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根达斯的冰激淋多少钱?
在中国大陆销售哈根达斯冰激淋是法国制造并空运过来的 到上海的虹口机场每桶是RMB700元 每桶标准球数是100 个 哈根达斯在进入全球除了英 法 德 美 日 等几有限的发达国家外走的全是高价贵族路线 其理论依据是商品的定价超过同类商品几倍以上 会使消费者无形中认同为他有非常高的品质 在中国大陆销售的单球价格基本上在18--25之间,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一桶中不只打出100个 有时会多10个20个 你们算吧,光经销商的利润就高的让人想哭 在国外 哈根达斯不过是个很一般的牌子 有老外在我们这里问了价格 问完后 有非常蹩脚的中文说:太贵了。 本来我们就没有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高,在中国还卖好贵,在美...全部
在中国大陆销售哈根达斯冰激淋是法国制造并空运过来的 到上海的虹口机场每桶是RMB700元 每桶标准球数是100 个 哈根达斯在进入全球除了英 法 德 美 日 等几有限的发达国家外走的全是高价贵族路线 其理论依据是商品的定价超过同类商品几倍以上 会使消费者无形中认同为他有非常高的品质 在中国大陆销售的单球价格基本上在18--25之间,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一桶中不只打出100个 有时会多10个20个 你们算吧,光经销商的利润就高的让人想哭 在国外 哈根达斯不过是个很一般的牌子 有老外在我们这里问了价格 问完后 有非常蹩脚的中文说:太贵了。
本来我们就没有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高,在中国还卖好贵,在美国好象是1美圆左右 良心话说 他的味道还算可以啊 可是我看不起这样的跨国品牌----因为我发现他们大多对我们有价格歧视 明明我们收入还低 他们卖的东西卖的比他们本国还贵 所以我以后就是有钱也不吃 你们还不知道 哈跟达斯的热量非常高啊 1个单球有270千卡的热量
我这才知道,原来,号称冰激淋中的“劳斯莱斯” 的哈根达斯竟然是从深圳的一家位于厕所边小厨房里的黑作坊里加工的。
老刀从没吃过哈根达斯,但读过一些有关哈根达斯的文章,知道吃哈根达斯是很“洋务”的事,是国内小资们高贵时尚浪漫的白领生活方式的一个象征。据说一支哈根达斯冰激淋要价25元。
光看价钱,就知道哈根达斯里面肯定含有某种特殊物质,味道要比那5角钱的冰糕好上50倍。那么,这个黑作坊加工出来的哈根达斯,里面到底含有多少“特殊物质”呢?这还有待质检部门去检验。
本来以为哈根达斯会很快玩完了,但是,据记者调查,广州的哈根达斯生意并没有受到“黑作坊事件”的影响,销售依然火爆。
深圳“黑作坊”事件中涉及的冰激凌蛋糕,这几天的销量都与以前差不多。
难道哈根达斯厕所里的屎都是香的?真惊叹这些国人对洋品牌的迷信!既然哈根达斯能和劳斯莱斯相提并论,那我不妨推而广之,说一说车市的哈根达斯现象:
一、 汽车消费者的哈根达斯情结――两个凡是
1、 凡是贵的都有品位。
汽车为什么卖不动,就是因为它不够贵。看看车展上的那些还未展出就被预订的天价豪车,你就知道1488万元买一辆劳斯莱斯“百年幻影”太便宜了。宾利在中国大陆的第一个专卖店开业一年多,卖出的80多辆宾利车中,最低价格是300多万人民币。
如此强大的购买力,吸引了迈巴赫把全球25家店的3家放到中国内陆。
原来吃哈根达斯并非是吃它的美味,而是在向人炫耀食者的品位,并不用考虑它是否卫生。同理,拿大把银子做豪车的上帝,也得学会忍辱负重。
