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的主要景点有哪些?朋友们,我与朋友
[桂林主要景点]
文/ 佚名
漓江风景区 如诗如画,发源于兴安县的猫儿山,流经桂林、阳朔,至平乐县恭城河口。由桂林至阳朔84公里的漓江,像一条青绸绿带,盘绕在万千峰峦之间。 奇峰夹岸,碧水萦回,削壁垂河,风光旖旎。
风景可大致一分为三: 第一景区:桂林市区至黄牛峡。两岸奇峰林立,城镇、农村、田园错落分布,景观多样,是观赏远山近水与人文民风的佳处。区内主要景点有象鼻山、斗鸡山、净瓶卧江、奇峰林立、父子岩、龙门古榕、大圩古镇、磨盘山等。 第二景区:黄牛峡至水落村。夹岸石山连绵不断,奇峰围峦映带,是漓江风光的精华所在。主要景点有望夫石、草坪帷幕、冠岩幽府、半边渡、鲤鱼挂壁、浪石风光、童子拜...全部
[桂林主要景点]
文/ 佚名
漓江风景区 如诗如画,发源于兴安县的猫儿山,流经桂林、阳朔,至平乐县恭城河口。由桂林至阳朔84公里的漓江,像一条青绸绿带,盘绕在万千峰峦之间。
奇峰夹岸,碧水萦回,削壁垂河,风光旖旎。
风景可大致一分为三: 第一景区:桂林市区至黄牛峡。两岸奇峰林立,城镇、农村、田园错落分布,景观多样,是观赏远山近水与人文民风的佳处。区内主要景点有象鼻山、斗鸡山、净瓶卧江、奇峰林立、父子岩、龙门古榕、大圩古镇、磨盘山等。
第二景区:黄牛峡至水落村。夹岸石山连绵不断,奇峰围峦映带,是漓江风光的精华所在。主要景点有望夫石、草坪帷幕、冠岩幽府、半边渡、鲤鱼挂壁、浪石风光、童子拜观音、八仙过江、九马画山、青峰倒影、兴坪佳境等。
第三景区:水落村至阳朔。两岸土岭青葱,翠竹、茂林、田野、山庄、渔村随处可见。漓江的美,不仅充分展现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特点,而且还有“深潭、险滩、流泉、飞瀑”佳景。晴天的漓江,青峰倒映,特别迷人;烟雨漓江,细雨如纱,飘飘沥沥,云雾缭绕,似入仙宫。
七星公园
位于七星区中部,漓江东岸,占地120多公顷,是桂林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公园内山峰有著名的骆驼山(见图);著名岩洞有七星、龙隐、月牙、元风、普陀、四仙、曾公岩等;河流有灵剑、小东江;岩石有剑柄、芙蓉、灵剑、翠屏及普陀石林;建筑有月牙楼、襟江阁、文昌亭、碧虚阁、玄武阁、摘星亭、伴月亭、普陀精舍等;文物胜迹有桂海碑林、花桥、三将军墓等。
七星公园荟集了山、水、洞、石、庭园、林木、文物的精萃。
叠彩山
位于桂林市区东北部,滨临漓江,与城中的独秀峰、漓江畔的伏波山鼎足而立,同为城内的游览胜地。
叠彩山占地面积约2 平方公里,由明月峰、仙鹤峰和四望山、于越山组成,横亘市区,景色优美,又易于攀登,为桂林山景中的一个热点。山中佳景甚多,有叠彩亭、于越阁、瞿张二公成仁碑、仰止堂、风洞、叠彩楼、望江亭和拿云亭等名胜。
山上历代名人的摩崖石刻尢多,为文物的精华。若登上明月峰,驻足拿云亭,全城景色画书眼底。“一面晴风四面山,望疑仙境在人间”。
芦笛岩
位于桂林市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是一个以游览岩洞为主、观赏山水田园风光为辅的风景名胜区。
芦笛岩洞深240米,游程500米。洞内有大量奇麓多姿、玲珑剔透的石笋、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琅满目,组成狮岭朝霞、红罗宝帐、盘龙宝塔、原始森林、水晶宫、花果山等景观,游客目不暇接,如同仙境,被誉为“大自然的艺术之宫”。
从唐代起,历代都有游人踪迹,洞内存历代壁画77则。自1959年发现并开发后,如今建有餐厅、茶室、水榭、湖池、曲桥,并设游船,广植花木,成为中外游客游览桂林时必至的旅游热点。 芦笛岩的景观精致美观、珠联壁合。
满洞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等, 好似象牙雕刻, 又象黄杨木雕, 美观异常,被誉为“大自然艺术之宫”。
独秀峰
位于市中心的古王城里,它得名于南北朝诗人颜延之的“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的诗句。
