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议论文中,演绎法、例证法、对比法、类比法的区别是什么?
如何掌握大学语文中的表达方法
中国考试
对各种表达方法的考查,是大学语文(本科)考试的重点。一方面,大学语文是在中学语文基础上的提高,对作品中各种表达方法的把握,标志着语文学习已开始进入文学赏析的层面。 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毕竟还是语文,它所考查的文学性表达方法,还只是一些最基本的、入门的东西。当然,对非中文专业的自学考生来说,这已经是些较为陌生的、新鲜的东西,因而也就有些难度。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表达方法,下面就将其分成几大类并通过举例来予以简要分析说明。
一、论证方法
议论文部分重点考查论证方法。
关于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细究起来非常复杂。大学语文教学...全部
如何掌握大学语文中的表达方法
中国考试
对各种表达方法的考查,是大学语文(本科)考试的重点。一方面,大学语文是在中学语文基础上的提高,对作品中各种表达方法的把握,标志着语文学习已开始进入文学赏析的层面。
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毕竟还是语文,它所考查的文学性表达方法,还只是一些最基本的、入门的东西。当然,对非中文专业的自学考生来说,这已经是些较为陌生的、新鲜的东西,因而也就有些难度。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表达方法,下面就将其分成几大类并通过举例来予以简要分析说明。
一、论证方法
议论文部分重点考查论证方法。
关于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细究起来非常复杂。大学语文教学中采用的是一种最基本的、最实用的分类方法。
那就是把全部论证方法概括为三类:一是演绎论证法,二是归纳论证法,三是比较论证法。其中归纳法大多可以称为例证法,而比较法则分为类比法和对比法两种。要掌握这些论证方法,有一个简易有效的基本思路,那就是先认清论据,然后根据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来确定论证方法。
论据主要有三种:一是理论性论据,二是事实性论据,三是比喻性论据。从理论论据到论点,必然是演绎论证法;从事实论据到论点,必然是归纳法或称例证法;从比喻到论点,必然是类比法。然后再加一条:凡论据间构成对比关系的,都是对比法。
1.关于演绎论证法,大学语文要求不高,只要注意作品中那些引用名人名言的地方,以及那些先讲一个普遍原理来证明论点的地方就可以了。例如:
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来驳斥冉有推卸责任的观点,这种论证方法是 ( )
A.演绎法
B.例证法
C.类比法
D.对比法
正确答案是A。
这是以名人名言为论据,讲的是普遍道理,得出的是个别结论,所以是演绎法。再如:
下列论证,通过演绎法来证明“过去、现在、未来一贯相连”的是 ( )
A.时间但有过去与未来,并无现在
B.屈原的《离骚》,永远使人人感泣
C.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
D.一掣现在的铃,过去未来皆相呼应
正确答案是C。
C讲的是宇宙普通规律,过去、现在、未来的一贯相连性是宇宙规律的某一方面规律,所以由被及此,只能通过演绎。B是现实社会中过去、现在、未来一贯相连的一个例子,只能是例证法。D是一个比喻,只能是类比法。
A不是论据,而是论点,且是与过去、现在、未来的一贯相连性相对立的观点,所以根本不在可考虑之列。
2.关于归纳法,在大学语文考试中,只要记住“凡举例说明都是归纳论证法”这句话就可以了。
试题中多用例证法这一术语,其他非例证性的复杂的归纳法一般不考。例如:
在《赵威后问齐使》中,赵威后用“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为实例来批评各国政治失当,这种论证方法是 ( )
A.演绎法
B.归纳法
C.类比法
D.对比法
正确答案是B。
因为凡事实例证都必须经过归纳方能得出论点。
3.关于类比法,在大学语文中,只要记住“凡比喻论据都是类比论证法”这句话就可以了,因为凡是类比,都是不同层面、不同方式的打比方。
例如:
下列《答李翊书》中的论证,属于运用类比论证方法的是 ( )
A.用“养其根而侠其实”来阐发为文立言之本
B.用“仁义之人,其言蔼如”来强调思想修养重要
C.用“有志乎古者希”来证实李翊值得褒扬
D.用“无诱于势利”来论证做学问的正确态度
正确答案是A。
因为只有这个选项是用比喻来阐明论点,种果树与写文章是两码事,它们之间只能是类比关系。B中的“仁义之人”与思想修养之间不是比喻关系,C中李朔的“有志乎古”与值得褒扬是因果关系,也不是比喻,D中的“无诱于势力”是正确态度的内容,也不是比喻,所以它们都不是类比论证法。
