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问题问答题1.防止粮食危
你好!
自己整理哦!
正如此前华尔街的信心不足危及信贷市场一样,从埃及开罗到印度新德里,“米荒”正在危及全球粮食供应。在一些国家,粮食供应紧张甚至引发了骚乱。4月 6日,在埃及开罗,众多埃及居民举行罢工罢课,抗议食品价格上涨过快,罢工最后演变成骚乱。 这一信号引起了世界的不安。
美国农业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大米库存量已跌至7520万吨,创下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仅为本世纪初的一半。由于粮食供应紧张,粮价持续攀升。据统计,世界主要粮食价格自2005年来已上涨80%。 今年3月,大米价格达到19年来最高,小麦价格创下28年来最高。仅今年头两个月,世界粮食价格就上涨了9%...全部
你好!
自己整理哦!
正如此前华尔街的信心不足危及信贷市场一样,从埃及开罗到印度新德里,“米荒”正在危及全球粮食供应。在一些国家,粮食供应紧张甚至引发了骚乱。4月 6日,在埃及开罗,众多埃及居民举行罢工罢课,抗议食品价格上涨过快,罢工最后演变成骚乱。
这一信号引起了世界的不安。
美国农业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大米库存量已跌至7520万吨,创下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仅为本世纪初的一半。由于粮食供应紧张,粮价持续攀升。据统计,世界主要粮食价格自2005年来已上涨80%。
今年3月,大米价格达到19年来最高,小麦价格创下28年来最高。仅今年头两个月,世界粮食价格就上涨了9%。目前,世界粮食计划署正准备一份清单,列出对粮价上涨“最为脆弱”的30个国家。这些国家有的是已经存在大量饥民,有的是因为粮价过高导致出现了大量新的饥民。
而世界银行已经发布警告称,由于粮食和能源价格达到连续6年来的最高点,墨西哥、也门等33个国家可能面临“社会动荡”。
由于粮食供应紧张是全球性的,许多国家纷纷采取措施自保,这进一步减少了国际市场上的粮食贸易数量,加剧了粮食紧张供应紧张的状况。
3月28日,越南宣布今年大米的出口量将大减22%,印度也于当天公布将出口大米的最低价格大幅调高近五成,越南和印度是全球第二和第三大大米出口国,它们大幅削减大米出口量,导致全球大米供给减少了1/3。
随后,柬埔寨和埃及也发布了大米出口禁令。
世界粮食价格的上涨与粮食贸易的垄断性有关。目前,世界上四大跨国粮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垄断着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在某种程度上拥有定价权。
这意味着,任何国家,如果粮食不能自给自足都难逃被这些粮商鱼肉之苦。而且,由于2007年粮食价格上涨,许多国家释放储备粮以获取暴利,这是导致全球粮食储备降到历史最低点的根本原因,而粮食库存的降低又进一步加大了人们对粮食供应紧张的担忧,刺激粮价的进一步上涨。
我国同样存在着这个问题。去年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的过程中,一些粮库擅自将储备粮投放到市场中牟利,以等待粮价回落再低价收购,结果,粮价持续上涨,使得粮库不得不面临艰难抉择,要么,承受巨额亏损重新购粮完成储备任务,要么就使粮库空着。
调查显示,一些粮库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选择了后者。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隐患。
在经历石油危机、金融危机之后,人们陡然发现,真正可怕的还是粮食危机。在4月6日结束的西方八国集团部长会议上,本不在议程的粮价问题成为热点。
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粮食危机,我国应该未雨绸缪,进行全面防范。
当务之急是全面停止粮食的出口,把粮食留在国内。通过补贴等方式,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尽管粮价上涨,但与打工收入相比,农民种粮的机会成本依然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实行补贴是最好的方式。
事实上,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17。00,-0。01,-0。06%,吧)出口国美国一直都在对国内农业生产提供数目庞大的经济援助和补贴。去年12月,美国参议院又批准了一项高达2860亿美元的农业法案,对国内农业生产者提供补贴。
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一直是农民的一块心病,也是制约其种粮积极性的根源之一。我们可以通过减税等方式扶持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降低农民的种粮成本,鼓励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并防止因成本拉动导致的粮价上涨。
国家还应该加大良种的研究投入,扩大良种补贴范围,以此扩大粮食产量。并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投入。同时,还应该鼓励农业的集约化生产,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粮食产量。
粮食危机正在局部发生并呈现出蔓延趋势,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消费国,确保自身粮食安全是避免受制于人的唯一途径。面对危机,我们应该及早准备,尽快采取措施,竭尽全力扶持农业生产,以避免此次粮食危机的困扰和影响。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加强环境监督管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改善环境质量,做了大量工作。
第一,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各级环保部门加强了建设项目的环评工作,抓住淘汰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有利时机,提高环境准入门槛,控制新的环境污染。环保总局对不符合环评规定的30个项目作出了暂缓批准或不予批准的决定,对一些重要规划也实施开展了环评。
第二,加大环境整治力度。继续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集中整治了饮用水源污染与隐患、工业园区和建设项目环境违法等问题,对有关环境违法违规项目、企业和人员进行了查处。
第三,认真分解落实“十一五”环保任务。5月份,环保总局与山东等7省政府和华能等6家电力企业,签订了“十一五”二氧化硫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启动了“十一五”燃煤电厂脱硫工程。7月份,环保总局又与河北等9个省(区)政府签订了“十一五”水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
环保总局还将与其他省(区、市)政府签订责任书,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到省、责任到省、任务到省、项目到省”。
第四,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国家调整了有关税收政策,提高大排量轿车的消费税税率,对一次性筷子和实木地板征收5%的消费税。