它孤峰平地拔起,巍然屹立,陡峭高峻,气势雄伟,被赞誉为“南天一柱”,与叠彩山、伏波山三足鼎立于市内。从正面看,独秀峰巍峨端庄;从侧面看,却峭拔挺秀。在朝阳和晚霞的照耀下,它好像披上紫袍金带的王者,所以又称为紫金山。
山的西麓有一条蜿曲而上,共306级的石磴道,直通峰顶。山道转折形成乐山、探奇、瞻云之景,其间还有“螺磴穿云”、“昆仑天柱立”等题刻。从峰顶极目,全城秀色,尽收眼底。独秀峰在古代就是桂林著名的风景点,被称作“独秀奇峰”。
杨堤风光
在漓江西岸的鸳鸯滩下,距桂林约46公里处。杨堤村后有一山,它的两个山峰像一对倒挂的羊蹄,杨堤谐音,用作村名。村北有金鸡山,像一只啄米的雄鸡。村东有白虎山,瀑布直泻而下,银珠洒满一江,有“金鸡啄白米”之说。
江中有两个沙洲像鸳鸯戏水,名鸳鸯滩,滩下有锣鼓石。杨堤两岸翠竹成林,连成十里的绿色翠屏,摇曳在青山、秀水、飞瀑、浅滩之间,给人以清幽、宁静、详和、致远之感。枯水期间,杨堤是江游的起点,万头钻动,热气腾腾,静与动奇妙地融汇在一起。
从冠岩到杨堤五公里之间,有诸如鸯滩/闹滩、双全滩、锣鼓滩等七个浅滩,汇成了“锣鼓双全闹鸯”的交响曲。
芦笛岩
位于桂林市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是一个以游览岩洞为主、观赏山水田园风光为辅的风景名胜区。
芦笛岩洞深240米,游程500米。洞内有大量奇麓多姿、玲珑剔透的石笋、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琅满目,组成了狮岭朝霞、红罗宝帐、盘龙宝塔、原始森林、水晶宫、花果山等景观,令游客目不暇接,如同仙境,被誉为“大自然的艺术之宫”。
从唐代起,历代都有游人踪迹,现洞内存历代壁画77则。自1959年发现并开发后,如今已建有餐厅、茶室、水榭、湖池、曲桥,并设游船,广植花木,成为中外游客游览桂林时必至的旅游热点。
芦笛岩所在的光明山, 从前叫毛毛头山。
原来半山腰只有一个小洞口, 仅容一人进出, 山坡上又长满芦荻草, 并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临桂县志》里, 记载了光明山, 但是没有说山腰有岩洞。洞内保存有自唐贞元八年(792年)以来的壁书70余则, 大部分是用墨笔在洞壁上书写的题名纪游。
这些壁书表明, 芦笛岩并非亘古无人知晓。附近的村民, 早就知道这个灵巧之洞, 可是人们长期以来秘而不宣。
“芦笛岩头枷锁破, 桃花源内仙灵唱。”(郭沫若《满江红·咏芦笛岩》)解放以后, 人们生活安定, 用不着避难了, 便道出了芦笛岩的秘密。
1959年, 附近村民提供了岩洞的情况, 经过勘测建设, 于1962年正式开放。因为洞口附近生长着芦荻草, 据说可以做成笛子, 取名芦笛岩。
芦笛岩是一个囊状的岩洞, 进口与出口相邻, 进洞处为原来的天然洞口,出洞处是开凿的人工洞口。
洞深240米, 游程约500米。岩洞是70余万年前, 地下水沿着岩石的破碎带流动溶蚀而形成的。洞中大量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 是在岩洞形成以后, 含有碳酸盐类的地下水, 顺着岩石裂隙流出, 水份蒸发, 碳酸盐类沉淀结晶, 逐渐堆积而成, 千态万状态, 琳琅满目。
芦笛岩的特点是洞中滴水多, 石钟乳、石笋、石柱发育成为洞中的填塞物也特别多。游人进洞, 在林立的石柱缝隙中间转来转去, 加上彩色灯光的照耀,如同置身仙境一般。
熊瑾玎《赞芦笛洞》诗, 作了生动的描写:桂林岩洞多灵巧, 芦笛新开巧不同。
异彩缤纷今古自, 奇踪探索忘西东。初临绝壁悬崖上, 似入琼楼玉宇中。莫怪吾华常自傲, 世间那有此仙宫。诗人极力赞美芦笛岩, 将它引为我们中华的骄傲。
芦笛岩的景观, 不仅精致美观, 而且珠联壁合。
满洞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等, 好似象牙雕刻, 仿佛黄杨木雕, 美观异常, 被誉为“大自然艺术之宫”。
游览芦笛岩, 能够欣赏到许多美妙的景致 。
象鼻山
