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 用生命守望山中那片绿?
在山西,八十老翁袁克良深山植树三十二年的事迹感动着许多人。他被人们称之“中国当代老愚公”。 山西太原市郊慕云山半山腰的一片坡地上,有一片青山翠谷,绵延百里,这里是袁克良三十二年义务植树造林的成果。 一九七四年,袁克良和太原五金厂的植树小分队一起肩负着太原西山绿化使命到慕云山植树造林。 在异常艰苦的环境面前,同伴一个个走了,最后,只留下袁克良一个人。责任感促使他独自承担起五百多亩亩荒山的绿化和看护任务。 在此后的岁月里,袁克良住着冰冷的窑洞,吃着粗茶淡饭,喝着雨水雪水,点着煤油孤灯,一住就是三十二年。在这些年里,老人过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生活,执拗地挥舞着镐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与山石...全部
在山西,八十老翁袁克良深山植树三十二年的事迹感动着许多人。他被人们称之“中国当代老愚公”。 山西太原市郊慕云山半山腰的一片坡地上,有一片青山翠谷,绵延百里,这里是袁克良三十二年义务植树造林的成果。
一九七四年,袁克良和太原五金厂的植树小分队一起肩负着太原西山绿化使命到慕云山植树造林。 在异常艰苦的环境面前,同伴一个个走了,最后,只留下袁克良一个人。责任感促使他独自承担起五百多亩亩荒山的绿化和看护任务。
在此后的岁月里,袁克良住着冰冷的窑洞,吃着粗茶淡饭,喝着雨水雪水,点着煤油孤灯,一住就是三十二年。在这些年里,老人过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生活,执拗地挥舞着镐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与山石对话。气候干燥缺水,一棵树往往栽了死,死了栽。
有的当年虽然活了,但到来年又死了。着急、琢磨、思索、实验,法子想了一个又一个,袁克良苦思冥想着一个又一个植树的方案。终于,袁克良抓住山里昼夜温差大、湿度悬殊的特点,琢磨出一套“月下植树法”,从此,在慕云山寂静的夜幕中,一位老人披星戴月在山坡上挖坑种树成了山林共见的一道风景。
春华秋实,袁克良成功了。三十多年中间,他成功种植十万余株树木,使原先的荒山秃岭变成了花果山,并且吸引了多种野生动物栖身。 尽管袁克良一直依靠采籽育苗来节约开支,但是,春秋两季抓紧时机植树、以及修建集雨旱井、管理和护林等都需要更多的人手和开支。
在他的带动下,全家人都绿化造林的“义务兵”。老伴胡春莲同他一起住在山上,为他做饭,帮他护林;小儿子袁兵元,身为山西龙腾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为父亲出资数十万元,而且还时常上山同父亲一同植树,就连他手下的员工每年也都会多次义务上山植树护林;袁兵元的孩子袁博、袁方也主动将多年积攒的压岁钱五千五百元人民币拿出来送给爷爷。
在全家人的鼎力支持下,袁克良绿化荒山、植树造林的梦想得以延续。今天的慕云山由此成为一个拥有经济树木、生态林木、草木植物、中草药、乔木、冠木等多种树种,森林覆盖率近百分之九十左右的生态园区,还被政府命名为“太原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袁克良多么希望看到慕云山能够建成一座集种植、养殖、产值深加工和旅游一体化的现代化生态园区,春天赏花,夏天避暑,秋天采摘,冬天滑雪,既能让人们休闲旅游,又能让孩子们在此植树造林,受到教育,而这一切,都要靠儿子的弹簧事业出资支持。
与大山相伴多年,袁克良虽已满头银发,仍面色红润、精神矍铄。袁克良告诉记者,有生之年,还要栽种两万株梨树、柿树、黑枣树,把慕云山变成一座集种植、养殖、加工和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园区。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