特别要注意的是归纳法与类比法的区别。在试题的选项中,这两种论据常混放在一起,检查你是否能区分得清楚。这其实很简单,只要看其是“举例说明”还是“打比方说明”就行了。例如:
下列《论学问》中的例句,通过类比法来论证“精神上的缺陷可由相应的学问来补救”的有( )
A.缓步有益于胃,骑马有益于头脑
B.肉体上的病患都有适当的运动来治疗
C.一个人心志不专,他顶好研究数学
D.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辨
E.人的天赋如野生花草,需要学问修剪
正确答案是ABE。
论点是学问与精神的关系,C和D是以数学、伦理学、修辞学为例证,都属学问,都有益于某种精神培养,所以都是例证法,不是类比法; A、B、E中的缓步、骑马、运动、修剪花草,都不是做学问,只是比喻,所以就都是类比法,不是例证法。
不要看到“具体事物”就认为是举例。举例是论点本体范围内的具体材料,比喻是本体与他物的相似联类,不能混为一谈。
4.比较法中的对比法容易识别,因为大家都太熟悉什么是对比了。
但在用文学语言暗示的材料中,也有较难以识别的,须仔细考虑。例如:
下列《灯下漫笔》中的论据,用对比法来证明人民“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有 ( )
A.乱离人,不及太平犬
B.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C.汉族发祥、发达、中兴时代
D.茅檐下有淡饭,路傍有残羹,野上有饿莩
E.有吃烧烤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每斤八文的孩子
正确答案是AE。
A与B的差别,一是“不及”,一是“等于”,前者有对比,后者无对比, “不及太平犬”是连奴隶也当不上, “等于牛马”是当上了奴隶,思考要精细。D和E的差别比较明显:前者三句都讲人民穷苦,虽是连奴隶都不如,但没有对比.后者有“阔人”与穷孩子的对比,所以前者只能是例证法,后者才是对比法。
二、记叙方式
记叙文有个记叙方式问题。记叙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平叙几种。顺叙是大多数,易懂。插叙、平叙在大学语文所选的作品中不突出、不典型,没有列入考试内容。
所以剩下来,只要知道教材中有哪几篇文章用了倒叙方式就行了。其实只有两篇,一篇是《马伶传》:先写第二次技艺较量大胜.再写他之前提高技艺的过程;另一篇是小说《米龙老爹》:先写他死后人们对他的怀念,然后再记叙他的事迹。
记叙方式中还有个人称问题。一般作品都是第三人称叙述,但也有在中间发生变化的,这是为了追求更好的表达效果。大学语文中叙述人称发生变化的有三篇:一是白居易的《杜陵叟》:由第三人称叙述转为第一称直抒胸臆;二是杜甫《兵车行》:在第三人称叙述中有几句第一人称诉说;三是《米龙老爹》:第一人称自叙和第三人称他叙交互为用。
三、人物描写方法
记叙文和小说中有生动的人物形象,因而也就有个人物描写方法问题。大学语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一般把它分成五种:一是肖像描写,包括面目、身材、表情、衣着等。
二是行为描写,包括大的作为、行动和小的动作等。三是语言描写,主要是对话。四是心理描写,包括直接心理描写和间接心理刻画。间接心理刻画属“以外显内”方法,与肖像、行为、语言描写有交叉。五是细节描写,也与肖像、行为、语言描写有交叉,一般是有典型意义的细部描写才称得上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方法很容易区别,所以不难。一般将它与人物性格和人物心理放在一起考查。例如:
阅读《张中丞传后叙》中对张巡的描写:
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
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请回答:
A.这里表现张巡怎样的性格特征?
B.这里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
C.这里什么地方运用了侧面烘托方法?
正确答案是:A.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B.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C.侧面烘托处:“众人或起或泣”、“不能仰视”。再如:
阅读《风波》中对七斤的一段描写:
七斤将破碗拿回家里,坐在门槛上吸烟;但非常忧愁,忘记了吸烟,象牙嘴六尺多长湘竹烟管的白铜斗里的火光,渐渐发黑了。
他心里但觉得事情似乎十分危急,也想想些方法,想些计划,但总是非常模糊,贯穿不得: “辫子呢辫子?丈八蛇矛。一代不如一代!皇帝坐龙庭。破的碗须得上城去钉好。谁能抵挡他?书上一条一条写着。入娘的!……”
请回答:
A.这里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其中前半段与后半段的刻画方法又有何不同?
B.七斤的直接心理活动有什么特点?这一特点说明了什么?
