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文化/艺术 书画美术

民间共有多少个门神?

全部回答

2006-08-09

0 0
    我国旧时风俗,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供门神。所谓“供”。就是买两张门神画像分别贴在两扇大门上。门神即两个武将,金盔甲胄。一持鞭,一执枪;一黑脸浓须,一白面虬髯。 关于门神的身世,在我国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神荼、郁垒。据《山海经》载:传说在黄帝时代,有神荼、郁垒两兄弟善于捉鬼。  常在度朔山章桃树下检阅百鬼。遇到无理伤害人的恶鬼,就用草绳捆起来,给老虎吃掉。
  后来,人们为辟邪御鬼,就用桃木雕成神荼、郁垒的形象,每逢春节就挂在门首,并在门上画一老虎。久之,便敬他们为门神。 一说是唐代的秦叔宝和尉迟公敬德。据《隋唐演义》记载:有一阶段唐太宗李世民情绪很不好,晚上睡觉常常听到卧房外边抛砖掷瓦,鬼魅呼叫,弄得后宫夜夜不宁。
    他很害怕,将此事告诉君臣。大将秦叔宝说:“臣戎马一生,杀敌如切瓜,收尸犹聚蚁,何惧鬼魅?臣愿同敬德披坚执锐,把守宫门。”李世民同意。当夜果然无事。自此以后,便让二将夜夜守卫。
  后来李世民嫌二人辛苦,便命画工绘二人如往常守卫的全身像悬挂在门口,邪祟从此便绝迹了。上有所好,下必效仿,于是门神就传到了民间,至今民间所贴门神还有秦琼、敬德的形象。   门神二字最早见于《礼记·丧服大记》。
  郑玄注:“释菜,礼门神也。”就是说在唐之前已有敬门神之俗,桃符上有神像以驱邪之俗也早在唐代以前就形成了。但经过唐代,门神的内容和形式有了丰富和完善。到五代,桃符内容有了新的变化,向春联演变,门神方获得独立地位。
  宋代,除夕之夜宫中仍有扮门神驱鬼的习俗,而在民间则悬挂门神像。  百岁寓翁《枫窗小牍·下》云:“靖康以前,汴中家户,门神多番样,戴头盔;而王公之门,至以浑金饰之。”《东京梦华录》也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
  ”足见宋代春节悬挂门神之盛。 春节贴门神这种习俗,至今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 世上本无神鬼。  可是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善良的人们只有寄托鬼神驱邪扶正,这充分体现了人们期盼过太平日子的强烈愿望。
   门神,在中国民间风俗中指贴在门上的神像,据说能驱鬼辟邪,保障家庭平安。是老百姓用来表达。心理愿望,美化生活环境的一种民俗艺术品。明令广义·十二月令》日:"道家谓门神左日门丞,右为门尉。  盖司门之神,其义本自桃符,以神茶、郁全避邪,故树之于门。
  后世画将军朝官诸式,复加爵鹿幅喜宝马瓶鞍等状皆取美名,以迎祥祉,世俗传来既久,未考助于何代。"   贴门神风俗形成的确切年代未考,然而"门神"这一神抵的产生起码不晚于周代,因为在周朝已有祭祖门神的礼仪。
  周天子及各诸侯"五把",大夫"二把",庶人"一把",均包括把门,这在风记·祭祛)}中有载。  门神受到这样的礼遇,反映了'们"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   古代人类在学会建造房屋后,告别了穴居巢宿,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房屋可以遮风避雨,阻隔酷暑严寒;房屋可以阻挡野兽,防御敌人;房屋还可以储存劳动成果……。
  而门,不仅为进出提供了方便,也防止了敌害侵入。  在某种意义上,门是安居生活的保障。当时,由于认识能力低下,人们畏惧大自然,认为万事万物仅有神灵。门也有自己的主宰一门神。人们感激门神希望门神能驱赶恶鬼邪魔,保护生活的安定。