就象购买劳斯莱斯,乘坐已经不是第一需要,只要能表现出尊贵成功和财富,即便需要接受该公司的身份及背景条件的苛刻审查,购买者也心甘情愿。(幸好哈根达斯没作这样的审查,否则,我相信它会卖得更火。)
超级豪车如此,一些高级轿车的销售情况也印证了唯高价论的正确。
比如奥迪降价不如涨价卖得快。新奥迪高价开场,订单不断。前景光明无限。
2、 凡是洋品牌质量就好。
国内消费者对汽车品牌的见解可谓丰富。唯洋货论的论调是国产品牌不如洋品牌。
而洋品牌也被分为三六九等:国产的洋货不如进口的洋货,进口的韩货不如日货,日货不如美货,美货不如德意欧货等等。所以,花25元买到的所谓“100%进口”的哈根达斯,味道肯定比0。5元的国产冰糕好极了。
市场经济中的这种品牌效应很正常。劳斯莱斯、迈巴赫、宾利,宝马奔驰更多的是在卖品牌,人们几乎从不怀疑它们车子的质量好坏外观美丑。反之,缺乏品牌内涵支持的的大红旗,虽然把自己整得像个劳斯莱斯,不过也是“红旗牌”劳斯莱斯,落下个拾人牙慧的口实,在上海车展亮相后,即遭到国内车迷的恶评和人家老外的非议。
想象一下,如果红旗和劳斯莱斯合资,生产出劳斯莱斯牌红旗,那个销售场面一定很壮观,有人会跪求一辆也有可能。
所以,即便是驴拉宝马牛拉奔驰这样的事屡有发生,也没有阻止奔驰宝马成为成功人士的座驾。
即便是奇瑞哈飞吉利出了一点毛病,肯定会被人拿过来添油加醋大书特书,搞得人人唯恐避之而不及。这仿佛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二、 汽车商家的哈根达斯现象――三能产品
基于以上汽车消费领域的现象,精明的商家造车卖车时便投消费者所好:
1、能帖外方洋牌子就不贴自己牌子。
本土品牌很孱弱,孱弱到国有车厂一旦合资便纷纷弃本土品牌不用,给外方做帖牌,所以搞得马路上成了万国汽车博览会,自己家的牌子要么去耕田了,要么去超载了。
2、能卖20万就不卖19。99万。
汽车定价一定要高于你的心理预期,让你骂娘之后还不得不买,加价也得买。
3、把能和洋品牌扯上关系作为卖点。比如某欧洲公司设计,比如用三菱技术发动机,和宝马共线生产,比如莲花调教底盘,就连我买的微车,也要写上日本车身等等。
难道我们自己就真得一无是处?
既SK-II虚假宣传、肯德基苏丹红、雀巢碘超标等事件之后,隶属于有138年历史全球第五大食品公司通用磨房的哈根达斯又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原来所谓的洋品牌并非都是那么光鲜。
我相信,这些事件的发并生不是偶然 ,也不是管理上的问题,关键是他们骨子里的傲慢与偏见使然。
去年那场北京车主和中国宾利的官司我记忆犹新。这个中国宾利第一官司,英国宾利“一开始就没拿官司当回事儿” 。
三菱伤人武汉奔驰北京宝马等消费者维权事件也告诉我们,一些汽车“洋品牌”很强大,强大到搞地域歧视,漠视中国的消费者,
这种傲慢与偏见表现在:
1、钻我国法律的空子搞双重标准。
这些洋公司研究中国政策法律,喜欢钻现行法律匮乏的空子损人利己,没有诚信良心,你也奈何他不得。
2、出事之后,搞冷处理,拖时间。对待汽车的质量问题,他们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要么闷声大发财,虽消费者折腾,要么和消费者捉迷藏,拖延处理时间,制造麻烦,让消费者知难而退。
而我们的某些消费者在显而易见的双重标准和傲慢与偏见面前,还依然对洋品牌顶礼膜拜,令人叹服。
事实告诉我们,盲目崇拜洋品牌,可能会捡了芝麻掉了西瓜,得不偿失。不唯洋,不唯贵,理性看车,才是我们持币待购者的态度和追求。
洋品牌看上去很美。如此哈根达斯,还是永远不吃也罢。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