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知识:《古入声字》介绍[东方
楼主在这里做公益之事,介绍对联知识,答疑解惑,勤勤恳恳,令人感动。如有人不想学习可以匆匆走过,但此时此地似乎不应该有人唱对台戏来阻挠吧。于是我又想起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向楼主学习,也做点公益之事:如何用普通话辨别入声。 做此工作之前我先说几句。
问:楼主为什么要介绍入声字?
答:因为入声是对联平仄中的仄声之一,需要辨认。
问:对联的平仄是如何划分的?
答:按汉字的古四声(具体说就是按《平水韵》《诗韵》一类韵书所列的)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划分,平声单独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三者合起来为仄。
对联的这个平仄划分规则,自它形成之时,直到现在,还是正式...全部
楼主在这里做公益之事,介绍对联知识,答疑解惑,勤勤恳恳,令人感动。如有人不想学习可以匆匆走过,但此时此地似乎不应该有人唱对台戏来阻挠吧。于是我又想起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向楼主学习,也做点公益之事:如何用普通话辨别入声。
做此工作之前我先说几句。
问:楼主为什么要介绍入声字?
答:因为入声是对联平仄中的仄声之一,需要辨认。
问:对联的平仄是如何划分的?
答:按汉字的古四声(具体说就是按《平水韵》《诗韵》一类韵书所列的)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划分,平声单独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三者合起来为仄。
对联的这个平仄划分规则,自它形成之时,直到现在,还是正式的规则。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做任何事都不能轻易破坏现行规则和随意乱定新规则,因为现行规则是全社会全民族约定俗成的,自己认为现行规则如何如何不适用,往往是因为限于学识,不知其中的奥妙和博大。
既然有心学习对联,就首先要了解、遵守和学习这个规则,而不是首先考虑怎样让规则来适应自己。比如电脑操作系统中的许多功能一时不会用,你就去学,而不是把它删除;即使要删除也只能删除自己电脑上的,不能删除公用电脑上的,让别人也不用。
问:现代人不说古语了,为什么还要以古四声划分平仄?
答:用古四声划分平仄不等于用古语音来读联,这个规则只是要求按照《平水韵》等韵书所规定每个字的平仄声来入联,至于读联,则可以用现代汉语任何一种方言来吟诵,不强硬规定要用普通话。
问:普通话没有入声了,为什么还要把古入声列为仄声?
答:说是“古入声”,其实不古,因为它现在还在普通话和所有汉语方言中都得到体现。
首先,入声历来就是较特殊的声调,与平、上、去等纯粹的声调有所不同,不仅仅是调值的问题。
其次,作为一个显性的纯粹的声调调类,入声在普通话中不存在了,但是作为一隐性的调子还在普通话中得到直接和间接的成批成批的反映。如声母是b、d、g、j、zh、z的非鼻韵母阳平字就是入声字;声母是f,韵母是a、o的字也是入声字;声母是x,韵母的í的字也是入声字。
稍有经验的诗联爱好者一听就可以听出来(如“搏夺国急逐贼发伐佛习”)等等,这些独特的声韵调配合的音节,外行人听来是阴平阳平,但内行听来则是入声。
第三,汉语覆盖面幅员广大,以前划分为七大方言,现在又因为晋语和徽语保留了入声声调而从北方方言中分离出来,再加上一个平话,汉语已划分为十大方言。
这十大方言中,就有九大方言保留了显性的入声声调,其声调与古四声存在着较规整的对应关系。因此各方言区的文人从来吟诗作对都根据自己的方言辨别平仄而能合律。正因为众多方言保留了显性的入声,用各方言吟诵诗联就更能显示平仄的抑扬顿挫的特点,这也是诗律联律至今还以古四声划分平仄的重要原因。
我在网上随便搜索了一下,就有一大堆关于用方言吟诵诗联的报道,足以说明现行的以古四声划分平仄的规则不可取代。今部分摘录如下:
1。 王蒙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有这么一段演讲:
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中华方言的丰富多彩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
吴侬软语,三秦高腔,川语的刚嗲相济与粤语的铿锵自得,尤其是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同样是我们的语言财富。它们影响着乃至决定着我们的民族音乐,特别是多种多样的地方戏曲、曲艺和少数民族歌舞。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一声乡音,两行清泪,乡音未改鬓毛衰,万方奏乐有于阗,中华儿女的乡愁乡情永不止息,汉字文化便是中华儿女的永远的精神家园。
(中华诗词论坛网)
2。 由于普通话失去入声,而且阳平不平,其音乐性大不如许多方言,因此我主张用方言吟诵诗词。(中华诗词论坛网)
3。 赵元任和程曦两位先生在美国“中国演唱文艺研讨会”的活动中介绍我国古诗文时用各自方言吟诵古诗文。
(万方数据网)(注:赵元任先生是江苏常州人,世界著名语言学家,曾任清华大学教授、美国康乃尔大学、哈佛大学、夏威夷大学、加州大学教授。加州大学为他设立了赵元任基金会。)
4。 舞台上,“孔雀公主”杨丽萍在轻轻地用云南方言,缓缓吟诵着描写高原女人的歌。
在她的领舞下,舞蹈演员们以无比感性的肢体语言诠释着大地儿女对天地万物的膜拜和感悟。(Hi-Business网)
5。 在泉州方言里面,存在着比较复杂的文白两读系统,文读音可能与早期的官话有密切关系。
采用文读音吟诵唐诗宋词,则音韵相生相成,意味无穷。用普通话则常见韵脚不对的状况。(海峡社区网)
6。 诗会以中秋佳节盼团圆为主题,有诗词吟诵、灯谜竞猜、书画欣赏等节目。用闽南方言吟诵的《望月怀远》、《两岸盼统一》、《陆台同胞相思吟》,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福建之窗网)
7。 钱老说,吟诵不同于今天的“朗诵”,朗诵接近念白,而吟诵不同,它既讲究四声音韵,也有很强的音乐性。吟诵一般都用各地的方言,钱老是无锡人,用无锡话吟诵自然是他吟诵的特色。
钱老说,各地方言的吟诵,他就听过季羡林先生的山东话吟诵,也听过赵朴初的安徽话吟诵。(吴语协会网)
8。 我最感到兴趣的是,有几个初中部的学生,选择了一首古诗词,用闽南语这一地方方言来进行吟诵。
声音清脆,韵味十足,别有一番情趣在里面。……有专家查证,闽南语有好多是唐时洛阳一带的口音。那么如果我们用闽南语来吟诵古诗词,特别是唐诗词,是否会更接近这些诗的原始韵味呢?(教育在线网)
9。
用常州方言吟诵古诗文名篇专著《吟诵音乐》出版。(常州新闻网)
我上面说过,现行用古四声划分平仄的规则,是全社会全民族(包括个方言区的人)约定俗成的。个别人要取代这个规则,难道因为初学者不那么懂用普通话辨别入声,就要让九大方言的人在创作和吟诵对联时放弃入声?难道让传承和体现中国历史诗词联声律美感而现在还起作用一个因素从此中断?
约定俗成的规则的变化,是渐变的,是缓慢过渡的,水到渠成时也应由国家委托权威机构组织专家论证、归纳、整理而公布,然后在实践中试行、修改、完善,而绝不是我们玩个什么游戏临时定个玩法。
我也很欣赏阳光兄的直率,他确实很阳光,连送人家鲜花和鸡蛋都明白地告诉人家(不过我认为最好留着不送,要送就多送鲜花)。阳光兄最伟大的直率是:他若不懂的事,就老老实实地承认不懂,绝不装懂。
可以预见,阳光兄在某些方面不懂是暂时的,他将迅速地超过那些不懂装懂的人,因为以他正确良好的态度,不会抵制知识的学习和吸收。
初学平仄的朋友一下子不能辨别入声不要紧,就暂时按普通话四声去分好了,不过我建议要进一步学习辨别入声。
谁不愿意了解和学习入声就悉听尊便,没有人阻拦的。不过某个人或某些人想自立一个规则去取代现行规则,却是徒劳的。
