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分数提高方法语文发挥总是不稳定
语文是高考各科类考试中均无法回避的学科,高考语文成绩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考生高考总分的高低,任何一个考生、任何一所学校要想在高考中有所作为,就必须正视进而重视语文学科在高考总分中的影响力。随着高中语文新教材的使用,尤其是高考命题机制改变所带来的命题风格、阅卷风格的改变,语文学科正逐渐改变其原先的那种考生个体之间差距不大的状况,综观近三年来的语文高考分数统计情况,我们可以发现,语文学科正同数理化学科一样,成为拉分较大的一门学科。 江苏省的高中明年开始将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高中语文所使用的教材亦将作出重大的调整,可以预计,高考语文的考查必定会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化,高考语文必将更加注重对考生语文综...全部
语文是高考各科类考试中均无法回避的学科,高考语文成绩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考生高考总分的高低,任何一个考生、任何一所学校要想在高考中有所作为,就必须正视进而重视语文学科在高考总分中的影响力。随着高中语文新教材的使用,尤其是高考命题机制改变所带来的命题风格、阅卷风格的改变,语文学科正逐渐改变其原先的那种考生个体之间差距不大的状况,综观近三年来的语文高考分数统计情况,我们可以发现,语文学科正同数理化学科一样,成为拉分较大的一门学科。
江苏省的高中明年开始将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高中语文所使用的教材亦将作出重大的调整,可以预计,高考语文的考查必定会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化,高考语文必将更加注重对考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考查,语文学科将在更大程度上左右全局。
毋庸讳言,排除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不足、兴趣不够浓以及课后训练时间相对不足等主观因素,语文学科在高考中提升的客观难度确实不小。一是知识点分布较为分散,整体系统性不强。语文学科的知识点面广量大,考试大纲上列出的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不一而足,大致有语言基础知识、科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散文阅读、应用简答、写作等六大块,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度又不是非常紧密,各块知识点检测的思维特征又不尽相同甚至是大相径庭,有的知识点如科技文阅读所强调的是严密的逻辑思维,而有的知识点如诗歌鉴赏、散文阅读等所培养的是发散性、想像性的形象思维,因此在具体的教与学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困难。
二是学生语文“先天”素养参差不一,差距很大。同数理化甚至是外语学科所不同的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并非完全来自于课本上内容的学习,因此也绝对不是由课堂教学所能决定的,良好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更多的来自于课本之外、课堂之外、学校之外,来自于日积月累的历史积淀及耳濡目染的环境熏陶,由此便产生了城乡学生在语文基础上的明显差别,这种在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的全方位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相当一部分学生、相当一部分学校的语文成绩的有效提升。
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必须坦然直面的,承认困难、正视困难,也便有了解决困难、解除困扰的可能。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或许我们暂时还没有能力在短时间内从本质上完全消除这些客观存在的困难,但如果仅从高考应试的角度,我们还是有可能有针对性地尽量削弱由这些困难所带来的影响,通过科学的复习与相对有侧重的训练,尽量弥补学生在相关知识点上的不足与缺陷,从而提升他们的高考语文得分能力,而学生高考得分能力的提升,亦必将促进他们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基于语文知识点面广量大的学科特点,我们在实施相关举措时不宜全面铺开以免收效甚微,而应该抓住要点、重点突破。结合教与学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历年来高考语文各部分的得分情况,我们要把写作、现代文阅读(含科技文与散文阅读)、诗歌鉴赏、文言句子翻译等四个方面的复习与训练作为重中之重,以此作为高考语文成绩提升的空间。
这四个部分的内容传统上是高考语文考查的重点,也是得分情况历来不甚理想的知识点。这四个方面是我们提升高考语文成绩的战略要地,而学生在这四个方面的基础、能力普遍相对较为薄弱,我们在复习与训练中必须予以重点关注,力争有效解决。
(一)写作训练:引导铸炼语言,丰富素材积累。写作在语文试卷分中占了60分,占了整张语文试卷的小半壁江山,因此,在高考中得写作者得语文,写作水平的高低、写作状态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考语文成绩的优劣。
自2000年起至今,江苏省的作文评分标准一直实行基础分加发展分的综合评分方式,从笔者现场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具体情况来看,考生得分个体差距较为明显。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均为开放性较强的话题作文,写作内容的限制性不是很强,考生可就提供的话题展开多角度、多方面的阐释,以往那种令人提心吊胆的偏题现象并不多,绝大多数考生的文章主题都是符合写作的考试要求的,可以说,往年的那种主要由于审题失误而导致低分的现象是少之又少。
