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其实皈依一切(了义的)佛,是所有佛教徒(即大小乘的)共同作法。 而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则是比较属于大乘的作法,(即发: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属于为利众生愿成佛的宏愿,同时亦希望一切众生,也能修学大乘佛法。 ------------------------------------- 两足尊的意思 即佛陀之尊号。谓于人中之最尊最贵者。又二足譬福德、智慧二者,以佛圆满福、智之二足,故称二足尊。 禅苑清规卷九沙弥受戒文(卍续一一一·四六三上):‘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 ’[法华经授记品](参阅‘二足’) 学佛人接受三皈依的时候,会念到“皈依佛,二足尊...全部
您好。 其实皈依一切(了义的)佛,是所有佛教徒(即大小乘的)共同作法。 而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则是比较属于大乘的作法,(即发: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属于为利众生愿成佛的宏愿,同时亦希望一切众生,也能修学大乘佛法。
------------------------------------- 两足尊的意思 即佛陀之尊号。谓于人中之最尊最贵者。又二足譬福德、智慧二者,以佛圆满福、智之二足,故称二足尊。 禅苑清规卷九沙弥受戒文(卍续一一一·四六三上):‘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
’[法华经授记品](参阅‘二足’) 学佛人接受三皈依的时候,会念到“皈依佛,二足尊”的句子,这里的二指的“智慧”和“福德”;“足”就是满足、圆满。佛是“二足尊”,佛的福圆满了,慧也圆满了。学佛就是学福学慧,福慧双修。
------------------------------------- 怎麽理解“两足尊、离欲尊、众中尊”? 学佛修行应从皈依开始,这是学佛者最起码要做到的。信仰佛法而不皈依三宝只有两种情况:一是半信半疑,一是贡高我慢。
归根究底却是未有了生死的决心。下文是释疑,希望可以有助于您: ------------------------------------- 三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能庄严世间,是世间的明灯,亦是世间的良福田,所以称为三宝。
------------------------------------- 皈依佛,两足尊──佛是福圆满具足、慧亦圆满具足,故称两足尊。所以皈依佛宝后,你不但增长福德,亦增长智慧。 ------------------------------------- 皈依法,离欲尊──佛所说的法称为法宝。
法宝引导我们离欲,欲者即五欲(财色名食睡)。对于五欲不能过份贪求,一过份贪求便泥足深陷,不能自拔。佛教称五欲为污泥,又名为地狱五条根。佛说法引导我们离欲就是要我们离地狱。(心清淨了,欲望都澹泊了,所以尊贵。
) ------------------------------------- 皈依僧(其实僧,是指持戒修学佛法者,而不是专指出家人),众中尊──僧具六和,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梵行高尚,传法利生,为人天之师。
故僧于大众中地位最尊。 ------------------------------------- 三皈依又名三皈戒,是体。从体起用就是戒。犹如人以身为体,以手足为用。戒的作用是离苦得乐。例如我们受了三皈依后,想下一生得人身,于是从体起用受五戒。
想了生脱死则从体起用受出家具足戒,出三界生死之家。 ------------------------------------- 阿弥陀佛。 追答 : 补充一下所谓佛法,即自己的真心佛性,若在此以外谈法论议,都是心外求法,故被视为“外道”。
佛教以外的道,总称为外道;佛陀所说的教法,则为内道,盖心外求法是为外道,心内求法是为内道。佛教自古以来,统称异教徒为外道,此一名称并非轻侮之意,因为佛陀在各经论中,都说佛法在自己心中,不向外求。
-----------------------------------法门分为两类:小乘佛法讲究“出世”,大乘佛教讲究“入世”,法门不同修为不同,但多是殊途同归!佛家的精髓是“因缘”,即因果、报应。
佛家精神是“放得下”。看破,放下。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空。所谓“凡所有像,皆是虚妄。”佛家倡导:既出世,也入世。入世,为了挽救众生,出世则是教一切众生,认识生命宇宙的真谛,脱离苦海,到达彼岸。-----------------------------------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