象鼻山又称象山, 位于漓江与桃花江汇流处,海拔200米,高出江面50米,长108米,宽100米,山体占地1。
3万平方米。由3。6亿年前海底沉积的纯 石灰岩构成,山形酷似一头巨象伸长鼻临江汲水,因而得名。
清代工部郎中舒书在《象山记》中说:“粤西之奇以山,粤西 之山之奇以石,而省城相对之象山,则又其奇之甚焉者。
”象山的神奇,首先是形神毕似,其次是在鼻腿之间造就一轮临水皓月, 构成“象山水月”奇景。
象鼻山素以粤西奇山著称,山水岩洞而外,题刻多且珍贵,还是古来兵家战略要塞。
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间有一洞名曰“水月洞”。
距今约 1. 2万年前,地壳抬升,漓江缩小,江水在山体东麓冲刷溶蚀出一个长17米,宽9.5米,高12米,位干象鼻与象眼之间东西通透的圆洞,即“水月洞”,又名朝阳洞。江水穿洞而过,山洞如明月浮水。
宋代蓟北处士《水月洞》有诗赞曰:“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与象山隔河相望的訾洲翠竹簇簇,果树葱笼,竹篱茅舍掩映其间。若是雨季,云蒸雾腾,村舍与绿树皆似披上一袭轻纱,古人称之为“訾洲烟雨”,将其列为桂林八大胜景之一。
此时的巨象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烟雨中惟妙惟肖。《象山记》载,“有石穴一,彼此可以相望,形圆而长,其半人于漓水中,水时高时下,故其穴亦时有大小”。
象山的水月与隔江的穿山月岩相对,一悬于天,一浮于水,形成“漓江双月”的奇特景观。
宋代在洞中建朝阳亭,清代改称得月楼,已废。但远在800多年前, 围绕水月洞的命名, 两位桂州前后任的地方长官之间展开的一场背靠背的笔墨官司, 一直成为到此游览的人们永恒的话题。原来, 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 张孝祥游水月洞留连至晚不归, 不久再度重游, 一高兴题诗作序, 因洞口东向, 把亭名、洞名、岩名统统已为“朝阳”, 并把记述其事的《朝阳亭诗序》该在水月洞北壁。
其后, 范成大主桂, 持不同意见, 恢复了原名, 写下《复水月洞铭》, 并镌在洞的南壁。 洞内有张孝祥《朝阳亭诗并序》、范成大《复水月洞铭》、陆游诗稿手札等摩崖石刻50余件。
象山山腰有一岩洞名曰“象眼岩”,是一个南北两侧互相贯通的山洞,高约2米,宽5米~ 10米,长52。
8米,原是一段古地下河道,因位置恰巧在象眼处而得名。象眼岩南北两洞,是眺望风景的绝妙窗口。巨象也正因为有了这一对象服而显得更加神采奕奕。
出象眼岩曲折而上,至象山之巅。山势孤拔陡峭,山岩鳞峋,崖间藤蔓缠绕,山榕依依,山顶树木成荫,小道迂回;绿树丛中,一座喇嘛式实心传塔耸立平岩石之上,即为普贤塔,远看像插在象背上的剑柄,又像一只古雅的宝瓶,因此称“剑柄塔”,或“宝瓶塔”。
该塔建于明代,塔高13.6米,塔基为双层八角须弥座,在第二层基座正北面,嵌有青石浅刻的南天普贤菩萨像。普贤塔位于象山之颠,不仅与桂林山水的传说相吻合,又印证了普贤菩萨乘大象之说,而大象驮宝瓶,在亚洲各国的许多传说中,也象征着和平、美好和幸福。
在象山西南麓有一寺名曰“云峰寺”,相传此处原为唐代温灵庙旧址。为了祀奉方信儒和范成大,明代建成“范方祠”。这两位宋代的诗人学者曾先后在桂林做官。范成大于1173年出任静江(桂林)知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史,任职两年,其间他游遍桂林的山、水、洞,写下了广西第一部风物志《桂梅虞衡志》,并感叹:“余尝评往山之奇,当为天下第一。
”方信德于宋嘉定七年(121年)曾在此定居,并建一书斋“云崖轩”,成为当时桂林文人重要聚会场所。如今的寺宇为1979年改建的钢筋水泥结构的仿古建筑,两层.三进、五开门,弧形山墙,朱红包住梁和窗棂,碧绿色琉璃瓦。
“象鼻分明饮玉河,西风一汲水应波。青山自是绕奇景,白日相看不厌多”。象山以其栩栩如生的形象,被视为桂林山水的代表,桂林城的象征,令世人叹为观止。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