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听萨克斯音乐哪种音箱比较好
一款音箱究竟有多大的实力,取决于它的设计师是否成功地表达出了自己的设计意图。在某些高档的专业HI-FI音箱的设计中,我们看到,在保证一些基本指标的前提下,某种风格的音色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音箱的声音被赋予了某种气质。 而这种气质能够为大多数人感觉到并喜爱 。这就是大家常说的设计风格、音色取向。一个音箱产品,具备了某种独特的音色取向,就能够获得某一个人群的喜爱。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找 到了自己的市场定位。
除了音色取向以外,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做,音色的构成不能牺牲最基本的动态、频响等指标,如果牺牲了最基本的客观指标,音箱的个性 就会偏执或者邪性。 音箱的说到底是对音箱各种性能的某种合理搭...全部
一款音箱究竟有多大的实力,取决于它的设计师是否成功地表达出了自己的设计意图。在某些高档的专业HI-FI音箱的设计中,我们看到,在保证一些基本指标的前提下,某种风格的音色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音箱的声音被赋予了某种气质。
而这种气质能够为大多数人感觉到并喜爱 。这就是大家常说的设计风格、音色取向。一个音箱产品,具备了某种独特的音色取向,就能够获得某一个人群的喜爱。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找 到了自己的市场定位。
除了音色取向以外,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做,音色的构成不能牺牲最基本的动态、频响等指标,如果牺牲了最基本的客观指标,音箱的个性 就会偏执或者邪性。
音箱的说到底是对音箱各种性能的某种合理搭配。犹如烹调,大家用料差不多,炒出来的却是不同的味道。 话入正题,世代V300是一个颇受注意的产品,甚至在某些场合有激烈的争议。这款音箱与传统的多媒体音箱不管是从结构设计还是音色取向上 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我们欣喜地看到,一种新的、现代感很强的声音风格首先在多媒体市场露头,那种多少用速度的损失来换取声音的音乐 感和内涵的设计风格被成功地扬弃。可以肯定,不管V300音箱的最终成功与否,这种创新本身都值得关注。
一)声音的转换速度
从以往的多媒体音箱来看,大多数2。0设计强调音色的优雅与舒展,这样做的结果在声音转换的速度上必然作出某种让步,尽管说音色的优雅与 舒展并不一定带来速度的缓慢,但是,由于多媒体音箱的设计成本有限,单元素质受到很大限制,并且,绝大多数采取导向式设计,在速度感 上作出让步就成了不得已的选择。
慢速度能够带来某种舒展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错觉。如果没有张弛有度的节奏,舒展就容易沦为舒缓,提不起劲。V300在这一方面做得不 错,声音转换的速度非常快,即便对于那些现代DISCO那种变态的鼓点,也能够很好地加以控制,那种类似迪厅的高速度听感在以往的多媒体音 箱上基本上是听不到的。
最典型的例子是———,曲中的鼓点弹性大,而且间隔很小,同时有非常现代华丽的女声穿透而出。 速度感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大大地加强了现代流行音乐的表现能力。流行音乐的动感表现突出。而古典音乐也摘下沉闷的面纱, 变得生机勃勃。
同时,许多音乐元素开始显得有质感,体现出一定的型态来。
二)结相与声场
V300在结相和声场重现能力并不均衡,结相能力突出,甚至能够打垮某些低档的HIFI音箱,而音场重现则平面感重于纵深感。
