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类划分的情况?汉语词类划分
名词。名词是指称侧重于独立静态特性的存在的实体词。
传统说法“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实是词汇角度的概念。即使是词汇概念也不科学。从广义上说,任何实词指称存在,实词本身就是其所指存在的名称。 可见,要从词汇角度给名词下定义是很难的,因为名词实质上是语法角度中的词性概念。本文名词的定义已将名词词性概念回归本位。在单独状态和组合状态,名词都是侧重于独立静态特性的,其从属动态特性则处于隐伏状态。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语法词性所指“存在”都涉及人的观照角度。即人们观照实词“存在”,有时在动静上偏侧,有时在从属独立上偏侧,一般因相形比照或组合表述所致。有些词,如“思想”“劳动”等,在单独...全部
名词。名词是指称侧重于独立静态特性的存在的实体词。
传统说法“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实是词汇角度的概念。即使是词汇概念也不科学。从广义上说,任何实词指称存在,实词本身就是其所指存在的名称。
可见,要从词汇角度给名词下定义是很难的,因为名词实质上是语法角度中的词性概念。本文名词的定义已将名词词性概念回归本位。在单独状态和组合状态,名词都是侧重于独立静态特性的,其从属动态特性则处于隐伏状态。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语法词性所指“存在”都涉及人的观照角度。即人们观照实词“存在”,有时在动静上偏侧,有时在从属独立上偏侧,一般因相形比照或组合表述所致。有些词,如“思想”“劳动”等,在单独状态相形比照,两组辩证特性处于均衡态势,故既可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形成词性的兼类现象。
代词。代词是通过言语者与实体间特定的关系角度指称该实体的词。
代词并不是因代替其他的词而出现的词,而是引入言语者角度称代事物的词。代词在单独状态,从属动态特性就几乎被对象(实体)与言语者所给定的“关系角度”所掩没,故独立静态特性比名词更强更稳定。
因关系角度如同使代词早已进入了组合位置一样,位置使其实体性词性更稳定,不象名词容易产生词性转化。如果借用义素分析法分解代词词性与词汇因素,则可得到如下三类代词的等式:
{人称代词}=[+言语者与对象人言语关系角度+对象人]
{指示代词}=[+言语者与事物距离远近关系角度+事物]
{疑问代词}=[+事物与言语者尚不知关系角度+事物]
其中,决定代词语法性质的是“关系角度”。
由于有了“关系角度”,故代词在单独状态可以省去相形比照,直接具备两对辩证特性的偏重欹侧。
动词。动词是指称实体侧重于从属动态特性的属性词。
表示“动作行为”不一定就是动词,“动作行为”如稍偏侧独立静态,就成名词。
动词指称的存在,具备时间特性。其实,任何存在都有时间上的延续性,有动静二性。当人们的观照(可因相形比照或组合表述产生)侧重于动态时,其纵向的时间特性就突出。当观照侧重于静态时,其横向的空间呈现特性就突出。
动词是指称的侧重于从属的动态的存在,其独立静止特性则处于隐伏状态。动词是实体的直接属性词,但动词的附类如能愿动词,在某些组合中(如“能行”之“能”),级次只相当一个副词,和纯粹的动词词性有区别。
形容词。形容词是指称实体侧重于从属静态特性的属性的词。
表示“形状、颜色”等等,不一定就是形容词。“形状、颜色’如相对独立,就成为名词。形容词静态性突出,具有空间呈现特征。形容词又可分作两大类:一是实体内部自身呈现状态,如四四方方、圆;一是实体与他事物相关而呈现的状态,如高、重、美、真。
形容词处在主语、宾语的位置,其隐伏的独立特性就会强化,变成名词。当形容词和时态助词组合时,其静态特性就会隐伏,动态就会强化。如“太阳红了”之“红”,就已转化为动词。由此也可看出,在组合中,词性是以相应组合位置为归宿的。
形容词是直接属性词,但与虚词“地”(类似英语的—ly)组合,就降级为副词。可见,不同的组合可造成词性的变化不居。
副词。副词是指称实体的属性的属性的词。
传统副词定义只依据组合位置,并划归虚词。
