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晋末年士族当政的情况下,刘欲
中国三权臣
--------------------------------------------------------------------------------
权臣这个定义一直被认为是贬义词,比如曹操,就被骂为权奸,自然曹操在历史上的定位现在已经比以前要公正很多,但是曹操专权以至于其子代汉称帝那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如此算来,曹操算不上是权臣,虽然其生前还是魏王,名义上还是尊奉汉献帝为君,但是权字可说,臣就很难说是了,在我这篇文中的权臣还是在皇帝之下的人物,那些能爬到皇帝头上取而代之的权臣还是算了吧。 同理,司马家那三兄弟也不能算是权臣,至于南北朝那些自己篡位或打下基础子...全部
中国三权臣
--------------------------------------------------------------------------------
权臣这个定义一直被认为是贬义词,比如曹操,就被骂为权奸,自然曹操在历史上的定位现在已经比以前要公正很多,但是曹操专权以至于其子代汉称帝那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如此算来,曹操算不上是权臣,虽然其生前还是魏王,名义上还是尊奉汉献帝为君,但是权字可说,臣就很难说是了,在我这篇文中的权臣还是在皇帝之下的人物,那些能爬到皇帝头上取而代之的权臣还是算了吧。
同理,司马家那三兄弟也不能算是权臣,至于南北朝那些自己篡位或打下基础子孙篡位那些权臣们就不用说了。
至于李林甫杨国忠等人,虽然身为臣子,权也大得很,但是与之相当的历代宰相也数不胜数,称他们权臣太高了点,称之为擅长弄权之臣倒是很恰当。
事实上,权臣大都要具备以下几种条件才有可能,1。皇帝年幼,昏庸不理朝政或者极度信任自己;2。朝中没有与自己相当的人物抗衡,或者说有反对派但是不足以动摇自己的地位;3。自己的势力大但是无篡权之心,自己的势力不足以动摇君主地位,个人色彩明显,自己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势力来如曹操一般控制朝廷。
至于我个人的这篇权臣定义里还要加一点,忠心为国,不谋私利。
从第一个条件来看,唐朝很难出现这种情况,前期几位都是明君,最多也就是象李林甫之类的弄权之臣,出现不了能完全把持朝政的权臣,而后期宦官当权,大臣要看着宦官眼色行事,这样还称得上什么权臣。
而汉朝倒是因为几个皇帝年幼,出现过一些权臣,如霍光,梁冀,王莽,大都是外戚,梁冀有谋反之意,杀君之实,和第三点条件不符合,王莽就不用说了,篡权称帝是谁都知道的事实,如此算来只有霍光一人可称为汉代权臣。
至于明朝,皇权鼎盛,废除宰相,本不应该出现权臣,但是偏偏中期后几任皇帝都昏庸不理朝政,以至于出了严嵩这样的权奸,但是严嵩虽然权倾朝野,但是还是要靠揣摩世宗之意才能坐稳位子,实际上明朝皇权无上,所有的臣子都必须要依靠皇帝支持才能坐稳位子,即便如刘瑾魏忠贤这般权大皇帝一声令下也只有罢官一路可走,唯一一个能称之为不惧皇上的权臣也就是张居正而已。
宋朝相权颇强,皇帝对士大夫极为尊重,皇帝大都时候是处于裁决的位子,如此一来,掌权的大臣倒是出现了不少,如蔡京,秦桧,王安石,贾似道。其中以秦桧势力最大,执政时间最长,但是众所周知秦桧杀害岳飞,和金朝议和,广结党羽,可以说是借金人要挟高宗,其人被后人鄙弃,而蔡京也是以弄权为己任,至于贾似道一玩世之人,能称为权臣一是外戚二只能说是奇迹了。
这些人和我所说的条件忠心为国不谋私利相差太远,所以只有王安石一人可称为权臣。
下面说说这三位权臣,也是名臣
霍光:字子孟,他的出身相当好,是著名将领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想想霍去病,卫青,卫子夫和汉武帝的关系,那霍光也可以算是皇亲国戚了,在霍去病和他父亲相认了,霍光就开始走上了历史舞台,开始是在霍去病帐下做事,后来就任奉车都尉,开始上达天听,之间得到了汉武帝的信任,汉武帝死后,被任命为辅命大臣,作为大将军的他开始了真正的权臣生涯,当时皇帝年少,一切事务实际上由霍光决断。