。。。。。。“不要只因为,一样东西,一件事物,已经流传千年,你没有认真思考过,就盲目选择了相信和接受它的真实性!”(就类似,以讹传讹)“也不要因为一件事物,就是因为你,从来没有听闻过,你一接触,就选择就了怀疑,甚至于排斥,和辩驳它的真实性?”佛法,是唯一鼓励弟子,怀疑其教义和教法的教导! 真正的佛法,“一定”, 注意是“一定”,要经得起辩证! 信、解、行、证! 如果要相信。
一定要有办法可以解释/解说,然后去实行/实验,最好证明的确可行!-----------------------------------其实佛法,具有科学性数据。佛法,其实不是宗教,佛法乃宇宙永恒的终极真理,而终极真理只有一种,尽管可以作多种解说,但终究。
一定殊路同归。所以不管,有没有佛教,真理不会改变。佛法讲求信解行证,这是佛教最高深的经典《华严经》提出的,修行四个阶段,或者步骤。佛法大海,信为能入,首先要有信心,这样才有毅力,和动力去学习。
学习以后,能够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说的开悟,就是解。然后才是真正的修行,就是行。最后亲自达到所悟道的道理和境界,就是证。正信:对正法起信心,不疑惑;对自己起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觉悟。
正解:对正法,进行正确的理解,不是人云亦云,相信了事,必须自己理解。正行:以正确的方法,依所理解的正法,开始修行。正证:依修行正确地,证得圣谛,而不是像楞严经里,所说的50阴魔那样,“自以为”的圣证。
-----------------------------------实际上,任何“诸佛菩萨的塑像”,的主要作用。就是让修学佛法者,忆念起佛的功德,佛法的作用,以及修学佛法的必要,如此而已。佛的作用,是传授佛法;法的作用,是断除苦和苦根烦恼;僧的作用,是弘扬大道正法,使众生受益。
若没有心灵层次上的“皈依”,虽然人在念经拜佛,吃素、持咒、念弥陀、唱诵、拜经、拜忏、朝拜圣地、灌顶、超渡、烧戒疤、结手印、等等等,也都是在自欺欺佛,不是真正的佛弟子。有一位大德,曾经说过,在佛教中,象征分辨,一个人是否是佛弟子的分界,并不是法器、服饰和戒疤,而是心态,(即起心动念。
) 说白一点,意思就是,即使是人在寺院,表情极度虔诚。身穿着合符佛教要求的服饰,手上拿着经书,嘴里念着经、持者咒,但是满脑子,却是的世间七情六欲,酒色财气的思想,那这个人,根本上,就是彻头彻底的一个标准外道!所以真正的佛弟子,是属于心灵层次上的“皈依”,使“皈依”,变成自身,真实的思想感情的一部分,和坚定的意志,进而时刻在实修着。
-----------------------------------其实所谓的修学佛法,完全是根据起心动念,和思想行为,来作为准则的。说到是不是佛弟子,绝对不是马上拿出,盖着寺庙公章的 “皈依证” 然后理直气壮地说:“这是我皈依的证据”!“皈依”不是指形式上,和表面上的皈依,而是说真正的皈依。
其实所谓的皈依,完全是根据起心动念,和思想行为。除了皈依外在的佛、法、僧三宝外,更重要的是皈依自性三宝!所谓的自性三宝,也就是学佛的最终目的,也就是发觉认识自性,明心见性。众生自性本具三宝(内皈依,即皈依自性三宝)。
如果符合以上的几点,即皈依佛法的基本原则,虽然不念一句皈依颂,那也已经是受佛欢迎的贤士弟子。-------------------------------------其实在佛法中,没有比皈依法更大的法!这就是修学的重点!-------------------------------------皈依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通过学法,产生皈依之心。
这种皈依是依靠外部条件的皈依。另一种是未经别人传授,内心自然觉悟的皈依,如见性皈依属此类皈依。初次皈依,可以向高僧大德表示皈依,请示皈依法和应守戒律。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自己可在佛像前进行皈依。
-------------------------------------佛家还有另外一种分类法,即三士道,即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所谓短期的好处,就是修学下士道佛法,即解脱堕三恶趣怖畏,得到人天善趣果报之修法。
世间稍有轮回因果观念的人,或初入佛门者,一般都会畏惧自己堕入恶趣中受苦,而很羡慕人天善趣的种种圆满盛事,为此而修习善法,断杀、盗等不善业等,以这些断恶修善为因,而能获得生人天善趣,且财富受用圆满之福报。
有生人天善趣之基础,才有圆满机缘听闻佛法,趋入正法之道。-----------------------------------所谓中期的好处,就是修学中士道佛法,即是从三界中,得到自我解脱,获得寂灭的声缘罗汉果之修法。
中士道之果,指声闻弟子之四向四果,及独觉罗汉果位。进入中士道之行人,对三界轮回生,起真实的厌离心,持清净别解脱戒,修持四谛、十二因缘等妙法,这些善行是二乘菩提之正因。-----------------------------------所谓长远的好处,就是修学上士道佛法,即是令自他一切众生,于三界轮回中解脱,证得究竟果位之道。
上士道之果,为断证功德圆满之佛果,以及初地至十地所有的菩萨果位。-----------------------------------所以修学佛法者,如果只是想自度,(自我解脱,于三界六道),那成就小乘阿罗汉,就很足够了。
修学佛法者,如果想成就佛果,唯一的目的,就是能够,佷圆满的,救度所有的众生,因为这样的能耐,唯有佛才会拥有。 就连十地菩萨,也还有极微细的执著,没有破尽,所以在救度所有的众生,不如佛来的圆满。
