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各位提供些可以写关于中西方节日文化论文
呵呵,我的答案特殊到。。。估计有人看了想飞砖头。。。。哈哈,是篇不成型的论文。。。。。
~~~~~~~
中外节日文化的差异
“节日”:古代农历的所谓“节”,是对岁时的分节。把岁时的逐渐变化分成象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交接之日时定为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 农历上的节日其本意仅指节气的相交之日,并无民俗意义上的节日含义。在历法所定的年岁、季节交替的节日期间,举行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又注入或文化的、或政治的、或经济的内涵,相传相袭,年复一年,从而形成具有完整意义的民俗节日。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全部
呵呵,我的答案特殊到。。。估计有人看了想飞砖头。。。。哈哈,是篇不成型的论文。。。。。
~~~~~~~
中外节日文化的差异
“节日”:古代农历的所谓“节”,是对岁时的分节。把岁时的逐渐变化分成象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交接之日时定为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
农历上的节日其本意仅指节气的相交之日,并无民俗意义上的节日含义。在历法所定的年岁、季节交替的节日期间,举行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又注入或文化的、或政治的、或经济的内涵,相传相袭,年复一年,从而形成具有完整意义的民俗节日。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中外节日的起源:
中国虽不是宗教的国家,但也有许多自己的节日。
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以至春节(旧时的新年)等等。这些节日也都有其文化的内涵。家庭和睦,尊老敬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这种精神之形成为全民族的精神,并不只靠圣贤的提倡和学校的教育,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的礼俗,其中节日的礼俗是重要的部分。
过节时各地的习俗可能有某些不同,而其文化内涵则是相同的。清明、中秋、重阳,以及春节,都突出体现出家庭和睦,尊老敬祖的精神。通过节日的习俗,通过全民的过节活动,民族文化精神得到普及、延续和发展,在促使全民族团结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所以,节日体现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也成为凝聚民族团结的重要环节。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历经几代,仍保留中华文化,一个重要表现和重要因素,就在于他们始终保持着传统节日的习俗。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 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
如,在中国,“龙(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里,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
如果某一企业家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试想这种产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
每一个国家甚至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节日的形成与文化有关,而它的推广却与经济实力密不可分。
好的节日,必须有意境深长的历史渊源才能流传并发扬光大。而光大以后没有经济的相佐,是无法从东方流到西方或者从西方流到东方的。比如闻名于世界的中国春节、中秋节、端阳节及西方感恩节、圣诞节等。
但中国人对自身节日的态度,比照西方洋节来,似乎厌倦多于热情。
每到春节前夕,便会听到许多感觉烦、累的声音。因为中国一些特有的文化承传,节日也被蒙上了沉重的色彩。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传统不能与时并进,否则难免要被更为人们接受的东西取代。如果对传统节日不来点质的变化,死守老祖宗那种方式过下去,注定要消亡!而西方人过洋却不一样,完全图个身心放松。
他们或选择和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或一个人外出旅游,放松身心。节日就是节日,就是开心与快乐的代名词,不象中国那样过份地注重形式,形式重于实质是西节的特点,包括它流传到中国后,这种特点依然保留得有之过而无不及。
****
中外节日的消费观念:
节日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传统的节日总是与宗教、祭祀、庆典、聚会等联系在一起的,节日是这类活动的特殊日子。中国的春节、端午、中秋,外国的圣诞、感恩、复活等节日莫不如此,而且每个节日背后往往都有一段脍炙人口、流传于世的动人故事。
这些故事都有它悠远而深刻的人文背景,它与丰厚的民俗积淀构成节日的文化涵量,并且这种文化涵量会以物质消费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中国中秋的月饼、端午的粽子、春节的汤圆以及年画、春联、日历等。
于是节日文化与节日消费自古以来便成为一对孪生姐妹。
节日某种程度上是消费的节日;节日所培养起来的消费心理是一种“非理智”消费,换句话说,是一种享受型消费、休闲性消费,也可称之为文化型消费。这种消费是集娱乐、旅游、消遣、时尚、购物等为一体的。
节日消费与日常消费在理念上有着微妙的变化,这时,消费的必须性让位于快乐性,消费的满足生活需求功能让位于追求生活品质功能。节日氛围的煽动,会使平时精打细算的人变得大方起来。消费变得不是一种手段而成为一种目的,购物带来的快意不仅仅来自消费能力的扩张,还使自己得到了很大的心理满足,即在消费过程中享受快乐,品味消费的乐趣。
消费成为一种愉悦心情放逐心情的方式。比如,买一张五六百元的票看一场世界水准的节目,甚至买一份30元的说明书,这在平时几率很小,在艺术节期间几率就很大。花钱买个快乐买个好心情,有理由相信,这种节日消费心理随着休闲时光的增多,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更新,将会逐步上升,并为社会广泛接纳,成为消费行为的一彪新军。
