能是古代印欧人种的一支,也可能是高加索人种。
因为高加索地处欧亚 交界之地,包括欧罗巴人种,最早的印欧以西的民族都是从这儿诞生出来的,然后向四面八方 扩散。
那么,假如他们来自高加索地区,那是何时,又为何而来呢?
我们知道,在突厥人之前,丝绸之路的交通主要是沿着欧亚大陆腹地的边缘地带进行的,当 时的交通路线主要是将中国、印度、波斯和罗马连接起来,而通往罗马的道路则需要从波斯境内 通过,精明的波斯人当然不会放过这一有利可图的机会,他们充分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牢固 地控制了东西方的丝绸贸易,并从中得到了丰厚的收益。
各地商人从波斯人手中得到中国丝 绸,使波斯人长期充当着“中间人”的角色。
为了打破波斯人对东西方贸易的控制,罗马人和突厥人都在争取机会。公元6世纪初,为 了不让波斯人控制丝织品贸易,突厥人派遣由粟特人组成的商贸使团出使波斯,请求波斯王准 许粟特人在其境内贩卖丝货,但遭到拒绝。
通过波斯的商路既已被阻断,突厥人和粟特人不得不另谋出路,他们前往拜占庭的君士坦 丁堡,请拜占庭皇帝促成罗马与突厥联盟。拜占庭皇帝认为这是打破波斯丝绸垄断的绝好机 会,于是双方达成协议,建立联盟。
此后,双方之间的几次通使,都是经过高加索地区前往目的 地。从里海西北岸经高加索前往君士坦丁堡的这段路程,促成了罗马与突厥人之间的直接贸易 活动的开展,开辟了新的东西方之间交往的通道。
这条新的东西方交往通道有两条,一是由锡尔河出发,到咸海北岸,另一条是沿着阿姆河顺 流而下,到咸海南岸,两条线路都在乌拉尔河口附近的地方会合,然后通向伏尔加河,从那里开 始,或沿着顿河和黑海北岸到达君士坦丁堡,或穿越高加索,到达黑海的港口。
7〜9世纪,随着越来越多的商队来往于这条北方路线上,北道变得日渐繁荣,这一点已经 被越来越多的文书和文物所证实。
1967年,前苏联学者在北高加索山区库班河上游支流巴勒卡的莫谢瓦亚及其东部的墓葬 区,发掘出土了二百余件丝织品残片、汉文文书和以唐人骑马图为内容的绢画。
这些出土文物 不仅证实了这条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表明那时经商马队的足迹已经到达了北高加索地区。
那么,洋海墓葬群里的先人和当年北道上那些北高加索人有关系吗?
遗憾的是,由于两千多年前人种过于混杂,使得新疆的人种来源早已不单一、纯粹。
血液专 家甚至认为,在这些来源众多和混杂的人类体质中,有人可能将地中海人种、欧罗巴人种、或者
好几支高加索人种的类型集于一身。
但无论如何,他们总算给考古学家留下了一个模糊的身影:他们大都带着高高的帽子,是鼻 梁高挺、眼窝深陷、身材魁梧、衣着考究、基本上以游牧为生的白种人。
目前,学者们从这五百多个古代人类头骨材料来看,唯一能够肯定的是,洋海人是白种人, 是典型的欧罗巴人种。时间越早的,原始欧洲人的特点就越为明显,人种也越为单纯。直到公 元纪元前后,才出现了黄种人特征明显的颅骨。
令人惊讶的是,人们在这些洋海人的颅骨上还发现了清晰的孔洞,至于这些孔洞是如何来 的,是生前还是死后?是为了宗教信仰而钻洞取骨,还是为了祭祀、战争、护身符、避邪、萨满教 中的治病?目前都不得而知。
也许,作为普通的读者,当我们站在一个更为广阔的高度来看待这长眠于此的两千多座墓 葬的主人时,就会发现,这里所记录的并不只是一次考古发现,而是用无声的语言,向我们描述 出早在两千多年前,那条由不同人种、不同肤色、不同文明、不同宗教汇合而成的丝绸之路上悦 耳驼铃的余音,那繁忙的商队中人欢马叫的遐想,那3000〜2200年前欧亚大陆上的民族文化的 相遇、碰撞、迁徙、传播与演进。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