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平度市李家沽村的历史?我
综观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既是一轴波澜壮阔的画卷,又是一幅跌宕起伏的画图。平度作为华夏夷族的一员,也承载了诸多历史的辉煌与低谷,沿着那“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忽焉。”的历史发展规律,曲折前行,负重奋进,出演了一幕幕辉煌与跌落的历史话剧。 本文试从几方面对近代史以前的平度兴衰进行分析,浅识所知,不吝赐教。
一、古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了平度先民曾经创造过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古代人类文明
在平度境内,近年来陆续发现了属于“大汶口文化”的韩村遗址、三埠李家遗址、冯家遗址和属于“龙山文化”的戴家庄遗址、沙梁遗址、五甲遗址、逄家庄遗址,这说明早在五六千年前,平度就有先民在生息繁衍。 以平度东岳石遗址命名...全部
综观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既是一轴波澜壮阔的画卷,又是一幅跌宕起伏的画图。平度作为华夏夷族的一员,也承载了诸多历史的辉煌与低谷,沿着那“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忽焉。”的历史发展规律,曲折前行,负重奋进,出演了一幕幕辉煌与跌落的历史话剧。
本文试从几方面对近代史以前的平度兴衰进行分析,浅识所知,不吝赐教。
一、古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了平度先民曾经创造过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古代人类文明
在平度境内,近年来陆续发现了属于“大汶口文化”的韩村遗址、三埠李家遗址、冯家遗址和属于“龙山文化”的戴家庄遗址、沙梁遗址、五甲遗址、逄家庄遗址,这说明早在五六千年前,平度就有先民在生息繁衍。
以平度东岳石遗址命名的“岳石文化”的出土,进一步揭示了距今四五千年前,在今天平度境内就有不少地区尤其是大泽山西麓的岳石河沿岸,平度的先民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东夷文化,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二、变革开放的齐文化铸就了先秦、西汉时期平度的灿烂与辉煌
众所周知,齐国从姜太公封齐始就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尊贤尚功”、“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等社会变革措施及政策,大搞开放型经济。
到了管仲相齐时,这种开放型经济有了长足进步和更大发展。他不但积极利用本国自然资源的优势,通过向梁、赵、宋、魏等国出售食盐以赚取丰厚利润,还“因人山海假之”,大做转口贸易,从中牟利。甚至为“聚天下之财”,管仲竟创造性地构建起了颇具现代经济雏形的“吸引外资”模式,积极推行“相地而衰征”、“均田分力”、“四民分业”、“几而不征”等政策,助齐桓公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使“天下商贾归齐若流水”,纷纷到齐国来做生意。
威王时一改旧法,重赏严罚,开门纳谏,结果使齐国大治,一举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可以说,正是齐人这种强烈的变革开放意识,才使齐国成为泱泱大国,雄距东方。
公元前567年,齐将晏弱破莱之棠邑(今平度境内),虏莱共公,莱国并于齐,始建即墨城(在今平度大朱毛村一带),后发展为胶东半岛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战国名城,而与齐国首都临淄比肩,被称为“齐有临淄、即墨之饶”。
要知道,临淄当时是全国最大的商业都市,曾有“联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之誉、“天下之人冠带衣履,皆仰齐地”之说。能与临淄比肩,足见即墨城之繁华。
从政治上看,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先封其子刘彻为胶东王,后封另一子刘寄于胶东。
刘彻就是以后的汉武帝,刘寄就是以后的康王,现今平度古岘境内的康王坟即是刘寄死后的墓葬。刘彻和刘寄都是汉景帝的爱子,他们都先后被封在胶东,就可证明当时胶东国不仅政治地位重要,而且也是经济富庶之地。
从经济上看,据《后汉书·地理志》记载,全国当时共设铁官49处,其中,“郁秩,有铁官”。郁秩就是今天的平度城。近年来在平度铁岭庄发掘出土了大型汉代冶铁遗址,可以断定就是当年的“郁秩铁官”之所在。
要知道,盐和铁在古代的经济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齐桓公时,管仲就曾制定“官山海”大计,对山海盐铁实行“官办民营”。汉武帝时,为了战胜匈奴和把汉朝的武功推向顶峰,也曾将盐铁收归国营。“郁秩铁官”这件事,说明了当时平度在全国已经具有了较高的经济地位。
