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董遇传》告诉我们什么
读书偶感 善用“三余” 逸松 偶翻《三国志》,其中《王肃传》注引《魏略》中一段文字吸引了我,其大意是:当时有一个名叫董遇的学者,勤奋好学,很有学问,不少人拜他为师。董遇不是一开始就教授学业,而是劝求学者每篇文章先读一百遍,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求学者觉得为难,因为没有那么多时间读书。于是,董遇指出“当以三余”来解决学习时间问题,即:冬天是一年里闲余的时间,夜晚是一天里闲余的时间,阴雨天是时节里闲余的时间,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三余”时间来读书,不就好办了吗?求学者听后恍然大悟,就抓紧时间学起来了。 这段文字我读后感受颇深,便以“三余”名斗室,号“三余斋...全部
读书偶感 善用“三余” 逸松 偶翻《三国志》,其中《王肃传》注引《魏略》中一段文字吸引了我,其大意是:当时有一个名叫董遇的学者,勤奋好学,很有学问,不少人拜他为师。董遇不是一开始就教授学业,而是劝求学者每篇文章先读一百遍,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求学者觉得为难,因为没有那么多时间读书。于是,董遇指出“当以三余”来解决学习时间问题,即:冬天是一年里闲余的时间,夜晚是一天里闲余的时间,阴雨天是时节里闲余的时间,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三余”时间来读书,不就好办了吗?求学者听后恍然大悟,就抓紧时间学起来了。
这段文字我读后感受颇深,便以“三余”名斗室,号“三余斋”,自号“三余斋主”,请善书法治印的好友书刻“三余斋”匾悬挂斋壁,并作《三余斋赋》一篇,赋中写道:东隅虽逝何须悲兮,桑榆非晚足珍惜。
时光本是无情物兮,道是无情却有意……以上所述,实以“当以三余”自勉,并非附庸风雅。一千多年前的董遇与其学生关于解决学习时间问题的对话,不时在我耳畔回响,他那“当以三余”勤奋学习精神总在激励着我。
我一有空余时间,不论长短,便躲进“三余斋”这一“心里的单间”(罗曼·罗兰语)。虽只是有限的清静一角,却如无边的知识海洋;虽只是零碎时间,却不知其所终,任我遨游:或精读、或浏览、或温故、或欣赏、或写作、或练字……与外界喧嚣隔绝,令俗事烦恼全消,身心完全沉浸在书香四溢之中,可谓乐而忘忧,惟我斋室。
十几年来,我将闲余时间日积月累,用于学习,颇有收获:一壁书橱所藏古今中外名著好书,看了不少,增长了知识;写作与书法也得以锻炼、提高,竟也出了一本杂感集和一本书法集,视为十余年学习成果,敝帚自珍。
凡事有得有失,因为闲余时间多用于学习,少了娱乐、少了社交,然而得到了学问、得到了快乐。所得多于所失,时间价值得到更大的体现,这也是我十几年来持之以恒利用闲余时间学习的精神动力。 当今社会生存竞争激烈,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
要增强竞争力,必然要不断学习,提高素质,跟上时代发展,否则就会被社会淘汰。而现在生活节奏加快,时间显得更为紧张。这样,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对矛盾:一方面要加强学习,一方面时间却很紧,怎么办?答案有一个:当以“三余”。
这“三余”并不只限于古人董遇所指的时间范围,而泛指所有闲余时间。当然,在这“三余”时间之内也应合理安排,使学习与休息、家务、娱乐等活动兼顾,否则顾此失彼,也不是好办法。应注意的是闲余时间多是点点滴滴,稍纵即逝,往往为人们所忽视,然如能珍惜它,积少成多,专于一事,完全可以有所作为,甚至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古今中外因此成才的不乏其例。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