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扫墓的习俗是怎么来的?为什么
清明节(亦名寒食节),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也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何谓清 明?其原意为天清地明之意。时值阳春三月,春光明媚, 桃红柳绿,草木萌芽,生机勃勃,呈现出一片清明景象, 所以人们就把这个节气叫做清明节。 清明节有两层节庆意 思,一是指节气;二是指节日,而节日则包含着风俗和纪 念的意义。
每年“清明节”,今年是4月5日(农历三月十二日), 这一天我国人民都以各种形式凭吊、祭扫故人,抒发思念 之情。 旧时有一个古老的风俗,为纪念介子推,不生火做 饭只吃冷食,因此,清明节又叫“寒食”节。这个风俗从 何而来?这里有一段动人的历史传说。
公元前636年春秋时期...全部
清明节(亦名寒食节),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也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何谓清 明?其原意为天清地明之意。时值阳春三月,春光明媚, 桃红柳绿,草木萌芽,生机勃勃,呈现出一片清明景象, 所以人们就把这个节气叫做清明节。
清明节有两层节庆意 思,一是指节气;二是指节日,而节日则包含着风俗和纪 念的意义。
每年“清明节”,今年是4月5日(农历三月十二日), 这一天我国人民都以各种形式凭吊、祭扫故人,抒发思念 之情。
旧时有一个古老的风俗,为纪念介子推,不生火做 饭只吃冷食,因此,清明节又叫“寒食”节。这个风俗从 何而来?这里有一段动人的历史传说。
公元前636年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宠妾骊姬心怀歹意, 企图谋害太子申生、公子重耳,扶持小公子莫齐继位。
介 子推等忠臣知道后,便保护着重耳离开晋国避难。有一天, 他们到了卫国的深山老林里迷了路,又累又饿实在走不动 了,就在重耳断粮待毙之时,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 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
当重耳吃 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非常感动,流着泪说:“永远 忘不了‘割股奉君’的大恩,并许诺将来继位之后,定不 忘情。”介子推回答说:“我不求你日后报答,只求你关心 百姓,做个清明的国君。
” 介子推与众大臣忠心耿耿随重耳流亡十九年后,在国 人内应和秦国帮助下,重耳回国即位。当车子快进国都时, 重耳把陪伴自己流亡用过的破席子扔了。介子报拾起破席, 悄悄回了夏县裴介村老家孝敬老母。
重耳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当了国君,成为我国历史 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重耳)执政后, 在封赏大臣时,跟随他的有功之臣均得到高官厚禄,却忘 了介子推。介子推未向晋文公讨官争禄,而是携母一起到 风景秀丽的绵山岩洞中隐居,草衣木食,岩洞寒食,弃官 为民。
此事不久便被晋文公察觉,立即亲自率众大臣到绵 山访求。晋文公一行到了绵山下讫堆头的下马泉,派人上 山百般呼唤,只有山谷回声,不见介子推出林相见。这时,晋文公要急于见到介子推,想到他是孝子,如果火焚绵山, 介子推为保全老母性命,一定会背母出山。
结果大火烧了 多日,还不见介子推的踪迹。晋文公又率人进山寻找,未 能找到介子推母子遗骸及物品,后有人从半山岩的岩洞中 找到了半张破席子。晋文公接过席子细看,只见上面写到 “割肉奉君尽忠心,但愿主公赏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 勤政清照复清明”。
看后,晋文公感到很内疚,悲痛万分, 追悔莫及。下今改绵山为介山,将一山岗定为他名义上的 封地——介公岭,将介子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 并立“介庙”于绵山脚下柏沟村南的柏树林之中,又命将 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
他还下令让随从人员把焚烧林的残 木拾上几块,给自己做了一双木鞋。他每天上朝时都要穿 上木鞋在宫厅行走,呱嗒呱嗒地声音提醒自己看着足下, 就好像看到了介子推,后来人们将最忠诚的最尊敬的朋友 称作“足下”。
晋文公焚绵山之日,正值“清明节”。晋文公十分感 伤,令全国上下不得举火炊烟,并把清明节这天也称为“寒 食节(禁烟节)”。后人为怀念敬仰介子推,每逢“清明” 都不举火,冷食一月,以后逐渐减至三日。
“寒食节”从此 便流传下来。
第二年清明节,晋文公率众臣到绵山下的介庙祭奠介 子推,看到焚烧林山坡上的被烧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以 为柳树是介子推转化,他便赐柳树为清明柳。要求晋国百 姓家家门上挂柳枝,扫墓栽柳,上绵山踏青,抒发思念之 情。
并令寒食前一是为“炊熟日”,人们要做许多蒸饼,称 作“子推蒸饼”;也有人家用面粉和枣泥做成燕子状饼(三 角馅饼),然后用柳条串起挂在门据上晾晒,称作“子推燕”。 每年清明节不仅在房屋(村后)栽柳,而且青年男女要上 山踏青,’并要头戴上用柳条编织的柳冠或柳环。
当时有民 谣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现在说起清明节,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寒食与踏青。清 明节寒食的习俗已不为人所推崇,倒是清明时节上山踏青 的人越来越多,所以“清明”节除称寒食节(禁烟节)外, 还有踏青节之称。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