财政部、环保总局等部门和江苏省等地方,还制定了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试点工作方案,积极探索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当前,我国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相当严重。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持续增加。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遭到污染,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十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大多超额完成,但环境保护指标没有完成,环保欠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对社会稳定也造成重大影响,控制污染排放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
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加快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尖锐。
上半年全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0.9%,但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上升。据对17个省(区、市)有关数据的综合分析,上半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2%、5。8%。随着“九五”后期和“十五”期间建设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产生量将继续增加。
同时,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项目仍在盲目扩张,未审批先开工、不批准也建设的现象较为严重。小钢铁、小水泥、小火电、小化工、小制革、小造纸等污染较重行业的项目接连上马,既削弱了宏观调控效果,又浪费资源、污染环境。
有些工业园区内的项目环评执行率不足50%。很多项目环保设施未建成或未经验收就投入生产和使用,有的以试运行为借口,长期违法排污。一些施工期较长、生态影响大的水利、水电、交通等项目,在施工阶段未按环评要求落实环保措施。
对各种环境违法违规行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依法严肃处理。
进一步加大环保工作力度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要求我们不断加强环境保护。
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三是从主要用行政手段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
当前,针对环境矛盾凸显、污染事故高发的严峻形势,各级政府要将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作为义不容辞的义务,进一步加大环保工作的力度。
首先,落实环境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到2010年全国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十五”期末削减10%的目标,是“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也是政府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要将污染物排放总量以及环境质量、重点环保工程等各项目标和任务分解到各级政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对主要污染物的削减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做到每半年公布一次,年终检查一次,中期评估一次,五年规划期末全面验收。要健全干部环保实绩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问责和奖惩制度。根据《环境保护违法违纪处分暂行规定》,对未完成任务、环境质量恶化、发生重大污染事故的责任人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第二,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总量控制是减少环境污染的“总闸门”。要通过控制污染“增量”,削减污染“存量”,使污染“总量”保持在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内,使产业结构与区域环境容量相适应。
要依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腾出总量,依靠重点流域区域环保工程减排总量,依靠城市群优化发展降低总量,依靠清洁生产削减总量,依靠建设项目“以新带老”消化总量,依靠强化限期治理、排污收费、排污许可证等管理措施控制总量。
第三,积极完善污染防治体系。把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把保障群众饮水安全摆在首位。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坚决淘汰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落后生产能力;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从生产、流通、消费的全过程控制污染。
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做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积极探索重大决策的环境影响论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区别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确定不同区域的环境“准入门槛”并严格执行。
第四,充分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护环境。必须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扭转执法不严、处罚不力、整改不到位的状况;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等政策,促进污染外部成本内部化;坚持“污染者付费”的原则,落实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政策;按照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的要求,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按照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力、高效运转的要求,建设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不断提高环境保护能力;扩大环境信息公开范围,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