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旅游好玩吗?泰宁旅游好玩吗?上海到
上海没有直接到泰宁的火车和汽车,只能到武夷山中转,然后从武夷山坐汽车到泰宁,下面是上海到武夷山的车次和票价,您参考一下
车次, 始发站, 终点站, 车辆类型, 发站, 发时, 到站, 到时, 里程, 历时, 硬座, 软座, 硬卧中, 软卧下
K163 上海南 福州 空调快速 上海南 12:43 武夷山 23:33 707 10:50 99 - 177 276
2001 南京西 福州 空调普快 上海 17:33 武夷山 05:03 749 11:30 91 - 173 274
K197/K200 上海南 厦门 空调快速 上海南 18:47 武夷山 04:05 707 09:18 99 - 1...全部
上海没有直接到泰宁的火车和汽车,只能到武夷山中转,然后从武夷山坐汽车到泰宁,下面是上海到武夷山的车次和票价,您参考一下
车次, 始发站, 终点站, 车辆类型, 发站, 发时, 到站, 到时, 里程, 历时, 硬座, 软座, 硬卧中, 软卧下
K163 上海南 福州 空调快速 上海南 12:43 武夷山 23:33 707 10:50 99 - 177 276
2001 南京西 福州 空调普快 上海 17:33 武夷山 05:03 749 11:30 91 - 173 274
K197/K200 上海南 厦门 空调快速 上海南 18:47 武夷山 04:05 707 09:18 99 - 177 276
古城沧桑
泰宁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建镇,镇名归化。
五代南唐保大四年(946)改归化镇为归化场。中兴元年(958)又升归化场为归化县。是为泰宁建县之始。
刚刚建县的时候,泰宁是个什么样子的呢?清顺治十一年《修复水道记略》说:“于时民居晨星,前坊其址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那时候,民房稀稀拉拉,毫不规范,地点主要在城西的前坊街一带(今合成氨厂厂址)。进入宋代以后,归化县经济繁荣,人口增殖,城市的扩建益显紧迫,于是就请了一位著名的风水先生来搞城市规划。
这风水先生就是东川(今属云南)人范越凤。
范越凤来到泰宁,相度山脉形势,勘查溪流走向,风尘仆仆,走遍全县山山水水,依据山川龙脉走向,结合本县历史源流、文化背景,运用中国传统风水学的理论,为泰宁日后的城市建设制定出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
规划首先是将城址向东移动了500余米,搬到炉峰山东侧山麓。
城址确定之后,便是挖掘水井,开通城市地下水道,待一切公共基础设施全部就绪,然后才开始建造街衢民居,迁徙城市。范越凤开挖地下水道时,还在北溪拦河筑坝,把河水引入下水道,平时既可解决市民洗刷用,发挥消防功能,发洪水时它还能分流部分河水,缓解灾情,设想非常周到,算得上是经典之作。
范越凤的下水道设计又十分符合古代风水理论,城市搬迁以后,归化县“民物繁庶,人文丕振,”古镇百姓又把这项功劳记在范先生的头上,甚至认为,新城“风俗敦厚,编户殷足,处其庐者,皆能长子孙。”于是家家自觉遵守城建规则,维护排水设施,如果有人建房时影响到地下水沟,必将受到邻里的谴责。
这样一来,下水道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才遭破坏。