真正的大乘菩萨道弟子,应该有一颗真正的菩提心。而真正的菩提心,就宛如最慈爱的妈妈(诸佛菩萨),看到唯一的孩子(即每一个众生,都是慈母唯一的独子)在轮回受苦时,甚至一样的感同身受,所以慈爱的妈妈(诸佛菩萨)无论如何,一定都要将唯一的孩子(即每一个众生,都是慈母唯一的独子),从轮回的苦难中解救出来。
-----------------------------------到底要怎样,才可以令所有的众生,即如母有情,究竟的离苦得乐!佛经里写,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这太难让人接受了!?其实要接受这个事实,并不难。
佛曾经说过,在他无数次的转世中,单单只是,转生为白狗,====》》死后所留下的白骨,堆砌起来,就已经比须弥山还要高!这就说明了,众生在六道轮回的时间。竟然是有那么的长。单单就畜生道的投胎次数,====》》就已经是以劫来做计算单位的!(一大劫,即娑婆世界,生灭一次的时间,由成、住、坏、空,四个中劫构成,时间为13。
44亿年。)所以,单单就畜生道的父母的数量,就已经是以。。。====》》 “遍虚空际之一切有情众生,从无量劫来,无一不曾无数次,做过自己父母”,来做计算单位!------------------------------------大乘佛法修行(上士道)的三根本,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
发殊胜菩提心:即为利一切的如母有情,无论如何,都要证得甚深觉位,故要修此,成佛的解脱法。------------------------------------然后,修四无量心:平等舍,慈,悲,喜, 舍。
再来就是四对治力,即皈依力(依止力),忏悔力(破坏现行力),防护力(遮止罪恶力),出罪力(对治现行力)。修行者,必须把佛法与自心结合起来,修持起来,才有生命力。以上所有乃根本,缺一不可,(因缺即不完整、不圆满),不然修此(供养等等),万劫亦无用。
====================何为出离心?即出离轮回之心。大乘行者,应不断思维三恶道之苦。这种思维的意义,正是为了对出离轮回产生迫切感。如果意识不到三恶道之苦,或许觉得轮回挺有意思。
尤其在物质丰饶的今天,多数人的生活环境相当舒适,很容易迷失在物欲中。佛经说人生是苦,可能不少人无法产生共鸣:“人生哪里苦呢?不是有很多快乐吗?” 倘能如理,思维三恶道苦,就会发现,这些快乐只是漂浮在轮回苦海的一堆泡沫。
出离轮回,才是究竟摆脱痛苦的唯一出路。 出离心有两种走向,一是趋向个人解脱,证得阿罗汉果;一是以出离心为基础,然后引发菩提心,最终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所以说,出离心,不仅是成就解脱的保障,也是成就佛果的基础。
====================什么是真正正确的四无量心大乘菩萨,须内具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虽然是叫是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但是其实舍,是被排在第一位的 因为如果没有平等舍,其他的无量就不可能会出现!----------------------------------------------------------------什么是真正正确的慈心的意思 。
慈心 为引乐。----------------------------------------------------------------什么是真正正确的悲心的意思 。悲心 为拔苦。----------------------------------------------------------------所以是大慈大悲观世音(引乐拔苦的观世音)。
----------------------------------------------------------------什么是真正正确的菩提心的意思菩提心,就宛如最慈爱的妈妈(诸佛菩萨),看到唯一的孩子(众生)受苦一样,甚至是感同身受,所以无论如何,一定要他从苦难中解救出来。
----------------------------------------------------------------所以,不仅我们自己,长劫辗转轮回,一切如母有情,也在苦海中生生死死,无有了期。
当我们具备这种认识后,才可能发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在自己解脱苦海的同时,进一步救拔众生。如果缺乏这种认知,菩提心只是一句口号,修行也往往缺乏动力。有了菩提心,我们才会心甘情愿地利益一切众生。
真正将菩提心发起来、发到位、发圆满,成佛就没问题了。====================所以学佛,应如法的皈依。三皈依,乃初入佛门之门径。三皈依虽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举凡五戒、八戒、沙弥十戒皆以三皈为得戒而纳受戒体,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虽以羯磨法而受戒,但在受戒之中,亦须行三皈。