入声变为现在普通话上声和去声的仍是仄声,可以不必理会。我把楼主和时差兄各列表中,现在变为普通话阴平阳平部分综合起来,改正了一些错漏,因为篇幅有限,在此暂不列出,只在下文辨别时摘录。
利用普通话辨别平仄
一、凡是普通话读上声和去声的字,都可断定为仄声。
二、用普通话读为阴平和阳平的字,暂时当作平声字,权且称为“准平声字”。准平声字中可能混有古入声字,有待进一步辨别,择出归仄声。
三、在准平声字中,读音有鼻韵尾(包括前鼻音尾-n和后鼻音尾 -ng)的字可以确定为平声字,不会是入声字。如“干、关、兼、真、神、心、琴、昌、黄、良、东、雄、灯、逢、星、零”等等。
四、利用普通话可以在准平声字中辨别出部分入声字:
1。
没有鼻韵尾的阳平字,如果声母是b、d、g、j、zh、z的,是入声字,如“搏夺国急逐贼”。我们即可用“搏夺国,急逐贼”这六个字作记忆:这六个字都是普通话的阳平字,即记住这个方法只适用于阳平的字;这六字都不是鼻韵母,即记住此方法只适用于没有鼻韵母的阳平字;这六字的声母分别是b、d、g、j、zh、z,即记住只限于这六个声母的非鼻韵母阳平字。
仅这一个方法,就可以把楼主列出的430个入声字辨别出一半多(250个):
① 搏 拔跋钹茇魃雹白舶帛伯泊箔铂孛勃渤脖鹁博薄礴膊驳?k踣荸别蹩醭
② 夺 答瘩沓达鞑妲靼怛笪得德笛迪狄荻敌嫡镝觌翟涤籴的碟蝶喋堞牒迭叠独读犊牍渎椟黩毒髑铎?A踱度
③ 国 格阁骼蛤革鬲隔膈嗝帼掴?馘虢骨
④ 急 及级极汲岌笈亟殛吉即脊瘠疾嫉蒺集籍藉辑楫戢棘革夹荚郏颊蛱铗戛恝洁絜结拮诘?买〗勹?芙荇身俳哔式阼谓萱冀藿鼐舟R锔菊桔橘决抉诀玦倔掘崛桷厥蕨蹶獗橛谲觉爵嚼绝矍攫躩?
⑤ 逐 直值植殖埴跖?摭踯执絷侄职扎札??铡闸牐轧炸喋宅翟折哲蛰蜇??辙摺辄谪?辙竹竺烛躅术瘃舳轴妯酌灼浊镯琢啄诼濯擢茁斫?圩抛夸方? ⑥ 贼 杂砸则择泽责啧帻箦赜舴足卒族镞昨作
2。
声母是f,韵母是a、o、ú的字也是入声字:
发乏伐筏阀垡罚佛弗拂?风ㄆ?伏茯袱服菔?绂福幅蝠辐蝠匐黻(但用“夫”“孚”作声符的字不是,如“扶浮”等)
3。韵母是üe的字是入声字:
噘撅?奕毖ο髟辉佳ㄑВǖ把ァ⑷场⑧怠比植皇牵? 4。
声母是x,韵母是i的阳平字是入声字:
席媳习袭隰檄
5。声母是q、x,韵母是ia的字是入声字:
掐侠狭峡硖匣狎柙辖黠(但用“?弊魃植皇牵纭拔r[虾]霞暇”等)
6。
声母是sh、s,韵母是u、i的阳平字是入声字:
十什拾石食蚀实识舌折孰熟塾秫赎俗(但用“时、是”作声符的字不是,如“莳??”等)
为了避免初学者感到繁琐,暂时介绍这几条方法,其余方法以后介绍。
用上述方法已经可从楼主列出的430个入声字中辨别出330个了。
2006年11月11日 续
楼主为这里的楹联爱好者做好事,辛辛苦苦整理出现在归入阴平阳平的入声字表,以方便大家学习、运用,精神可敬可佩。
却不虞有人跑来唱反调,冷嘲热讽,几近刁难,看成是“推销”和“逼”人买东西。这种局面实在令人心寒!
一品绝浪兄对入声耿耿于怀,在别人的帖子上对对联时,也忍不住大发牢骚(
以新四声辨别平仄,并不是什么新发明,“五四”以来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探索,不知邀请过多少全国著名语言学家、音韵学家专门进行论证,直到2005年5月由中华诗词学会公布《中华新韵》试行。
这是关于诗词用韵问题,没有直接说平仄,由于用韵与平仄有关,故实际上涉及到了平仄。使用《中华新韵》有五个原则,其中一个原则是“与旧韵书的关系——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这一条原则还规定“为了便于读者欣赏、便于编者审稿,使用新韵的诗作,一般应加以注明。
”(
这次入声之争起自时差兄的悬联“溪亭酌月色”, enilaog2005兄依通行的声律提醒他“酌”为入声,此联犯三仄调。在讨论中,时差兄等按通行的规则讲究入声,凡尘子兄则提出要淡化入声,二者均无可厚非,“双轨并行”嘛。
但是凡尘子兄接着说,入声“如要作仄声用,作者就有义务先指出来,因为他是很计较‘入声’的!”这就违反原则了:一是违反上述《中华新韵》的原则(“使用新韵的诗作,一般应加以注明”);二是违反常规,入声作仄是一贯的规则,而《中华新韵》是最新试行的规则,怎么反而要按照历来通行的规则的人加以说明?
