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如何践行课程的基本理念?

在初中语文学课中,如何践行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部回答

2014-05-26

63 0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解释两个概念,一个是“全面提高”,一个是“语文素养”。   全面提高,就是《课程标准》所设计的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一目标,获得现代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
  另外,要全面发展,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不能偏废。     语文素养:这些年来总是谈“语文能力”,这里提“语文素养”是什么用意?“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什么差别?   “能力”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
  ”有的心理学书籍定义为:“足以使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   “素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辞海》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也就是说,“素养”属于个人“修养”问题。
    对于“修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辞海》的解释为:指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所达到的一定水平。
  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文学修养。   从上述工具书关于“能力”和“素养”的解释来看:   “能力”是指人能胜任、能完成某项工作的自身条件(应该包括心理和生理的条件),重在“功用性”。     “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说法“语文能力”是指读写听说的能力。《课程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
    “语文能力”包含在其中。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教育有以下三点特点应该引起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意。   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把语文课程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语文课程的内容中,具有大量的具体形象,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和主观色彩。
    人们对于语文材料的理解,应该有一致的地方,否则人际交流就无法进行。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
  这是完全正常的,正如人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因此,语文教学特别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   同时要注意,开卷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
  即使是“有益”的作品,其“含金量”也有差异。因此,为了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多受益,提高效率,必须重视对于语文教学内容的认真选择。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语文课程的目标主要指向于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读写听说的能力,不是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个由若干概念、规则、原理构成的理论系统,也不是要系统地传授有关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知识。
  当然,语文教育是有理论的支撑的,语文课程“实践性很强”,不是只要求实践操作,它会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等知识,也可能接触到有关人生、社会、自然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思想观念。
    但是语文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能用例子来图解原理。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K12
学习帮助
学习帮助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