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的有李岩和红娘子这两个人
在明末的历史上,李岩是一个重要人物。李自成以饥民造反起家,所过残破,实为流寇,李自成用李岩之策而收拾民心,得以建号大顺,挺进京师;李自成进京后,军纪大坏,不用李岩建言以安抚前明官绅,招致根基难固;一片石大战,大顺军闻得“辫子兵来了”竟然立时大溃;在清兵与吴三桂夹击下,李自成退出京师,途中李自成信牛金星之馋,害了李岩,部众离心,失去河南根据地,李自成复为流寇,最后抢粮时竟被乡民程九伯所毙。 呜呼哀哉!
李岩,原名李信,河南开封府杞县人,天启丁卯年举人。其父李精白是山东巡抚加兵部尚书衔,崇祯初年在魏忠贤逆案中被定以“交结近侍,又次等论,徒三年,输赎为民”的处罚。在明末官场中,这其实算...全部
在明末的历史上,李岩是一个重要人物。李自成以饥民造反起家,所过残破,实为流寇,李自成用李岩之策而收拾民心,得以建号大顺,挺进京师;李自成进京后,军纪大坏,不用李岩建言以安抚前明官绅,招致根基难固;一片石大战,大顺军闻得“辫子兵来了”竟然立时大溃;在清兵与吴三桂夹击下,李自成退出京师,途中李自成信牛金星之馋,害了李岩,部众离心,失去河南根据地,李自成复为流寇,最后抢粮时竟被乡民程九伯所毙。
呜呼哀哉!
李岩,原名李信,河南开封府杞县人,天启丁卯年举人。其父李精白是山东巡抚加兵部尚书衔,崇祯初年在魏忠贤逆案中被定以“交结近侍,又次等论,徒三年,输赎为民”的处罚。在明末官场中,这其实算不了什么,因此,李精白在家乡的名声并不坏,虽被削职为民,但李家仍是杞县的数一数二的乡绅财主。
李岩读书很用功,年纪轻轻就中了举,《明季北略》上说他“有文武才”,从他后来所从事的军事实践活动看,却非虚语。这样一个文才武略的少年公子,大概在当时也是很罕见的。他生性慷慨豪爽,常常周济穷人;又爱打抱不平,伸张正义。
他的性格倒像一个江湖侠士,很喜欢结交朋友,他在杞县名声很好,百姓都称他为“李公子”。
他后来成了家,娶了汤氏,汤氏出身于杞县豪门之家,知书达礼,贤良淑德,是一位美丽的大家闺秀。
崇祯年间,大明帝国已经日暮穷途,苛政胜虎,加上天下大旱,百姓无以为活,纷纷铤而走险,揭竿而起。在连续不断的天灾人祸打击下,河南百姓在死亡线上挣扎,即便如此,杞县县令宋某仍然在不停地催征钱粮,百姓苦不堪言。
百姓的惨状让天性善良的李岩无法坐视不理,他毅然去见宋某,为杞县百姓请命。但宋县令只需对上负责,保住自己的乌纱,百姓的死活他是不会放在心上的。李岩无奈,回家取出家中存粮三百余石去赈济灾民。李家仅靠收租为生,在那种蝗旱并发的灾年,显然只是杯水车薪,李岩作了一首《劝赈歌》,拿到各家富户去劝勉赈济。
歌曰:
“年来蝗旱苦频仍,嚼啮禾苗岁不登。米价升腾增数倍,黎民处处不聊生。草根木叶权充腹,儿女呱呱相向哭。釜甑尘飞炊烟绝,数日难求一餐粥。官府征粮纵虎差,豪家索债如狼豺。可怜残喘存呼吸,魂魄先归泉壤埋。
骷髅遍地积如山,业重难过饥饿关。能不教人数行泪,泪洒还成点血斑?奉劝富家同赈济,太仓一粒恩无既。枯骨重教得再生,好生一念感天地。天地无私佑善人,善人德厚福长臻。助贫救乏功勋大,德厚流光裕子孙。
”
这件事充分体现了李岩的侠义心肠,但也很有些书生意气。财主们一向都是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现在却要反过来,他们又岂肯答应?因此,“劝赈”丝毫没有效果。
赈灾之事发生之后不久,杞县就发生了一件轰动一时的奇事,《明史·列传第197》是这样记载的:“会绳伎红娘子反,掳信,强委身焉。
”
当地有一位人称“红娘子”的“女山贼”爱上了李岩,在一天夜里将他掳去,并强逼他与自己成了亲。这样一件事情,不要说是在当时了,即便是我们今天看来,也一定会感到万分惊奇。因为这与我们从小看惯、听惯的“情节”是完全颠倒的。
中国那些传统的戏曲小说、野史逸闻、民间传奇里讲的都是山大王(或者恶衙内)强抢民女、威逼成亲,像这样,一个女山大王抢了一位举人公子去成亲,相信有史以来也是头一回吧。