另有受大乘菩萨戒者,在忏悔与发愿之前,也必先受三皈依。是故三皈依为万行之由籍、成佛之初基、游涅槃妙门之要径。凡对世尊之正法、律生起清净信心,欲受持三皈依,及五戒之善男子、善女人,应入于寺塔中,以敬信之心,礼请一位戒行清净、智慧具足、堪作师表的出家人,求受三皈依及五戒。
若无戒行清净、智慧具足、堪作师表的出家人,而欲受三皈依,及五戒者,亦可于世尊佛像前,恭敬受得。====================其实悲、智二字,即是全部佛法的最根本的核心和灵魂所在!佛门有无以伦比的两大法宝,一是大悲心,一是无二见智慧。
《入中论》称,大悲心是产生佛陀的种子,是佛心生长的雨露,是佛果成熟的营养。 追答 : 三皈依戒与三皈依的区别“皈依”是“依靠”,“信仰”、“投靠”、“寄托”、"归命"等的意思。==============皈依三宝,即是一皈依佛宝。
二皈依法宝。 三皈依僧宝。(不是普通出家人;僧宝是罗汉、菩萨等等。菩萨是未成佛的佛苗,虽然菩萨不是佛。)==============皈依戒,即是既皈依佛。以佛为师。从今日起。乃至命终。不得皈依天魔外道。
邪鬼邪神。-----------------------既皈依法。以法为师。从今日起。乃至命终。不得皈依外道典籍。法、即佛经、及修行种种法门、典籍、即经书也。-----------------------既皈依僧。
以僧为师。从于今日。至命终时。不得皈依外道徒众。==============皈依愿,即是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皈依佛,不堕地狱。
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旁生。-----------------------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
==============一、皈依法基本知识皈依法基本知识包括皈依对象的可信性,皈依的起因,皈依的本质,皈依的方法,皈依法规,皈依效益等。============================(一) 皈依对象的可信性六道众生相互之间有生存优劣的差别,智力、寿命和生存能力强弱的差别,财产、地位、权利的差别。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依他性”--生老病死、寿命、身体相貌、投生种类(人、畜)、智商、职业、性别、一生的苦乐遭遇等等,都是各种因缘和业果,任何生命也无法主宰自己,无任何自由。不仅生命如此,一切非生命事物都是因缘的和合--这就是有为法的“依他性”。
有情生命就像翻了船的乘客,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之中,自己无任何的解脱能力,侥幸地盼望着遇到个救生船或一块木板,但这救生条件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三宝”就是苦海中的“救生船”,“皈依”就是把解脱自己和“难友”的希望“寄托”在自己所找到的救生物品上。
如果不愿意放弃逃生的机会的话,就要牢牢紧抓不放,决不能疏忽大意,从而失去逃生机会。“坚信不疑,紧紧依靠”就是皈依之义。但如果你所找到的救生船仍然是一个漏水的破船或是一艘贼船呢?或者是纸船呢?更或者是一条鳄鱼呢?所以选准依靠、投靠的对象非常重要。
在世间信仰中像上面所说的那种“漏船”、“贼船”、“纸船”甚至“鳄鱼”是很多的。如果选错了皈依对象,投错了主子,或者解决不了问题,如上“漏船”和“纸船”;或者反害自己,如上“贼船”和“鳄鱼”。如果要想找一个保护自己,可以信赖、可以依靠的人,其依靠对象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即:(1)必须具备保护和帮助的能力,否则帮不了忙。
如自己未能脱离轮回和业因缘约束的一切此岸众生,包括各种神通广大的大梵天、帝释天、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之类的世间神灵,都救度不了苦海众生。(2)必须具备最高的智慧法门,否则,不善于保护和帮忙。虽然有救助能力,但如果没有随机应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稳操胜券的智慧和策略、方法,也帮不了忙。
起不了可靠的保护作用。(3)必须具备大慈大悲心,否则,不愿意帮忙。世间有许多有能力解决一般世间疾苦的人,但是如果缺乏慈悲心,或者慈悲心有限,就不会帮助别人,这类例子很多。(4)必须无私心,不谋私利,否则,就不能无条件地、平等地帮助大家。
如人世间帮助别人,大约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与自己关系密切者,如帮助亲戚、朋友、亲属之类;一种是对自己直接有利或者以满足自己的某种要求为条件的帮助,情况多数是这样,总之和私心私利是分不开的。
佛是度过苦海,到达彼岸者,破除一切障,获得了一切无上智慧功德成就,所以它有帮助众生、保护众生的最优胜的能力;佛具有遍知一切的如理智和如量智,具有无数自在方便法门,所以善于保护和帮助众生。佛具有无缘大慈悲心,热爱众生,如慈母之心,所以愿意帮助众生,拯救众生。
佛无私无我,已获得无量平等心,无论亲近或疏远,无论对佛供养或不供养,无论是行善者或作恶者,佛都是平等对待,有求必应,而且永远不变。这也是佛无自利心,无分别心,利益众生成为自然功能的原因。清净灭谛和智慧道谛,是究竟无上之法,拔苦治愚、利乐众生之法。