C.从七斤的这一心理状态可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正确答案:A.心理描写。
前半部分是“以外显内”的间接心理描写,后半部分是直接心理描写。B.特点:只有残断影像,连极其简单的思想也组织不起来。这深刻揭示出七斤愚昧无知的心态。C.连七斤这个当时的“出场人物”也如此愚昧无知,可见当时农村、农民愚昧落后到何种程度。
作为心理描写,这段文字相当典型。
四、抒情方法
诗词曲主要是抒发作者的感情,因而其主要表达路径是抒情方法。
大学语文中的抒情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方式:一是借写景抒情;二是借叙事抒情;三是借比喻抒情;四是借典故抒情;五是直抒胸臆。
有时还有借行为细节抒情、借夸张抒情等。试题一般是给你材料让你识别。例如:
《行路难》中用行为细节来抒情的典型诗句是( )
A.将登太行雪满山
B.停杯投署不能食
C.闲来垂钓碧溪上
D.直挂云帆济沧海
正确答案是B。
A是借比喻(或象征)抒情,C是借姜太公的典故抒情,D既是化用古人的话,又是借比喻(或象征)抒情。再如:
阅读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请回答:
A.概括每一句的旨意。
B.指出每一句的抒情方法。
C.最能体现主旨的是哪一句?其他三句对主旨起什么作用?
正确答案:A、首句写环境恶劣,第二句写思乡情切,第三句写战争频繁、残酷,第四句写杀敌报国壮志。
B、首句是借景抒情,第二句是借典型行为抒情,第三句是借叙事抒情,第四句是直抒胸臆。C、第四句。烘托反衬作用。
五、表现方法
表现方法这个概念,可大可小,可深可浅,是个无底洞。
但大学语文考试的要求却是有限的。总体上可以这样把握:除了以上所谈到的论证方法、叙述方法、人物描写方法、抒情方法外,其他种种表达手法,在大学语文中都称之为表现方法。具体来说,纳入大学语文考试范围的,主要有对比(对比反托)、侧写(侧面描写、侧面烘托)、铺垫(铺垫反衬)、象征(象征暗示、隐喻)、托物言志、比兴(只用于诗词)、白描、反讽、先抑后扬等。
这些表现方法,大都可以运用于各种文体。
1.关于对比表现方法,比较容易理解和把握。例如:
下列议论文中,全文贯注对比表现方法的有( )
A.《谏逐客书》
B.《答李翊书》
C.《答司马谏议书》
D.《论毅力》
E.《五代史伶官传序》
正确答案是ADE。
这要熟悉课文才能识别:
《谏逐客书》始终贯穿纳客之利与逐客之害的对比,《论毅力》始终贯穿有毅力则成与无毅力则败的对比,《五代史伶官传序》始终贯穿忧劳则兴盛与逸豫则衰亡的对比。
在议论文中,对比论证方法与对比表现方法是一致的。
2.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对,主要是为了衬托、烘托所要表现的中心人物、事物特征或重要旨意,所以也称作侧面衬托、侧面烘托。
如《始得西山宴游记》表现西山的高大特立,就是通过侧面描写周围众多的矮小来凸现的。在《李将军列传》中,也多次用士卒的“紧张”、“变色”来侧面衬托李广的临危不惧。把握侧面烘托表现方法,要注意它与对比、铺垫的差别。
例如下面两道试题就容易混淆:
《背影》中描述了儿子对父亲前后态度的变化,这对刻画父亲形象来说,所用的表现方法是 ( )
A.铺垫反托
B.侧面烘托
C.对比反衬
D.象征暗示
《背影》中,在写父亲翻越月台为儿子买桔子时,先写他“是个胖子,穿铁路、爬月台一定因难”,这种表现方法是 ( )
A.铺垫反托
B.侧面烘托
C.对比反衬
D.象征暗示
前一题的正确答案是B,后一题的正确答案是A。
其间差别要仔细体察:前者是“以彼衬此”,只要不是为了对比,那就是侧写;后者是“以此衬此”;自身行为超乎自身条件,更见其对儿子的深情,不是侧写,也不是为了对比,那就只能是铺垫反托。再如:
阅读《张中丞传后叙》中的一段描写: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成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
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且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难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云知贺兰终不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
请回答:
A.这里写南雾云,主要运用的是什么人物描写方法?
B.写贺兰“不音出师救”,这是什么表现方法?