事件中的女主角红娘子也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女性。
她的籍贯、身世、真实姓名都已无从查考,只知道她是走江湖卖艺为生的(类似于穆念慈),最拿手的是“绳技”即舞绳(可能是鞭法的一种)。她的年龄、相貌史料上也没有记载,不过既是在江湖上卖艺,想来应该是一个年纪不大、容颜俏丽的女子。
大约与李岩赈济饥民同时,她也在河南举义,占山为王,与官兵对抗。
行侠仗义、除暴安良固然痛快,但红娘子毕竟是一个年轻女子,她内心中最渴望的恐怕还是拥有一份美好的爱情,一个心心相印的夫君。
这种心态是与一般年轻姑娘丝毫无异的,甚至是要更加强烈些的。李岩的出现,让她压抑心中多年的感情再也无法克制,终于不顾一切采取了行动。
无疑,红娘子对李岩的种种事迹是早有耳闻的,这肯定也是她对李岩最初动心的原因。
她从朴素的阶级观念出发,以为李岩帮助饥民,必是与她志同道合的人,所以内心中感觉亲近也是很自然的事。另外,若稍加猜测,她一定曾经见过李岩。因为在这之前,她在江湖上漂泊多年,后来又率众起事,可说既有见识又有才干,不大可能仅凭一些传闻就爱上一个素不相识的男子。
以红娘子这样阅历丰富之人见了李岩之后也终致颠倒不能自持,想来李岩不但心地善良正直,而且风度仪表也必定不凡。
回过头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红娘子是极爱李岩的。唯其爱得真、爱得痴,所以才会被爱情冲昏头脑,做出了这样不理智的事情。
当然,从她的立场上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她爱李岩,可是在正常的情况下,李岩是不会爱她。她是一个“贼寇”,李岩却是一个豪门公子,双方的身份犹如天壤之别。即便李岩同情她,不计较彼此的身份,可是他已成了亲,不可能抛下妻子来爱她。
更何况,和她在一起,即是要造反。李岩虽然有“好施尚义”的性格,但他并不愿造反,这也是显然的。因此,这场婚姻从一开始就是红娘子的一厢情愿,而李岩则从被逼成婚的那一天起就无时无刻不想着逃跑。
终于有一天,李岩找到了一个机会,逃了回来。
他得脱红娘子的“魔掌”,心里一定很高兴。他万万不会想到,已经有一场更大的灾难在等着他。
宋县令和众豪家欲报复李岩,一直苦无机会,这下可真是天赐良机,即刻向巡抚密报李岩“私通贼寇”,将他逮捕下狱。
这场牢狱之灾,对李岩而言可真是莫大的讽刺。他千辛万苦逃回来,为的就是不愿当“流寇”,要证明自己的清白,可是到头来却仍然被官府当成“流寇”问罪。面对这样的结局,李岩想了些什么现在我们已经无从知道,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已经不再对朝廷抱有任何的幻想。
他出狱后的表现即可证明这一点。平日的耳闻目睹再加上自己的亲身经历处处都在说明着一个事实:明朝的腐朽,已经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救。崇祯御宇已经十三年了,天天都说在励精图治,而征比勒索仍然加在小民身上,竟有那样糊涂的县令,那样糊涂的巡抚,把一位认真在“公忠体国”的好人都逼成了“贼寇”。
这虽说只是整个明末社会的一个局部反映,但已足够说明崇祯“励精图治”的结果了。
按理说,在狱中的时候,李岩应该会想到红娘子。完全可以想象,这样一个武艺高强的巾帼英雄,那种不让须眉的豪迈气概一定会让身为文人的李岩留下深刻的印象。
虽说李岩这次身陷囹圄起因在她,但李岩是不会怪责她的。因为他明白县令和众豪家蓄意报复自己,即便完全没有红娘子这回事,他们迟早也会找到其他借口的。再想到红娘子对自己深情一片,虽然逼婚这种手段不免蛮横了些,但也是太过痴心所致。
要说李岩完全不为所动,恐怕也非实情。
李岩固然对红娘子难以忘怀,而红娘子对李岩就更是念念不忘了。她一得到李岩被人陷害入狱的消息,就立刻率兵来救;这时候,县城中的百姓感念李岩的恩德,起来响应,里应外合,一举攻破了县城,救出了李岩。