起先我以为凡尘子是以《中华新韵》的试行为题加以讨论的,当讨论转移到时差兄的“对联出句认证”帖子时( 古人划分平仄的本质是以实际读音为据;2。
古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无法辨认,一律作仄声会不相谐。
这些观点会造成这样的后果:1。 使人误认为用新四声划分平仄是历来规则;2。 使按照通行规则划分平仄的联反而被指责不合律;3。 剥夺所有方言区的人用方言读音来创作和吟诵对联;4。
使人误认为诗词联规则像普通游戏规则那样可以随心所欲更改。
因此,我在辩论中要说明:1。 平仄概念已经有所演变,如按所谓实际读音“本质”划分是不成立的,因为古人按实际读音划分是读平调的为“平”,不是平调的为“仄”,这样“阳平”就得划到仄声中去。
2。 入声作为分平仄的一个依据,还有着广泛和长远的存在基础,如方言的普遍存在、普通话入声的尚可辨、古今大量作品基础的支撑、现行规则的深入人心、不受标准语变更的影响等等。
我的论述,完全是围绕着证明以古四声(平上去入)划分平仄的规则会长期存在,提醒我们这个小范围内的楹联爱好者不要因偏激误入歧途。
我的论述每个部分都有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都是该部分的小论点,所有的小论点综合起来,就证明我的着个观点。
而一品绝浪兄则惯于断章取义,歪曲观点,把我的观点说成是只允许用古四声不允许用新四声。
正好相反,是一品绝浪兄不允许别人用古四声划分平仄,君不见楼主在这里介绍入声,此兄便来拆台?君不见此兄在应联时也不忘骂几句古四声?君不见此兄为反对入声而极尽丑化方言之能事?
对联有时可以不讲究声律,但要讲就应该讲规则。
是的,目前以古四声划分平仄的规则仍还是正统,《中华新韵》目前还是试行,并且它所列的原则还承认古四声划分平仄的正统地位,这又有什么可非议的?别人按照这个正统规则来衡量对联的平仄,这又有什么可非议的?你可以按照《中华新韵》,又有谁指责了你了?至于楼主出题,要求用那种规则,就得遵照楼主的要求;或者对联本身已经反映出按照某种规则了,就得遵照这个规则,这才符合《中华新韵》“双轨并行”的原则(
入声的去留不是我们讨论能决定的,我是针对一种误解而告知大家正确认识平仄演变的历史状况和现状。
至于一品绝浪上面想用那些废话来说明入声多么多么不足取,则是越描越黑,越扯越远,越来越不负责任,越说越暴露出他这方面知识的贫乏和逻辑的混乱。
1。 说怀疑我“发言时是否认真看了《中华新韵》,怎么作出了‘用新四声划分平仄不成立’的宏论?”这是一品兄惯用的断章取义,而且这是第二次了。
我说“按现在普通话四声划分不成立”是针对凡尘子兄说的古人按实际读音划分平仄所以现在也按实际读音划分的说法的,用的是归谬法,我在前面说过,不赘述。关于《中华新韵》,偏偏是一品绝浪兄一无所知,看了我最后收场所列网页才看到。
并且这个《中华新韵》是什么东西,恐怕一品兄到现在还弄不明白,还多所断章取义。
2。 说《中华新韵》“不把没归进入声字表的同音字武断地作为仄调。”我不知道什么意思,大概是想说《中华新韵》把古入声字派入四声吧。
元朝的《中原音韵》就已经把入声派入四声了,可几百年来人们还是用《平水韵》作诗词联,你说又是为什么?
3。 说“请大家就按他们所介绍的判断平仄的网页查一下‘鲅、荸、铂、笪、锝、嘀、鲽、垤、耋、裰’等字是什么吧?都是平仄未定的字!凭什么就一定要说它们是入声字呢?”这是无知而又胡说,在“中华新韵(十四韵)常用字简表”( 用《中华新韵》新四声查询“白”字,应该是平,却误标为仄),一品兄竟然以未收之字为据,以尚有错漏的东西为据!查询是为了方便而已。
字典不同,收字多少也有不同,此典无则彼典有,《广韵》、《平水韵》还有目前收汉字最多的《汉语大字典》,请你先查实了再发言。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凡是字都有读音(不管你知道不知道怎么读),有读音就已经定了平仄,这是常识,怎么还有“平仄未定的字”?
