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学生家长怎么当?重视孩子的
周国平:不要造就精神上的残疾儿童
(2004-05-28 08:31:59) 来源: 科学时报
文/崔雪芹
周国平先生说:又一个儿童节到了,如果有什么我想说的话,是中国儿童的教育有三大弊病:一是扼杀他们的好奇心;二是没有给他们真幸福;三是没有独立性。
周国平,几年前以一本《妞妞》,让无数读者了解了一个父亲面对生命,面对一个无助的幼小生命时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这隐痛甚至让记者不愿意去触及它。今年儿童节前夕,出版社出版了一批父母扶助残疾孩子成长的图书。 如《艾丹之路——爱最美:一个父亲和他的残疾孩子》,封面上就赫然印有:“美国版妞妞”字样;又如《给孩子的365封信》也在封面上印着“我们...全部
周国平:不要造就精神上的残疾儿童
(2004-05-28 08:31:59) 来源: 科学时报
文/崔雪芹
周国平先生说:又一个儿童节到了,如果有什么我想说的话,是中国儿童的教育有三大弊病:一是扼杀他们的好奇心;二是没有给他们真幸福;三是没有独立性。
周国平,几年前以一本《妞妞》,让无数读者了解了一个父亲面对生命,面对一个无助的幼小生命时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这隐痛甚至让记者不愿意去触及它。今年儿童节前夕,出版社出版了一批父母扶助残疾孩子成长的图书。
如《艾丹之路——爱最美:一个父亲和他的残疾孩子》,封面上就赫然印有:“美国版妞妞”字样;又如《给孩子的365封信》也在封面上印着“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记者本想就这一话题请周国平先生谈谈感受,但他告诉记者,“这种书是写对残疾儿童的关爱,出版这些书是很有意义的。
但我觉得从“六一”儿童节的角度来说,更重要的是对儿童的教育问题。”
教育就是生长
周国平先生有个六岁的乖女啾啾,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孩子。周先生有时会带着她去参加一些读者见面会。
啾啾看到那么多的人围着爸爸,让他签名。就认真地对爸爸说:“爸爸,我知道了,人家都喜欢大哲学家写的书,不喜欢不出名的哲学家写的书,是吗?爸爸,你写了那么多的书,有哪些获奖?”周国平听后既震动又感动,因为他从没想过那些书获奖的事。
当周先生查了一下大概五本书获奖,啾啾听了以后,马上就从书架上将这些书逐一指给爸爸看。周先生夫妇也从来没有教啾啾认字,但现在童话书她基本能读了。他们一般只在外面看到各种招牌时,告诉她一下,她以后就认得这个字了。
啾啾的妈妈晚上给她讲故事,两岁的时候她还不认字,后来她自己把故事书拿来读,有的字可能看不懂,就会跳过去后按照自己的读法把它读出来。这样就逐渐能读出故事来了。
周国平先生认为,像艾丹这样的儿童是身体的残疾。
但现代的教育可能会制造出很多精神残疾的儿童。他引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说过的一句话来给教育下定义,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生长。周国平先生说,其实所有的大教育家都强调这一点:对儿童的教育并不是说先给他们设定一个目标,让他们达到这个目标,成年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
大人不要将自己的技能灌输给孩子,那就是教育了,真正的教育是给他一个环境,是让他的生长不受到阻碍,自然生长。我们现在的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从功利出发,实际上是给孩子的生长设置重重阻碍。就孩子的智力生长来讲,所有大科学家和大哲学家都认为智力的开端是有好奇心的。
所有的孩子都是有好奇心的,他们看到一个事情就问为什么,他们会琢磨里面的道理,会感到惊奇。而惊奇、好奇心是哲学的开端也是科学的开端,我们现在的教育就是扼杀这种好奇心,因为好奇心在孩子的时候很强烈,但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递减。
一是因为习惯,二是因为功利心。孩子什么都要问,大人说问这种问题有什么用?就不让去想。让孩子想些“有用”的问题。比如考试和作业这些技术性的指标。实际上最可贵的东西就是无所用的。有一种说法就是孩子都是哲学家,确实是这样。
孩子开始对这个世界发问,他是自发的。根本不需要你提醒。智力觉醒了他就会问很多大人永远也回答不了的问题,这些问题是超乎知识的。所有的这些问题都是超越于经验的,超越于有用的。周先生认为,孩子有的很聪明,有的很一般。