宋县令于事变中被杀,“重犯具释,仓库一空”。李岩见状,对众人说:“大家冒险起来救我,足见深情厚意。但现在事情已经闹大,罪在不赦。不如大家一起去投靠李闯王,可免祸而得富贵。”众人纷纷答应。李岩遂派遣其弟李牟率领家眷先行,自己一把火烧了房子后才离去。
待众人去后,杞县城中“止余衙役数十人及居民二三百而已”。
合城百姓几乎都随李岩而去,这固然是因为百姓实在已经被逼得活不下去,只能起来造反,但是很明显也反映了百姓对李岩的信任和爱戴。
《三国演义》中说刘备在当阳为曹操所败,逃奔江夏时,有数十万百姓誓死相随。这本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但杞县百姓皆愿追随李岩,这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李岩虽是被逼上梁山的,但是他自己显然还是有一定的思想准备的。
他向众人建议投靠李自成而不是其他的“流寇”领袖,可见他早已看考虑过这个问题。而一旦下定决心之后即刻放火烧家,断绝退路,足见李岩绝不是那种三心二意、拖泥带水之人。
尽管已经有相当的思想准备,但是真正要走上造反的道路,对李岩这样的读书人而言,仍然还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风气,便会明白李岩的选择对他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东汉和明末,是士林中最看重风骨和节操的两个年代。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中,李岩以举人的身份“从贼”要承受的压力之大绝非我们今天的人所能想象。
被当世的“正人君子”们斥为“士林之耻”、“衣冠败类”而争相唾弃固不待言,这在李岩是意料中事,他早已有所准备,虽然心中的痛苦仍旧不可避免,但毕竟还可承受。而妻子的误解终致无情决别,才是让李岩感到伤心难过的。
李岩之妻汤氏,闻听丈夫要去造反,便苦苦劝阻,无奈李岩决心已定,汤氏绝望之下,自缢而死。死后遗有绝命诗一首,诗曰:
三千银界月华明,控鹤从容上玉京。夫婿背侬如意愿,悔将后约订来生。
从诗中可以看出,她与李岩的感情很好,还曾经相约来生再做夫妻。但是丈夫背叛了誓言,因此她很后悔有过这个约定。大概她临死前心情很平静,因此强调自己是“从容”赴死。全诗充满了悲痛、决绝之意。
李岩得讯,悲痛欲绝。他是一个极重情义之人,不免觉得是自己辜负了妻子。其实,他并没有错。汤氏怪他无情无义,舍她而去甘心“为逆”。然而她不明白,只顾着个人的安逸幸福而坐视天下百姓受苦受难的人才是真正的无情无义。
造成汤氏悲剧的绝不是李岩,而是礼教,是那些她平日一直信奉的《烈女传》、《节妇传》。
在明末那样一个动荡、激烈的年代里,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免烙上这个时代的印记。李岩既然选择了与这个时代决裂,就必定要承受更多的痛苦、磨难和挫折。
幸运的是,虽然汤氏离他而去,但是又有了一位与他生死相随、患难与共、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红娘子。
……
红娘子的最后结局,是一个谜。
对李岩的结局,《绥寇纪略》中作了记载:定州失败后,有人说河南全境都向明朝军队投降了。
李自成大惊失色,同部下商议对策。李岩主动请缨,愿意亲率两万精兵,赶到中州,附近的郡县一定不敢再轻举妄动,就是有敢暴乱者,也能及早收拾它。另一谋士牛金星要闯王答应李岩的请求,闯王当时没有回答。不久,闯王恐怕李岩另有所图,这时牛金星向闯王进言,要寻找机会除掉李岩,得到闯王首肯。
第二天,牛金星以李自成的名义召李岩到军营中饮酒,安排伏兵在营中隐蔽处,李岩和他的弟弟李年同时被擒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