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六出祈山,北伐未果?到底诸葛亮
嘿嘿 我是天下第一答非所问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之战评述
2005-11-29 14:39:00 作者:老不看三国 来源:新浪三国论坛 编辑:织田信长
本文侧重于历史
一。 概述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失败,蜀汉精锐丧失大半。
章武三年,刘备病死白帝,临死前向诸葛亮托孤,孔明感激涕泠。
同年,蜀后主刘禅即位,年号建兴,封诸葛亮为丞相、武乡侯、益州牧。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建兴元年,诸葛亮东和孙权,两家复合,联合抗曹。
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胜利,基本解除了蜀汉的后顾之忧,为北伐扫除后患。
建兴五年,诸葛亮在安排好地方政务后,上《出师表》,北驻汉中,准...全部
嘿嘿 我是天下第一答非所问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之战评述
2005-11-29 14:39:00 作者:老不看三国 来源:新浪三国论坛 编辑:织田信长
本文侧重于历史
一。
概述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失败,蜀汉精锐丧失大半。
章武三年,刘备病死白帝,临死前向诸葛亮托孤,孔明感激涕泠。
同年,蜀后主刘禅即位,年号建兴,封诸葛亮为丞相、武乡侯、益州牧。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建兴元年,诸葛亮东和孙权,两家复合,联合抗曹。
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胜利,基本解除了蜀汉的后顾之忧,为北伐扫除后患。
建兴五年,诸葛亮在安排好地方政务后,上《出师表》,北驻汉中,准备北伐。
建兴六年春,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命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亲自攻取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关中响震;魏明帝曹锐西镇长安,命曹真为都督,张合为大将抵挡诸葛亮,诸葛亮派遣马谡为前锋占据街亭固守待援,但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街亭失守,蜀军“前无所据”,诸葛亮退回汉中。
第一次北伐失败。
此次战役,诸葛亮在取的理想开局的情况下,用人失当,徐而不进,导致战役的全盘失败。
诸葛亮一生五次北伐曹魏,以第一次机会最好,同时也最为可惜。当他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也就注定了“还于旧都”理想的破灭。
二。上书伐魏
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魏太和元年,曹魏刚完成政权更替,曹锐新立。诸葛亮上《出师表》,要“奖率三军,北定中原”,于是北驻汉中。
《资治通鉴》记载曹锐听说诸葛亮北驻汉中,想要征讨,但被孙资制止,虽然有此议,但魏国把诸葛亮的动作更多的当作了战略防御。
曹魏上下认为蜀汉君主刘备已死,刘禅是个二十出头的小子,蜀中鲜有名将,更何况两国总体实力悬殊,所以魏国无论如何不会想到一个小国敢于主动进攻他。
当时魏国的关中主将是安西将军夏侯?巳恕扒佣弈薄保瞧救勾叵道凑蚴爻ぐ驳模邮潞笳揭鄣慕炭矗芪涸谡龉刂械厍挥腥魏吻看蟮牟慷樱淙还吹H斡褐荽淌罚谴诱揭鄢跗诼び椅壕姆从纯矗谧钋跋叩穆び遥汗挥凶急浮?杉汗墓芈さ厍涫凳呛苄槿醯模绻罡鹆量梢浴俺銎嬷剖ぁ保剂炻び疑踔凉刂校⒉皇遣豢赡堋?