不管怎么样,智商是差不多的。儿童阶段,尤其是3~6岁这段时间他们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提出这些问题。但大人的态度一般是分三种态度。一是冷淡、冷漠,置之不理。二是把他堵回去,不准他瞎想。三是给一个极简单的、错误的回答来糊弄过去。
这三种态度都是最坏的,都是对好奇心的一种扼杀。周先生主张最好的办法是鼓励。因为孩子的很多问题都是哲学家讨论了几千年都回答不出。周先生一般遇到这种情况会说,“啾啾,你提的这个问题太好了,爸爸也回答不出来,我们一起慢慢地想吧。
”一般鼓励孩子提了个好问题,不要给他一个答案。
“我读书时并不是一个‘好学生’”
周国平先生还谈起自己的成长过程。他在小时候并不是一个“好学生”,小学时老师很少表扬他,但他学得很轻松。
并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这种好习惯读高中时就有成效了,那时周国平成绩已上升到前三名。读大学后就更能显示出来了。因为上个世纪60年代很多哲学课程都是很教条的,因此周国平很少去听课。上大课就逃课,小课就看课外书。
有一次老师点他的名来回答问题,“周国平,站起来。”周国平正看一本书看得入迷,就大声问“干什么呀?”老师气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就叫他坐下了。
周国平一般在考试前看书并整理一个提纲,如果没书就借同学的笔记并整理一个提纲,一般考试考得都很好,周先生认为自己并不是特别聪明,就是懂得了如何学习。
周国平先生认为,现在的问题是大人们急功近利,一切从技能出发,从实用出发。从幼儿园开始,要会画画,要会跳舞,还要会弹钢琴,用这种方法让孩子学习技术,这种艺术的东西本来是打开生命的东西,让生命开放的,不是为了技能。
而家长们用这种方法让孩子去学习艺术是不可能的。最多是学到一些技巧性的东西,不能让孩子体会到艺术的快乐。所谓的素质教育无非是应试教育的扩大,让孩子读更多的范文、做更多的题。目前教育的根本问题没解决。
对孩子一个是鼓励好奇心,一个是培养对学习的兴趣。让他自己愿意学,喜欢学。从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最重要的宗旨就是培养孩子自己爱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使自己喜欢学习,能够有自学的能力。
中国的孩子并不幸福
记者在啾啾的钢琴伴奏声中,享用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当然,那晚最让记者感动的并不是晚餐,而是当记者问啾啾是否还记得记者时,啾啾居然肯定地回答“我当然认识你,你叫……”
周国平说,中国的孩子是不幸福的。他们没有童年。孩子太可怜了,他现在很担忧这一点。
孩子最看重的是荣誉,看重的是老师的表扬,演一个节目,谁能上台谁不能上台,他们都看得非常重。老师有权威是因为掌握着分配荣誉的权力。孩子的荣誉心是应该好好利用的。现在的孩子是功课好,听老师的话就会得到最多的荣誉,孩子要花费大量时间做功课,要做个三好学生,成绩优秀。
因此孩子活得非常累。在这一点上,西方的教育非常好。让他们在游戏里学习。学习的同时就是一种娱乐。不管学什么东西,能学好的前提是兴趣。最后有成就的那些人都是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他们有真的兴趣。我们的制度培养出来的人都是没有真兴趣的。
没有自己的乐园。人生真正的幸福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并把它做好。所以中国的孩子不幸福,另外是没有独立性。什么事情都是家长给他们安排好,国外的孩子有自信和独立性,独立面对困难。中国的父母都是爱的不得法,什么事情都代劳。
周国平先生说,又一个儿童节到了,如果有什么我想说的话,是中国儿童的教育有三大弊病:一是扼杀他们的好奇心,二是没有给他们真幸福,三是没有独立性。一个人要成才也好,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也好,这几个要素都是非常重要的。
而这种好的心态,童年的幸福的感觉,对他一生的幸福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从小就很紧张、就要去竞争,那他们的心态一开始就是不对的。所以我们要关心残疾儿童。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注意,不要造就心理上、精神上的残疾儿童,这样的儿童已经太多了!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