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高中语文知识拓展的资料?详细的
一、教材分析
“回眸青铜剑”是依据上海市二期课改教材高中语文二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要求确立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这一综合实践活动生成于这册课本的综合实践活动“青铜之光”和课文《书生论剑》。 可以说,“回眸青铜剑”是教材中综合实践活动“青铜之光”的子课题,也是课文《书生论剑》的教学拓展。课题的确立不仅源于高二语文教材,而且是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确立这样的活动课题,旨在提高学生古代文化的素养,把握“青铜剑”这一物象的象征意义,激发正义之气。
作为一次活动,尽管是一节课,也要能体现出活动课的特点。因此,这次活动体现的是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从教学内容看,活动体现的是语文与历史学...全部
一、教材分析
“回眸青铜剑”是依据上海市二期课改教材高中语文二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要求确立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这一综合实践活动生成于这册课本的综合实践活动“青铜之光”和课文《书生论剑》。
可以说,“回眸青铜剑”是教材中综合实践活动“青铜之光”的子课题,也是课文《书生论剑》的教学拓展。课题的确立不仅源于高二语文教材,而且是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确立这样的活动课题,旨在提高学生古代文化的素养,把握“青铜剑”这一物象的象征意义,激发正义之气。
作为一次活动,尽管是一节课,也要能体现出活动课的特点。因此,这次活动体现的是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从教学内容看,活动体现的是语文与历史学科综合的主要特点。参与这一活动的是天津南开二中高二年级中全班配备电脑的实验班同学。
二、教学目标
1。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使青少年了解古代青铜剑文化,感悟中华民族所崇尚的正义、公道以及除暴安良的精神。尤其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为在年轻一代中弘扬见义勇为精神,让学生“回眸青铜剑”以激发他们的阳刚之气。
2。鉴于当今青少年们喜爱及盲目阅读金庸等武侠小说,不能正确把握武侠小说中积极的社会意义的状况,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正确阅读、吸收武侠小说中有价值的传统文化。
3。在学科综合中扩大学生视野。
通过活动,学生可综合文学与历史学科知识,了解与青铜剑有关的历史典故。参观历史博物馆,从而体会青铜剑所蕴含的古代文化知识和精神品质。
4。提高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专题研究的能力,实现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老师分别从“文人与剑”、“侠客与剑”和“青铜名剑”三个角度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检索、浏览相关的内容。训练收集资料、筛选材料和制作演示文稿的能力,以及讨论、交流的口头表达能力。
5。培养思辨能力、联系实际提出自己见解的创新能力。
提供《文人的武侠情结:如果你已经忘记什么是热泪盈眶》和《丑陋的中国文人》两篇文章,引发学生感悟青铜剑在现实中的意义。
三、教学理念
依据“拓展基础内涵,加强课程整合”的课程理念,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把文学与历史及政治学科加以整合,要求学生在活动中理解青铜剑的一些诗文、历史典故以及与权力法律的关系。
同时,借助网络平台,实现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依据“完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的课程理念,为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既要体现自己收集资料、筛选材料和制作演示文稿的能力,又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
活动重点要求学生体会古代青铜剑的文化内涵。学生通过上网检索等实践活动,感悟青铜剑的慷慨、悲壮、忠诚及正义的象征意义;活动的难点则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对现实中一些消极现象,对“武侠精神”进行思辨,以明白今天的社会亟需呼唤“青铜剑”的精神。
所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遵循的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习模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技能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为指导思想,我们把整个活动过程确定为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环节。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前一段时间,央视的《天龙八部》在全国热播,金庸的小说再次掀起了一股热潮。同学们喜欢金庸的小说吗?为什么武侠小说能够如此经久不衰呢?
展示演示文稿:金庸小说为什么经久不衰?
师:有评论家说:金庸把武侠小说引入了文学殿堂。
说到武侠小说,我们马上会想到侠客,而侠客往往是要执剑的。剑是古时的一种冷兵器,在我们国家的铸剑历史中,最重要的时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在这段时期,最著名的剑是越王勾践剑。
展示演示文稿:展示越王勾践剑,并请同学谈谈直观的感受。
师:今天,青铜剑已渐渐淡化了它作为武器的作用,剑已成为了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回眸青铜剑。
展示演示文稿:回眸青铜剑。
(二)研究问题
师:古代的剑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有没有留下痕迹呢?
教师要求同学们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关剑的成语、典故或诗句。
学生们说到了如李白的《行路难》中的“拔剑四顾心茫然”、辛弃疾的“挑灯看剑”、荆轲刺秦王、闻一多墓碑上塑造了一把剑、祖逖闻鸡起舞、十年磨一剑、尚方宝剑、刻舟求剑、干将莫邪、出土的越王勾践之剑、碧血剑、倚天剑、钟馗之剑、鲁迅小说《铸剑》乃至项庄舞剑……
老师将有关剑的成语、典故及诗句归纳为:文人(诗人)与剑、侠客与剑和青铜名剑三类,并指导学生活动。
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活动,把现场的三十位同学分成三组,分别从“文人与剑”、“侠客与剑”和“青铜名剑”三个角度在电脑上检索、浏览相关的内容(已在网络邻居中设置了这三个文件夹,每个文件夹中有相关的网站),将自己感触最深的内容(或诗句、故事)制成一张演示文稿,并配上自己的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寻找相关内容,答疑、启发。全班交流时教师挑选每组制作和感悟最佳的一至两位同学,通过广播系统将其演示文稿投影到大屏幕上,请他现场讲解并与大家交流。
三组学生分别选出本组最佳演示文稿进行演示并交流后,教师进行归纳。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可以看出大家对青铜之剑有了相当丰富而深刻的认识。归纳起来,青铜之剑象征着慷慨豪气、英雄悲歌、正直忠诚、公正正义和诚实守信……李白的“拔剑四顾心茫然”、辛弃疾的“挑灯看剑”,既有着渴望建功立业的慷慨豪气,也透露着壮志难酬的悲鸣;侠客的路见不平代表着正直;而像荆轲这样的一诺千金、士为知己者死更是一份守信。
展示演示文稿:青铜之剑象征——慷慨豪气、英雄悲歌、正直忠诚、公正正义和诚实守信。
(三)解决问题
学生开始讨论并回答上课伊始提出的问题:金庸小说为什么经久不衰?