其实,副词应属实词,因它能独立指称存在。副词的从属特性极强,动静偏侧则根据其所能修饰的词语类别而定,一般能修饰动词者多可指称纵向动态横比的时间(偏静),能修饰形容词者多可指称横向静态纵比的程度(偏动)。
副词在特殊组合中词性也会变化,如“全国之最”中的“最”,就转化成了名词。副词通常所修饰的,不论是词还是句子,都是属性,而不是实体。因副词指称属性之属性,所以,一般不能撇隔直接属性而跳档地修饰名词代词等实体词。
以上五类词,是纯粹语法词类。它们的词性要义,是因两对辩证特性的偏理欹侧的生化制克作用产生的,它们都可在非常规组合中发生词性的转化,在特殊情况下有话用和兼类的情况发生。非纯粹语法词类的实词,则与此不同,有较多的词汇特征自成词类。
下面,对非纯粹语法词类的实词略作分析。
数词。数词是指称数目(基数序数)在词汇上自成一类不可强拆所产生的词类。数词不是从语法性质分划出的词类,无对应的语法组合位置。数词虽一般指称理性存在,但在人的意感中也有两对辩证特性的偏重欹侧,可根据偏重欹侧产生纯粹语法词类的性质。
数词是基数,指称事物自身内部属性;数词是序数,指称事物与类群的关系属性。
量词。量词是指称事物(实体)中与其数的属性相依存的切分单位(小实体)的词。由于在句子层面次一级结构(“数量结构”中的相应位置)里量词有对应位置,可以称其为“次级语法词类”。
又由于量词有一预置的大实体包容,故独立静态特性比名词更稳定。一旦脱离较大实体的包容,量词就可衍变成名词,或返归为名词。
以上七类实词:五种纯粹语法词类,加上数词、量词,语音与存在无必然联系,音义结合是约定俗成的,故均用“指称”来表述词的语音寓有词义的途径。
这七类实词的“义”,除数词一般只指称理性存在外,其余六类,既指称感性存在,又指称理性存在──概念。另外的叹词、拟声词,它们的语音与存在有必然联系,音义结合是必然的,语音只能代表感性存在,故本文用“表达”来表述词的语音寓有词义的途径。
下面,对拟声词、叹词作适当的分析。
拟声词。拟声词是表达摹拟的声音的词汇词类。拟声词是因其语音上特殊而自成一类的词类,在单独状态,并无纯粹语法词类之外自身的特殊语法性质。在组合中,也无固定组合位置。
由于拟声词不表达概念,有人称其为“半虚词”。这是不妥的。拟声词表达声音这类存在,在组合中,常相当于形容词、副词等词类的作用,故应视为完全的实词。
叹词。叹词是表达感叹和呼唤应答的词。叹词在词汇上自成一类,在组合中自处独立成分位置也自成一类。
叹词的语音所表达的内容,是有“实在意义”的,偏重于独立的动态的呈现特性,故应划在实词之列。一般来说,侧重于静态独立时,事物才易从联系的网络中分离出来,成为“这一个”(实体)。叹词侧重于独立动态而非名词,是因它一般不与其他词相形比照或相与组合且词汇语音自有特点而决定的。
拟声词和叹词,其词的语音与所表达的存在的感性形式直接等同合一,音义结合具有必然性。当词的语音必然和感性形式等同合一,而感性形式与理性存在(概念)必然有区别时,根据客观的逻辑原理,拟声词和叹词就不能再指称概念了。
在此,我们可以得出突破传统语言学的结论:这两类词的音义结合不是约定俗成的,音义结合有必然性。前面七类实词,音义结合则是约定俗成的。
五、汉语虚词各词类分析
虚词末进入组合,作为语言符号,必有词的信号意义。
因此,本文认为,虚词有词汇意义。虚词的词汇意义,即作关系类型的标志;虚词的语法意义,即在关系双方起结构作用或在关系一方起附加结构的作用。虚词的语音,无语言符号系统之外的“存在”可指称,其所标志的关系类型,现实世界中则能具备。
正因为如此,虚词词义无两对辩证特性偏重欹侧的变化,单独状态的词性功能和组合状态的语法功能是重合的,无词性的活用与转化现象。本文认为,虽因观照角度不同,虚词有词汇语法之别,但虚词的词汇词类与语法词类能一一对应同一,无歧出现象,故对虚词进行语法分类,在标明关系双方的前提下,可将词汇语法综合考虑。
下面,对汉语常见虚词下定义并作简要分析。
介词。介词是标志主动态实体与从动态实体的关系类型 的词。
所谓主动态实体,是在组合表述中处在主动先行地位的实体,一般是主语。所谓从动态实体,是主动态实体所处置作用的实体,即介词的宾语。
介词,即这两种实体之间的关系标志。在“我爱你”中,动词词义“爱”不因表述而产生,是实体“我”的属性。而在“我比他大”中,“比”是言语者因表述二者关系需要而必须使用的标志,属于语言系统中的虚词,而不是实体“我”的属性。
我们分析介词及其他虚词,可以参悟到这么一点:虚词是因事物之间有关系需表述而产生的,虚词是标志,而不是属性或实体。