它将促进节日文化的繁荣并推动节日消费的增长
节日气氛是靠消费与文化共同带动起来的。消费是纯经济的东西,民众生活富足,消费的劲头才会加大,消费的心情才会更加轻松自然。如果过着食不裹腹衣不遮体的日子,肯定也就没有心情去消费。
俗语有“廿七廿八,穷鬼上街”的说法,就是说到了年关岁尾,没办法了,有钱没钱都要上街买点东西聊过此节。节日人人要过,特别是大节,穷人穷过富人富过,你总不能因为没钱而躲过此日,当年杨白劳有年三十躲债之传,但这一天是一个劫,躲过就好躲不过即难逃此劫,可惜在那种年代很少有穷人能躲过的劫。
现在之所以能带动洋节在中国的盛行,与年轻一族的高收入高消费有直接关系。至于他们对西方大节文化夙源的掌故,则是凤毛麟角的事。他们既不知感恩节是感谁的恩,更不知圣诞节的起源实际上是人类对正义与善良的极度向往,包括西方人本身对节日的认知,也早就忽略了这层含义。
过节就是图个快乐,谁还愿意悲悲泣泣回忆最初的痛苦。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太过悲伤或低沉的节日,已呈逐渐退出人类生活的趋向。诸如中国的寒食节,相传是纪念义臣介之推的,因过于压抑人的心情,目前基本只能从古书或今人撰文中了解此节了。
外国人似乎有比中国更注重对传统节日的发扬光大。一则表明其对文化的世界性认同,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的发展对节日气氛的推波助澜作用,还有信息的传播、文化交流及国与国之间交流的频繁,使全世界的人们拥有了更多更快捷的方式了解和引进世界各地一些优秀的传统节日,审视自身和更好地把民族传统扩大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经济的发展对节日的推动有着绝对主流的作用。现在热衷西方洋节的青年朋友,多为城市小资衣食无忧者,他们的生活方式及追求猎奇新鲜、刺激、与众不同的情调,并且拥有足够的经济后盾。而对于低收入者来说节日未必不是一种灾难。
从这个角度来看,西方对各国优秀传统节日的热衷与中国对西洋节日的热衷便有了实质的依托和籍口。
但中国人对自身节日的态度,比照西方洋节来,似乎厌倦多于热情。每到春节前夕,便会听到许多感觉烦、累的声音。
因为中国一些特有的文化承传,节日也被蒙上了沉重的色彩。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传统不能与时并进,否则难免要被更为人们接受的东西取代。如果对传统节日不来点质的变化,死守老祖宗那种方式过下去,注定要消亡!而西方人过洋却不一样,完全图个身心放松。
他们或选择和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或一个人外出旅游,放松身心。节日就是节日,就是开心与快乐的代名词,不象中国那样过份地注重形式,形式重于实质是西节的特点,包括它流传到中国后,这种特点依然保留得有之过而无不及。
对于节日在文化上的内涵,从全世界来看都有淡化的趋势,东西方参与节日庆典的人们,大多已经剥离了对各自大节起源及背景的束缚,文化起源及节日背景的意义,已经成为传统文化跨出国门时的一种特别护照,有了这种文化内涵,优秀的节日才更容易被全世界的人们所接受。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包容那些西洋东过或中节留洋的失衡心理呢?
中外节日的意义和方式:
中外节日都有自己的意义和自己庆祝的方式,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等等。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
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其间谈笑风生,其乐融融。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
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到宋元时期,京都灯市常常绵延数十里。灯会的时间,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长到三夜,到明朝规定从正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唐朝灯会中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
明朝有增加了戏曲表演。灯市所用的彩灯,也演绎出 “橘灯 ”、 “绢灯 ”、 “五彩羊皮灯 ”、 “无骨麦秸灯”、“走马灯”、“孔明灯”等等。始于南宋的灯谜,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经过历代发展创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谜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求凤格等一百余种,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横生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
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元宵分实心和带馅两种。有香辣甜酸咸五味。可以煮、炒、油炸或蒸制。桂花酒酿元宵、以肉馅、豆沙、芝麻、桂花、果仁制成的五味元宵以及用葱、芥、蒜、韭、姜制成的象征勤劳、长久、向上的五辛元宵都各有特色。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
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使清明成为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
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
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由无数恒星组成的银河象一条天河横亘夜空,人们说,它把多情的牛郎和织女隔开了,只有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搭成一座鹊桥,他们才能相见。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
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这一夜还有观天河祈祷五谷丰收的习俗,有些地方还举办“青苗会”。
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冬至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至今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阖家团圆。
