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哪些因素影响幼儿园课程的价
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也是历次幼儿教育改革的热点。幼儿园课程建构的价值取向更是幼儿教育改革的关键。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幼儿园课程的改革更是多采纷呈,百家争鸣。孩子在幼儿园到底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在孩子人生的最初阶段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什么样的课程对幼儿的成长最有价值?或者说,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应持怎样的价值取向,关系到如何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的实现,应当引起幼儿教育工作者高度的重视。 一、 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目标是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幼儿园工作规程》非常明确的提出了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即“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这一教育的总目...全部
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也是历次幼儿教育改革的热点。幼儿园课程建构的价值取向更是幼儿教育改革的关键。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幼儿园课程的改革更是多采纷呈,百家争鸣。孩子在幼儿园到底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在孩子人生的最初阶段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什么样的课程对幼儿的成长最有价值?或者说,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应持怎样的价值取向,关系到如何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的实现,应当引起幼儿教育工作者高度的重视。
一、 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目标是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幼儿园工作规程》非常明确的提出了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即“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这一教育的总目标,是在确定幼儿园课程目标时必须考虑的第一个层次。
要将教育目标转化为明确的课程目标,首先要对教育目标做出正确的解读。谁都承认幼儿要全面发展,但具体到每一个幼儿身上,如何才为全面发展,有时看来没有争议的教育目标,一旦具体化,却看法不一。为此,幼儿园课程目标以及展开的教育活动常常五花八门。
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可以理解为:全面、和谐、高质量、多角度、可持续的发展。即“全面是在早期教育中要注意多方面发展,以避免今天中小学生中存在的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和谐是一种均衡;儿童发展既不是失衡性发展,也不是平均式发展,而是均衡发展、和谐发展;单项发展、特长发展在儿童早期是容易做到的,只要重视、只要努力就能达到一定结果,但全面、均衡、和谐的发展是有难度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高质量是儿童的每个面都要发展,全面了如果每个面都发展得不好,就不是高质量;多选择,对于儿童来讲,就是不能一下子把他(她)局限化,应把他(她)塑造成像钻石一样,有不同的切面,闪烁不同的光芒。
可持续就是今天的这种教育能否为他(她)未来的发展打好一个基础,非常关键”。基于这样一种价值理念,幼儿园需要什么样的课程、其课程目标又该如何确定,应该是比较明确了。我们应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阐述的各领域目标(第二层次),制定出具体的处于第三个层次的操作性课程目标,用于指导自己的课程实施过程。
保证所制定的课程目标,能切实促进幼儿全面、和谐、高质量的基础性发展,而不是片面强调特色发展或特长发展。二、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材料和主要媒介。随着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推进,及各种课程模式的尝试,幼儿园的课程内容不断的吐故纳新,如一些幼儿园进行的全球教育、环保教育、合作教育、情感教育、生活教育、人格教育等等,其目的都是为了迎合时代发展所作的调整。
我们不反对将以上内容引为课程内容。在知识爆炸,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是应该不断的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时代发展所提出的要求。但当前,幼儿园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存在着为了求新而求新的现象。为了在各项评比活动中突出创新,获奖夺冠,有的教师刻意搜寻新内容,挖空心思创新教法。
把选择教学内容的重心放在了如何突出教师的素质上,而不是放在如何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基点上。创新是教育发展永恒的主题,我们不反对追求创新,但创新一定要站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角度进行。我们应当认真思考,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对幼儿成长是否必要? 对幼儿成长来说,最有价值的是什么? 我们在选择教材内容时,不应该以该项内容是否新奇来取舍,而应该从要素建构论出发来组织选择课程内容。
要素建构论认为:在环境影响要素中,不是所有的因素对孩子都产生同样的影响,有些因素的影响要大一些,有些因素的影响要小一些,真实的把握住孩子成长的关键要素,即对儿童未来发展产生深远而又可持续性影响的要素,才是我们所应该选择的教学内容,将这些关键要素以增加权重的方式加以建构,才能更好的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幼儿教育内容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即基础性原则、启蒙性原则、兴趣性原则、人文性原则、情境性原则、活动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 基础性原则要求,所选取的课程内容必须有利于促进学前儿童基础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为其以后良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把那些涉及人生价值与人发展最基本的问题选作课程内容,使学前教育课程内容成为课程内容整体系统必然的基础部分。