魏延曾向诸葛亮建议出奇兵切断关中和洛阳的联系,再和主力部队配合占据整个关陇,但诸葛亮认为危险性太大,没有采纳。
同时,魏新城太守孟达要反魏归蜀,想与诸葛亮“呼应起事”,但是事泄后被司马宣王奇袭击败,没能成功。
三。汉中、关中、陇右
从汉中直接北进关中有三条谷道:子午谷、褒斜谷、傥骆谷,谷险难行,依赖栈道,不适合大军展开,并且有散关和陈仓等要塞把守。
从汉中北进陇右:经阳平关、武都、建成、祁山出天水,道路较远,但较为平坦,适合大军展开。
从汉中进攻这两地都是“仰攻”,因为关陇地理较汉中为高,所以出汉中的难度其实很大。诸葛亮数次北伐难以解决的运粮问题与这种地势有很大关系。
而陇右与关中的关系则是“高屋建瓴”,“欲守关中必保陇右,欲保陇右必有河西”这句话就是说,河西对陇右有高地优势,而陇右对关中有高地优势。所以,陇右的安危直接关系到关中的安危。
诸葛亮“安从坦途,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 的战略构思正是基于这种地理提出的。
蜀汉一旦占据整个陇右,就切断了关中与河西的联系,可以招抚羌族部落稳定河西,进而东下关中,占据长安。这种战略可进可退,没有很大风险,与诸葛亮谨慎的个性很吻合。
而整个陇右最关键的据点是天水。
《读史方舆纪要》称天水“当关陇之会,介雍、梁之间,屹为重镇”。天水在陇山山脉的西侧,控扼沿渭水河谷穿越陇山之路。陇山是关中的西部屏障,蜀汉控制了天水,可以自陇西东逼关中,则关中形势不利,所以天水对陇右和关中都有重要意义。
而蜀汉要得天水,必取祁山,这也是诸葛亮“出祁山”的原因。
陇右与关中的咽喉就是街亭, 街亭位于今甘肃秦安东北90里的陇城镇。简单说,现在从西安到天水,必须通过街亭,没有其他道路可走。公元30年隗嚣大将王元据守街亭,大败刘秀军。
此地也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四。三郡响应,关中震动
建兴六年春,诸葛亮命令赵云、邓芝率领一部东进箕谷,佯攻关中,作为疑兵。
同时,亲率蜀军主力精锐六、七万人出祁山,进攻陇右。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裴注引魏略》记载:“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
”
表明诸葛亮在战役初期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战果,可谓“一日千里”,控制“南安、天水、安定”就意味着基本控制了陇右,剩下的城镇既无魏军主力部队,又没有著名的险关名将,平定它们只是时间问题。
但有一处最为关键的要冲必须守住,才能保证陇右的平定,这个地方就是街亭。
诸葛亮没有将这个地方的防务交给宿将魏延、吴壹等人,而是交给了马谡。
面对诸葛亮对陇右的进攻,曹魏集团体现出去极强的应变能力。
首先,用曹真替换夏侯?H喂芈ざ级剑洁d,抵挡赵云部。
其次,调拨五万精锐步骑命令张合率郭淮等人抢占街亭,保障对关陇地区的控制。
另外,魏明帝曹睿亲临长安督战。
赵云是偏师。
诸葛亮派部分兵力监视没有平定的陇右诸城足够了,主力部队随后开进街亭。
所以这场战役的焦点就在“街亭”。如果马谡可以拖延张合直到诸葛亮主力部队的到来,那么张合就不得不退兵,整个陇右就是蜀汉囊中物。而如果马谡无法拖住张合的进攻,那么街亭的失守就意味着诸葛亮的主力部队将进退不得,面临被张合、曹真夹击的危险。
五。街亭之战
马谡此人与诸葛亮私人关系很好,但诸葛亮用他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诸葛亮信任他的才能。在平南中时马谡曾提出过建设性方针。
《资治通鉴》记载:刘备在永安托孤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诸葛亮不用魏延等宿将,“违众拔谡”,是因为马谡与诸葛亮其实有很大相似之处---都是“理论家”,所以诸葛亮认为这个人应该可以很好的完成任务。可惜,马谡没有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他失败了,而且败得很惨。
马谡的对手是魏国名将张郃,《三国志》称他:“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街亭位于古略阳,距诸葛亮的指挥部西县约300公里,此地地形是北有列柳城,后有略阳城,南北方向是险峻的山峰,一条长约8公里,宽约1。
5公里的谷道就是关中通往陇右的咽喉,而在谷道旁边,有一座数百米的土山,就是马谡驻扎的“南山”。无论从地势和地形看,此地是适合防守的。
马谡率黄袭、李盛、王平、高详等人到达街亭后,高详一部去守列柳城作为侧翼,而马谡的主力并没有“据城”,《三国志·王平传》记载:“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无论马谡是出于何种考虑,“舍水上山”这个部署事后证明是严重失误。
张郃占据谷道后,“绝其汲道”,马谡军冲魏军不果,蜀军缺水严重,最终马谡主力大败,街亭失守。幸亏王平的一千人“鸣鼓自持”,张郃疑为伏兵,不敢追赶,才保住了马谡等人的性命。街亭失守后,守列柳城的高详也只有撤退。
街亭失守后,魏军占据了关陇咽喉,蜀军主力暴露出来,十分危险。因此,诸葛亮不得不立即退兵,三郡复失,第一次北伐失败。
五。几个问题的探讨
1。诸葛亮“蚕食雍凉”的计划是否符合实际?
