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是如何发明避雷针的?主要的过程和顺序
富兰克林42岁时,已经在印刷界大有斩获,并进一步醉心于电力实验,他想证明雷电和静电二者事实上是相同的。1749年在费城举行的各项实验,已经证实云和云之间,云与地面之间的雷电即是电力;但他仍执意想抓住“闪电”,他想由暴风雨中取得闪电,然后储存起来,让科学家能在地面进行普通的研究工作,于是他设计出一个在云际充电的实验方法: 在高塔尖端,装置一个大可容人的亭子和简单的电力站。 在电力站中,架起一根铁杆,伸出亭外,高约20或30呎,尖端削尖。如果亭子能够维持干爽,亭子里即可安置一人。当云层变低,隐隐有暴风雨前兆,此时云际充满丰沛的电力和火花,铁杆即可汲取电力,供亭内的人使用。 富兰克林找...全部
富兰克林42岁时,已经在印刷界大有斩获,并进一步醉心于电力实验,他想证明雷电和静电二者事实上是相同的。1749年在费城举行的各项实验,已经证实云和云之间,云与地面之间的雷电即是电力;但他仍执意想抓住“闪电”,他想由暴风雨中取得闪电,然后储存起来,让科学家能在地面进行普通的研究工作,于是他设计出一个在云际充电的实验方法: 在高塔尖端,装置一个大可容人的亭子和简单的电力站。
在电力站中,架起一根铁杆,伸出亭外,高约20或30呎,尖端削尖。如果亭子能够维持干爽,亭子里即可安置一人。当云层变低,隐隐有暴风雨前兆,此时云际充满丰沛的电力和火花,铁杆即可汲取电力,供亭内的人使用。
富兰克林找出绝佳的绝缘方法:蜡,那块铁环上的物质。他甚至设计出工作人员离开隔离亭的方法,所以富兰克林的确了解游走的雷电所带来的危险性,而警告人们必须保护自己。 1751年,隔离亭子的实验法在伦敦出版了。
法王路易十五鼓励宫中的科学家们完成这项实验,以证实富兰克林一向坚持的看法—雷电和地面电力是相似的!1752年5月10日,金。法兰柯斯。狄阿里巴(Jean Francois D’Alibard)在巴黎近郊18公里处的马利花园中的隔离桌上竖起40呎高,尾端尖耸的金属杆,风暴很快地笼罩这里,根据富兰克林的描写,杆旁小心地安置了一个人,不时地以手中绝缘的铁环汲取雷电和火花。
实验结果,将富兰克林捧成了英雄:云端取得电,被保存在玻璃和金属制成的大瓶中(称做莱登瓶),然后在各项实验中,当成普遍的电力随意使用,这又再次证实了富兰克林的天才! 1952年的夏天,富兰克林还不知道自己的实验已在欧洲大获全胜,他正试着在费城的基督教堂高耸的尖塔上竖起一根金属杆;他一心认为要汲取雷电,金属杆必须升至相当的高度,而教堂尖塔的架构却显得太低,富兰克林突然想到一个主意,那就是装设着铁杆的风筝。
富兰克林由两根木棍架成的十字,撑起了一大块丝缎的布面,这就是富兰克林传说中不朽的风筝!在风筝上端,系上尖细的铁丝,铁丝末端绑上一只金属钥匙。富兰克林操控风筝的部分,捆上秘密的绝缘体—丝缎带;在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这个实验者和他的儿子,走入一片空旷的空地,搭起一个暂时性的挡雨棚,在风筝升起了相当的一段时间后,一朵雷云才渐渐逼近。
以下是普里斯莱的叙述: 这朵云看起来有闪电的迹象,但却毫无动静地过去了;但就在他们开始对自己的发明感到灰心之时,他注意到几条细线在云间闪烁,然后有直立的迹象,像是经由指挥一般,一个接着一个相继出现!他震慑于这个景象,连忙伸出手,对准风筝在线的钥匙。
这项创举终于完成了,富兰克林终于取得货真价实的雷电。 富兰克林继续汲取着天上的火花,并将它保存在莱登瓶中,但这里有个重点必须强调:雷电并没有击中风筝,其实这并非富兰克林的本意,富兰克林原本想要利用铁丝传导,在云间充电,等到电力充足之后,他再伸手,让电子经由他的身体导入地下。
还好富兰克林幸运地逃过一劫,如果雷电真的击中风筝,他可能无法好端端的签下独立宣言并写下《理查德年鉴》了(Poor Richard’s Almanac)。 富兰克林针对上述实验所做的报告发表于1752年10月19日的宾州会报之中,同一篇文章里,提及一篇文章《如何使居处免受雷电的袭击》,这篇文章后来登在1753年的《理查德年鉴》里。
富兰克林笃信避雷针的功效,他在1751年开始大力推荐避雷针,而之后实验的成功,更让他对避雷针激起无比信心:他确信它的确能有效导引雷电,保护大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这根针的目的,不只是用来引雷电而已,它能防患雷击于未然。
这根针可以不停地汲取天空中的雷量,在它的强度大到足以形成雷电之前,即把电导引入地下,如同富兰克林的形容:“在云间电量积蓄到释放之际,便将雷电之火平静地消弭于无形。” 这次隔离亭和风筝实验的意义,不独是电子历史上的创举,它对美国的历史也非常的重要。
这次实验中所发明的避雷针更在未来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