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始皇,嬴姓,名政。因出生于赵国,又称赵政,秦庄襄王之子(另一说为吕不韦之子)。公元前246年,年仅13岁的嬴政继承秦王位由丞相吕不韦和宣太后的男宠毒专权。公元前238年亲政,毒乘他外出之机,举兵叛乱,他一举粉碎叛乱,诛杀毒,幽禁太后。 第二年免除吕不韦的相职,后逼杀吕不韦,任用了尉缭、李斯等人。
此后,嬴政继承了自秦孝公以来变法革新、奖励耕战的一系列政策。接着,嬴政采取李斯等人的策略,以重金收买关东六国权臣,离间其君臣关系,远交近攻,从公元前230年起到公元前221年止的10年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创立了...全部
秦始皇,嬴姓,名政。因出生于赵国,又称赵政,秦庄襄王之子(另一说为吕不韦之子)。公元前246年,年仅13岁的嬴政继承秦王位由丞相吕不韦和宣太后的男宠毒专权。公元前238年亲政,毒乘他外出之机,举兵叛乱,他一举粉碎叛乱,诛杀毒,幽禁太后。
第二年免除吕不韦的相职,后逼杀吕不韦,任用了尉缭、李斯等人。
此后,嬴政继承了自秦孝公以来变法革新、奖励耕战的一系列政策。接着,嬴政采取李斯等人的策略,以重金收买关东六国权臣,离间其君臣关系,远交近攻,从公元前230年起到公元前221年止的10年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
赢政统一天下后,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幻想秦王朝的统治能延续千秋万代;国家的一切政务都由皇帝裁决,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悉由皇帝任免,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随后,秦始皇废除了自商、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律。将原六国贵族豪富迁至关中、巴蜀,以防止他们的分裂复辟活动。
在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只要向政府申报土地数额,交纳赋税,其土地所有权就得到政府的承认和保护,并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以秦“半两”钱为流通货币,为发展全国水陆交通,又实行“车同轨”,修建由咸阳通向燕齐和吴楚地区的驰道,以及由咸阳经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区修筑了“五尺道”,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
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颁行全国。公元前213年,嬴政为了控制思想,采纳李斯的建议,将秦国的历史、医药、卜筮和植树以外的书下令焚毁。禁止私学。第二年,方士卢生和侯生在背后议论秦始皇贪权专断,滥施刑罚。
赢政闻知后派人追缉,侯生、卢生逃亡,赢政大怒,将有牵连的460多个儒生全部坑杀于咸阳。这两件事. 史称“焚书坑儒”,它钳制了思想,严重地摧残了文化。
公元前214年,嬴政派兵南定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今广西崇左县)四郡。
同年又派大将蒙恬率兵北击匈奴,收复了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地区,迁来内地人民,建筑城邑;始皇末年,秦郡数由统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余郡,使秦朝的疆域,东到大海,西至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到象郡。
赢政在位时期徭役繁重,刑罚苛严。
人民除了将收获物的三分之二缴作赋税外,还得负担沉重的徭役和兵役。他征发70多万人,在渭水南边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墓,他又征发农民将原来秦、赵、燕三国北方的长城连接起来,向东向西延伸,筑成一道西起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东到辽东(今辽宁省辽阳市西北)的城防,这就是伟大的万里长城。
它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当时,全国被征去服兵役、徭役的多达150多万人,男丁不够,连妇女也被抓去运粮饷。许多人被折磨而死。为了防止人民的反抗,他除了下令收缴、销毁民间兵器外,还规定一人犯死罪,亲族—起处死,叫作“族诛”;一家犯法,邻里同罪,叫作“连坐”。
人民随时都会被指控犯法,被罚做苦役,或者斩脚、割鼻、处死,押送到官府去的罪犯满路都是。
赢政又好大喜功、浪费无度,他在即帝位的12年间,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巡游,沿途刻石颂德,以表示他的不朽之功。
为求长生不老之药,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至东海求神仙等等,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嬴政实行的暴政,使得秦朝一建立,阶级矛盾就开始激化,出现了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公元前210年,赢政进行最后一次巡游,随行的有丞相李斯、中车府令(掌管皇帝文书的宦官)赵高和他最喜欢的小儿子胡亥。