僧是依法行善修慧的得道者,无世俗的各种缺点。因此只有佛法僧三宝才具备可靠的四个条件,是完全可以信赖的,是永远可靠的皈依对象,绝不容置疑。对这类问题的讨论,详见《大乘庄严经》和《菩提道次第广论》等。
============================(二) 皈依的起因皈依三宝的起因,不外乎两种,一是对自己的处境的清醒认识引起的忧患意识;一是对三宝的认识引起的共鸣对生命的高尚、完美的追求、自在境界的羡慕和追求。
轮回中的生命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受着生老病死、变幻无常、多灾多难、贫苦饥饿等无数艰难困苦的煎熬,一切世间荣华富贵、名誉地位、财富权势等等,从本质上看来都是肥皂泡现出的五彩缤纷,是用苦曲酿造的苦酒。
但由于世人处在无明的颠倒错觉之中,视苦为乐,以虚当实,将危机四伏的轮回之地视为“乐园”,昏昏沉沉来到世上。又昏昏沉沉、两手空空地走去,除非对人生的真谛有所认识,除非在人生道路上碰得头脑有点清醒,否则就认识不到自己处境的不妙,就不会产生忧患意识。
如果没有忧患意识,也就不会寻找出路,寻找寄托。所以,认识轮回之苦、寻求解脱的思想会激发皈依之心。有的人虽然对世间的苦认识不足,自己也缺乏对苦的深刻体验,但对佛的人格、思想、道德行为、价值观念等和世人的思想行为作比较后,对佛和佛法高尚纯洁的思想境界和崇高的价值观念产生内心的敬仰,因而皈依。
如《殊胜赞》中所说:“我离开别的教主,一心皈依如来您,那是因为您德性崇高无瑕疵。”“我不偏向佛陀,也不排挤外道,谁说的话合乎真理,我就信仰谁的教义。”当然也不排除因其它原因引起皈依三宝的可能性,但只有出于正当的理由,才能得到三宝的护持。
如果是因贪嗔痴心理引起的皈依,就起不到正皈依的作用。比如,为了战胜自己的敌人皈依佛、求佛帮忙,那种忙佛是不会帮的,也起不了皈依的作用。============================(三) 皈依的本质1.完全主动地、一心一意地依靠、信赖、服从三宝为“皈依”之义。
这个皈依定义说明:第一,真正的皈依必须出于主动,不能随附别人,不能迎合某种潮流,不能为了眼前某种利益;第二,必须一心一意,而不是三心二意,半信半疑。用人尚讲“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对永恒的归靠救主怎能三心二意,半信半疑?皈依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坚信不疑,永不背弃”。
总的来说,能开启一切正法之门的就是皈依,开启皈依之门的是信心。皈依之初于自心念念相续中生起稳固的信心非常重要。对三宝的皈依是建立在前面所讲的正信基础上的。当了知三宝的不共功德与加持之后,从内心深处生起信解,知道三宝是一切时分无欺的皈依处,想到无论是苦是乐,是病是痛,是生还是死,任何事情三宝都会知晓,除了三宝之外,没有其它的依赖和指望,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心称为胜解信。
如莲花生大师说:“具有坚信得加持,若离疑心得所愿。”因此,信心能生一切善法功德犹如种子,若无信心就如同种子被烧尽一样。此外信心居于七圣财(信财、戒财、施舍财、闻财、惭财、愧财、智慧财)之首。所以说信心是一切财宝中最殊胜的。
同样,信心也是无尽功德的源泉,犹如宝藏;能趋入解脱胜道,犹如双足;将一切善法揽入自心相续,犹如双手。虽然三宝具有不可思议的悲心与加持,但想要使之融入自心念念相续,唯一依赖自己的信心和恭敬心。如果具有真诚的信心和恭敬心,现在无论谁人祈祷,佛陀都会降临于他的面前赐予加持,诸佛对众生的悲心无有亲疏。
例如前文所讲的老妇人把犬牙当作舍利的故事。只有坚定不移的不共信心与恭敬心才能开启皈依之门,因此信心是必不可少的。现在皈依佛门的多,获得高成就的少,其主要原因是信念不足,一般都受各种邪说和偏见的影响,对佛和佛法半信半疑,似信非信,不知自己慧根浅、魔障多、福报浅,还认为佛法不灵,真是可怜。
2.从皈依的性质分类,有言辞性的皈依和心灵的皈依两种。前者如念《皈依经》--这不能算真正的皈依,因为念《皈依经》谁也能做到,但不能代表念经的人的真实思想。只有心灵的“皈依”使“皈依”变成真实的思想感情和坚定的意志时,才是真正的皈依。
3.正皈依又分殊胜的皈依和普通的皈依两类。殊胜皈依根据皈依目的可以分为三类:(1)是为了不堕入三恶道,为获得人天道的幸福而皈依,称为下士道的皈依;(2)是为了摆脱轮回的一切痛苦,获得寂静涅槃的果位而皈依,称为中士道的皈依;(3)是为了拯救一切苦海众生,使他们脱离苦海从而获得无上佛的果位而皈依,称为上士道的皈依。
这三类所皈依的对象是正三宝。普通的皈依指非正皈依,如为了世俗的利益皈依世间神大梵天、世间护法、山神、土地之类,为了治病消灾等供养世间神,也有效应,可以利用,但不能当作正皈依的对象,否则就会违反皈依戒规。
从皈依的对象,皈依又可分为因三宝皈依和果三宝皈依。因三宝皈依是皈依他身三宝,果三宝皈依是修持自身成就三宝。============================(四)皈依方法皈依方法共分四条,即知其功德、知其作用、起信皈依、无二皈依。
依次分述如下:1.知其功德。就是在皈依之前必须了解皈依对象的性质,这对任何一种严肃的信仰都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无论交朋友、拜师或者投靠什么人,首先要了解对方的情况,决不能轻率从事,以免交错朋友,投错师门。