在句子语义中,主动态实体作用于从动态实体,必伴生一种直接属性,介宾结构,是伴生直接属性必然附加的“致使前提”,是直接属性的属性(级次相当于副词)。
可以看出,主动态与从动态不在同一逻辑层面上。如同介词是因表述机制的需要产生的一样,主动态与从动态也是由表述机制(语言叙述先后次序的线性与民族性等)决定的。但是,无论介宾结构作何成分,即使从三维角度观照,实际的逻辑都表明介词是主从二实体间的关系标志,而不是实体与属性的关系标志,更不是动词。
传统介词定义只依据组合的位置来界定,末能揭示其作为虚词的本质特性。
连词。连词是标志同一层次的存在之间的关系类型的词。
所谓同一层次,即彼此之间无包容关系,无种属关系。即使彼此间有主从偏正轻重强弱之分,也是处在同一级次序列之上。
无论单用还是成对使用,连词均能使事物之间本已有之的关系类型更为明显。连词如错用,就会使语义关系同标志相抵触。在结构功能上,连词和及物动词都有“连接”作用,但及物动词是实体的属性词,而连词是“介于其中”的关联词,不代表事物的属性。
如果按传统定义“起连接作用”即连词,则及物动词也可划在连词之内。
助词。助词较复杂。下面,对常见助词分类分析。
结构助词。结构助词是标志有种属关系的两种存在之间的关系类型的词。
常见的结构助词, 是“的、得、地、所”。
“的”一般标志领属从属等定中关系,是静态性实体与其下属的实体或静态属性的标志。“得”标志动补关系,是动态性存在与其后面的下属的属性的标志。“地”标志状中关系,是动态性存在与其前面的从属属性的标志。
“所”标志主体性事物与其动态行为的从属关系,是实体与其动态属性的标志。总之,所有结构助词关联的双方,都是处在不同层面的具有种属关系的两种存在。结构助词处在其间,不仅作标志,而且还因这种标志设定前后存在的词性级次。
如“愉快的微笑”与“愉快地微笑”,前者侧重于静态,后者侧重于动态,前者“愉快”是形容词,后者“愉快”类似副词。由此也可看出:一个虚词,就标志一种关系类型;“的”与“地”标志不同,功能也就不同,不能合一,应各司其职。
此外,“似的”一词,现行教材仍为结构助词,实际上,它是动词 “似”和表示肯定的语气助词“的”合成的固定结构。它凝成一词,不标志种属关系,应划归语气助词。至于省略介词宾语的“给”、“让”等表被动助词,实际上是特殊的介词。
时态助词。时态助词是标志侧重于动态特性的存在与时间的关系类型的词。
时态助词是在动态性存在与时间之间作标志。由于时间一方是固定可推的,故在汉语的表述中,省略时间一方的词语,时态助词衍变成一种附着结构。
由于时间特性是动态性存在固有的属性,因此,时态助词也是关联有种属关系的关系双方的词。
探究时态助词,可以看到语义同义表达的不同形式有时也涉及词性虚实问题。比如时间副词“已经、正在、曾经”,能修饰动词,表述动态存在的时间属性。
这种用实词表达的语义,也可用动态存在与时间属性的关系类型的标志表达,如“来了、劳动着、住过”。时间副词能独立指称存在,是动态性存在的属性,是实词;“了、着、过”不能独立指称存在,是标志,是虚词。
两相对照,便能使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词性虚实的本质区别,明确虚词是因表述关系类型需用标志而产生的。
语气助词。语气助词是标志言语内容与表述者情绪语气的关系类型的词。
语气助词在言语内容之后,表述者之情绪语气则在语言形式上省略。
言语内容总会或多或少蕴含情绪意图,但有语气助词起附加结构作用,作语气标志,就会使表达具备更为显豁的或肯定或疑问或祈使或惊奇等项情绪意向。语气助词作标志,双方存在可视为种属关系,也可视为非种属关系。
从这一点看,语气助词可另立类,称作语气词。
古汉语中,有衬音助词,是直接的音节标志,虽可产生情韵,但无语言符号系统外对应的“存在”,应属特殊的虚词。此外,又有发语词、名词词头形容词词头等助词,它们有的能增强语体的庄重色彩,有的能增强独立静态特性(如“有周”之“有”类似英语定冠词,标志“这一个”),这些词都是标志词,均应属虚词。
还有与此类似的其他虚词,其本质上也都是不能指称语言符号系统外的存在的标志词。这类标志词,总有某方面存在(如语体色彩、情韵意态、动静偏侧等等)与之相关,但在组合上,如时态助词、语气助词一样,为附着一方的结构。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