诸葛亮在战前“一票否决”魏延的奇袭计划,几十年来兢兢业业的“蚕食雍凉”,号称“十全必克”,这种战略构思是最稳妥但又是最保守的。
而我认为这与诸葛亮本身的性格和能力有很大关系,正是诸葛亮对自己性格和能力的充分认识,导致他不可能实行一些风险较大行动。诸葛亮一生用兵最突出的就是“谨慎”二字,与其说是担心蜀国国小经不起折腾,倒不如说是他对自己应变能力不足的充分认识。
攻克陇右再破关中,稳步前进,正是与诸葛亮谨慎性格和“奇谋为短”相适应的军事战略,从这个角度看,诸葛亮“蚕食雍凉”的计划是否符合实际的。
我们分析某些计划本身的可行性有多大,或是如何执行,其实意义都不大,毕竟历史已经不能重演,但我们有权力去评论它。
刘备未得诸葛亮之前,军败于徐州,计穷于汝南,惶惶恐恐,没有立足之处,而一旦得孔明,“如鱼得水”,东联孙吴,西占蜀中,称王称帝,三分天下有其一,而所有一切未能出“隆中对”所料。蜀汉的没落正是从刘备等人违背“隆中对”开始的,所以可见,诸葛亮的战略造诣在整个蜀汉,乃至整个三国都是首屈一指的。
但是,诸葛亮是优秀的“军事理论家”,但不是“优秀的军事家”,他的谨慎性格和应变能力的不足,导致他可以调教出优秀的军队,但却无法带领他们所向披靡。
所以说,即使魏延可以占据潼关甚至长安,诸葛亮也未必能如期与魏延汇合,如果诸葛亮有曹操或邓艾的应变能力,那么魏延的奇谋就有了发挥空间的。
诸葛亮“蚕食雍凉”的计划也算是无奈中的上上之选。
2。此次战役蜀魏双方的兵力和各时期的行动
双方参战兵力没有详细记载,只知道张合是带五万人马赶奔街亭。
《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语:“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
虽然《三国志》说:“云、芝兵弱敌强,失利於箕谷”,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强弱”不等于“多少”,赵云的军队是疑兵,数量不能太少,而战斗力则一定是最差的,诸葛亮把2到3万杂牌军交给赵云,亲率精锐进攻祁山。
而魏国除了张合的五万人马,就剩曹真的部队了,其数量少于赵云,当在1到2万数。
裴注引郭冲五事记载:诸葛亮四伐时在祁山有八万人马。
诸葛亮的北伐军战斗力一次比一次强,诸葛亮五次北伐,蜀军战斗力和装备五次提升,所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在不明魏军虚实的情况下,带十万大军是完全可能。
所以诸葛亮一伐总兵力为十万,在祁山的部队不少于七万,后来派给马谡的部队有两万多人。
而魏国关陇地区的部队总和为七到八万。
A。第一阶段:
诸葛亮用赵云、邓芝东进箕谷为疑兵,亲率主力进攻陇右各郡。
