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读之不知"中"之"的含义是什
个人认为 之 字无意义 从现代人习惯来说
应该是 不知句读 则惑不能解
不过我是学工科的 对这些不太了解 以下是搜集资料 希望对你有用
也释《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深圳市高级中学 贾晓明
韩愈的名作《师说》,历来被人们视为学习古文的好教材,但文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一句,却各家解释不一。
旧版高中语文课本(1987年版,1990年修订)在“句读之不知”句解释说:“句读的不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在“或师焉,或不(fǒu)焉”句解释说:“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 ”这是把“句读之不知”中的“之”当作结构...全部
个人认为 之 字无意义 从现代人习惯来说
应该是 不知句读 则惑不能解
不过我是学工科的 对这些不太了解 以下是搜集资料 希望对你有用
也释《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深圳市高级中学 贾晓明
韩愈的名作《师说》,历来被人们视为学习古文的好教材,但文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一句,却各家解释不一。
旧版高中语文课本(1987年版,1990年修订)在“句读之不知”句解释说:“句读的不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在“或师焉,或不(fǒu)焉”句解释说:“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
”这是把“句读之不知”中的“之”当作结构助词,翻译为“的”(一般是不翻译的)。新版高中语文课本2001年春季用书(2000年版,2000年12月印刷)解释与旧版书相同。
2003年春季用书(2000年11月第2版,2002年11月印刷)则改为“[句读之不知]不通晓句读。
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与此版本配套的《教师参考书》解释为:“(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这是把这个句子当作宾语前置句解释,不过没有明说。
而课本121页《常见文言句式》的知识短文中,则明确把这个句子当作宾语前置句的例子。另外,《语文世界》高中版2002年第一期刊登了动山先生的文章,同意此种解释,明确指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的‘之’应当看成是宾语前置标志”。
笔者以为,将“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看成宾语前置句是错误的。理由如次:
首先,从语感上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还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要与下面的“或师焉,或不焉”组合在一起,句子才完整;后者同前者构成意思上的分承。
这句话实际上是:“句读之不知,则师焉;惑之不解,则不焉”。这样调整之后再读一读,其不完整性就更明显了;造成句子不完整的原因就是那个“之”在起作用——它不是宾语前置标志,而是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再读一读几个带有前置标志“之”的宾语前置句:
1.(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史记·魏公子列传》)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3.(夫晋,)何厌之有?(《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4.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5.(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
(《列子·汤问》)
6.我楚国之为,(岂为一人行也?)(《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这些句子,无论从语感还是句型,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都无相同之处。尤其重要的是,这些句子,即使去掉括号里的那部分,也都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还只是短语。
其次,从句子成分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的“句读”、“惑”,与我们日常说的“饭不吃,水不喝”中的“饭”、“水”一样,是受事主语,与后面的动词构成的是主谓关系;同类型的句子课文中还有“师道之不传”、“师道之不复”,既然后两个句子不能看作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又怎能看作宾语前置句呢。
另有一句名言,倒是与其相同:“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左传》)很明显,这里的“皮”也是受事主语,而“之”是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
再次,我们看看几个带有否定词的宾语前置句:
1.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
2.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贾谊《论积贮疏》)
3.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4.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硕鼠》)
5.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庄子·知北游》
6.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7.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史记·淮阴侯列传》)
这几个宾语前置句,否定词的位置都在前置宾语的前面,就笔者掌握的材料,还找不到否定词在前置宾语后面的例子;而“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显然不具备这个特点,即这句话如果是宾语前置句,语序则应是“不句读知,不惑解”才对。
综上所述,“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是宾语前置句,“之“也不是宾语前置标志,它只是一个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旧版教科书的解释是正确的。另外,“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全句的翻译,我认为还是按照类似互文那样,将后面分承部分调整顺序,译成“字句不明白,就从师学习,疑难问题不解决,却不从师学习”为好。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