4。
说查询平仄的网页中,“‘?’则恰恰是针对象‘入声’这类不好规范的字而言的,只能给一个模棱两可的说法。”这又是不懂装懂。查询中出现的“?”是该查询系统中尚未收进来的字,每个查询网页都已经注得明明白白了。
5。 说“还有那一系列的除出某某某之外的辨认法,这样也能说是规律?真有点象说‘所有的人都是女人,男人除外’一样可笑!”这也是一品兄偷换概念的惯用手法。如果真的是说“所有的人都是女人,男人除外”,这是可笑的,但如果说“会场上的人都是女人,张三、李四除外”难道也可笑?排除个别而轻记多数这不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吗?要像你说的“老老实实地查询‘入声字表’吧,不要去找什么捷径”才不是误人子弟?普通话的入声已经转入隐性,当然会有一些例外(任何事物都会有例外),如果也像其他方言那样明显,也就不会有这些争论了。
这样的争论已经毫无意义。我只奉劝各位仁兄,请尊重别人的热心和劳动!自己不想用入声就自己不用好了,不要动员人家也不用。这才是真正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06年11月11日夜 续
我上午补了一帖,下午才看到揭杆而起兄加插逍遥兄转引“中国楹联论坛”网田作文的讨论文章。
逍遥兄最近介绍了不少诗联知识和文章,尤其是引入近体诗律与联律比较的思路,开拓大家的思路和眼界,为这里的朋友出了不少力,很受欢迎。
网上像田作文关于对联格律的讨论文章很多,都可引人深入思考。
然兼阅则明,偏阅则暗。田文的很多说法是进行过深入研究的,也是很精辟的。如指出分清“词类”和“词性”的区别,进行对联的语法结构的层次分析,主张联律条款不宜繁锁,用语应简明,易记,好用,等等。但也有一些说法不准确或失之偏激,如一开始所说的“未闻有所谓联律者”,虽然是引人之语,而他自己也认同。
他大概是指未曾有过一本专门讲联律的书吧(现在有了,余德泉《对联格律•对联谱》岳麓书社1997年出版)。未有过专门讲联律的书,不等于没有联律,一是因为诗联同源,讲近体诗格律就等于讲了对联格律,掌握了近体诗就掌握了对联(前些日子逍遥兄就提到此事);二是中国的语言形式的论述大都不是以专著的形式出现的,往往零散地附庸于内容和艺术评论之中。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语言之一,但是直到1898年才出现汉语第一部语法专著《马氏文通》,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认为汉语到1898年才形成语法。田文的另一个说法,对联“被律诗引进,铐上了声律枷锁,间离了本色。
”这种说法有片面性,声律用于对联可以增加其形式美,当然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其创作的难度,要辩证地看问题。田文说“从联语起源和发展看,声韵不是联语本质特征,对声韵的要求始终未成定式。”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并且是前后矛盾的。
田文在此语之后说“我一直认为联语起源于古人口语中的对语。”既然来源于口语,本身就具有了声韵的基础,加上音节双双对等整齐,就极容易产生声韵要求,田文把最早的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都看成“已具刍型的联语”,而这首歌谣本身是押韵的,虽然后来的对联不押韵了,但是押韵、平仄一类的声韵因素不能不影响对联。田文还有一个观点,就是“必须用普通话新四声取代古四声”,关于这一点的不现实,我这一段时间的所有论述作了论证,在此就不费口舌了。
《中华新韵》的反复论证,迟迟方出,对新韵只是提倡,更没有要取代古四声,这种谨慎的态度是很有见地和水平的。因为规则就是规则,不同于畅所欲言的争鸣,弄不好就造成混乱。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拟订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977年试用,10年以后于1986年又由国务院批转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废止这个方案,就是一个沉痛的教训。
争鸣归争鸣,实践中必须有“法”可依,否则这里就会造成混乱,也没有了统一的评判标准。既然《中华新韵》有“双轨并行”的原则,目前就按这个原则,这是我作为这里楹联爱好者中一员的主张,就教各位。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