在发声教育当中,老师们最害怕的就是学生的声音“立”不起来,这一句声音要“立”起来包含了美声的一个基本的审美标准。就是要求学生 在学习发声的时候直接关注声音的力度和挺拔的形态。即便感情上哀婉动人,在发声上也不能失去松散放任,从而造成形态上的松松塌塌。
V300在这一方面解决的很好,人声柔和、明亮,具备某种程度刻画形态的能力。因此,前后将近十位前来聆听的朋友几乎一致指出:声音形态 的表达比较准确,尤其在表现一些音乐元素不多的人声小品时,优点非常突出。
这种人声形态既不肥大,也不萎缩,几乎没有经过染色和美化 的感觉,显得异常的平静直白,带有某种肉声的质感。因而经得住时间的考验,长时间聆听不会觉得疲劳。虽然V300采用金属膜高音单元,但是 ,在人声中几乎听不到金属味,相反,在安静的深夜聆听,倒是能感到淡淡的清甜。
在播放小提琴的时侯,质感相当强烈,而几乎没有干涩的感觉,套用流行的话语来说,有一点点松香味的近似感觉。这里要多说两句,不少人 把琴弦和弓之间摩擦所生出那种细微的颗粒感会同琴腔的共鸣而产生的氛围感视作松香味,实在是一种莫大的误解,实际上,用松香涂抹弓弦 是为了添补马尾表面的凹凸,从而使得小提琴的声音能够润滑细腻,如同流水一般地流淌而出,故名为松香味。
现场的小提琴演奏,声音流泻 而出,弥漫于空气中,令人沉浸其中,倒无暇辨别琴声的具体方位。因此,这个松香味,实在是顶级器材方能稍有表达实际上却无法企及的心 灵感受。以V300的价位,能够具有一点相近的感觉已属不易。
V300在聆听中国古典音乐方面有很大优势,尤其是拨弦类乐器,如古筝,由于低音收的比较紧,因此,能够相当准确地表达出演奏者拨弦的那 种全神贯注的力度。古筝古朴深远的意境得到比较好的展现,往往让人忘却音箱的存在。
而现代古筝曲不乏杀人之力作。如古筝版梁祝,闲云 孤鹤等等。
V300的场面不够宏大,纵深感相对于老的多媒体来说,也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总体上看,脱箱感做得很好,各种音乐元素能够明确地漂浮于空 中,整体音场有节制地向前靠拢,因而临场感比较强烈。
对于交响乐来说,欠缺一些明确的纵深和气度,在大场面的时候,由于低音下潜有限 ,气氛的烘托不够,另外,对于某些录音电平比较低的交响乐,V300的声压不够充分,因而“舞台”显得有点小。 用V300如此“微型”的多媒体音箱来聆听交响乐实在是勉为其难,不过,上面这样批评并不意味着V300就听不了交响乐,实际上,在一个相对 “缩微”的音场里,它依然能够比较准确地交代出交响乐的基本态势,最重要的是,它可能会忽略掉某些细致的音乐元素,却决不会把音乐搞得 一团糟。
从电路进行分析,V300对功放的放大倍数作了限制,即便音量放到最大也不会破掉,这一方面保证了比较大的功率余量,另一方面也 保障了单元本身的安全。
用V300听交响最好能用CD机直接播放,这样电平比较高。
三)音色的把握
声音本身只是一种借助于空气等介质传播的波,人的耳朵接受他,并反馈到大脑里构成主观的感受,声音本身没有形象,要把听音的感受表达 出来,只有借助于其他感官的修饰。
例如我们用形态的刻画来描述V300的结像力,是对视觉的通感,用有一定肉感来描述它的人声表现,是对 触觉的通感,用略带清甜来表达它的中频,则是对味觉的一种通感。这些综合起来都可以称作为音色。音色总体上是由声音而引发的对其他感 官的通感、联想的一种综合。
V300的音色总体上说可以用以下几个词汇来描述:清爽、明亮、中性,略带清甜。
V300使用一个五寸的纸盆喇叭和一寸的金属膜高音单元,这在设计上要取得高中低音音色的一致是稍有些困难的。
一般来讲,纸盆喇叭的人声 比较自然平和,在表达肉声的质感方面比较得心应手,而金属膜的高音则通透性好,色泽丰富。这种搭配容易造成声音的镶边效应,就是在人 声的边缘刻画了一层金属味道的色彩。值得高兴的是,V300完全没有这样的问题。
实际上,从解析力来说,高音单元似乎对中低音单元作了某 种迁就,我们完全相信V300的高音单元可以做到更高的解析力,但是,为了照顾重低音单元的素质而作了某种程度的迁就,这种迁就造就了V300清清爽爽、通透自然、不夸张的人声,构成了监听味道的风格。
