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是:
(1) 发病年龄及家族史肝豆状核变性多发病于青少年,少数可至成年期才出现症状, 发病年龄为5〜50岁,平均18岁。男女均可发病。约25%〜50%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 不
同的家族往往表现不同的发病年龄和进行方式。有人将本病分为两型:①少年型:多在7 ~ 15岁间起病,病程进展迅速;②晚发型:多在20〜30岁间起病,病程进展缓慢。
(2) 首发症状起病症状因人而异。 10岁以前以肝脏损害多见,10岁以后以神经系统 损害多见。以神经症状为首发症状者约占50%。以精神症状为首发表现者约占20%。|少数
儿童死于暴发型肝炎。少数成人病例患慢性肝炎而始终不呈现神经症...全部
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是:
(1) 发病年龄及家族史肝豆状核变性多发病于青少年,少数可至成年期才出现症状, 发病年龄为5〜50岁,平均18岁。男女均可发病。约25%〜50%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
不
同的家族往往表现不同的发病年龄和进行方式。有人将本病分为两型:①少年型:多在7 ~ 15岁间起病,病程进展迅速;②晚发型:多在20〜30岁间起病,病程进展缓慢。
(2) 首发症状起病症状因人而异。
10岁以前以肝脏损害多见,10岁以后以神经系统 损害多见。以神经症状为首发症状者约占50%。以精神症状为首发表现者约占20%。|少数
儿童死于暴发型肝炎。少数成人病例患慢性肝炎而始终不呈现神经症状。
另一些病例先发生 黄疽、胃纳不佳等肝病症状,而在数年后方始产生神经系统异常。少数症例以急性溶血性贫
血、皮下出血、鼻衄、肾脏损害或关节痛为首发症状。多数起病缓慢,少数急性发病。、
(3) 神经症状儿童期的神经症状以舞蹈、手足徐动性动作和肌张力失调性动作为主, 并有小脑性共济失调、面部怪容、张口流涎、言语呐吃、吞咽障碍、上肢的扭转动作与快速
无意识动作相间,下肢呈跳跃性不规则步态。
后期有持久性全身扭转痉挛姿态。可伴有痫性 发作。成人期发生的神经症状多以肌强直、动作减少和慌张步态为主。震颤可能存在,但不
如PD那样有规律性。一般不出现运动麻痹和感觉障碍。约15%的症例可出现腱反射亢进及巴彬斯基征阳性。
极少数病人可发生晕厥或括约肌障碍。
(4) 精神症状精神症状相当常见,约见于20%的症例。但其具体表现极不相同。首 发神经症状者,一般很快即有精神症状。早期常出现智能衰退,学习成绩退步,不活泼,记
忆力减退,注意力不能集中等。
若经治疗记忆力可稍恢复,久之可发展为痴呆。情感失常亦 较多见,常无故哭、笑,且不能自制,也常有冲动性行为。急性或亚急性发病者往往有不
安、激动或骚动等发作。有的出现痴愚表情、构语困难、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淡漠无情 等。
晚期可发生幻觉等器质性精神病的症状。
(5) 角膜K-F环[Kayser-Fleischer (K-F)环]是铜在角膜弹力层的沉积所产生,为本
病的特征性表现。见于绝大多数患者,尤其是已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阳性率几乎 100%,但7岁以下的患者可不出现。
此环宽约1~3_,呈黄棕色或黄绿色,位于角膜边
缘、角膜和巩膜交界处,在角膜的内表面上,往往在角膜上缘或下缘先出现半月形沉积,明 显时肉眼或用电筒光即可窥见,早期需借助裂隙灯才能发现。
(6) 非特异性慢性肝病症状群本病首先累及肝脏,但典型肝脏症状相当少见。
表现为 非特异性的慢性肝病症状群,如倦怠无力、食欲不振、肝区疼痛、肝大或缩小、脾大及脾功
能亢进,黄疸、腹水、蜘蛛痣、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昏迷等。
(7) 肾脏损害因铜离子在近端肾小管和肾小球沉积,造成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出 现肾性糖尿、多种氨基酸尿、磷酸盐尿、尿酸尿、高钙尿、蛋白尿等。
少数症例可发生肾小
管酸中毒。
(8) 血液系统损害少数患者可出现急性溶血性贫血,鼻衄、齿龈出血、皮下出血等。
(9) 骨质疏松因钙、磷代谢障碍所致。可见骨质疏松、骨和软骨变性,关节畸形等。
在长骨外形成囊状病变,甚易发生单一或多发的骨折。X线可见关节面不规则。
(10)其他大部分患者有皮肤色素沉着,尤以小腿伸侧明显。眼部可见白内障、眼调
节功能减弱、暗适应功能下降、集合力不足等。
女性患者可有月经不调、流产史等。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