除了城址的搬迁之外,古镇历史上的另一项城建大工程就要算是建造城墙了。城墙是古代城市的最重要标志,但修筑城墙又是一项极为耗费财力物力的庞大工程。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泰宁自建县以后的六百多年中始终没能把它建造起来。这在太平盛世,倒也无妨,一旦遇上乱世凶年,街衢没有屏障,兵匪长驱直入,便常常给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危害。南宋建炎初年,邻寇四起,岁无宁日,知县章元振在城周建木栅藩篱,组织民兵日夜守护,保障了黎民的安宁,可算是古镇城墙的雏形。
至明朝正德年间,皇上诏谕州邑营筑城垣,但那些年泰宁的治安状况还算良好,群众筑城的积极性不高,结果也只停留在口头议论,而没有真正实行。直至嘉靖三十八年,南昌举人熊鹗担任泰宁知县后才下定了筑城的决心。
熊鹗到任不久就上书邵武知府邵德久,要求提取库存钱粮1。18万两白银作为营筑城墙的费用。邵知府极力支持他的计划,还亲自到泰宁来和熊知县一起测量地形,经营筹划,又从府库中拨出0。48万两白银用于补助工程费用之不足。
营建城墙从嘉靖三十九年十一月开工,采用划分地段,分片包干的办法进行,历时五年零七个月,至四十五年五月竣工。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上述日期来自乾隆《泰宁县志》的记述,另据县令熊鹗碑记记载:“……始自去冬十一月,至今年四月,城悉告成。
”按此说法,耗时只6个来月,笔者认为筑城工程浩大,就当时的技术条件来说,仅用半年时间便告完工,似乎违背常识,故采用县志之说。
新建的城墙东、南、北三面沿河,西边屏靠炉峰山麓。城外墙全用花岗岩条石砌成,内墙采用特大号的城砖,中间 夯土填实。
城墙高5。3米,厚3。7米,周长2363米。开大小城门八个,东为“左圣门”,西为“右义门”(民国年间改为“共和门”)南为“泰阶门”(民国年间改为“中山门”),北为“朝京门”(民国改为“中正门”),东北“青云门”,东南“昼锦门”,西北“靖远门”,西南“菽仁门”。
八座城门外接马路官道,上面建有城楼,可供卫兵驻守,墙头可以行人走马。城墙宏伟壮观,把整座古镇围成一个封闭的小城堡,是古镇历史上最大的一项工程。其中所需完成的土石方难以统计。
城墙建成以后,历经万历二十一年、万历三十七年、清康熙十八年等三次特大洪水的冲击,墙体被冲塌数十米长,每次都依靠本镇民众的力量予以修复完好,乾隆廿四年,还加修了一段400多米长的沿河卵石护坡,使之更加牢固实用。
民国二十一年(1932),国民党驻军第五十六师某团(团长田玉璠)为抵抗工农红军攻城,将炉峰山麓一段城墙拆除,移建炉峰山顶,又扩建了一段新的城墙。
古城墙历经沧桑,在冷兵器时代,城墙也确实是守备地方的有力武器,到了鸦片战争以后,西洋大炮大量引进,城墙的防御功能基本丧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全国各地的城墙先后拆除,时至今日,那些极富文物保护价值的已经剩下不多了。
泰宁算是有幸,至今仍有昼锦门至左圣门一段约300余米的墙体逃过了劫难,还留下了“昼锦”、“菽仁”两座城门和城楼下面的洗衣埠。
泰宁风情
一、梅林戏
梅林戏是泰宁的地方剧种,早期用本地一带“土官话”演唱,故称“土戏”。
梅林戏始于清朝乾嘉年间,由徽调传入泰宁后兴起。相传,乾隆年间朱口梅林有一寡妇周氏,家境富裕,有一年她过生日,聘请徽班来家,连演数日为其祝寿。后来周氏为了能常看到戏,筹钱聘徽班艺人为家乡子弟传艺。
从此,梅林乡人以学戏为一大乐事。在梅林及邻近乡村,人人都会唱几段“土戏”。当时,流传一首民谣“梅林十八坊,十个弟子九担箱,敲起叮当鼓,唱起摩郎腔(道士腔),茅担扛臼窟,扛到土段中央,搭起戏台来,唱到大天光”。