? 启蒙性原则要求,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必须能启迪学前儿童心智的功能,打开儿童心灵之窗。能促进学前儿童各种心理现象和心理机能的最佳产生,萌生其善良德性、探索精神、求知欲望、进取心,引发其创造兴趣,使其由他人启蒙走向自我启蒙,形成持续性发展的能力。
兴趣性原则要求,要根据学前儿童的兴趣、需要选择课程内容;所选内容应有利于发展学前儿童广泛的健康的兴趣,并由直接兴趣、短时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和长久兴趣,由外部兴趣转向内部兴趣;使兴趣成为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真正动力,但不是迁就其兴趣。
课程内容具有兴趣性,目的是为了引发儿童自觉地学习与发展,使学习活动变得轻松、愉快,让儿童在自觉自愿积极主动中获得健全发展。? 人文性原则要求,课程内容要充分照顾学前儿童主体性和个性发展,有利于发展其自我表现、创造的价值;要特别注意把学前儿童作为核心,选入那些适宜于发展学前儿童人文特性的文化内容,尊重儿童人格和人权,注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合作意识与态度的建立,形成健康的人的心理和民族心理以及初级的人道主义精神。
? 情境性原则要求,应从学前儿童的生活情境(自然情境、社会情境)中选择那些具体、形象、直观、或能引起学前儿童想象、联想的事物、材料、活动等作为课程内容。内容具有感染性和陶冶功能,适合儿童感受、操作,使其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充实其表象世界,形成有序的情境联系。
? 活动性原则要求,课程内容必须能激发学前儿童积极充分地活动,在活动中学习与发展,实现由外显活动到内隐的心理(思维等)活动的转变,形成良好的内部活动结构和活动能力,引导儿童进行自由自发的创造活动。
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发展。? 整体性原则要求,所选内容能有利于学前儿童整体健康发展,内容之间相互联系,密切配合,具有整体教育功能;内容全面,照顾到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和层次;整体地看待儿童发展,实现内容结构的整体优化。
? 发展性原则要求,必须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展顺序与特点选取内容;所选内容有助于所有儿健全人格和主体性的发展;要着眼于未来,形成儿童长久发展的能力,促进儿童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的转化。因此,内容不能迁就儿童已有水平,要稍有超前性。
? 选择学前教育课程内容,要充分依据这些基本原则,同时也要适当注意内容的科学性、审美性等,运用系统观点,综合地进行。需要说明的是,选择课程内容不仅仅是教师的专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要求学前儿童自主选择,教师予以指导。
?? 三、课程类型的安排幼儿的发展不只是在我们安排的课程内发展,而是在全天候时间段里接受各种影响并发展着。因此在幼儿一日流程中课程的类型应多种多样,相互结合。一般可分为四类课程:即潜在课程、微型课程、领域课程与生活实践课程。
潜在课程又称隐性课程,是指环境中那些潜在的对儿童的成长施加影响的因素,潜在课程利用儿童无意注意与模仿习得能力强的特点往往发挥着巨大作用。如道德、态度、行为、习惯、观念等单靠领域课程是不容易实现目标的,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
微型课程是指时间单位非常短,约在一到三分钟,最长不超过五分钟的短小课程。在一天之中,有效利用许多小的时间段设计课程也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领域课程是指有目的有计划设计的课程,如言语领域、运动领域、认知领域、操作领域、社会领域、艺术领域等。
生活实践课程,生活即教育,生活即学习,通过生活课堂学习自理、学会独立、学会参与、学习合作、学习适应,还可以发展操作能力,认知能力等心理品质。几种类型的课程结合运用能够高效的分配和利用时间,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和谐高质量发展。
我园的幼儿一日流程中,非常强调以上四类课程的全天候覆盖,对促进的全面发展、高效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 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课程发展的重要环节,课程的设计从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到活动的实施,效果如何,是否促进幼儿的发展,需要我们对之作出适当的评价。
不论采取哪一种评价形式,评价的最终目的是看幼儿的发展指标如何。幼儿的发展是否做到了全面、和谐、高质量。通过评价对儿童的活动、学习、状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把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的调节,让孩子们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发展自己的能力。
课程是多因素交织而成的系统。它必然涉及学习者、社会要求和知识经验。就学前教育而言,学前儿童是学前教育课程的主体,他要在社会中发展,不可避免地受社会要求制约,懂得一些人际知识和简单的生活知识等。
但他又是比较幼稚,发展水平较低的人,他难于理解复杂关系、高深道理,不易掌握系统性较强的知识。他有自己的需要、爱好、内在发展秩序,有自己发展的特征。因此,确定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必须将各方面统一考虑,不能片面。
这已是得到普遍认可的观点。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要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发展,获得健康发展的基础素质,是要把学前儿童培养成为具有较强的主体性和完整人格的人。因此,必须提供全面的刺激,使教育影响形成合力。
学前教育要传递一些知识经验给学前儿童,但这些知识必须具体、形象,从生活和周围环境中来。学前儿童发展是知情意行等几方面整体的发展,因此不能只顾及其中一点而忽视其他。由此可见,过分注重认知发展的课程模式并不完美。
发展是多方面的,具有层级性,促进发展的课程内容和组织方式也应是多种多样的。应该调动学前儿童的大脑的活动性,使其通过眼、耳、鼻、舌、身,全身心地投入、感受。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满足其需要,是促其发展的重要动力。
游戏具有这种特性,是学前儿童喜爱的活动。可以充分利用游戏的教育价值和发展价值。但是,游戏也只是一种教育手段,它不能包揽其他教育手段的教育功能。因此,不能将学前教育课程的组织方式仅仅归结为游戏,而只是能是“游戏化”。
我们选择某种价值取向与否,选择的合理性大小,并不能凭主观愿望和个人需要决定,也不能从功利主义出发,寻求短期效应,也不可根据个人兴趣来扶择。总之,课程是手段,发展是目的。只有牢牢把握住幼儿发展这条主线,使幼儿得到全面、和谐、高质量、多角度、可持续发展,在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引导下所革新的课程体系才是最有效的。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