C.除以上两点外,文中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正确答案是:A、典型细节描写:抽刀断指、射矢明志。
B.、对比。C、侧面烘托,主要体现在两个地方:一是当南霁云抽刀断指时,“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二是过了很多年后,民间还指着浮图“相语”当年南霁云射矢明志的事迹。这里交互着人物描写方法和表现方法两大类。
在人物描写方法中,有细节描写、行为描写和语言描写,以典型细节描写最突出;在表现方法中,主要是对比反衬方法和侧面烘托方法,不能混淆。这道题能够准确回答,许多关于表现方法和人物描写方法的问题也就基本上弄明白了。
3.铺垫表现方法在大学语文中强调得不多,但有一定识别难度,因为它容易与对比、侧写混淆。因此,在碰到这类问题时,可以采取排除法思考:先看是否对比,再看是否侧写,若都不贴,那就可能是铺垫。
铺垫的主要作用是反衬、反托,所以常称作铺垫反衬、铺垫反托。例如:
在《香市》中,为了凸现新兴夺市的冷落,作者写道:新兴香市的武术班,比往日香市打拳头卖膏药的死意“委实是好看得多了”,但是“看客却很少”。
这种表现方法是 ( )
A.对比反衬
B.类比生发
C.铺垫反托
D.象征暗示
正确答案是C。先说“好看多了”,这是铺垫;目的在反托:很好看,而看客却少,这就反托出新兴香市的冷落。
这里未接触到对比,因为对比体现在:往昔香市的杂耍“不好看”与新兴香市的武术表演“好看”成对比;往昔香市的“看客多”,与新兴香市“看客少”成对比。这里的着眼点是虽好看却看客少, “好看”与“看客少”非同类,不能相比,所以只能是铺垫反衬。
这类题目,难度较大,试卷中很少见;但若能分辨清楚,那就不会遇到难解的问题了。
4.象征表现方法很多,但多数是考象征意义,直接考是否象征手法的较少。在大学语文教材的提示中,象征、暗示、隐喻往往混用,因为它们的确有相似之处。
考生只要以教材提示中的说法为准就行了,不必细究它们的差别。但必须注意:一定要划清象征、比喻、托物言志、比拟的界限。这在《往事》、《炉中煤》、《鹰之歌》中都容易搞混。例如:
《炉中煤》中的象征手法主要体现在 ( )
A.借炉中煤寄托自己情志
B.作者将自己变成炉中煤
C.让炉中煤反复诉说爱情
D.用煤的燃烧来体现激情
正确答案是D。
同是借炉中煤说话,A是托物言志的着眼点,B是比喻的着眼点, C是拟人化的着眼点,D是象征暗示的着眼点。虽相互联系,却各有不同,须仔细体味。凡托物言志的作品.大多是这四者交织在一起。
5.比兴手法是中国诗论诗评中的传统术语,本来指比喻和起兴两种手法,但往往是两者兼用,故而在大学语文中就不再分拆开来。
比兴与现代常说的隐喻、象征、类比近似,所以在大学语文教材的提示或辅导书中也常常混用,不必细究。记住一个理念:凡诗词曲中,具有比喻意义、隐喻意义、象征意义、类比意义的诗句,都可以称作比兴句。像《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行路难》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等等,都是比兴句。典故实际上也是比兴,例如当教材中说辛弃疾《摸鱼儿》是“通篇比兴”时,就是将上片的写景和下片的运用典故都视作比兴手法。比兴与象征一样,重要的是要理解它的比兴意义。
例如:
辛弃疾《摸鱼儿》中,作者用以自喻的事物有 ( )
A.春又归去
B.画德蛛网
C.蛾眉遭妒
D.玉环飞燕
E.斜阳烟柳
正确答案是BC。
虽然《摸鱼儿》中的事物,都有比兴或象征意义,但具体内容却不相同:“春又归去”和“斜阳烟柳”是比兴或象征或隐喻南宋王朝国势的衰微;“玉环飞燕”是比兴或象征或隐喻权奸;只有“画搪蛛网”和“蛾眉遭妒”才是词人对自己的处境和遭遇的自喻。
关于“白描”表现方法,实际上是文学表达的一个普遍特征,与直抒胸臆、直接议论相对。小说叙述情节和描绘人物都是白描,散文中也多用白描。诗词重抒情,所以往往是描写与抒情交融,纯用白描就成了一种特色,如柳永《八声甘川》上片写景就是铺陈白描,苏拭《江城子》中善于抓住“情景特写”,如“尘满面,鬃如霜”、“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干行”、“明月夜、短松冈”等,也都是白描的好手笔。
不过由于它过于宽泛,难以定格,又缺乏对立面,所以试卷中很少考到它。
至于托物言志,大学语文教材中只有《往事》(托海言志)、 《炉中煤》 (托煤言志)、 《鹰之歌》(托鹰言志)三篇比较典型;反讽手法只在鲁迅《灯下漫笔》中多处用到,欲扬先抑手法只在《往事》中提到。
记住这些就可以了。
六、修辞手法
大学语文考试中的修辞手法,主要涉及到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层递、借代、夸张、反诘、反复九种,都容易识别,多做一些练习就解决了。
例如:
《论学问》中说: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里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 )
A.比喻 B.比拟 C.排比 D.对偶 E.层递
正确答案是ACE。
看出比喻不难,还要能看出排比和层递。三句虽不规整,但句式基本一样,是排比;三句谈对待三种书的阅读态度和方法,逐层递进,所以是层递。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