毫无疑问,从音质上讲,说V300是HI—END级别的监听箱非常夸张,但是, 从音色的趋向说,确实具有某种老老实实的监听风格。 V300的整体解析力一致,但是绝不是淋漓尽致的那一种,适可而止,既避免了把成本预算有限的单元推向毁灭的边缘,同时也不至于让位置很 近的听众的耳朵置于嘈杂“HI—FI”境界中。
金属单元的高音和纸盆低音配合到一起,很好地表现了声音的明亮度和饱满度,从而像前面说的 那样,出现了某种刻画形态的效果,人声站立起来,在我们面前不卑不亢地歌唱。
一般听来,V300的声音显得非常直白,但是很有分寸,并没有用人为加大解析力的方式来暴露录音的缺点,然而不幸的是,各种中低码率的MP3 还是露出了马脚,由于先天的原因,他们的高频部分显得散乱,解析度不能顺滑地延续,实际上,即便是320K的MP3,在V300上一样等听得出一些音质上的问题。
同样一首歌,一旦换用CD,立刻有脱胎换骨的变化,这些都验证了V300处理声音的准确度。V300直白的音色使得它对音源的 要求变得苛刻,可以设想,也使得它在电脑城之类的场所很难放得出好声音来。
四)频响的问题
V300低音的量感比较少是已经确定的事实,在拿回来的头两天,有个来听的网友甚至惊呼“低音被一刀砍掉了”,经过大约一周的煲箱,当这 位网友再次来听的时候,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
V300低音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下潜,但仍然收得太快,以至于低音没有一定的升降幅度感,而 显得像是小棒槌敲击小鼓的感觉。这种情况到了大约一个月的时候又有了很大的改善,鼓面放大了,也有了一定的升降的幅度。
目前的情况还 在改善中。但是,毫无疑问,对于那些酷爱大容量低音的朋友来说,这种干净、收放较快的低音似乎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而对于那些重视低 音质量的人,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轰隆隆、锤胸口、扯裤脚、那一类夸张的低音在这里是没有的,V300的低音也不会粘着人不放,驱之不去 。
前后来听的近10几个朋友都指出,V300整体声音是均衡的,听不出有什么特别不平坦的地方。当然,如果能用合适的仪器放到一个标准的声学 环境下去测量就更精确。但是,通过多个人多种曲目的反复聆听实际上比“精确”的测试更为“准确”,因为这个均衡的结论是适应了不同的 口味和不同的听音习惯之后的结果,因而我相信这个结果可能缺乏精确的数据,却更有参考价值和说服力。
V300很难褒,尤其是低音的量感方面,在没有褒开之前,低音缺乏下潜的幅度让人觉得整体声音有些箍紧,这一定会让很多听众头疼。然而, 一旦褒开了,并且逐步习惯这种有节制的低音的话,很有可能大幅度淡化对导向箱的喜爱。
事实上,我并不推荐在这种多媒体箱子上听诸如炎黄大鼓之类的作品,几乎可以肯定,V300放不好,但是,同等价格的作品个个也都东倒西歪。事实上,我并不认为HIFI的就是我们需要的,整 天听大鼓、听砸玻璃虽然没什么不对,却多少有点奇怪。
顺便说一句,V300在表现加州旅店开端时的那面南美手鼓的时候很争气,让我们真的听出来,那是一只不太大的手鼓,而在很多所谓的HIFI音 箱上,听众决不会想到这是一只手鼓,究其原因,低音下潜和力度被过多的夸大了。
如果用耳机,包括用公认声音最热烈的歌德SR80来听,这首曲子里的鼓声都应该带有某种手感的声音,而不是我们误解已久的小钢炮般的冲击波。同样道理,齐秦的声音也让人摆脱了那种单薄的感觉 ,变得有真实的厚度。
五)箱体与适用性分析
一般来说,闭箱的设计要比导向箱的设计难度低一些,具有声音干净、收放自如的特点,而世代V300的设计又非常讨巧地使用了纸盆作为中低 音,获得了相对比较准确的中频表现,正是这种协调各方面因素的过程中,体现出设计者驾轻就熟的技巧和相当成熟的设计理念。
以下我们还 要对它的适用性做一个分析:
首先是摆位难度的问题。世代V300可以说是我碰到的最好摆放的多媒体箱子。在离后墙10厘米、侧墙20厘米的情况下,已经可以正常表现了。 这样的位置,没有一款后导向的箱子可以胜任。
