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一道小学语文题

我国历代人士有忧国忧民的文化传统,许多使人都能深入生活,了解百姓疾苦,并为之呼吁,请你找出这样的作品,并对其内容加以分析1作品内容:2分析:

全部回答

2006-04-29

0 0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下?(今陕西渭南)人。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先世本为龟兹人,汉时赐姓白氏。自幼聪敏好学,贞元年间考中进士,授官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长庆间,历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忠州刺史、中书舍人、杭州刺史、苏州刺史等职,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官终刑部尚书。  白居易与元稹同为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传统和杜甫的忧世精神,讽谕诗《秦中吟》、《新乐府》对当时社会弊端有深刻揭露,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在当时和后世都流传极广。
  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老妪能解,流传广泛,甚至传到当时的新罗、日本等邻国,对晚唐以后的诗人有极大影响。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中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此诗题下原注“时为盩??县尉”,当作于元和二年夏。诗写五月麦收农忙场景,并通过农民之贫困与自身之舒适的对比,表达出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是白居易早期著名讽谕诗。
  开篇四句先交待时地背景,引出“刈麦”之事。接着八句写麦收时全家动员的农忙景象,妇幼饷田,丁壮挥镰,由不知暑热唯知珍惜昼长之心理尤可想见其紧张情状。  箪食,指圆形竹器中所盛饭食。
  再八句突然展示一个贫穷至极的老妇,抱子拾穗诉苦,与前面热烈的劳动场景构成比较,暗示辛勤劳动的结果。后六句回顾自身不劳而获,生出自愧之意。在那个时代,诗人敢于将自身作负面意义上的比照,实属可贵,由此更显此诗的思想高度。
   【新丰折臂翁】  新丰老翁八十八,头鬓眉须皆似雪。  玄孙扶向店前行,左臂凭肩右臂折。问翁折臂来几年,兼问致折何因缘。翁云贯属新丰县,生逢圣代无征战。惯听梨园歌管声,不识旗枪与弓箭。
  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点得驱将何处去,五月万里云南行。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爷娘夫别妻。  皆云前后征蛮者,千万人行无一回。
  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槌折臂。张弓簸旗俱不堪,从兹始免征云南。骨碎筋伤非不苦,且图拣退归乡土。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
  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魂孤骨不收。  应作云南望乡鬼,万人冢上哭呦呦。老人言,君记取。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不赏边功防黩武。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
  边功未立生人怨,请问新丰折臂翁。  此诗原列《新乐府》组诗第九首。题下原注“戒边功也”,公开声明此诗旨在谴责天宝年间之穷兵黩武。新丰,地名,在今陕西临潼县。  这首诗通过新丰折臂老翁的经历自诉,揭露天宝年间朝廷对南诏发动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表达了要求各民族和平相处的愿望和主张。
  诗中“折臂翁”形象生动丰满,除外貌刻画,诗人着重描绘其折臂致因及痛不眠却终不悔的心理活动,塑造出一个性格刚毅的坚决反战的人物形象,并以贤相宋璟与奸臣杨国忠的对比,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引向政治决策层次,同时,由于诗中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所以这首政治讽谕诗实又具有了咏史的性质。
      【红线毯】  红线毯,择茧缫丝清水煮,拣丝拣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花,织作披香殿上毯。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
  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宣州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  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线多卷不得。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此诗原列《新乐府》组诗第二十九首,题下原注“忧蚕桑之费也”。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宣州土贡中有“丝头红毯”之目,即此诗所谓“年年十月来宣州”的“红线毯”。这首诗通过宣州进贡“红线毯”以供宫廷铺地便于歌舞娱乐之事,对“宣州太守”一类无耻官吏一味媚上的行为加以讽刺与鞭挞。
    披香殿,本为汉代宫殿名,这里泛指宫殿。毳,是鸟兽的细毛。从诗的结尾看,明言浪费如此多的蚕丝与劳力去织地毯势必造成民间无衣可穿,表达对“生民病”的深切忧虑。而从地毯的用途看,讽刺矛头实已触及皇帝,此诗的目的就是希望借以绝进奉、救时弊。
  

2006-04-29

60 0
     杜甫诗人生逢安史乱前的全盛时期,又经历了唐王朝衰落的开端。他饱经忧患的一生,是与这历史大转折时期的治乱盛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崇高的人格,集中体现了中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最可宝贵的品质,从而教育、激励了后世无数的诗人和爱国者。
  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顾炎武等人都受到过杜甫的影响。   杜甫在《丽人行》、《石壕吏》、《兵车行》、《垂老别》等著名诗篇中,运用了把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化于客观事实的叙述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不动声色地抨击了统治阶级,自然而然地表露了自己的爱憎感情。
   杜甫伟大的诗篇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吸引和启迪了后世一代一代的诗人,成为他们学习的楷模。  从中唐的白居易到晚清的黄遵宪,都受到杜甫的深远影响。突出地反映了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出国/留学
院校信息
人文学科
职业教育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外语学习
K12
学习帮助
学习帮助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