换言之,造成作文分数个体差距拉大的原因并不在于审题、立意方面。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作文分数的高低差距呢?综观近年来的阅卷点提供的高分范文,我们大抵会形成这样的感觉:这些优作均是语言精炼隽永、句子流畅优美、素材典型丰富之作,即使在审题立意、构思布局上小有瑕疵,也难掩其闪光之处,也会让阅卷老师善意地容忍。
因为在高考紧张的阅卷过程中,我们很难苛求阅卷老师对每一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再三咂摸,绝大多数情况下,阅卷老师是根据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语言品质和素材运用所体现出来的文学素养来模糊给分的。因而,一篇语句优美、素材丰富的作文甚至可以得到基础分和发展分两个方面的重复得分,并且,越是某一方面的优点明显、所得基础分越高的文章,其发展分也加得越多。
或许有人认为这种做法不公平,但笔者认为这种评分方式恰是最公正、最合理的,也是最能体现语文尤其是写作考查的目的的,因为这样做淡化了往年高考中屡见不鲜的审题失误等偶然因素,淡化了文体模式的考查,而把对考生作文的评价重点放在语言运用和语文综合素养等基本功上。
新的作文命题形势和评分标准,给我们的作文教学与训练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字、词、句、素材等这些作文的基本功从何而来?它不是无源之水,不是凭关起门来学几篇教材中的范文就可以解决的;它应该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思索、不断融合以后形成的必然结果,没有相当的阅读量,没有经常的深入思考,没有良好的写作习惯,是很难应付作文考试的这种变化的。
反观我们不少学生的作文,语言枯燥无味如同嚼蜡,列举典型素材捉襟见肘少得可怜,认识分析问题肤浅片面失之浮躁,空话、假话、套话则层出不穷、令人心烦,而真正有文采、写自己真切感受的文字少之又少,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疏忽了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课外阅读的有效延伸与拓展。
唯有多阅读、多思考、多写作,方能拓展自身的知识视野,培养敏锐的语感,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和驾驭能力,才能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素材储藏。“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训练时,一定要引导他们多读、多思、多写,以此来引导他们自觉、持久地锤炼语言、丰富素材积累。
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广泛汲取、积蓄能量的过程,它有助于学生不断地丰富素材的积累;思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去芜存精、提高升华的过程,它有助于学生形成推敲字词、合理选用素材的良好习惯;写的过程更是一个化学为用、磨炼成型的过程,它有助于学生善于最合理、最充分地展示自身的语言素质。
语言表达水平提高了,素材选用轻松自如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完全有可能产生一个质的飞跃。
(二)现代文阅读:建构阅读主体,注重信息筛选。现代文阅读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所占的比重很大,一卷科技文阅读12分,二卷散文阅读18分,加起来有30分之多,但考生们在这块知识点上的得分情况却一直令人忧虑。
最近几年的高考阅读题,都很突出对文章整体理解和信息筛选能力的考查,十分强调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基础上的信息筛选能力。由于大多数学生现代文阅读基本能力、基本技巧方法的匮乏,现代文阅读这块知识点成为制约语文分数提升的瓶颈。
而要破除这一瓶颈,需要语文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变革。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切实转变阅读教学的观念。一是要建立起现代阅读教学的意识。从现代心理学理论来说,阅读的核心就是筛选信息,因此,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把信息筛选能力的考查作为重点,是与现代人培养的目标是一致的。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成为写作教学的附庸,“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平时的阅读教学更重视对文章形式的研究而忽视对阅读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不会辨别信息、不会筛选信息,这无疑是同我们的现代生活实际、同我们的高考素质要求脱节的。
要转变观念,我们必须把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一个独立的分支来慎重看待,从对文章形式的研究转向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综合、概括,即侧重于培养学生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二是要重视教学过程的改革。行为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刺激、学生接受,这种教学方式显然已落伍于时代的发展;认知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其“双主式”方式也表现出重点不清、“主人”不明的缺陷;建构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它有利于学生在知识掌握前提下的能力形成,无疑是同现代意识吻合的先进理念。