北方地区冬至有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的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等。
腊八节是佛教的节日。这一天是释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称“成道节”。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吃腊八粥。最早的腊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红小豆,后来演变的极为复杂考究,主料有白米、黄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数十种,添加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萄干、桂圆肉、百合、莲子等,通宵熬煮,香飘十里。
除腊八粥外,还有腊八面、腊八蒜等风味食品。它们即可滋补身体,又是喜庆丰收的一种形式,拉开了春节的序幕。
西方国家按照传统习惯要欢度许多节日,庆祝方式各不相同。根据时间先后,主要节日有:
1。
新年(New Year's Day):
一月一日美国人过新年,但最热闹的是除夕晚上。是夜,人们聚集在教堂、街头或广场,唱诗、祈祷、祝福、忏悔,并一同迎候那除旧更新的一瞬。午夜十二点整,全国教堂钟声齐呜,乐队高奏有名的怀旧歌曲(一路平安/ Auld Lang Syne)。
在音乐声中,激动的人们拥抱一起,甚至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互相亲吻。人们就这样怀着惜别的感伤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共同迎接新的一年。虽然元旦并不是最热闹的一天,但仍有不少州举行极富地方色彩的庆祝活动。纽约市除夕夜,万人挤在时代广场看「大苹果」缓缓从空落下,也是极有名的庆祝活动。
2。情人节(St。 Valentine's Day):
二月十四日,是情侣们交换礼物,表示爱意的欢乐节日。
3。圣派克节(St。 Patrick's Day):
三月十七日,纪念爱尔兰(Ireland)守护神圣派克。
美国的圣派克节这一天,人们通常要举行游行,教堂活动和公共晚宴。
4。复活节(Easter):
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一个宗教节日。每年春分过去,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就是复活节。
如果月圆那天正好是星期日,复活节将延迟一周举行。彩蛋和兔子是复活节的象徵。复活节的传统食品主要有羊肉和火腿。
5。阵亡将士纪念日(Memorial Day):
阵亡将士纪念日是美国大多数州都要纪念的节日,许多州将它订在五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开始在阵亡将士纪念日这一天祭奠所有战争的死难者,后来在民间又逐渐发展为一般家庭祭奠逝去的亲人,今天已成为一个普遍的扫墓日。
6。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独立日即美国的国庆节,日期为七月四日,以纪念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
每逢这一天,全美大大小小的教堂钟声齐呜,首先敲响的是费城自由钟 (Liberty Bell),各地居民自发地进行庆祝游行,各种彩车、模型车、杂技和小孩玩具车同欢乐的人群一起排成浩浩荡荡的队伍。
7。劳动节(Labor Day):
劳动节是美国全国性节日,为九月的第一个星期一,放假一天,以示对劳工的尊重,通常各地会有游行活动。
8。万圣节(Halloween):
万圣节(All Saints' Day)是西方的传统节日,时间为十月卅一日。
万圣节前夜,孩子们装扮成妖魔鬼怪,手提「杰克灯」,跑到邻居家门前,高声喊着:「Trick or Treat」,不给糖果的邻居就会遭到小孩的恶作剧,学校通常也有庆祝万圣节的化妆晚会。
9。
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
十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是感恩节。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因此美国人提起感恩节总是倍感亲切。人们还要按习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祷。火鸡是家人团聚吃感恩节大餐的传统主菜。
除此之外,还有红莓子果酱、甜山芋、玉蜀黍、南瓜饼及各种蔬菜和水果等。
10。圣诞节(Christmas):
十二月二十五日圣诞节,纪念耶稣诞辰,是美国最大最热闹的节日。圣诞节的庆祝活动是从十二月二十四日夜间开始,半夜时分达到最高潮。
这一夜就被称为圣诞夜。有的聚在酒馆、舞厅、俱乐部中盛情欢乐;有的全家共进丰盛的晚餐,然后围坐在熊熊燃烧的火炉旁,共叙天伦之乐;虔诚的信徒们则在灯火通明的教堂里,参加纪念耶稣诞生的午夜礼拜。这是个一年一度大家交换礼物、卡片、叙旧问好的时节。
到处可见装饰的琳琅满目的圣诞树,商店里挤满了买礼物的人潮,全国沉浸在一片温馨喜气的气氛中。
社会发展、前进了,文化也要相应地发展,与时俱进,节日文化也是如此。如何推陈出新,继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且赋予它以新的内容和形式,是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中西方节日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两者的差异远远不止以上所谈到的。事实上,中外节日文化各有所长,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的今天,我们不能闭关锁国,在发扬光大咱们自己传统欢乐文化的同时,也要汲取西方节日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我所用。
目前,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开始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魅力,中国老百姓也开始了解西方节日文化的迷人之处。中西方的节日文化互相渗透,相互融合,这是两种文化紧跟时代潮流、永葆生命活力的一大福音。
参考文章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国际在线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02月08日第二版)
参考了记得选我的答案啊~~ 谢谢~ 亲亲~。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