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的辩论1.辩论(1)甲方:
辩论: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职业道德重要还是专业知识重要?-
2007-1-27 21:22 百度知道 > 教育/学业/考试 > 论文报告
正方:职业道德重要 反方:专业知识重要
我方是代表反方!
请大家各抒己见,多提事例,同时也希望能回答或反驳以下几个问题:
1、职业道德可以弥补专业知识不足的缺陷,但知识不足不能弥补道德的缺陷 。
2、为什么有大量职业道德高尚而学历非常低(甚至没上过学)的人们存在?不正说明职业道德无须建立在专业知识积累基础上吗?
最佳答案
辩词
1。正方观点:以个人需要为前提,做到物尽其能,更能发挥个人价值,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故个人需要对大学生择业更...全部
辩论: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职业道德重要还是专业知识重要?-
2007-1-27 21:22 百度知道 > 教育/学业/考试 > 论文报告
正方:职业道德重要 反方:专业知识重要
我方是代表反方!
请大家各抒己见,多提事例,同时也希望能回答或反驳以下几个问题:
1、职业道德可以弥补专业知识不足的缺陷,但知识不足不能弥补道德的缺陷 。
2、为什么有大量职业道德高尚而学历非常低(甚至没上过学)的人们存在?不正说明职业道德无须建立在专业知识积累基础上吗?
最佳答案
辩词
1。正方观点:以个人需要为前提,做到物尽其能,更能发挥个人价值,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故个人需要对大学生择业更重要。
2。正方一辩陈述正方观点:“个人需要对于大学生择业更重要”。选手列举了权威的问卷调查报告,并阐述了职业,大学生,大学生择业三者的相互关系。
3。
正方观点:
1、个人需要并不等同于片面追求个人的利益,它虽然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同样认同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与奉献。
2、从个人的角度分析:大学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地方。所谓“术业有专攻”,每一个大学生都会成为某个领域的专业人才,都有自己最擅长和最适合的工作。
3 、大学生择业以个人需求为重能更好的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择业对个人需要进行衡量的同时,已经将社会需要内化。
4。个人需要对大学生择业更重要。不仅从生产关系,进到了生产力,还从个人对于社会的重要性,谈到了择业的目的,要理有理,还不乏广阔的知识面。
5。我觉的还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好,只有喜欢才会认真的去做,才想去更好的展现自己的才华,这样也是为社会做贡献啊!而且还可以实现自己的自身价值,有何不好吗?这样的人生才有趣有价值。而且你喜欢,证明你在这方面有天赋,这样你可以把这个工作推到更高的高度上。
对社会来是说,它更需要创造型的人才!
6。当然是以自己的兴趣了啊!你喜欢了做起来才会快乐,你才可以为自己工作付出更多的心血。而且你喜欢,证明你有这方面的天赋啊,你才可以在这里改革创新,这样一样也是为社会服务啊!而且不但、满足了自己的爱好,还可以证明自己的自身价值,何乐而不为呢?
1。
反方观点:社会提供岗位,是个人就业的前提。社会所提供的正是社会所需要的。故社会需要对大学生择业更重要。
2。反方一辩对正方一辩的论点进行驳论,并提出了社会需要对大学生择业更重要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和职业的存在以及大学生如何择业都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个人需要应该服从社会的需要。
3。在攻辩阶段,正反方犀利激烈的辩论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在正方暂居上风的情况下,反方展开了反攻,提出了为什么十年后国家要恢复高考制度等一系列深刻的问题。而正方选手也不示弱,积极应对,以四两拨千斤的回答博得阵阵喝彩。
4。反方认为社会需要才是更重要的,片面的强调个人需要会导致人们走向个人主义的极端。正方认为个人需要更重要,只要兴趣使然就可以把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提出若一味服从社会需要就会与机器无异。
5。反方观点:
1、对大学生而言择业不仅取决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而且还与环境因素和择业的可行性等密不可分,这些所牵涉的都与社会需求密不可分。
2、择业时,也应以全局为重。
当个人的爱好与社会需要发生冲突,以及与个人价值实现相矛盾时,我们就应当个人服从大局。
3、大学生的专业对口已成明日黄花,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日益需求才是最可行的办法。
6。社会需要对大学生择业更重要:
社会从原始的群居部落到现在的高度文明,每一步的发展过程都需要不同的人才、不同的思想,无论是高尚的。
还是低贱的,只有每个人依据社会的需要而合理的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才有可能真正的融入这个社会,才有可能真正的为这个社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7。 倘若个人只是一味的注重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需要去生活、去工作、去学习,而没有意识到自己只是社会这个大海里的一朵不起眼的小浪花,那么个人只有渐渐的远离这个社会,在不知不觉中消殆了自己,最后只能以一声叹息为自己画上终点。
正方先就祖国正需要大学生积极的投身西部大开发为例,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辩题,再到农村的发展、建设,又到现今科技发展需要大学生,要大学生远离小我,实现大我。
