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和传统文化有区别吗?
也许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封建迷信的元素,但封建迷信决不等于传统文化。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现实生活中不时出现一些怪现象,一些本来是彻头彻尾的封建迷信活动,被人冠上“传统文化”的桂冠,便再不敢有人批判,更不用是取缔。 在某些人的头脑中,有一个奇怪的等式:迷信=宗教=传统文化。这样一来,他们所提倡的封建迷信不但不是什么令人唾弃的糟粕,相反成了应该大力提倡和宏扬的传统文化,成了人见人爱的“香饽饽”。
应该说,正是因为中国社会在近三十年来一日千里、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许多人都没有做好迎接未来的准备。 面对的日新月异变化,不少人显得无所适从,加之三十多年来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始终没能找到着力点,传...全部
也许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封建迷信的元素,但封建迷信决不等于传统文化。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现实生活中不时出现一些怪现象,一些本来是彻头彻尾的封建迷信活动,被人冠上“传统文化”的桂冠,便再不敢有人批判,更不用是取缔。
在某些人的头脑中,有一个奇怪的等式:迷信=宗教=传统文化。这样一来,他们所提倡的封建迷信不但不是什么令人唾弃的糟粕,相反成了应该大力提倡和宏扬的传统文化,成了人见人爱的“香饽饽”。
应该说,正是因为中国社会在近三十年来一日千里、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许多人都没有做好迎接未来的准备。
面对的日新月异变化,不少人显得无所适从,加之三十多年来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始终没能找到着力点,传统理论在现实面前苍白无力,各种现实矛盾错综复杂,甚至可以说,我们有整整一代人都患上了集体焦虑症。
如何让自己烦躁的心灵变得平静?如何说服自己接受严酷的现实?如何为自己找到精神的寄托?如何重塑自己的理想?……都成了当代人必须面临的问题。物质的极大丰富,并没有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富足,相反,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由于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和各种社会矛盾的纠结,我们的幸福指数是不升反降。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有人试图着想要借助于宗教甚至是迷信来安顿自己的烦躁的心灵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今天的中国,作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是享有宗教信仰的充分自由的。但问题在于,封建迷信本身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宗教。
或者换句话说,其实真正的宗教本身或多或少地都还保留着某种理性的成分,佛家不是说“去得贪、嗔、痴是佛”吗?可见佛教自身也就要求自己的信徒不可痴迷,而迷信本身则是教人愚昧,剥夺人实践、创新和思考的权利。
一个人什么都可以失去,却不可以失去希望;一个人什么都可以缺,却不可以缺了信仰。宗教似乎正好能够给人以希望,给你以信仰,给人的心灵世界以温暖的关怀,让他们即使在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依然能够看到希望,能够不丢掉自己的信仰。
一个始终有希望有信仰的人,无疑是幸福的。但遗憾的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从来就没有产生过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民的本土宗教,不管是哪一种宗教,许多人缺乏深入的了解,加之宗教自身所描述的神鬼世界,让不少人错误地把宗教等同了起来,以为信迷信和信仰宗教是一回事,于是各种封建迷信在民间沉渣泛起,甚至大行其道。
一个好玩儿的现象是,民间真正热衷于搞封建迷信的人,并不是什么高僧大德,却往往是那些没有念过几天书的,大字儿识不得几筐的人。但许多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因为自己所受教育的局限,对所谓宗教、所谓传统亦缺乏了解。
那些搞封建迷信的人呢?抓住了人们的这种特点,一唬二吓三伪装,先是吹嘘自己如何神通广大,再是告诫人们如何不听从于他们便会有如此这般的报应,最后呢?他们还巧妙地给自己的东西披上了宗教或者“传统文化”的外衣。
于是再没有人敢反对他们,即使有不信鬼不信邪,不相信什么因果报应的那些所谓的知识分子,因为担心被人斥为“没文化”,只好乖乖地作了他们的信徒,至少也只能保持沉默了。
唉,改革开放学习西方,我们打开窗子,让新鲜的空气进来了,免不了会飞进来几只“苍蝇”。
传统文化的继续呢?难道我们把一屋子旧家什继承下来的同时,也不得不接纳那令人作呕的尸臭?传统似乎算不得坏东西,就像许多旧家具可能是值钱贺一样。但带了封建迷信的恶臭的所谓传统,即使打上文化的幌子,恐怕也算不上好东西了。
中国人千百年来都是喜欢翻故纸堆的,有时我倒真的希望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能够像余秋雨先生所说的那样“减少一点复古文化,增加一点创新文化”。更不要把迷信、宗教和传统文化搅在一起煮成了一锅粥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