魏国西北军团没有任何防备,关陇极度空虚,集团军司令懦弱无能,三郡立刻响应蜀汉,诸葛亮取得意想不到的战果,形势对蜀汉十分有利。
整个第一阶段不足一月。
B。第二阶段:
诸葛亮命马谡为前锋,扼守街亭,固守待援,亲率主力徐行跟进。
魏国反应极快,任命曹真为关陇都督,张合为大将,魏明帝亲临长安。同时,曹真都嵋,张合率关陇主力五万大军赶奔街亭,抢夺要冲。
这一切的发生从地理位置和距离看,不足十天。
C。第三阶段:
马谡到达街亭后,“违亮节制,舍水上山”。
张合大军用最快的速度赶到街亭后,发现马谡破绽,“绝其汲道”,蜀军大乱,张合占据街亭。
马谡比张合到街亭的路程要近的多,当他赶到后没有在路口抢修工事,而是“舍水上山”,张合大军动作虽快,但肯定比马谡晚到一天以上。
这一阶段多则三天,短则一天。
D。第四阶段:
诸葛亮看街亭失守,“前无所据”,被迫率军退回汉中。
张合、曹真、郭淮随后收复失地,并在陈仓安排重兵,等待诸葛亮的再次北伐。
这个阶段蜀军撤退时间不会超过十天,魏军收复失地时间不超过一月。
3。街亭之战过在谁?
街亭之重要,关乎整个战局,诸葛亮派马谡前去已经被证明是用人失察,但有几个问题,诸葛亮当时在干什么?诸葛亮派马谡为前锋去做什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马谡“违亮节制”?
诸葛亮当时是在平定陇右城镇吗?答案是否定的。
整个陇右地区以天水为重,诸葛亮出祁山不足一月而有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拔冀城,虏姜维”,这一切都在街亭之战以前。说明在张合曹真等人赶到的时候,诸葛亮已经基本平定了陇右主要城镇,剩下的零星地区根本不足以推延诸葛亮的行军时间。
诸葛亮是想从箕谷直取关中?这种假设是不可能的,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诸葛亮有直接占据关中的计划,诸葛亮当时身在西县,明显是打算从陇右大路进犯关中。
祁山距街亭不足200公里,西县距街亭150公里,步兵急行军一昼夜120公里以上,马谡部队如果急行军最多两天一夜就能到达街亭。
同样道理,诸葛亮的大军也可以做到。
而魏国方面眉城到街亭约250公里,但由于受当时通讯设施的限制,张合的启程时间不会早于马谡,所以马谡先到街亭是毫无疑问的。
无论是《三国志》记载还是从当时战役进程分析,马谡是做为“前锋”而不是“阻援”。
很多专家和网友都论述过“街亭阻击战”是场遭遇战,但我认为,这场遭遇战其实是在魏蜀双方的意料之中。诸葛亮派马谡时已经做好了遭遇战的准备,张合也是如此。
诸葛亮派马谡为前锋并没有交代要在“略阳、垄堤、或是街亭”作准备。
《资治通鉴》含糊其辞的说了“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是什么原因导致马谡“违亮节制”?