我们教师要按照现代教育理论学,与学生共同建构起知识的框架,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总结,自己去形成经过思考、过滤的认识。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信息筛选能力训练时,要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要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考虑到高考测试时都有范围、时间、条件的限制,平时训练时要充分注意到同高考形式的衔接。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强化他们建构起阅读主体的意识。我们要让学生懂得,阅读能力的形成最终必须靠自己去阅读、自己去操作,这项工作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
阅读就是按照要求去读材料、读文章,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摸索到阅读的特点与规律。我们尤其要帮助学生克服这种毛病:文章只读一遍便万事大吉,似乎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稍有阅读常识的人都知道,粗疏地泛读一遍文章,是根本不可能解决什么问题的。
文章必须要仔细地读,弄懂每句话的内容,找到文章中关键的语句,弄清每段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连结,进而把握文章的大体思路。因而,我们在阅读教学与训练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兴趣意识、语境意识和概括意识,以此逐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诗歌鉴赏:引导完整感悟,培养鉴赏技巧。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中较为平稳的一种题型,不过出题方式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仅在内容上明确定位于古代诗歌,更为重要的是,命题题型的变化更大。原先安排在一卷中的选择题题型对于考生得分来说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考生可以凭借对选择肢各项内容的比较推断,大致揣摩出正确的答案,而现在的诗歌鉴赏题目则安排在二卷中,要求以简答题的方式对古代诗词进行较为全面的整体鉴赏,得分的难度一下子增加了许多,这也直接导致了在这块知识点上得分普遍偏低的情况。
正是因为这样,考生得分提高的空间还是很大的,我们很有必要在这块知识点上面动一番脑筋、下一番功夫。高考语文为什么要加大对古典诗歌考查的力度?不妨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相关的背景。我国在历史上是诗歌灿烂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有过群星璀璨的辉煌,诞生过像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等世界闻名的诗坛奇才,留传下非常丰富的诗歌宝藏,这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但坦率地讲,我们现今所处的时代显然已不再是诗歌飞扬的时代了,浅吟低唱的风格显然已同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格格不入,诗歌远离我们的不仅仅是年代上的空间距离。从这个角度来说,高考发挥其“指挥棒”的独特效能,以考试带动学习,有利于我们当代的青年学生去接触、去了解、去熟悉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有利于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
而由于同样的因素,现在的绝大多数学生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古代诗歌,对古代诗歌不仅仅是客观上的陌生,甚至多少还有些心理上、主观上的排斥,这也正是诗歌鉴赏能力有待提高的最本质原因所在。诗歌是最凝炼的语言艺术,诗歌又贵在以含蓄委婉见长,学生要从有限的文字中间把握隐晦甚至是奇涩的情感,是需要具备与数理逻辑完全相异的较为丰富的形象思维和想像能力的,很多学生读完一首诗歌,往往产生虽为之沉醉却不知所云的感觉,更遑论规范、恰当地展开鉴赏与评价。
诗歌的情与景是千变万化的,即或是同样的景也会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但鉴赏诗歌的方法与技巧却还是有一定规律的,我们可以此为突破口,教给学生一些简捷、实用、可行的操作办法。这种办法,简而括之地讲,就是对诗歌的鉴赏(包括鉴赏之后的表达)可分为两大步骤:一是要“知其然”,即要把握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主旨;二是要“知其所以然”,即这种情感是如何艺术地表现出来的。
在具体的能力训练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系统地引导学生充分关注以下三个重点:一是完整感悟的习惯,诗歌中的每一个字词都可能包涵着丰富的意象,审读时须字斟句酌、前后照应,要从整体上去用心感悟;二是鉴赏角度的选择,要善于根据题目的要求合理地选择鉴赏的切入口,在景与情、内容与形式、部分与整体、语言与技巧等方面作出正确的选择,以此确定好鉴赏的重点;三是鉴赏技巧的熟悉,鉴赏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艺术,要把自己的感受与认识准确、清晰地表达出来,必须借助于相关的鉴赏术语,而又由于诗歌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不少是非常微妙含蓄的,要找到一个较为合适的词语来表达往往也并非一件易事,因此,同样需要一定的术语积累,平时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多借鉴专家的鉴赏文章,多翻阅古诗词鉴赏辞典,日积月累,学生自会从中摸索到一些诗歌鉴赏的门道,逐渐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鉴赏技巧,实践证明,这对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得分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四)文言句子翻译:关注命题规律,把握考点设置。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在高考中共占20分,其中一卷中选择题12分的得分历来较为理想,似乎此项知识模块对考生并不构成多少威胁,但是,二卷中的文言句子翻译8分的得分率却一向奇低,这种反差不由得引人深思: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到底怎样?其实,选择题得分情况略好的原因同先前高考中的诗歌鉴赏选择题型得分较好的原因是一样的,考生其实并非完全读懂了文言文原文,不少得分是连估带猜偶然获得的,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能力。