  因此,也可以说 门神的产生源自古代人类的原始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   民间对于门神的 由来则另有说活 《三教授神大全》记. "门神即唐之秦叔 宝、尉迟敬德二将军 也。  按传唐太宗不 像,寝门外鬼题号 呼,抛砖弄瓦,六院 三宫夜无宁刻。
  太宗 慎之,以告群臣。叔 宝奏日:'臣平生杀lD人如摧枯,积尸如聚l蚁,何惧增题乎?愿D同敬德戎装以伺。D太宗可其奏,夜果无I惊。太宗嘉之,谓ThD人守夜无眠,因命画工图二人之像,全装怒发,一如平时,悬于富技之左右门,邪崇以息。
    后世沿袭遂永为门神云。"同样的故事,在《西游记》中亦有记述,见于第十回"二将军官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敢"。可见,门神最早、最主要的作用是驱鬼辟邪保平安。除了秦琼、敬德之外,比较有名的门神还有神茶和郁垒,这是传说中黄帝手下专司管理游鬼的一对兄弟神将。
  他们掌握着群鬼的生杀大权,凡害人的恶鬼,皆捉去饲虎。  二将神力广大,面目狰狞。有关的故事在春秋时便有流传。梁宗。凛《荆楚岁时论}}云:"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右神茶,左郁垒,俗谓之门神。
  "可见由来已久、以后,怒目圆睁,貌丑志豪的钟值又领风骚,成了门神的主角。有关钟道的来历,说法颇多。一说是由"终葵"(反切为"椎")演化而来。  古民俗以椎逐鬼,六朝人认为"终葵"可驱鬼避邪,后演化为钟减一说是由商代身兼巫相与驱鬼方相的仲傀演化而来。
  流传最广的是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述,生前应殿试因貌丑未中,愤而自尽,死后誓除妖率并为唐玄宗捉鬼的终南山进士钟值。即是为驱鬼,鬼进的其它克星也可充任门神之选。  "一唱雄鸡天下白",畏惧光明的鬼脏自然惧怕报晓的金鸡2猛虎噬鬼,   原本就司惩处恶鬼之职的神虎,更是鬼魁的天敌。
  此外,秉赋正气的武将,流传民间的英雄,象忠义千秋的温(温桥)、岳(岳飞)二元帅,巾帼英雄穆桂英等等也都入选担纲门神。渐渐地,人们不满足门神仅具捉鬼降妖、保家护宅的功能,对其寄予了更多的希冀。  于是,门神的行列中不断增加新的成员,寄托着善男信女渴求功名利禄,福寿绵长的愿望,象"天官赐福"(喻迎福进财)、"和合二仙"(喻和谐美满)、"刘海戏金腊"(喻钓钱招财)、"连年有余"(喻连年丰收,生活富裕)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多子"即是"多福",所以,"五子夺魁"、"五子登科'他是常见题材。  "五子登科"取自启蒙读物《三字经》中有关窦燕山的内容,说的是五代时窦禹钧年过三十尚无子嗣,后遭祖父教诲,修身行善;陆续生有五子,后都发迹,自己也延寿三纪(一纪十二年),至八十二岁无疾而终。
  时人赠诗曰:"燕都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格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这样,门神成了驱鬼邪,安宅院,保平安,护婚姻,佑功利,登福禄的一位世俗生活的全方位保护神,自然备受欢迎。  ~般驱鬼门神多贴于宅院大门,祈福门神则多贴于房门。
     门神的制作方式,最早是用桃木刻的二神将形象,后简化为在二桃水板上绘制二神将形象。公元8世纪前后发明的雕版印刷术使得门神可以大量印制,从而为其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从这一角度,可以说门神是随着印刷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
    清代是木版印刷发展的高峰时期,形成了不同尺幅的作品,画面构图趋于饱满,人物造型的装饰性更强,彩色套印中的色彩也更加明快。并形成了种类多样,风格各异的地方特色,象苏州桃花坞的作品刻绘纤美,色彩绚丽;河北武强的作品用线挺拔劲健,色彩单纯明亮Z山东潍坊的作品线条流畅,色彩鲜艳……   解放后,门神作为迷信用品曾被禁止,文革之中,更是销声匿迹。