“帝年八岁,政事一决于光”,霍光此人忠于汉室,老成持重,而又果敢善断,知人善任,确实是一位干才。之后他的政敌上官桀父子、盖长公主等人谋反失败,朝中自然是由他一人定事,之后昭帝21岁死(说起昭帝,他的才智在十四岁上官桀假造奏章一事就看的出来,可称为明君,可惜死的太早。
)霍光另立新帝刘贺,因为刘贺放纵,几日后废除刘贺,改立汉宣帝。这也是他人生的顶峰,也是之后被议论最多的事。
废立皇帝,由一人定夺,乃是自有皇帝之后第一遭,当年秦朝赵高弄权,害死二世,立子婴为秦王,也是在群臣的反对下不得不作出的决定,何况当时时局混乱,子婴也只是为秦王而已,不算废立皇帝,何况赵高本身也有篡位之心。
至于吕后所立皇帝被废除,汉文帝登基,一来吕后所立之人不是刘家的,二来是群臣所议。但是霍光废立皇帝可以说是一人之意,群臣赞同,虽然刘贺确实劣迹斑斑,但是之后如王莽董卓司马昭以及所有的权奸们废立皇帝时都借用霍光之事作为例子,以至于明神宗年少时犯事,太后责备,就用霍光比喻张居正。
所以霍光对后世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被列为权臣之第一人,关键在于其废立皇帝这一条。自然霍光本人对汉朝忠心耿耿,20年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实为能臣忠臣,至于身后霍光一族谋反被杀就和他本人没什么关系了(奇怪的是,如苏武,霍光这些人对汉朝对忠心耿耿,但是子孙却都因为谋反被杀,倒也是怪事,只能说是家教出了问题。
哈哈!)
王安石:在课本上和历史上他比霍光有名多了,有人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列宁语),还曾入孔庙,追封“舒王”,此外文采出众,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可以说是荣誉满身。但是,也有人称之为万世罪人,熙丰小人,并称宋朝之弱在于变法之乱,之后凡是有变法的之事,无一不用王荆公之变法作为范例,无论是正是反。
中国五千年历史,论变法之事,毫无疑问,王安石影响最深。
当初商鞅变法,造就秦国之强,但是就算秦国不强,也自有其他国统一七国,而北魏变法,乃是鲜卑族为了吸收汉文化做的工作,类似胡服骑射倒过来,对经济等方面影响还不如隋唐的租庸调制,而明朝张居正变法准确的说是对制度的改良,力度不如王安石新法,倒是清末的维新和王安石变法很象,只是时间太短,清朝灭亡也没了变法的机会,对后世的影响不深,不若王安石变法是非持续百年,北宋到灭亡变法和保守之争还未结束。
王安石的变法内容就不需说了,讨论的太多了,就算是保守派也承认一些内容是好的,除了司马光这样的犟脾气老夫子,但是为何实行起来就变成为流毒千里了呢?
1。社会舆论:当时的社会舆论在士大夫手中,而士大夫大都是孔孟之道,认为王安石之变法尤其富国强兵的主张乃是法家学说,从思想上就反感,认为是玩物丧志,祸国殃民之举,这点就算清朝洋务运动也出现过。
而且变法的影响面太广,几乎大多数的士大夫都波及到,心怀不满的发布谣言,心术不正的借机发财,而正义的士大夫又个个是卫道士,就算是新法有利于民也会争下去,正是如司马光一样的意气之争,
2。用人:新法实施过程遇到很大的麻烦,传统官吏和有名望的都不支持新法,王安石不得不提拔新人,其中又难免良莠不齐之人,这样实施起来就出了麻烦,比如青苗法,王安石本人也在地方上实践过,效果很好,但是正式在全国施行起来就出现心术不正的官吏借机发财,而借新法之名发财的实在不少,这样原本好的新法也变坏了,何况新法确实有漏洞。
之后吕惠卿之类的小人更加是对王安石倒打一耙,变法的人心不气,各怀私利,王安石用人上难辞其咎,事实上王安石的政治手段确实不够圆滑,过直过刚,这点就不如张居正,运筹帷幄,但是王安石确实也有自己的麻烦,毕竟他这个权臣是在神宗一力支持下才能保持下去,假如神宗不支持,权就无法说起。
3。时间:神宗与王安石确实是一对史上难见的君臣,神宗对王安石有知遇之恩,王安石也是竭力回报,神宗有生之年,即便是王安石罢相,也是恩宠不断,新法也得以持续。但是神宗的心还是太急,本来新法就应该一步步来,看着效果逐步进行,这样阻力也少点,但是神宗过于急切,逼使王安石不得不一下子把新法全部实行,这样没有缓冲的大变革不使民生产生变化倒是怪事,何况时间太短,无从选拔人材,也是新法流毒之原因。