而实际上,电脑上的听音环境是非常恶劣的,为了节省空间,通常电脑桌会在房间的一个角落 摆放,如果把音箱放的比较靠前,则离人的耳朵太近,声音刺耳杂乱,如果把音箱放的靠墙,则整体声音变得混浊僵硬,且声场也彻底完蛋。
而对V300来说,几乎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实际使用时,稍微离墙近一点正好还可以加强低音的量感,由此损失的低音清晰度非常有限;同时 和人耳拉开了缓冲距离,由此而牺牲的音场也微不足道;总体上说,表现不但没有降低,在某些方面倒是又提高。
使用脚架是获得正确声音表现的基本要求,但是,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多媒体音箱是摆放在桌面上的,这一方面带来桌面反射的弊端,另一 方面,桌面的共振也非常成问题。V300在这方面表现优秀,在搬到桌面上以后,音色并没有因此变得生硬古怪,音场的损失也不太大,并且,由于箱体振动控制的比较好,带来的桌面振动也是有限的。
总体上说,很好地适应了桌面环境。
V300对音源的挑剔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说不上是优点、也说不上是缺点。挑剔音源说明它能够让我们听到比较准确的声音,可同时也意 味着硬盘里大量的128K的MP3总有一天要放入垃圾站,最好都听APE和MPC。
并且,一块音质接近帝盟MX200的声卡(甚至帝盟MX400也暴露出高频 衰减的缺点来)来伺候它也是必要的,符合这种要求,目前我们能找到的是黑金2PLUS声卡,它同时还具备价格低廉的特点。如果换用CD机当然 更好,但这和我们多媒体的意图似乎已经差得太远。
V300的近场设计不错,实际上,大约距离1米的地方就可以正常聆听,有时候即使在不到一米的地方听也不成大的问题,这得益于它后仰面板以 及高低音单元相对短小的距离。当然,我们仍然建议听众的耳朵略高于它的高音喇叭,这样在很近的距离,不会感到刺耳。
V300的储备功率不小,但是功率放大倍数作了很保守的限制。无论是音量,还是高低音旋钮,即使拧到最大声音通常也不会破掉。这是一项比 较安全的设计,但是,在某些时候也限制了用户的自由,比如,播放少数电平比较低的交响乐的时候,会出现声压不够的情况。
总体上说,V300不适合在大房间或者嘈杂的环境里播放,因为他没有那种摄人心魄的霸道高低音,也不是穿墙透壁的大嗓门,空旷的环境会让 他的清纯的声音变得有些干瘪,嘈杂则完全抹煞他的准确和轮廓。
而在一个相对安静的小环境中,它就可以表现自如了,这正好像一个气质内 敛的人,在私人沙龙里才会散发出自己的魅力。而我们通常在家里用电脑,正好能够提供这样一个小天地。
在传统音响发烧界,器材的“煲”是一个永远不老的话题;而作为校音的一门必修课,“煲”也显得格外重要……2001年,配有24Bit/96KHz高品质DAC的创新SB Aduigy声卡的面世表明了传统电脑多媒体厂商对音质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视已经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而早在2000年面世的惠威M200以及最新的漫步者S5。1、来自国外的Midiland等高素质有源音箱更是使人对电脑Hi-Fi有了全新的认识。电脑音频系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于是理所当然地如何使用好自己的音频系统、如何使自己的系统发挥最大潜能便成为玩家们的新课题。
“煲”,外国玩家称之为“Run In”,指的是对音响系统进行长时间的连续使用,让音箱的单元“老”化,使之不再发出刺耳的噪声,并让声音最大限度的圆润、甜美。许多玩家把“煲”机比喻为开新汽车:使各机械部件通过一段的磨合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音响资深大师说:“煲机有如打通七经八脉。