【摘 要】本文通过对毕业生及其单位的调查,分析了用人单位所需人才的特点和大学生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情况,提出高校要建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教学改革,努力开拓和发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准确定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高等教育;毕业生;调查;社会适应性
【正 文】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毕业生的情况,准确地把握社会的需求,笔者对宁波大学历届毕业生及就业单位进行了跟踪调查,并作了相关的评析。
一、调查的基本概况
此次调查,我们采用问卷、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法,由教师和学生利用暑假和课余时间,奔赴上海、杭州、宁波、嘉兴、余姚、慈溪等地区,对宁波大学各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以宁波地区为主,宁波问卷占总问卷的60 %左右。
我们对毕业生所在单位和部门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44份,回收率为72 %;对毕业生的自我评价问卷发放400份,回收286份,回收率为71。5 %。回收问卷的有效率均为100 %。
毕业生自我评价有效样本的基本特征:
性别比例中男性占51。
6%,女性占 48。4% 。这种抽样结果与我校历年招生比例大体相当,从总体上反映了我校学生的性别分布。
时间跨度:包含了宁波大学的首届到2001届的毕业生,其中90届(宁波大学第一届毕业生)至95届占28。
7%,95届至01届71。3%,这使得此次调查结果全面反映了宁波大学自建校以来至今毕业生的情况。专业分布:有经济、管理、外语、计算机、法律、土木工程、水产养殖、应用数学等,涵盖了宁波大学所有重点建设专业。
学历结构:本科占84。2%,专科占13。0 %,本科双学位占2。8 %。被调查者从普通员工到经理都有。其中普通员工占73。4%,组织领导层占26。6%。这既说明此次调查结果集中了各个层次人员的意见,也反映了我校毕业生在社会各行业的就业分布情况和组织领导能力的发挥。
二、调查基本内容与分析
1、用人单位所需人才特点。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所需人才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高质量、多规格、复合型人才倍受青睐。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一方面还保持着传统的衡量指标,另一方面有学历10。
5% 社会活动能力13。4%学习成绩优秀8。5%外语水平好15。0%性别4。9%专业理论功底扎实6。1%毕业学校5。7%能较长时间地为本单位服务8。9%专业对口6。1%有相关的社会实践或工作经历10。
1%毕业生生源地3。6%为人踏实、诚恳7。3%了现代多元的审度。专才型需求相对平稳,通才型需求大幅上升。(见表1)
二是在注重人才业务素质和技能的同时,对个性和人格要求进一步提高。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选才更多地强调人的综合素质、道德人品及创新能力。
象广州宝洁、汇丰银行在人才招聘中都没有严格要求专业对口,只要测试合格哪个专业都可录用。我们在对企业招收员工过程中注重因素的调查也表明“事业心”、“开拓创新”等因素是企业所十分强调的员工品质。
在我们对“企业选择人才影响因素”的另12项调查显示,“学历”、“社会活动能力”、“学习成绩优秀”、“外语水平好”是招收员工的重要筛选依据;但“为人踏实、诚恳”、“能较长时间地为本单位服务”,即工作作风和对企业忠诚度也与上述指标不相上下。
可见社会对人才个性与人格越来越注重。(见表2)
表3 大学生对知识模块掌握情况
。。。。。。
三、调查引出的思考
1、社会适应性人才的特点变化。
首先,更强调知识结构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本次调查资料显示,社会最需要的是同时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现代化科学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当代社会的发展,各学科、各行业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交叉和界限模糊的趋势,开放状态成为社会适应性人才知识结构的重要因素。
其次,更强调智能结构的动态性和创新性。本次调查也显示,不断吸纳新知识,并将其与原有知识优化组合,使自身的知识结构处于动态状况,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大学生也成为社会迫切的需要。同时,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能够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具有创新意识,成为长期立足社会的必备素质。
再次,更强调个性品质的进取性和竞争性。本次调查资料还显示,在社会各方面竞争更为激烈的今天,团结协作、拼搏进取、敢为人先的进取性、竞争性品质成为人才进步的动力源泉,也是上述知识结构、智能结构不断发展完善的有利杠杆。
这一因素越来越成为人才是否能适应社会的衡量指标。
2、高校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上应不断努力。
从教育观念层面上要树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为实现培养目标而构建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以及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培养方式。
人才培养目标不仅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之一,而且对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教育思想、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的高度概括。人才的培养总是以满足需要为前提。