交朋友首先要了解对方,主要了解对方的品质、作风;拜师要了解对方的为人品质和学问,无学问不能为师,品德素质差更不能为人师表。交朋友和拜老师仅仅是一世的事,尚需谨慎,更何况永世的信仰和皈依,怎能随便呢?所以无论信仰什么、皈依什么都要首先了解清楚所皈依的对象的情况,可信则信,不可信则放弃,绝不能马虎。
皈依三宝就要了解“三宝”的殊胜功德和作用。从三密功德来讲,身功德--佛具有三十二相和八十种随形好功德,言功德--许多人用不同的语言同时提问,佛陀同时同声解答,每个人所闻不同,每个人各自所提的问题和所想的问题都会一一得到圆满的解答,这是言不可思议功德,见《菩提道次第广论》所讲佛经语。
另外还有佛言功德六十四种。意功德包括佛的智慧、慈悲、神能、事业四个方面。以上功德在第二节中已作了介绍,此处从略。以上佛的不可思议殊胜功德都是来自胜法作指示的道路,是皈依发心、行大善、修大慧克服缺点错误所达到的境界。
佛从“法”中生,从佛的殊胜功德,便知法的无比功德。僧宝是菩萨。菩萨是未成佛的佛苗,菩萨虽然不是佛,但他们已有无漏智慧,进入出世道,道地的破悟功德比凡众大得无法相比。2.知其作用。三宝各自的作用不同,皈依之人应首先了解三宝的不同作用,根据其作用和特点进行皈依。
根据不同作用分类皈依法,六条如下:(1)按性质分类。“佛”是证得无上圆觉智者;“法”是圆觉所生之法,是圆觉的果实;“僧”是依别人的教导,进行修证者。(2)按作用分类。佛的作用是传授道法;法的作用是断除苦和苦根烦恼;僧的作用是弘扬大道正法,使众生受益。
(3)按志趣分类。这主要是说皈依者的志趣和努力的方向。对佛的皈依志趣,重在种福田,敬重供养;对法的皈依志趣,重在身体力行,争取实现;对僧的皈依志趣,视其为修行的榜样和善友而亲近和尊重。(4)按修持方法分类。
对佛的皈依修持主要是供奉、尊重;对法的皈依修持主要是修善德和禅定、智慧;对僧的皈依修持主要是以善德和物质进行供养。供养财物不仅是种福田,更重要的是断除贪心的修炼。物质财富的供养,不在质量和数量,重在无私的诚意。
如释迦牟尼在因地,因家贫无可供佛,只捧了一把土,诚心地献给护光佛,佛非常高兴地接受了,并说:“你因此善,将来会做大地的主人。”(5)按纪念皈依法分类。对佛的纪念皈依法,是通过对佛的纪念,回忆佛的三密功德、四身功德、慈悲、智慧、神能、利乐众生事业等,从而产生敬仰之心;对法的纪念皈依法是时时刻刻想着佛法的原则标准,以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对僧的纪念皈依法,就是想到无数圣僧和高僧的持戒修持、为法献身精神,以激励和鞭策自己。
(6)按福分分类。福分为因人所得的福分和因法所得的福分。皈依和供养佛僧,获得因人所得的福分;皈依法,获得因法所得的福分。因人所得福分,与皈依供养对象的数量多少有关系,如斋僧数量多就福分大;因法所得福分,不在学法的数量,而在悟心和实践的作用。
3.起信皈依。起信皈依就是在了解三宝的殊胜功德和各自不同的作用的基础上,把佛视为拯救和解脱方法的指示者、导师,把法视为正解脱和自救的道路和方法,把僧视为同道相助的善友,依靠力量发誓立志皈依。皈依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学法,产生皈依之心。
这种皈依是靠外部条件的皈依。另一种是未经别人传授,内心自然觉悟的皈依,如见性皈依属于此类皈依。初次皈依,可以向上师、高僧表示皈依,请示皈依法和应守戒律。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在佛像前进行皈依,也可以向观想佛本尊起誓皈依。
对因三宝的皈依是坚定不移地以佛为导师、以法为目标和行为准则、以僧为行善修慧的榜样,身、语、意一致地坚持做下去。对果三宝的皈依是为自身获得三宝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把自己的命运和三宝紧紧联系在一起,把永恒的皈依生命看作比暂时的泡影生命重要千万倍的时候,才算作真正的皈依。
也只有这种皈依,才能使你成为真正的佛门弟子,三宝也才能对你起到应有的作用。达不到这种皈依程度,埋冤三宝不灵,还以为三宝没有帮助你,就好象瞎子埋冤太阳无光一样的荒唐。4.无二皈依。就是说皈依不能有二心。
皈依三宝之后,就不能皈依其它的教门和其它的法。这种不二心的皈依必须建立在高度理信的基础上,将佛的大慈大悲、一心一意地利益众生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无私无我的彻底超脱精神、对一切众生的热爱和平等对待精神,佛法的去贪欲、净化意识、启迪智慧、防止堕落、指引向上的精神,僧的向善、毅然决然的出世精神等和其它教主、教义和教徒的行为进行比较,就会产生不退转信心。
因为对教义教理的性质、最终追求目标、方法和目的之间的合理性都进行比较后,就会明白,只有佛对一切问题所表现的博大胸怀和无著无碍的智慧才是举世无双的。正如《入菩萨行论》中说:“如果长着心的人,就不能不皈依这样的珍宝。
”============================(五)皈依戒规皈依戒规分两类:一类是不可违犯之戒,一类是必须履行的义务。1.皈依后不可违犯的戒律,总的原则有三条,在《大涅槃经》中规定如下:“皈依三宝者,为正近善士,从此决不能皈依别教神;皈依无上法,放弃伤害心;皈依向善僧,绝交外道人。