    然而,近年来,门神除了因其文化上的价值,重又受到研究者、爱好者和收藏者的青睐,在某些农村地区也有复兴之势。不过,现在的人们,贴门神时已没有歌剧《白毛女》中喜儿'呗G在门上守住家","大鬼小鬼进不来"的祈盼,而主要是为了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也是对宁静祥和生活的满足和更美好明天的祝福。
     东汉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贴画鸡,或斫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岁旦,绘二神披甲持,贴于户之左右,左神荼,右郁垒,谓之门神。
  ”可见,我国至少在二千年前就有了贴门神的风俗,贴门神的目的是为了辟邪除祟,抵御鬼魅,其浸润着浓郁的宗教祭祀色彩。     到了宋代,由于市民经济繁荣,活字印刷术的应用,科学技术领先,人民的生活日渐好转,市面上出现了印卖门神画、钟馗年画的情形,门神画开始普及到百姓家,成为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实用艺术形式。
     说到宋代雕版印刷业的繁荣,必然提及河南开封府。宋代建都开封府,古称乐京汴梁城。  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蓬勃向上,带来了新兴市民阶层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也带来了古汴梁的一片繁荣,这从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可见一斑。
     开封府市郊二十公里处的朱仙镇,是国古代四名镇(还有汉口镇、景德镇、佛山镇)之一,是南宋时期岳飞破兵的古战场,又是我国新春对联、木版神像画的发祥地。  据李步青著《岳飞与朱仙镇》记载:“红纸门神系旧俗过新年之消用物,为镇最著名之特产。
  往昔盛时,业此者三百余家。”   朱仙镇门神画在清代极为繁盛。每年旧历九月初九,朱仙镇年画业举行庆典,在镇上岳飞庙、关帝庙前举行“门神会”。朱仙镇年画与全国各年画户地相比较,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主要有三特色。
       一是门神和神码品种最。门神有《马上鞭》、《步下鞭》、《钟馗》、《文武财神》等,各用以驱邪辟鬼;《五子登科》、《麒麟送子》、《加官过禄》等,则用以吉祥祝福;还有历史人物、戏文故事如《长坂坡》、《九莲灯》、《火塘寨》等,也进入门神之列。
  神码有《天地三界》、《三星图》、《灶王》、《灭官》、《刘海》、《和合》等,都为百姓喜闻乐见。     二是朱仙镇年画颜色配料方法称奇叫绝,所用九种颜料都由艺人亲手调配,且有讲究。
  如红色采用苏木熬煮泡制而成,黄色由槐花籽熬煮调制,紫色用葵花籽熬煮而成,绿色用生铜刨成铜末、经过熬制后过滤使用,石青则采用石青粉熬制经过特殊配方精熬制而成的前面料色彩纯正、鲜亮、沉稳兼而有之,同时经久不变色。
       三是朱仙镇年画造型简括而稚拙,线条粗犷而富有力度,色彩单纯而浓烈,呈现出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特有的古朴而淳厚的气质,与清秀典雅的天津杨柳青年画相比,自有一种原文化赋予的阳刚之美。
     近现代以来,人逐渐摆脱愚昧而走向科学文明,门神画几经波折,几遭劫难。但是,门神画赋有的吉祥意义始终在人难以磨灭,它的顽强生存正说明了这一点。  诚然,国传统木版门神画的鼎盛时期已成过去,也许再过一些日子,上朱仙镇者看门神得奔年画博物馆了。
  但是,传统门神说不准会变身以其他形式出现在我的生活。同时,作为国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品类,它的起源与发展,它的精神形式与艺术形式,的确很值得我去关注和研究。