青铜之剑已远去,青铜精神不可丢。
学生可依据自己的阅读,议论武侠小说中青铜剑的象征意义,如“碧血剑”象征忠诚等。明确武侠小说是因为青铜剑精神而流行不衰的,对今天振奋民族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思辨感悟:学生就剑的象征意义,联系现实,思考现实社会中哪些不良现象需要青铜剑精神去驱除。
互相讨论,然后发言。可通过网上邻居阅读参考文章:《文人的武侠情结:如果你已经忘记什么是热泪盈眶》、《丑陋的中国文人》和《尚方宝剑》。
提供相应网站,拓展课外阅读。
(四)结束语
师:青铜剑已经离我们远去,然而武侠小说却为我们彰显了青铜之剑的阳刚之气、儒雅之气。
今天,只要还有执法不公,就需要青铜剑的公正正义;只要虚假之风依旧,就需要青铜剑的诚实守信;只要人们信念丧失,就要高奏青铜剑的正直忠诚;只要有人畏葸不前,就要高唱青铜剑的慷慨豪气。当青铜剑的光芒闪射寰宇,中华民族的浩歌也将响彻世界民族之林。
——青铜之剑浩气长存!
五、教学反思
1。突出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综合的特点。
作为语文综合性活动,学科综合是其首要特征。这次教学活动,不仅是阅读文本、与老师交谈、上网搜集资料、制作演示文稿、互动演示和交流讨论等学习形式上的综合,而且是与历史、政治等学科的综合,实现了大语文的跨学科教学活动。
学生在上网搜集资料时了解了很多古代文学家有关剑的诗文,如司马迁《刺客列传》中的荆轲、聂政的故事,鲁迅的《铸剑》等名篇……感受到了中国文人建功立业、除暴安良的豪气。
为寻找“青铜剑”,同学们探寻历史朝代的刀光剑影,有勾践的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和巨阕,有干将莫邪、项庄舞剑,有欧冶子龙泉宝剑……一柄柄宝剑,一个个历史典故,还有铸剑时所体现出的“合金、冶铸、津炼、镀面、花纹及形制”等方面的工艺,都闪耀着中华民族青铜器文明史的光辉。
在活动中,同学们从庄子所言的“天子剑”、“诸侯剑”和“庶人剑”中看到帝王的权威、诸侯的忠君和平民的平庸;所谓“子路戎服见孔子,仗剑而舞”乃是古代儒家推崇的礼教,青铜剑就是古代封建政治的缩影。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从文学、历史及政治等全方位认识了青铜剑,同时也从青铜剑这一角度走进了古代的文学、政治和历史。
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活动忽略了引导学生对一些历史典故的局限性和金庸等武侠小说中的糟粕进行分析,需要大家注意。
2。“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习模式得到了体现。
在这次活动中,学生带着如何看待武侠小说经久不衰的问题,从青铜剑入手,意在探求青铜剑积极的象征意义。
从交流中可以看出,学生们对青铜剑已不再停留在武侠小说论剑的概念认知上,而是发掘了青铜剑所体现的民族精神,联系现实只讲金钱、缺乏正义感的社会现象,通过讨论,认识到了武侠小说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在于小说里提到的青铜剑精神正是我们当今社会需要弘扬的精神。
活动一开始提出的问题通过活动得到了解决。
不过,这次活动提出的问题只是老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发现的认为需要解决的,还不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虽然同学们通过对材料的归纳、筛选和推理,形成了对青铜剑内涵的正面理解,但由于过程中没有提出问题,故而思辨未能深入,同学们的批判思维能力也未能很好地发挥,以致未能将武侠小说中对于青铜剑的描述作辩证分析。
当然,这在一课时的短暂活动中难以实现,相信只要学生没有提出问题,或问题没有解决,“回眸青铜剑”的活动过程就并未结束,还有继续深入下去的余地。
六、背景资料
[1]钟启泉主编:《研究性学习国际视野》,上海教育出版社。
[2]《上海二期课改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试验本)语文练习部分》,华师大出版社。
[3]李长吉:《论活动课程中的思辨》。
[4]《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教育出版社。
[5]吴霭仪。 金庸小说看人生。
[6]中国青铜名剑网。
[7]文人的武侠情结:如果你已经忘记什么是热泪盈眶。
[8]文士·剑世。
[9]中国古代十大名剑。
[10]看剑引杯长。
[11]庄子·杂篇·说剑第三十。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