此后代代相传,使梅林戏更具风采。
梅林戏的唱腔与江西赣剧、浙江的婺剧有渊源关系,但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受泰宁地方语言和民间小调的影响,形成了自己风格的独特。其唱腔以皮簧、拨子、吹腔为主,尚有南词北调、弦索、徽州词、浙江调、四平调、青板、小调等,乐器分文乐(弦乐、管乐)、武乐(锣、鼓、板)。
梅林戏的表演分工细,生有老生、正生、副生、小生、孩生;旦有头梁旦、二梁旦、三梁旦、金榜旦、恭盘旦、老旦、武旦;花脸有大花脸、二花脸、小花脸、三花脸、四花脸。各个行当都有一定表演程序和动作,服装、化妆较朴素、原始。
1960年四月,梅林戏剧团成立,到1963年已上演传统剧目30多个。文化大革命期间,剧团瘫痪。1980年恢复梅林剧团建制,梅林剧团创作演出的《贬官记》获省创作、演出奖,1992年,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剧目、编剧、演员三项大奖。
2003年被中宣部、文化部授予“服务农村、服务基层先进集体”。
二、傩舞
是古代驱逐疫鬼祭祀仪式的一种巫舞。在泰宁历代流传的则是在迎神庙会期间陪同菩萨出游,意在驱邪祈福的一种舞蹈。
它的产生最迟不晚于殷商时期,先秦时代,这种驱疫仪式已经盛行,至汉代演变为宫廷傩舞,并慢慢被宫廷新舞曲唱所替代,原始的傩舞,头戴面具,脑后投红布,穿固定的服饰,带着会响的敲击器,舞姿原始古朴,夸张奔放,但没有故事情节的词曲说唱。
而民间傩舞则逐步发展成有故事情节和词曲说唱的“傩戏”,后来傩戏也日趋消亡。
泰宁傩舞是古越族傩文化的遗存,因其形神皆备,动作跳跃奔忙而称“跳神”,主要分布在城关、新桥、上青、朱口等乡镇,种类分为文神、武神、扁担神、李仔驾等几种。
文神稳重,武神则刚,李仔驾活跃,手执道具多是尺板、木鱼、小铜锣等,队形变幻多样,节奏强烈。我县新桥乡大源村至今还保留了这种民族舞蹈。
三、民间灯饰灯会
㈠朱口花灯 朱口花灯每年举行两次灯会,一次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一次在农历二月初四的妈祖庙会期间。
朱口花灯品种繁多,千姿百态。以题材分类:有歌颂劳动生产的舂米灯、筛米灯、推磨灯等等;有反映农民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心理的绣球灯、莲年有余灯、榴开百子灯、如意吉祥灯等等;有表现民间传说、戏曲故事的八仙过海、唐僧取经、三英战吕布、文王会子牙等等;有摹仿家禽家畜造型的鸡灯、羊灯、兔灯、马灯、猴灯、鱼灯;有摹仿花草蔬果的南瓜灯、莲花灯、桔子灯、茄子灯以及仿照民居建筑、日用器皿的亭子灯、游船灯、花轿灯、花鼓灯、花瓶灯等等。
如果以制作形式来分,有静止的和活动的两种。活动型的花灯又分两种,一种安装了可以拉动的暗杆,利用力的传动装置使花灯上下、来回运动、转圈;另一种是走马灯,是一种装有内外两层灯壁纸的花灯,内壁装附轮子,点燃灯中的蜡烛,使灯中空气受热,推动轮子转动,轮子带动花灯内壁,上面的画面人物也跟着转动,与静止不动的花灯外壁景物相互对照衬托,非常好看。
朱口花灯制作工艺十分考究,每盏花灯都溶编扎、剪纸、镂雕、绘画、纸扎等多项技艺于一炉,色彩大红大绿,对比强烈;每盏花灯是一件独立的工艺品,可以单独的把玩观赏,充分显示了朱口劳动人民高超的艺术创造能力。
㈡茶东坑鱼子灯 茶东坑民间鱼灯习俗,始自清朝道光年间,至今已有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
