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急需一篇影评!

《宾虚》《活着》《手机》《鬼子来了》,任一篇,1500字左右,原创尤佳,万分感谢!!!!!!!!

全部回答

2005-06-04

0 0
     冷也好热也好我们都还活着 ——再看《活着》 是一位老师的“中国电影文化研究”课上,他讲到中国电影中的“热闹型美学”和“冷隽型美学”。其实前者有些“情节剧电影”的意味,当然提到了谢晋,还说到了张艺谋的《活着》。
  当年此片受评论界冷遇、抨击,始终未被列入张代表作品,盖因其向谢晋致敬,走家庭情节剧路子有关。  也因被疑涉及政治问题始终未被获准在国内公映。    可是在好莱坞商业片的洪水猛兽般冲撞下,我们真的不需要这些吗?玩儿商业片显然无法望其项背,搞艺术电影又未见功力,反倒家长里短、伦理亲情更贴切于人们的情感。
  也许,《洗澡》意识到了这一点。而《活着》,更有其超越表象的意义,而且票房决不会低(国内已无法得知。  在美国票房成绩不错)。    《活着》,几年前在学校的阶梯教室里看的,一屋子的人哭哭笑笑。
  从没有哪部影片的台词如《活着》里的那样让我不时脱口而出。聪明的幽默,然后辛酸。很多场景在记忆里挥抹不去。1992年,“第五代”的三部深刻反思的影片引人注目,实为精品(非今日主流宣称之“伪精品”)。
    陈凯歌拿了戛纳大奖的《霸王别姬》批判色彩很浓烈很尖厉,整个影片感觉也汪洋恣肆,挥洒自如,溶入民族艺术——京剧,确为东方奇观。很张扬,很大气的风格。号称是田壮壮最好作品的《蓝风筝》则内敛得多,压抑得过分平淡地讲述文革年代人们的际遇,有悲欢离合,但将大喜大悲近乎残忍地做成一个朴素平实的蓝风筝,挂在树上。
    让你看着它,很难过,很沉重,很想哭(象片中的吕丽萍那样),可是流不出眼泪。    而《活着》,确实在无遮无拦地大喜大悲,让你随之无所顾忌地大笑或流泪。
  但不是强迫型煽情的肥皂剧。影片给我的震撼,也许远比一万页声泪俱下的控诉演讲稿要强烈的多,深刻的多。  在阳光柔媚的午后,三个人,守在空荡荡的教室里再看《活着》的后半部分。以为几年后的自己会跳出剧情,清楚地看它,戏谑地看它,可还是没能忍住眼泪。
  听见邻座女孩轻声的啜息。大家没有互相看一眼,空气似乎凝固在沉重里——即使一分钟前你还在无奈大笑。    余华的小说,亮色少得多。  只余老人福贵和一条也叫福贵的老牛。
  人生若梦,偶然的东西太多,宿命的因由也不少。一家人各自似乎无意间就离开了人世。站在耕田的两个“福贵”面前,我们一定无话可说,只能呆立在树荫下,忽然间觉得天地间一切都毫无意义。我们更上层楼,我们勾心斗角……这些东西忽然显得可笑。
  张艺谋加了点亮色,起码还有希望——虽然是不太大气的、已开始切实的希望。      春生与福贵情节剧模式的“再度相逢”却是因为他间接导致了福贵儿子有庆的死亡。
  记得此后他去见福贵和家珍三次。在有庆坟前,家珍的哭诉已足够让心地善良的我们的妈妈、外婆们泪下了。在对春生声嘶力竭喊“你欠我们家一条命,我只有这一个儿子”时,我们会被感染。  在亲人以非自然方式逝去时,活着的人常会说:“如果不……,他就不会走了……”可是人生,毕竟不是电脑游戏里的“虚拟人生”,绝望了,出现让你无法承受的事情了,可以重新再来。
  如果不怎么了呢?没有“大炼钢铁”的狂热?王春生的汽车取消?他的汽车没有撞到墙?有庆没有在墙下睡着?家珍执意阻拦福贵送有庆去学校?也许有无限的可能性。  但也许偶然中潜藏着必然,就象我们今天在地铁里遇见这个人而不是那个人,固然有神秘的巧合,只因为他今天与你一样,有原由乘地铁,去此地或彼地。
      第二次是福贵的女儿凤霞结婚时,人都散尽,春生探头探脑进来送贺礼。而家珍,明明暖瓶里的水是满的,还要去烧水避开他。  这个细节,把母亲的情感表露无遗而细腻有致。
  后来家珍要福贵退还春生的贺礼——原来是镶了红绸的毛主席像。这时我们在感慨那个年代人们单纯的热情。可以为了一句话烧掉珍存许久的皮影,可以在炼出只能扔在垃圾堆的废钢后意气风发地说:“第一发炮弹打在蒋介石的床上,第二发打在蒋介石他们家的饭桌上,第三发打在蒋介石他们家的茅坑里。
    ”可以义正词严地对着墙上画的金光万丈的毛主席像说:“毛主席他老人家,我把凤霞同志接走了。”有时,这种单纯甚至令人神往。怀旧的时候,人们往往无意识地过滤掉不愉快的残忍的东西,只剩下美好的幻象。
      春生最后一次出现是在月黑风高的夜里。妻子被逼自杀,他被批斗欲丧失自由或者生命。  新藤兼人的《电影剧作的结构》里说过,克制的情感会更感人。也如剧作课的老师说的,一个剧本,居然70多处痛哭流涕的戏,想想这种滥情的场面会怎样?春生极力压抑还是忍不住眼泪,一个曾经叱咤的男人,如今走投无路。
  此时忍不住与他一起落泪了。人在落难时容易被人同情和原谅。家珍终于出来要他进去聊。  短短一句,却比长篇大论要有力的多。最后家珍对踯躅远去的春生喊“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的时候,则纯然是为了鼓励他继续活着。
  人们的善良,在非常环境里表现的更显著。    可怜的凤霞,生命就葬送在几个卫校护士革命小将的幼稚的手里。遭批斗的、三天没有吃到饭的“反动学术权威”王教授因7个馒头加水变成49个的典故晕在一边,说不清什么感觉,你可以后来拿这夸张细节作笑话,看时,却无论如何笑不出来。
    家珍抱着了无声息的凤霞哭喊“我只有这一个女儿”的时候,还是无法忍住自己的眼泪。想想自己是否有些滥情,却觉得,这些眼泪是因为你还有新鲜的触觉,你还没有完全被生活折磨得麻木愚钝。
      去探有庆的坟时,是家珍在一遍遍埋怨自己不该让有庆去学校;而在凤霞的坟前,是福贵一遍遍唠叨自己不应该给王教授那么多馒头,给他喝水……造化弄人。  惊人的相似。
  宿命的感伤。“有庆吃饺子,凤霞看相片儿”,出自凤霞和二喜的儿子馒头口中。又是一代,也许会过着同样的生活,也许更好。    张艺谋没有象余华那么绝望,留给我们亮色,但“牛长大了”不是“就是共产主义了”,而是“馒头长大了,日子越来越好了”。
    更切实,更有韵味。    在浩淼的无尽的时空的一个小小段落,我们活着,享受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偶尔欣喜若狂或失意无语。想起一个大家不怎么待见的作家的一篇小说的名字。
  这就是活着了,冷也好,热也好,我们都还活着。为了别人,也为了自己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教育/科学
学习帮助
院校信息
升学入学
理工学科
出国/留学
职业教育
人文学科
外语学习
K12
学习帮助
学习帮助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