他渡过钱塘江,一直到达会稽郡的吴中。返回途中,在平原津(今山东省平原县东南)病倒。到了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县),病势转危。他自知不行了,急忙命令李斯和赵高起草诏书,并将诏书和国玺递送给长子扶苏,催扶苏立即赶回咸阳,主持丧礼。
当李斯草拟好诏书呈交嬴政审阅时,嬴政已经死去了。
扶苏因为劝阻嬴政坑儒,曾被秦始皇贬出京城,派往上郡蒙恬军中任监军。赵高历来与蒙恬一家有仇,担心扶苏继位,蒙恬得到重用,对自己不利,就扣住遗诏不发,与胡亥密谋篡夺帝位。
他又威逼利诱,迫使李斯和他们合谋,假造遗诏,指责扶苏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命令他和蒙恬自杀。蒙恬怀疑,不肯自杀。扶苏忠厚,相信诏书是真的,便自杀而死。
雄才大略的皇帝
汉武帝名叫刘彻是汉朝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的曾孙。
公元前141年在他父亲汉景帝死后,便由他做了皇帝,那时他还只有十六岁。从那一年起到公元前87年他死时止,他总共做了五十四年皇帝,占了整个西汉王朝四分之一的时间。
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封建君主,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杰出政治家。
他所实行的许多政策和措施,对于以后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朝以后,紧接着就是楚(项羽)、汉(刘邦)相争的局面。在战争中人民死亡很多,生产事业也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到处满目荒凉。
刘邦起自民间,参加过农民起义,他看到并且亲自参加了推翻秦朝残暴统治的农民大起义,因此,在他打败项羽做了皇帝以后,便不能不向人民作些让步,以此来恢复经济和稳固西汉帝国的统治基础。他命令军队复员,并对复员的士兵尽先给以土地,让他们回到乡里从事生产;对于在战争中逃亡的人,把原有的田宅发还给他们,因而造成了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社会。
同时他又减轻人民的租税和徭役负担:农田每年抽税十五分之一,生育子女的可以免除徭役二年,并且还释放了一部分奴隶。以后的汉文帝曾经免收天下农田租税十二年;汉景帝又把税率由十五分之一减低到三十分之一。
这样,农民的生活比以前安定了,负担比以前要减轻了,他们的生产热情因而大大地提高,农业生产也因而大大地发展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段时间叫“文景之治”。
从汉高帝至汉武帝即位的五六十年间,社会经济欣欣向荣。
由于经济的发展,汉朝的国库更加充实了,当时朝廷里的钱积累很多,串钱的绳子都烂断了,以至于无法计算;粮食在仓库里放不下,堆到露天地上,任凭它腐烂。这些都是农民辛勤劳动所创造的巨大财富,也是汉朝初年封建统治者从广大农民身上搜刮的血汗。
汉武帝就是在社会经济相当发展、国力充实的情况下,继汉景帝之后当了皇帝的。他雄才大略,而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局面,又给了他施展雄才大略的物质条件。
二、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汉帝国的统一
汉武帝做了许多对以后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情,首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汉帝国的统一和发展。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中央集权大帝国的人,但是,秦始皇所建立的中央集权政治,基础并不巩固。因此,秦朝灭亡以后,项羽便曾一度恢复分封制,刘邦在他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时候,为了争取有实力的人拥护,对于一些有功的将领和一些有很大实力的地方贵族,也封他们为王。
各个王在藩国里,有很大的独立性,他们直接控制着人民和土地,这对中央政府有很大的威胁。刘邦在做了皇帝以后,就采取种种办法来消灭这些异姓王,同时,他因为自己新朝廷的实力不能到达全国各地,又认为自己本家的子弟是可靠的,因此就分封了许多同姓子弟为王,把他们分封到各地去,以加强汉朝廷对各地区的统治,起初也的确没有发生什么重大问题。
但过了几十年以后,情形不同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汉中央政府的力量强大起来了,各地藩王的势力也比以前大得多了,他们各自发展势力,拥地自雄,这就使中央和各藩国的矛盾尖锐了起来。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实行了“削藩”。
于是吴、楚、赵、胶西、胶东、吉川和济南七个藩国,便以诛晁错的名义,实行叛乱,这就是著名的“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子定以后,藩国官吏由朝廷任用,藩王只征收租税,因而没有实际的政治权力了,这当然加强了中央集权政治。
但是,封建割据的残余势力当时并没有消灭,并且在三十税一的政策下,商人和地主大量兼并农氏的土地,各地都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豪强势力。在这以外,朝廷内部对采取什么样的国策,也有不同的主张,中央集权的制度也还没有完备地建立起来。