茶东坑鱼灯工艺十分讲究而精细,首先用上等竹子材料做鱼灯模型;其次是鱼鳞剪花,必须讲究分寸和平直;第三,是粘贴鳞花;第四,是点眼,描鳃和画翅;第五,是装灯照明;最后是上根手提的竹子把柄。
人们把这种灯叫“鲤鱼灯”,又叫做“吉祥灯”。
茶东坑的灯龙由鲤鱼灯、熊鱼灯、五角星灯、毛主席像灯四个部分组成,遵循鲤鱼在水中的生活习惯和游水动作,按戏游、结伴、冲浪、出水和跳龙门五大排列动作,进行完整的表演,鲤鱼跳龙门的场面尤为形象生动。
㈢上青桥灯 桥灯是一种用很多张长板凳连接而成的龙灯。前有龙头,后有龙尾,中间是一节一节的长条板凳,每张板凳的凳面上安有四个圆桶形灯笼,每个灯笼插一至二根蜡烛。板凳长约1。5米,宽0。
2米,两头各凿一个方洞,用安有托板的木棍前后栓连,使之节节相连,每节又可灵活转动。
耍桥灯一般都在每年的元宵节前后,桥灯一般每户一桥。凡年内有喜庆的人家增加一桥,到了灯会这天,家家户户扛着板凳到稻田中集中,逐节对接龙灯,点上蜡烛。
耍灯人每人肩扛板凳,手扶木栓,排成一列纵队等候,俟三门铳一响,便整队出发。在漆黑的夜里只见万点灯光排成一条长龙,曲曲折折向前游去,活脱脱一条蜿蜒扭动的火龙,显得非常壮观。
四 、古城庙会
旧时泰宁城区每年举办的庙会会有以下几次:
天后庙会 天后俗称“妈祖”,本地人称之为“妈祖姑婆”。
妈祖原籍莆田,传说她生而灵异,死后为神,多次出现在海上,拯救遇难渔民,抵御风暴,是福建和台湾普遍崇祀的海神。我县除城关外,朱口、新桥、上青、梨树坪等地也都建有“天后宫”。各地天后出巡日期并不一致,城关、新桥两地在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出生日期迎祀神像。
朱口、上青、梨树坪的妈祖出巡日分别为二月初四、七月二十三和三月十五日。妈祖出巡前先由斋婆为她举行沐浴仪式。妈祖的神像用檀香木雕刻而成,手足关节均能活动自如,外穿丝绸蟒袍、戴凤冠、着靴。出巡时,神轿前有书写“河清”“海晏”的旗幡开道,有全副銮架簇拥,有琴箫乐队伴奏,还有五六架船篷(旱船)以及高跷、高厂随行,轿后是一对手捧香炉的儿童。
各地妈祖出巡的晚上还有花灯游行。
五谷庙会 即神农庙会。泰宁的神农祠叫五谷庙,建在城东的二王岽山脚下,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五日神农氏在进城内巡街游行。巡街时有船篷、高厂、旗帜、锣鼓长号、琴萧乐队,轿后有少年香炉队,非常热闹。
神轿经过街道两侧的住户,家家在大门前摆设香案迎祀神农菩萨,四乡的农户也纷纷趁此日前来赶集,繁荣商贸。
城隍庙会 城隍庙原设岭上街,后迁移到昼锦门庙前街。每年五月二十七日为城隍爷的出巡城池日。
城隍出巡是旧时泰宁庙会中最热闹壮观的一次。沿途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八月庙会 八月庙会是按“图”分开举办的迎神庙会。“图”是泰宁街道的旧称。每个图一般都建有一个庙,从农历八月初一至十八日的半个多月理轮流迎祀诸神。
五、朱口牛会
朱口牛会创始于清代乾隆年间,起初由当地牛贩十八人从外地购来耕牛一批,于农历七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在朱口进行贩卖,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后来,相沿成习,逐步发展,形成了驰名省内外的以耕牛交易为基础的综合性、区域性农村商品交易会--“朱口牛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