一般来说,变法受阻力最小的时候是长期战争重建新朝的时候,这时候旧的框架打破,要建立新框架比较方便,压力也少,在当时宋朝还算稳定的时候变法即便是成功也会引起变动,一大批人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几乎是必然的,所以仁宗当初变法也未成功,神宗少年变法实在是要相当的勇气的,但是心情急切,急于看到效果,恰恰是变法失败的关键。
此外,新法施行这么长时间,已经有了部分效果,也开始有系统了,结果司马光意气之争全部废除,旧法再起,又是一番折腾。此后新法旧法连番上场,王安石的本意已经变成了官员巴结上司,攻击政敌的手段。所以说,新法之败不在于新法的内容,而在于王安石司马光他们的意气之争,后世朋党之争,法令不断变更所故。
至于北宋亡国那就是外交军事失策的问题了,和与内政相关的新法无太大干系。
王安石在新法被废后死去,也可以说是郁郁寡欢而死吧,生前有无数荣耀和骂名,死后也被世人褒贬不已,也许王安石会想不如做东坡一样的文豪会更好吧。
张居正:自王安石之后,张居正就是中国最大的变法家了,尤其称道的事,张居正的变法与王安石变法不同,效果显著,使得明朝中兴,国富民安,财政充裕。他并没有全面改革制度,而是对法治财政赋税上进行整理整顿改革,对有用人材加以提拔利用,准确的说,他是改良而不是改革,针对当时明朝的经济情况的对政府的经济政治制度进行改良,以适应当时的经济,而不是彻底的变动,这样的变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很是有利,此外加上张居正用人有方,政治手段灵活,变法的效果自然很好,可称为国富民强,之后明朝基本上就在吃张居正留下的底子了。
这点关键也在于明朝当时的政府制度已经相当完善,只要皇帝能干就可以正常运转,而张居正就是处于实际上皇帝的位置,另外明朝当时的经济还是很有根底的,南宋当年经济鼎盛,在明朝也留下了底子,只是豪强过多,皇室土地太大,影响了发展,而当时明朝还没到破产的地步,穆宗时期已经开始了变革,只是需要一位能让政府运转起来有能力的能臣或皇帝就可以了,张居正就表演了这个角色,只是他的能力不单限于政府运转起来,还可以用各种措施使得明朝经济财政军事达到优化的地步。
但是当时理学已经深入士大夫人心,他们的利益受到损害,又看不起张居正的富国之政,外加明朝权争不断,张居正本人也是通过联合太监冯保排挤高拱才得到首辅的位置的,个人生活又不是很清廉,又是自平民而起的权臣,没有足够的势力保证身后之事。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假如张居正不培养自己的势力,那他死后只能希望皇帝能支持他的变法,但是这不太可能,因为罪己诏的问题(神宗犯错,张居正为皇帝做罪己诏,这点也可见张居正权臣本色),神宗对张居正已经认为其是霍光一般的权臣,对他不是对老师(张居正是神宗的老师)的敬意,反而是惧怕了,而且霍光是太后的看法,神宗可能视张居正为曹操呢。
而且就算神宗不废法,按神宗的怪癖,(几十年不临朝,就如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说的,万历可能还真是喜欢吸鸦片的)又没有代理人选,法令如何得以实施,所以这点是行不通的。而假如张居正培养自己的势力,使自己的势力强大到可以逼天子坚持新法的地步,先不谈因为明朝皇权集中,张居正是平民出身,无法培养自己势力的地步。
就算他成功了,那他就不单是一个权臣而有可能是一个朝代的开国之君,如曹操之类的人物了。
这样看来,张居正的变法是很难这样持续下去的,唯一的办法是张居正由权臣变为权奸,夺明朝权力为一身,事实上当时的他集政权军权为一身,是有可能达到的,(比如传闻中的与戚继光密谋)不过他本身是一忠臣,而且死的时候是得了急病,就算有想法也来不及了。
(历代皇帝是不看你是不是有谋反的意图,而是看你有没有谋反的实力,历代武将大臣被杀都是如此。)
张居正死的太早,他死之后,明朝再无一人可以重振朝纲,明末之时,大家都认识到张居正的地位,称其为中兴之臣,然而大厦将倾,已经无力回天了。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