这一切都是汉武帝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汉武帝十六岁时便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那时候他还不能亲自掌握政权。代汉武帝掌握大权的是他祖母窦太后,她任用自己的?┒?窦婴做丞相。窦太后崇尚道家思想,主张清静无为,实际上是一个保守现状的守旧派。
窦婴却不同,他是儒家集团里的人物,他想利用儒家学说来作统治工具,改变旧政。因此,他们姑?┲?间一开始就有了矛盾。不久窦太后竟一怒而免除了窦婴丞相的职务。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窦太后死去,这以后,汉武帝才解除了施展政治抱负的障碍。
在这一年做丞相的是另一个外戚田?`。田?`是汉武帝母亲王太后的同母弟。他虽也倾向儒家学说,但他因为得到王太后的支持,有些专权,朝廷中的百官也都依附他。这自然也要和汉武帝发生矛盾。有一天,田?`向汉武帝奏事,并推荐了一大批官员。
汉武帝不高兴地问他说;“你准备任用的官员都提完了么?我也打算用几个人呢!”这表示汉武帝不让丞相多管事,田?`没有办法,只好少管。从此,汉武帝亲自掌握大权了。
汉武帝为了把一切大权都掌握到自己的手里,使自己的政治抱负能够顺利地实现,在打击田?`以后,甚至不愿意丞相做他的助手了。
丞相本来在行政上总理一切,地位很高。这时候汉武帝就把原来在他身边拿拿文书的尚书或中书(用士人称尚书,用宦官称中书,职务一样)的地位,加强起来,终至于使丞相成为有名无实的职位。汉武帝以后的汉朝的历代皇帝,直到东汉,“中书”或“尚书”都是中央发号司令的机构。
在把国家大权完全掌握到自己的手里以后,汉武帝就决定进一步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首先他要更加彻底地解决藩国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主父僵建议的“推思”办法,命令藩王们不能把封地仅仅传授给继承王位的长子,而必须划出一部分来分封其他子弟做侯国,并且规定这些侯国不再受藩王的管领,而直接由各地的郡来管辖。
这样一来,藩国的土地越分越小,小的只有三五个县,大的也不过十几个县,势力越来越弱,自然也就无法跟中央对抗了。
在这同时,汉武帝还用种种的借口来剥夺侯国封君的爵位。汉武帝每年八月会诸侯于庙中,诸侯必须出金助祭,如果金的成色被认为是不好的,就要夺爵,因这被夺爵的有一百多人。
据另外一个统计,汉朝初年因功封侯的有一百四十三人;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公元前104?D101年)就只剩下了五人。经汉武帝自己封候的有七十五人,而其中六十八人后来被剥夺了爵位。因推思法而封侯的各藩王子弟一百七十五人,在汉武帝手里失侯的也有一百十三人。
为了同样的目的,汉武帝又加强了原有的监察制度。汉朝初年,中央政府虽然因沿用秦朝的制度设有御史大夫,但废除了负责监察地方的监御史。汉武帝则把监察制度大大加以扩充,并建立了“州刺史”制度,设置了一个司隶校尉和十三个州刺史,对各郡国进行严密的监督:除了地方豪强和郡太守是否遵守中央法令,是否互相勾结称霸逞强等等,是州刺史应该监察的以外,州刺史还有直接行使“治断冤狱”的司法权。
这样,没有被废的王侯既只是“衣租食税”,地方豪强的行为也受到严密的监督,秦始皇开始建立起来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到汉武帝这时候才算巩固了。
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政治,还建立了一套选用官吏的制度。
汉武帝以前,中央政府的大官,多是功臣或功臣于弟,一般官吏大都由郎官出身。郎官是侍卫皇帝左右的小官,人数很多,如果不是出身官家或有中等以上财产的人,是很难做到即官的。这样,官吏的来源很狭隘,不能适应中央集权制度下官僚机构扩大的要求。
当时,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力量更加强大了,他们迫切要求政治上的地位。汉武帝为了取得地主阶级的支持,又采用了所谓“破格用人”的政策,把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大量提拔起来,充当中央和地方的官吏,从而加强自己的统治力量。
汉武帝还把以前实行过但没有被重视的“察选”制度,大大地加以扩大和发展:命令各级官吏保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听候甄别试用。著名的学者董仲舒和公孙弘,就是经过“贤良”的策试(考试)而被重用的、后来汉武帝又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命令郡国每年举孝(孝涕的人)廉(廉洁的官吏)各一人。
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条件而又不肯“出仕”的人,则由政府来“征召”。被征召的人由汉武帝亲自召见,被认为合用的,就授给官职。汉武帝还用“公车上书”的办法,使官吏人民都可以上奏章给皇帝建议国事,意见合他的要求的,就根据上书的人的特长授给官职。
像东方朔、主父偃、朱买臣等著名汉臣,都是由于上书言事而被重用的。
汉武帝还设立“大学”,通过学校来选拔官僚。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下面一节里再谈。
这样,汉武帝就把秦以前已经开端,奉始皇曾经加以发展的官僚制度大大加强了。
用从“民间”(实际上是地主阶级中间)选拔出来的官僚来代替享有世袭特权的贵族,这就是官僚制度的特色。这制度在以后二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被历代的封建统治者所沿用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