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第18课——永生的眼睛,的指导丛书怎么做??
18* 永生的眼睛
来源: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篇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成年后亲自捐献父亲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思想认识升华的轨迹。 当年的14岁的“我”和现在的14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又是多么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也反映了前辈的耳传身授对后辈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全部
18* 永生的眼睛
来源: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篇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成年后亲自捐献父亲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思想认识升华的轨迹。
当年的14岁的“我”和现在的14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又是多么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也反映了前辈的耳传身授对后辈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课文讲述的故事中,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二是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生动细致的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这是琳达的父亲劝慰自己的女儿时所说的一段含义深刻的话,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二是如果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这样的死才是有意义的。
这段话体现了琳达父母善于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高尚的思想境界。
②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14岁的温迪在妈妈捐献外公的角膜后,不仅没有像当年的“我”那样“痛苦难忍”,反倒为自己的亲人帮助他人而感到自豪。
温迪的言语,表明了她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认识,闪耀着她思想的光芒。
③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女儿温迪的话,让“我”顿悟:父亲留下来的不仅仅是一副角膜,更重要的是他那一心为他人的幸福着想、为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的高尚品质已根植于后人的心中,并将世代相传。
④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这里作者再次使用“骄傲”一词,表达了“我”对女儿温迪美好心愿的支持和认可。特意强调温迪的年龄,是为了与文章开头当年14岁的“我”进行照应,形成对比,从而引发读者的深刻思考。
(2)对词语的理解。
突如其来:“突如”是突然的意思,“突如其来”就是突然发生。本文是指母亲被突然而来的疾病夺走了性命。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本文是指父亲捐献母亲的角膜时态度坚决,毫不犹豫。
栩栩如生: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本文是指温迪的画技较高,画出的马就像活的一样。
屡屡:一次又一次。
遵从:遵照并服从。
重见天日:比喻脱离黑暗环境,重新见到光明。本文是指让盲人恢复视力,看到光明。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建议
1。器官捐献是社会较为关注的问题。课前可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或调查周围人们对捐献器官的认识、态度,了解为什么会有人反对或不愿意捐献器官,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应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
要让学生先读提示语,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内容;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人物的语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体会,特别是父亲的两段话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应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有关语句和段落,透过字面体会人物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如在体会父亲教育“我”的第一段话时,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让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理解有关父亲的第二处语言时,可引导学生思考: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最后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贯起来读一读,体会父亲崇高的思想境界。
教学时还应引导学生按照提示语的要求,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进行体会,从而深刻感悟“我”和女儿温迪的思想感情。
3。教学时应特别注意朗读的指导,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
课文所表达的情意深厚,应注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人物的心情,读出人物的感情。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进行朗读,读好人物的对话。
4。在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试着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并谈谈自己从这些人物的言行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有什么感想,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进一步加深体会。
5。课后可让学生进一步搜集、整理资料,通过写倡议书或办板报的形式向人们宣传捐献器官的意义。
四、教学案例(片段)
体会人物特点,深化学生感受
师:读过课文后,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生:我喜欢琳达的父亲。
这位父亲不仅捐献了自己妻子的角膜,还决定死后捐献自己所有完好的器官。
生:我也喜欢琳达的父亲。他用自己的言行在影响、教育着孩子们,我觉得他非常了不起。
生:琳达的父亲能够以帮助别人为快乐,可见他的思想境界特别高。
师:看来,这位父亲不仅以自己的言行影响了琳达和温迪,也教育了我们大家。他是我们共同学习的榜样,他的灵魂必将得到永生。除了父亲,还有喜欢的人吗?
生:我觉得琳达的母亲不同寻常,她在课文中是第一个捐献角膜的人。
师:是呀,文章对这位母亲虽然是轻描淡写,但我们却能感到她那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生:我也很喜欢琳达。琳达能够在父亲的教育下改变自己对捐献器官的看法,并且遵从父亲的遗愿捐献了父亲的角膜,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生:我觉得琳达是个非常有爱心的人。
师:能不能具体谈谈?
生:琳达为去世的母亲感到悲哀与苦痛,把年迈的父亲接来同住,遵从父亲的遗愿捐献角膜,为自己的女儿感到骄傲,这些都说明她是非常有爱心的人。
师:琳达是贯穿课文始终的人物,她不仅爱父母,爱孩子,也爱别人。她同样具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生:我还喜欢温迪。温迪非常懂事,而且多才多艺。
师:课文对温迪的描写着墨不多,从哪儿看出来她很懂事?
生:她为外公捐献器官而感到骄傲,还许下心愿,也要学习外公,死后捐献角膜。
她虽然仅有14岁,却能够对捐献器官有这样正确的认识,能够为别人着想,我觉得她真是很了不起。
师:是呀,所以温迪的母亲说:“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课文选到这里而止,原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原文的结尾,读后交流自己的感受。
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
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学生谈自己的体会。(略)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