从文化人物上看,平度历史上,齐桓公时出了名大夫宁戚;西汉时出了天文学家徐万且和古文经学大师庸谭以及名孝廉公沙穆,公沙穆有五子,皆名于世,有“公沙五龙,举世无双”之美称。1982年平度灰埠镇侯家村“九冢桃花山”一个汉墓区发现的《王舍人碑》,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碑上的书法,被誉为隶书瑰宝,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平度境内书法艺术水平之高。
从人口上看,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末,胶东国有8县32万人,平均每县4万人;东莱郡有17县50万人,平均每县3万人。今天平度辖境约为当时4县之大,推算起来人口也有十三四万,属于当时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地区。
三、政区演变频繁,由国而郡而县,政治中心地位转移下降,注定了平度衰落的命运
在今天的平度境内,先秦有名城即墨,秦和秦楚之际有胶东郡、胶东国,均辖胶东半岛全境,郡和国的行政中心都是即墨城。
西汉前期半岛北部析置东莱郡,东莱郡辖属17县,其中的卢乡县全部和平度、当利两县南部在今天平度境内。今天的平度包括西汉末年的即墨、郁秩、卢乡3县和平度、当利、下密、壮武4县的各一部分。具体说,今天的平度约2/3当时属于胶东国,约1/3属于东莱郡。
公元9年,王莽代汉,对西汉的行政区划做了很大改变,“王国”改为郡,侯国改为县。胶东国改为郁秩郡,郡治郁秩城(今平度城)。胶东的政治、经济中心由沽河之滨向西移到了今天的平度城。从此,即墨丧失了作为郡国一级政治中心的地位,演变成为县级政权。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封功臣贾复为胶东侯,食郁秩等6县(即原胶东国领地)。公元76年,封贾宗为即墨侯,贾邯为胶东侯,郁秩县改称胶东侯国,今平度城始称胶东城,胶东和即墨均成为北海国所属18城中的两个县级政权。
北魏献文帝皇兴四年(公元470年),胶东半岛地区新设光州,辖东莱、长广、东牟郡,今平度城成为长广郡治,胶东城之名废。北齐天宝七年(公元556年),调整政区,历史悠久的即墨、下密、卢乡、不其诸县皆废,原长广郡治(今平度城)改为长广县治。
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在原不其县境新设即墨县,治今即墨城,从此,即墨这个名称便和平度的历史沿革脱离了关系。仁寿元年(公元601年)长广县更名胶水县。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调整政区,胶水县成为莱州府4县之一,辖境基本定型,大体与今平度一致,相沿至今将近1400年。
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胶水县升为平度州,领昌邑、潍县,胶水之名废,但平度州的辖境与西汉平度县大不相同。此后,山东省莱州府平度州,历明清两代近600年不变。1913年,平度改州为县。
大家都知道,“首都”(首府)是一“国”一地的政府驻地,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地,也是经济财富的转运地、政治、文化中心,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越条件。郡国、侯国驻地选在哪里,哪里就人脉旺盛,发达繁荣。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社会发展规律。平度政区一而再,再而三地变化,政治中心地位的转移下降,导致了经济、文化的逐渐凋敝。
四、天灾人祸绵延不断,社会生产力遭受极大破坏,平度发展元气大伤
无论从生产力构成因素,还是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来看,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主体。
长期遭受战乱、灾害之苦的平度百姓顾命尚且不能,又怎能有精力去发展生产呢。
大抵先前最富庶的地方,也是战争争夺最激烈的地方。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爆发黄巾军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根基,接踵而来的是各州郡的太守、刺史们演出的军阀混战。
胶东地区出现了“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千里无鸡鸣”的残破景象。
据《晋书·地形志》记载,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全国人口有1600万,还不到东汉盛时的30%,约略计之,平度境内仅有五六万人。
后来经过“十六国”140年的长期杀伐,到刘裕灭南燕时,苟延残喘在平度大地上的人口不过两三万,荒凉悲惨之状,可想而知。在南北朝分裂动荡的300多年里,广大民众所受的灾难更是深重旷久。据《魏书·地形志》所载东魏武定年间的人口,长广郡6县只有5。
1万人,以此估计,平度境内也不过2。5万人。
元朝没有留下人口统计资料。从平度来看,许多村庄是明初才由外来移民发展形成的,很多族姓的族谱是从明初才记载其“始祖”的。这说明,元末的长期战乱,曾经给胶水县造成了“生民百遗一”的惨象。
明清易代之际,胶东半岛所受战乱之祸与金末、元末相比要轻、时间要短。随着清朝统治的逐渐稳定,登莱两府的经济、文化也较快地恢复发展起来。可是平度州却因明末连遭登州叛军孔有德和清兵的两次屠戮,所受涂炭比相邻州县要重。
一个地处偏僻的州县,大伤元气之后,其恢复发展的速度,无法和政治中心(如掖县)、军事重镇(如胶州)、交通要冲(如潍县)相比。落后之势一旦形成,若无特殊的优越条件之助,在那闭关锁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十分缓慢的时代,要想赶上,则几无可能。