反之,文言句子的翻译对知识能力的考查则较为完整,考查的要求也更为综合,因此容不得半点的虚假在里边,自然也就增强了区分度。
其实,如果对往年文言句子翻译的题目作深入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命题上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高考是检测性选拔性考试,是在检测考生相关知识能力基础上的区分和选拔,因此,在题目的设计上,命题者不会从文中随意地、无原则地选取三个句子让考生解答,让考生翻译的文言句子中必然会设置大纲上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的基础知识点,这就是题目中的考点所在,也是我们在平时训练中所要强化的重点。
分析历年来的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三句要求翻译的句子,其在考点设置上往往各有侧重,一般来说,不外乎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及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三项。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实词知识点中相当重要的一块,也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环节;特殊句式是文言文独有的句式,这个知识点的考查以句子翻译的形式进行能更加直观地检测出考生的理解程度;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的检测同样能反映出考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从而也成为高考文言文句子翻译题中经常出现的知识点。
因此,一是要培养学生在考试时把握考点设置的能力,要求翻译的文言句子中肯定会存在以上三项知识点中的一项,这些知识点或同时集中在某一句子中,或分布在各个句子中,翻译时既要遵循字字落实的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同时也要重点关注有无遗漏以上的重要知识点,这些往往是命题者设置的关键得分点。
二是平时训练时对以上知识点要适当倾斜、侧重,以此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增强学生把握考点的意识性。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中的一个大项,根据高考的得分情况,我们要策略性地把复习的重点放在文言句子翻译上,切实改变以往学生在文言文复习时“只动口不动手”的现象,真正提高学生解答文言文句子翻译题目的能力。
二、高考语文成绩提升的策略:高三复习过程各学科之间在时间上的竞争是激烈的,由于学科自身的原因,语文学科无论是在学生复习的投入程度上还是在课后时间的安排上都难以得到应有的甚至是基本的保证,相比于其他学科往往处于相对劣势。
这就给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科学调整教学策略,如何提高有限时间里的复习效果,这是我们必须思考和改进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练习讲评效果这“两提高”是提升高考语文成绩的基本策略。
以“两导”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课堂教学是高三复习时最基本的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升学科成绩的最关键所在,尤其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学生在课后能够用于语文上的复习时间本来就相当可怜,如此则课堂上的教学时间就更显得弥足珍贵。
不同于基础年级的是,高三的课堂教学以复习和疏理学科知识点为主,我们尤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路导引和方法导引,教师要结合复习的具体内容有意识地进行思路点拨和方法规律总结,以此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主体。
以“三重”促进练习讲评效果的提高。高三阶段的课后练习是确保学生消化课堂复习内容的有效手段,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并掌握相关知识点的重要环节,我们在课后练习的设置与安排上,要遵循“宁精勿滥”的原则,在课后练习的讲评上更是要体现“三重”原则。
课后练习是对复习内容与相关知识点的整理与提高,讲评的得当与否是课后练习能否真正取得实效的关键,是学生运用能力能否得到提升的关键,因此,我们在练习讲评时要重分析、重总结、重迁移。一是“重分析”,即在讲评时不能就题讲题,更不能只满足于报答案,而要重过程分析、重思路分析,以此来规范学生解题的习惯;二是“重总结”,即在讲评时要善于拓展视野,注重联系相近、相关的知识点或题目类型,通过比较与提炼,归纳总结出相应的规律、方法;三是“重迁移”,即要有意识指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能力去解决相对陌生的新题目,以此培养学生解题时的实战能力,只有学生真正做到了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的迁移,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题目而立于不败之地。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