”意思是说:皈依三宝之后就成正居士(近善士)了,从此以后再不能皈依外道门和世间神了;皈依了无上佛法,就不能有伤害众生的思想行为;皈依了向善之僧,就不能和旁门外道的人交往。--这是三条皈依遵守原则。
第一条是皈依“佛”的戒律。皈依佛就不能在皈依别的宗教和鬼神。前面讲过,对别的世间神,包括世间护法,作为佛门正皈依弟子,不能叩拜、祈求,只可以给他们给予适当的祭祀品,委托或差遣他们做事,向他们说法劝善,帮助他们早证正道。
祭祖之类的迷信活动,皈依弟子更不能参加,应以法超度。人死后,细微的五蕴身化为中阴身,中阴身最长不超过49天就会投生。投生于六道,因业力而定,决不会待在生前所在地和附在尸体、骨灰上,这是佛教显密统一的观点。
所以祭祖作为一种民俗,以表达怀念之意,佛法并不反对但作为神灵祭奠是与理不通、违背佛法之举,皈依弟子不能参与这类活动。皈依“法”,就要一切依“法”行事,不允许有违犯佛法的行为。但这里只提了一条最低限度的要求:不伤害众生。
同时皈依法方面三乘是不统一,所以这不伤害众生、不伤害别人的原则是三乘弟子共同的原则。如小乘戒律的主要原则就是“戒除损害别人的言行”。但从菩萨乘的角度说,不损害别人,未必有利于别人,所以大乘教戒律,“在不损害别人”的戒律上,又增加了“必须做有利于众生的一切事”这条戒律。
所以,大乘佛弟子皈依“法”的戒律,在“不伤害别人”的基础上,还要做到“有利于众生”。皈依“僧”的戒说:凡皈依三宝的人,不能与信仰不同的异教徒交往。与异教徒交往,怕的是受异教徒的影响。在现代社会里和异教徒完全不交往,恐难做到,但必须坚持一条原则,在生活上、工作上、一般事情可以和异教徒来往,可以交朋友与一切众生平等对待,绝不能仇视和敌视。
但在思想信仰上,决不能进行“杂交”和黑白不分,要坚持“道不同,不与谋”的原则,不能因某种世间利益而放弃原则,甚至同流合污。2.皈依必须履行的义务,最主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尊敬和爱护三宝事业。尊敬和爱护佛,就连塔、寺、佛像都要尊敬和爱护。
即使是泥塑木雕的佛像,也要像真佛那样尊敬爱护,决不能有不尊重的举动。尊敬和爱护佛法,即使是文字性的佛典佛书哪怕是零碎片段,也要看做学法不可缺少的珍宝,加以尊敬和爱护。过去有很多贤士为了种福田,用金汁写经,用自己的鲜血写经,不乏其例。
现在的人很难有这样的虔诚,但凡佛门中人,绝不能把佛经和经论,混同于一般书籍,到处乱扔,甚至当手纸。佛像与佛经相比,佛经更重要。尊敬和爱护僧,即使是不属于正皈依对象的凡僧,也要尊重和供养、帮助。
僧的主要标志是佛赐的“三衣”。穿僧衣是离欲受戒的标志,皈依之人决不能玷污崇高的佛衣。僧人犯四根本戒的就没有资格穿僧衣;没有受过沙弥以上戒的,也没有穿袈裟的资格,决不能乱穿。而皈依之人,就连僧衣也要尊敬爱护,不能随便践踏。
除了以上这些必须遵守的原则之外还有十条必做事项,简述如下:(1)亲近有德有识之贤士;(2)坚持正思维,即想符合正道的事、想弃恶扬善的事,排除一切邪念;(3)受善戒,即按顺序受分别解脱戒、菩萨戒、金刚戒等;(4)常发慈悲心;(5)常想三宝的殊胜功德;(6)根据自身的条件,尽力供养三宝;(7)发动别人亲近和供养三宝;(8)无论做何事,都要禀告三宝,以求得三宝的帮助;(9)不忘皈依的益处,昼夜六时观修皈依法;(10)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背离三宝,以生命维护三宝的事业。
但最后一条特别重要,违犯了就是彻底毁坏善根,决不能违犯。============================(六)皈依的利益和作用关于皈依的利益和作用,根据《地论》共有八项,根据《噶当心传》,也有八项,均见《菩提道次第广论》。
现依次介绍如下:《地论》所载皈依利益与作用是:1、 获大福报。如《不灭鼓音等持经》所说:“佛不可思议,不不可思议,对僧不可思议,皈信不可思议者,其福报亦不可思议。”《般若要义》中说:“皈依福报若有形,大千世界盛不下,犹如茫茫大海水,无法用斗来衡量。
”2、其乐无穷。正如《想念杂集经》中所说的:“谁若白天黑夜常思佛陀功德,一心皈依佛陀,将获得人世无上之乐。”这是说以佛的清净超脱处世养性,就会获得无穷之乐。3、获得清净禅思。4、生出大智慧。5、得到三宝的护持。
6、远离邪恶、消除罪障。7、善德日增而进入贤达行列。8、天神欢喜相助。《噶当心传》所说皈依三宝八益是:1、可以进入佛门。即不皈依三宝,没有进入佛门的资格。2、可做诸戒的根基。即皈依是佛门诸戒的根基,若无皈依诚心,受任何戒都无效。
3、消除恶业。即皈依三宝,以法行善消恶业是最好的消业方法。4、诸种功德得以圆满。佛道的三士之道,无论求人天幸福,或解脱轮回,或求无上菩提,都要行善积德,修定修慧,创造条件。这条件在佛法中被称做资粮,福慧双资粮的丰盛圆满,都离不开皈依之德。
5、不堕恶道。恶道指畜牲道、饿鬼道和地狱道。这三恶道在佛经中有几中说法:第一种说法就是与小乘观点相同的,畜牲指各类动物,住地在陆地和海洋中,饿鬼道在陆地的下面,它的主要特点是饥饿,缺乏饮食;地狱也在人间的陆地和海洋底下,有寒、热和边缘三种,是苦难特别深重的有情生命之地。
第二种是大乘的特殊说法,即生就愚钝、执迷不悟,犹随畜牲道;生存环境恶劣,缺食缺水,饥寒交迫,就是饿鬼道的报应;虽生在人间而受水深火热的灾难,身虽无重苦,而思想上却受如火如荼之苦恼者,是“自身的地狱”。