于是在号称“康乾盛世”的一个半世纪里,平度成了莱州府“七属”中经济文化发展最慢的一个州县,科举功名跌落到前所未有的低谷。
除了人祸外,天灾也是阻碍平度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依照当时的科技条件,人们对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当薄弱,而一旦天灾降临,对平度社会各方面的打击是巨大的。
实际上,倘论平度的自然条件,自从隋唐的胶水县基本划定了以后的县级辖境,就算不上是优越的了。因为除了垦殖历史已久的胶东、即墨、卢乡故城周围等局部地区较为肥沃,大部分土地瘠薄,山地易旱、洼地易涝。
尤其是占耕地半数的平度西南部,大雨大涝,小雨小涝,无雨则旱,产量很低。当时有一首民谣是这样唱的:“平度州,十年九不收,下场饱犁雨,吃顿蛤蟆肉”。再加上经过“康乾盛世”的休养生息,人口爆炸性地增长,到道光初年,平度州人口达到了七八十万。
在当时封闭守旧的社会制度下,以近于原始的粗放耕作技术,靠300万亩薄地养活全州七八十万人口,已接近极限。据道光《平度州志》记载,明宪宗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平度出现“大饥荒,人相食”;明神宗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大水平地三尺,田地淹没,房屋倒塌”;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大旱,蝗灾”;道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连续4年“大水”、“大旱”,许多田亩绝产,不得不缓征赋税,“收养弃儿三百四十名养于城北龙王庙”;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地震,大疫流行”。
频频降临的自然大灾,使平度大地上出现了“饿殍遍野”、“村无炊烟”、土地庙“报庙”排队挨号的悲惨景象。而一俟有点安定局面,赶快发展生产,还未等恢复元气,新一轮战乱、灾害又发生了,平度社会又跌落进天灾人祸的深渊,谈何发展?
五、愚昧无知的闭关锁国政策,迟滞了平度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清朝建立以后,平度境内长达200年“无兵事”,被称为“桴鼓不惊,民生安业”。
但平度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灿烂既是在“康乾盛世”里也未重现,而是相对地沉寂了。究其原因,是愚昧无知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平度居于这“天朝上国”一隅,“舟车商贾之所不至,冠盖仆马之所弗经”,经济文化长期处于发展极其缓慢之中。
在愚民政策统治下,芸芸众生们爱唱一首“交上公粮不怕官,孝敬父母不怕天”的喜歌,幻想的是一种回到“羲皇上人”时代的远古生活。直到历史进入了近代,西方侵略者用大炮轰开了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大门,这种幻梦才被惊醒,而平度的振兴,却还需要几代先觉先行者付出极大的努力始能完成。
六、唐宋明时期发展微露曙光,齐国之风重新抬头,然未能持久,平度再落沟壑
唐宋逢盛世、平度亦繁兴。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兵戈停息,社会经济发展。仁寿末年,“仓廪实,二十年天下无事”,俨然一派“物阜民康”的景象。
到了唐朝贞观至开元这100多年里,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这时的胶水县虽已不是半岛上的重镇,但人口也有??二三万,跟汉朝相比差不多。平度的科举文化也有一定发展,出了一门俊杰,两代忠烈的进士蒋钦绪、蒋清等父子三人,新旧《唐书》、《资治通鉴》都写了他们的事迹。
宋朝的繁荣程度已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证明。在这个朝代里,胶水县没有发生社会动乱,经济文化都有很大发展。据《宋史·地理志》记载,胶水为“望”县,即上等县,人口最盛时达到十五六万。
胶水县成了胶东半岛人文荟萃的名地。宋真宗时出了个状元蔡齐,位至参知政事(副宰相),状元受“七驺传呼”之荣,即自蔡齐始。蔡齐死后,欧阳修为其立传,范仲淹为其写了墓志铭。其侄蔡延庆才兼文武,《宋史》有“蔡延庆传”,曾任成都府兼兵马都衿辖,成为镇守西南边区首任兼管文武的最高长官。
金元时,登莱多出武将,文化重又滑落。如胶水崔氏有“将军世家”之称,而以崔澍尤为有名,其曾组织领导了击杀元朝奸相阿合马的斗争。现今平度店子镇尚有“元昭武将军崔世荣神道碑”,记述了崔澍的事迹。
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胶水侯庸以国子生身份应试,考中进士第二十二名,宣告了莱州地区自金元以来文化衰落的终结。
此后,莱州府开始了科举功名蒸蒸日上、文化名人辈出的新时期。官廉、官贤兄弟均中进士,傅汉臣进士中第,曾任御使、巡按,是明朝中央最早主张推行“一条鞭法”的代表人物之一。
然而,不管是盛唐、强宋,还是大明,平度的振兴都未能持久,而是随着朝代的更替,政策的改变,天灾人祸的发生,周而复始地又落后了。
李家沽村作为沧海一栗,历史上很难留下详细地记载。或许当地的族谱里有,但外面的人很难知道。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