第一种可能是因为他刚愎自用,不联系实际;
第二种可能是张合大军赶到太快,来不及作准备,所以被迫上山;
街亭未必就是最理想的防御地点,它后有略阳城,前有陇堤,都是天然屏障,而马谡不去那里,独在街亭,再联系王平的规劝可知,这都是因为马谡刚愎自用,不联系实际做出的错误判断,而不是因为时间来不及。
我们不知道诸葛亮是如何安排马谡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诸葛亮安排马谡是凭险固守等待大军。这个“险要”虽然没有记载在哪,但联系街亭附近的地理可知,无论是略阳、垄堤、或是街亭谷道,都有可能拖住张合大军。
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看出诸葛亮派马谡为前锋的意图了,这个意图就是:以前锋在街亭附近依靠险要抵挡魏军,自己大军随后跟进,直指关中。也正是这种战略意图导致马谡作为前锋立功心切,想一举击败魏军主力,立下不世奇功,加剧了他弱点的暴露。
《三国志》记载:在街亭失守后,诸葛亮“前无所据”,被迫退兵。
但是,把全部的过错推给马谡是不负责任的,诸葛亮本身在指导思想和战术运用上,有很大漏洞。
其中最明显的漏洞就是“徐而不进”。
袁子说:“诸葛亮始出陇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人反应之,若亮速进,则三郡非中国之有也,而亮徐行不进;既而官兵上陇,三郡复,亮无尺寸之功,失此机”。
又说:“初出迟重,屯营重衤复,后转降未进兵欲战,亮勇而能斗,三郡反而不速应,此其疑徵也。
”
袁子所说的真假且不论,单就当时的形式看:
在魏蜀双方的较量中,魏国集中了短时间可以集中的五万大军,由张合等人率领集中进攻陇右。
而诸葛亮却只派前锋火速前进,自己在后面跟进,如果说先派前锋占据有利地形,自己主力马上赶到倒还说得过去。
但是,没有任何记载表明街亭败后诸葛亮的主力可以接应马谡或是距离街亭很近。
我们再联系诸葛亮“蚕食雍凉”的计划就可以看出,唯一能解释诸葛亮动向的就是他“贪三郡之功”,导致“徐而不进”。
诸葛亮一生谨慎,初得三郡他不放心,竟然留下大部队“一步一个脚印”的安营前进,只派前锋去迎战魏军主力。
他认为这样既可以完全稳定胜利果实,让马谡拖住张合,自己又能换取进军时间。完全是“十全必克”的指导思想。
但是,战场上没有“十全必克”,战争瞬息万变,不能有丝毫犹豫。更何况街亭又是如此重要的地方,怎能轻易托人?诸葛亮应亲率至少半数精锐赶奔街亭迎战魏军,命各大将随后立刻跟进,留少量部队监视三郡足矣。
保住了街亭,魏军再不敢长期攻坚就没有意义了,那么陇右就成了蜀汉的囊中物。
正如毛泽东所说:“初战,亮宜自临阵”。
诸葛亮之所以不把主力迅速投入街亭战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对自己“应变能力”不足的充分认识,他怕一旦主力在街亭与魏军僵持,那么新平定的陇右一旦出现异常情况,以他的应变能力是不是能稳定局势还很难说。
所以他宁愿先稳定陇右在赶奔街亭,这样要稳妥的多。
如果是曹操指挥作战,一定会亲率主力赶奔街亭,再以机动兵力控制陇右,以他捕捉战机的能力,这样做是游刃有余的,但可惜诸葛亮不是曹操。
六。
结语。
此次战役,诸葛亮以优势兵力,在取得理想开局的情况下,用人失察,徐而不进,导致整个战役的失败。
魏国以快速的反应和迅速集中优势兵力的气魄,成功逼走数量占优的蜀军,收复失地。
这次战役对双方最大的影响就是使曹魏在关陇地区有了防备,用良将和重兵防御蜀汉,使蜀汉在以后的北伐中困难更大,丧失了用奇的时机,导致诸葛亮和姜维只能面对以险固守的魏军而难有大的进展,再也没有取得类似第一次北伐的战果。
从这次战役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诸葛亮是“军事理论家”但非“优秀的军事家”,更直白的表达就是:他是经济学家,但他未必是富翁。
----------------
本文街亭部分参考了萨苏先生的《马谡的街亭》一文。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