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
2016-10-19 20:11:37
1988年美国CAST研究课题,目的是观察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肌梗死后猝死的预防作用,结果2年内用药组死亡率3 ~4倍于未用药组。究其原因,抗心律失常药物直接影响心脏电生理效应,尤其是当心功能障碍时,药物抑制心肌的负性作用及对心肌的电生理影昀作 用可能加强,而使心功能障碍进一步恶化,临床出现明显的心力衰竭,并诱发促心律失常现象。 ...[展开]
1988年美国CAST研究课题,目的是观察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肌梗死后猝死的预防作用,结果2年内用药组死亡率3 ~4倍于未用药组。究其原因,抗心律失常药物直接影响心脏电生理效应,尤其是当心功能障碍时,药物抑制心肌的负性作用及对心肌的电生理影昀作 用可能加强,而使心功能障碍进一步恶化,临床出现明显的心力衰竭,并诱发促心律失常现象。
严峻的事实说明,不正确选择处理对象有害无益,此点为临床上普遍对室性期前收缩 (室早)给予药物治疗的现象敲响警钟。目前认为,有明确心脏病变、急性心肌缺血状态、心肌梗死急性期或恢复期合并的颅发室早,具有潜在恶性心律失常可能,应给予抗心律失常药治疗,但对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早 是否需要治疗认识不一。
浦寿月教授在1995年4月在贵阳召开的“全国心律失常专题学术 研讨会”上介绍111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早,随访2〜8年无一例发生室速及猝死。坯有 报道无器质性室早患者通过更换工种和心理治疗期前收缩消失。
因此,对这类室早,多数认为毋需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必要时可短期给药,尤其不宜长期大剂量给药。 但对症处理、心 理治疗及同时给以改善心肌供血和心脏功能的药物也是很必要的。[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