苦是感受,感受到地狱一样的各种苦,就是地狱。人们不相信来世的地狱,今世的这种到处可见人人能感受的地狱苦,是无法否认的。6、远离灾祸、恶魔难侵。以善德、智慧护身是最好的护身法。皈依三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恶魔无机可趁;由空行护法,形影相随,神鬼不敢侵犯;以慈悲宽厚待人,别人无理可侵犯。
7、诸事如意。皈依三宝修德行善,助人为乐,人人喜悦,个个争相帮助,气盛运旺,左右逢源,诸事人天共助,不会不如意。8、速证无上菩提。人人若有适当的外因相助,都可以成佛。但从迷茫中觉醒的条件很难具备。
因此,实际能成佛的很少。在成佛的各种条件中有一般条件和充足条件,皈依和正发心是充足条件,谁若具备这个条件,就能加速修证的进程。============================二、皈依现实三宝上面介绍了三宝的功德和皈依的利益及作用。
但有些人会这样想,皈依三宝,功德无量,这是可信的。但我们肉眼凡胎,既看不到佛,也看不到罗汉、菩萨(圣僧),真法宝指的是见道以上的无漏智慧和道行境界,我们又无法接触,如何皈依三宝呢?这是一个皈依所碰到的实际问题,这一节就准备解答这个问题。
佛的智慧遍及一切事物,是无所不在的,凡佛的智慧所到之处,便有佛光、佛声、佛身、佛能等。如前所述,佛菩萨的度众化身也是无处不在的,但肉眼凡胎无法辨认,有人把一些练功的幻觉或自然界的幻像当作佛菩萨显灵,这类现象是真是假,很难确定。
从佛法理论上讲,这类虚幻现象不足信。见佛菩萨,未必是真的佛菩萨,一般魔障现象比较多。见真佛是无漏智慧的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这个悟境,因此也难见到真佛。佛陀释迦牟尼也曾亲自对弟子说:“佛不在世时,法就是佛,从法中求佛。
”并不曾说“虚幻中见佛”,“光中见佛”。通俗地讲,“真佛”是指“佛性”,即佛的清净智慧和无相慈悲等功德。这些佛性佛德,具体体现在人身上,作为人的品德、智慧、能力、行为活动而在利乐众生的事业中发挥作用时才有实在的意义,否则,佛和佛法仍然是个空洞的概念。
皈依的最终目的是自身成佛,自身具有慈悲和智慧等真法。而自身未获得三宝前,就要依靠外三宝。但佛祖示寂已有二千多年了,向谁皈依?向谁求法呢?佛说:“将来我应化教师之身,住世从教。”《喜金刚续二辨》中说:“后世我将化师身,为利众生现凡体。
”“将来末法时,我以凡童等,化现种种身。”这里说得很清楚,具足三十二相的佛身虽然不在,但佛菩萨的度众应化身不能说没有。即使是亲眼见到佛,也无非是给你讲真理,拨迷雾,成佛还是要靠自己。并不是逢到佛,就能立刻变成佛了。
就在释迦牟尼的身旁也有受不到佛的教益而自行堕落的人,如佛的堂兄提婆达多和善星比丘。对充满邪见、福慧浅薄的末世众生,虽然佛陀亲自到眼前,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佛从法中生。佛无相,佛是什么样子,也只有学法才能知道。
即使是佛亲自光临,也只能充当教师的角色。在没有佛陀的时代,真正起到佛陀的作用是授戒、传法的师、大德。佛法的“法”指的不仅是理论知识和作风,即活的法脉法流。这类法脉必须要有师传,靠佛经文字资料时永远得不到的。
即使是佛经,对每个字、每个词如何解释也都有师法传承。所以说寺庙、佛像和佛经的存在并不能证明佛法的存在,因为真正的佛法指的是一种活的思想品质和活的智慧。若认识不到这一点,就说明对佛法的了解甚浅。
佛在世时,皈依佛就是听从佛的教导,以佛为榜样,学习做人。佛不在世时就是以师为佛,听从教导,学习做人。法固然重要,但无师,法从何而知?因此佛经中说:“没有师傅之前,连佛的名字都不知道,哪知佛法?有师才知佛与法,才能分辨是非善恶。
因此,师恩大于佛恩。不可能一见佛面,就能“立地成佛”。佛陀曾亲自说过:“佛无法用水洗掉人的罪业,无法用手取掉众生的痛苦,也无法把自己的觉悟移植给别人,只是指明正确的道路。”。收起
早泄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有什么危害?
3人阅读
广州建国医院是正规医院吗?
2236人阅读
胎心监护异常不一定就是缺氧 给宝妈们提个醒?
12095人阅读
做爱后阴道出血是怎么回事?
41人阅读
能瞒得住吗?。。。
39人阅读
长春早孕检查费用
1人阅读
2004-10-07
2019-12-30
2006-07-09
2017-05-04
2017-04-19
2019-12-28
2007-03-26
2020-03-18
2019-03-10
2017-04-27
2024-03-03
2024-03-03
2024-03-03
2024-03-03
2024-03-03
2024-03-03
2024-03-03
2024-03-03
2023-09-12
2023-09-12
2023-10-11
2023-09-08
2024-02-01
2024-01-26
2023-09-03
2023-09-06
2023-09-03
2023-09-03
2023-09-03
2023-09-05
2023-11-10
2023-11-23
2023-11-23
2023-11-23
2023-10-13
2023-10-17
2023-09-15
2023-10-13
2023-10-13
2023-10-17
2023-10-13
2023-10-17
2024-03-04
2023-10-13
2023-10-17
2023-10-13
2023-09-28
2023-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