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成为当今时代对教育的迫切要求。高等院校只有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培养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宏观环境。
为此,应把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尤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上,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培养方案,提供多种的培养方向和多样化的学制,以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在学科结构的设计上,应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在教学管理上,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思想教育层面上,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调整心态,正确定位。
人生定位对大学生的择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大学生顺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将个人需要与社会的要求结合起来,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利益联系起来。
高等教育具有双重性,既有功利性的一面,又有非功利性的一面。功利性表现在解决学生的就业、改变其社会地位和提高其适应能力等方面;非功利性表现在陶冶学生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确立理想信念、打好学习基础、丰富文化生活等。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高等教育的功利性被无限制地扩大和强调,导致了办学实用主义倾向的滋长而忽视了基础教育和人文教育,缺乏接受全面教育的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重视教育的非功利性,就业不是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当然也不应该成为大学生的终极目标。
我们应帮助学生克服功利主义的负面影响,使他们明确,就业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创造价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另外我们还应使学生明白,大学阶段的学习不是为毕业后的一次择业而学习的,应作长期打算,立足长期就业。
教育学生不要仅满足于掌握书本知识,而应努力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本领;不要只着眼于学习一些立竿见影的、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而应该重视打好扎实的基础,不断扩大知识面,努力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教学环节的层面上,要引导大学生勤奋钻研,脚踏实地,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从课程内容和结构双方面着手,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丰富、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加大教学的信息量,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建立起主体式、主动式、开放式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不断将知识内化、转化为能力。
其次,重视学生的健全人格教育,做人与做事的教育齐头并进。通过课堂教学,将人格塑造的内容渗透给学生;通过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和学生工作等,加强学生自我管理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经历体验中健康成长。
另外,还要重视知识汲取空间的广阔性,努力开拓和发掘学生的创新潜力;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引导和带领大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把握机会的能力,加快学生社会化的进程。
三 辩论赛评判细则
1、 时间提示
辩论各阶段每方队员在用时尚剩30秒时,记时员以绿色警示牌提醒,用时满时,以红色警示牌示意终止发言。终止警示牌举起时,发言辩手必须停止发言,否则作违规处理。
2、 开篇立论
提倡即兴陈词,引经据典恰当。 未脱稿适当扣分。
3、 攻辩
(1) 攻辩由正方二辩开始,正反方交替进行。
(2) 正反方二、三辩参加攻辩。正反方一辩作攻辩小结。
正反方二、三辩各有且必须有一次作为攻方;辩方由攻方任意指定,不受次数限制。攻辩双方必须单独完成本轮攻辩,不得中途更替。
(3) 攻辩双方应正面回答对方问题,提问和回答都要简洁明确。
(4) 选手应站立完成各阶段辩论,落座视为完成发言。
(5) 每一轮攻辩阶段为3分钟。用时满时,以红色警示牌终止发言,若攻辩双方尚未完成提问或回答,不作扣分处理。
(6) 四轮攻辩阶段完毕,先由正方一辩再由反方一辩为本队作攻辩小结,时间不超过2分钟。
正反双方的攻辩小结要针对攻辩阶段的态势及涉及内容,严禁脱离比赛实际状况的背稿。
5、 自由辩论
这一阶段,正反方辩手自动轮流发言。发言辩手落座为发言结束即为另一方发言开始的记时标志,另一方辩手必须紧接着发言;若有间隙,累积时照常进行。
同一方辩手的发言次序不限。如果一方时间已经用完,另一方可以继续发言,也可向主席示意放弃发言。自由辩论提倡积极交锋,对重要问题回避交锋两次以上的要扣分,对于对方已经明确回答的问题仍然纠缠不放的,适当扣分。
6、观众提问
7、总结陈词。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