2006-08-09

239 0
门神 秦叔宝、尉迟敬德

2006-08-09

241 0
哼哈二将 秦琼和尉迟恭

2006-08-09

265 0
    常见的民间门神画有三套:   第一套———右神荼、左郁垒。神荼散披长发,竖眉怒目,长须髯,袒胸露臂,四肢肌肉饱绽,高大的身躯披挂彩条,昂首挺立,长伸着力拔千斤而呈搜捕状的双手,十指伸屈如钢叉;郁垒短发直竖,环眼怒睁,胡须散乱,袒胸露肩,挺胸凸肚,四肢肌肉圆鼓,胸、腹、腿、脚部散长粗毛,虎背熊腰,身披彩条,向前倾立,探首俯视,两手左右寻觅,十指像铁耙。
       这套门神画来自《山海经》记载的故事。据传:远古时代,大地东南有桃都山,山顶有棵高万丈的桃树叫桃都,树枝蔓延3000里。树上栖天鸡。每当黎明前,天鸡就啼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叫起来。
  桃都树下有个通阴间的桃都洞,洞门叫鬼谷关。把守关门的是神荼、郁垒。     每当夜间一更时分(约上半夜9时),鬼谷关门大开,放任阴间鬼魂出入,游荡于阴阳间。但游入阳间的鬼魂必须准时于五更时分(约下半夜3时),即黎明前天鸡啼叫时进入鬼谷关,否则被神荼、郁垒抓到,就张开大嘴把鬼魂吃掉吞入大肚中,让它永不出世。
  神荼、郁垒有此绝招而被人们崇奉为守门神。     第二套———右哼将、左哈将。哼将头戴红战盔,身穿红战甲,两眉直竖,双眼怒视前方,长须美髯,嘴合鼻展,似从鼻里发出“哼”声,身骑红麒麟金睛獬,双手各执一把金光闪闪的月斧,上下砍杀而出;哈将短发上指,环眼怒睁,满脸胡须,张嘴露白牙,像发出“哈”声,身穿黑战甲,双手各执一银光闪闪的大圆锤,左右挥舞而来。
       这套门神画来自《封神演义》第74回《哼哈二将显神通》的故事。有诗曰:“黄气无声能覆将,白光有影更擒兵;须知妙法无先后,大难来时命自倾。”其中“黄气无声能覆将”说的是哈将陈奇,他嘴一哈,便吐出肚中练就的一道黄气,能置人倾覆;“白光有影更擒兵”指的是哼将郑伦,他鼻子一哼,就哼出腹中练成的两道白光,也能置人倾倒。
       哼将郑伦是西周(西伯岐)丞相姜子牙所辖大将黄飞虎攻打青龙关的三运督粮官;哈将陈奇是朝歌纣王派守青龙关的督粮上将。他们俩在青龙关攻守战中,各使绝招,致使对方阵亡,最后都被姜子牙敕封为西释山守门神。
  神通广大的这二人也为后人敬为“守门神”。   第三套———右秦叔宝(秦琼)、左尉迟恭。  这套门神画又有三种画面:第一种:秦叔宝头戴红战盔,身穿红战甲,竖眉怒目,须髯飘逸,手执双剑,威风凛凛;尉迟恭头戴黑战盔,身穿黑战甲,圆眼怒睁,满脸胡须,手持双锏(鞭),杀气腾腾。
  第二种:秦叔宝右手执剑,左手托“日”;尉迟恭右手持锏,左手托“月”。第三种:秦叔宝背插五把“日”旗,右手执剑,左手持关刀;尉迟恭背插五把“月”旗,右手持锏,左手持关刀。     这套门神画来自史书记载的:唐太宗李世民因噩梦致病,每逢深夜就听见鬼叫,吓得心烦意乱、寝食不安;年久月深,病入膏肓。
  有位大臣进言:“派大将守门,必能驱鬼。”两位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恭自告奋勇保护皇帝,秦叔宝手执双剑、尉迟恭手持双锏,全身披挂站立于宫门两边。     此后没几天,唐太宗的病果真逐渐减轻,一个月后,终于痊愈了。
  他极其高兴,但想到让大将日夜守门,又过意不去,亦非长久之策,便命画工把二位大将的威武形象画于宫门扉上,以此代替日夜为他效劳的大将,此举亦果真有效。后人就仿效,把宫门上秦叔宝和尉迟恭的威武形象缩小描画在红纸上,张贴在门扉上,或用木版刻印两个威武形象挂在门扉上。
    这种做法遂盛行于世。每逢新年伊始,人们就把这套画像张贴(挂)在门扉上,祈求驱妖压邪、镇宅平安。   此外,民间还把传说中威武勇猛、才智超人的传奇人物广奉为门神,如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庞涓、孙膑及武财神赵公元帅、文财神等,甚至把天王殿里的四大金刚———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配对作门神画,还把托塔天王、哪吒配对作门神画,祈为门户保护神。
       综上所述,民间门神画有四大特点:⒈都来源于故事传说。⒉都有为民除难保平安的法宝或绝招。⒊都是人们理想意愿的精神寄托。⒋都随着客观现实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认识也不断提高,从贫穷愚昧到温饱觉醒,直至认识、掌握科学奥秘,懂得用知识改变命运、改造世界,人们的“门神观”也逐渐转变了。
    如以新门叶“财源广进”、“事业兴旺”代替传统的哼哈二将和秦尉二将。但不管怎样,民间门神画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随着客观形势的演变,它总会朝着人们的理想意愿向前发展、创新,绝不会因循守旧、停滞不前。
  □许书合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文化/艺术
书画美术
民俗传统
文学
历史话题
地理
器乐/声乐
舞蹈
书画美术
书画美术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