”;笔者认为,正如新购买的手机电池需要3-5次的12-24小时的长时间充电以充分激活电离子一样,新的音箱(包括音箱线、讯号线、电源线等)也需要进行“煲”以使其高低音单元进入较佳的状态。传统音响“煲”所指的范围相当广,从CD机、功放(前后级)、无源音箱到喇叭线、信号线等均在此列(同时还要考虑音箱摆位、吸音、反射等因素);而鉴于电脑多媒体设备的简化性(绝大多数多媒体音箱均内置功放)和目前的现状(与传统音响相比素质不高),本文将重点讨论多媒体音箱和耳机的“煲”机。
扬声器主要是“煲”纸盆和盆边的胶边、分频器零件(电容电阻等)和线圈的铜线部份。通常新的单元纸盆和胶边会比较紧,相应地声音就比较紧、音场不够开扬宽广、声像定位能力稍差。
据笔者观察,国内不少多媒体音箱评测都是“匆忙上马”;与此对应,普通用户更是只重视购买产品时的现场效果……严格地讲这些作法都是不严谨的:像玩家非常熟悉的惠威M200,低音单元S5N采用5英寸P。
P/Mica云母碳化聚丙烯复合振膜,高音单元TN-25采用德国25mm天然纤维球型振膜。许多新购买的朋友报怨其中频不够丰润、低频量感不足,而且速度较慢……抛开单元素质问题不谈,当您真正“煲”足它之后,应该会觉得其声音表现比刚开箱时有一定提高。
而短歌行推出的朝露高保真音箱监听级高音单元AM25D1A采用进口透明蚕丝振膜,低音单元AM505R为5寸黄色纸盆单元,由于新的朝露刚从生产线下来,声音显得“老实、土气”,但用激烈的曲子(如陈美的小提琴、“红魔鬼”等)“轰炸”一段时间后高低频均有较大幅度提升……与音箱一样,新的SONY E888、AIWA HP-V553等高级耳塞也都受过质疑。
可见,要真正享受到天籁之音,校音(尤其是“煲”机)显得相当重要--这就好像电脑硬件要经过超频、优化才能发挥其最大效能一样。列举许多著名多媒体音箱,正是想说明这样一个道理:现有的音频系统仍有相当大潜力可挖!不仅如此,正确的“煲”可以更全面、平均地运动音频系统的全频段(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20Hz-20KHz)。
也就是说,哪怕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的音箱在经过正式的煲机程序之后仍能有较明显的改善,这是因为最常聆听的音乐(大多数为流行音乐、摇滚乐)其频率并不能涵盖由超高至超低的每一段频率……明白了这一道理,请快打开您的宝贝音箱来一起和笔者做“健身”运动吧。
需要指出的是这只是笔者吸取了一些前辈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理解的看法,希望大家可以灵活运用而非生搬硬套。首先,采用专用讯号碟进行循环播放。讯号碟记录的Pink Noise频率十分齐全,由20Hz到20KHz都有,连续地由最高频到最低频不断循环播放就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碟片方面音响发烧友均极力推荐Sheffield Lab的XLO测试碟第8首,当然实在找不到的话也可以用雨果公司的经典之作“雨果发烧碟1”代替。笔者手头这张CD的第17到45Track均为测试讯号,频率齐全且很容易就能买到。
需要注意的是用讯号碟煲机时声音开大后相当吵耳难听,并且音量设置不当有可能烧毁喇叭单元!所以此阶段音量不要调得太高--你和邻居受不受得了崭且不提,重要的是音频系统的安全。而噪音问题有两种解决方法:
1。
用吸音较强的材料如棉被之类把音箱包起来以吸收恼人的噪音。但对于功率较大的多媒体音箱(如漫步者S5。1等“巨无霸”)要充分考虑散热问题,否则会得不偿失。笔者建议,此招可用在书架箱(如前面提到的M200、朝露等)上,但此时一定要密切关注散热!切记。
2。将左、右两只音箱以面贴面、相位相反的方式相对放置。这样会抵消很大一部分噪音而单元活动幅度不变,贴的越近噪音越少,可以取得相当不错的整体效果。适用于大多数2。0书架音箱。但如果音量太小的话声音(主要指静噪等)又不能“去”的很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所以笔者建议玩家密切关注、仔细调较,对不同素质、不同功率的音箱设置恰当的音量。
第二步,用包含较全频段的音乐CD进行循环。这是承上启下的重要步骤:紧接第一阶段继续“打通”全频的同时重点兼顾音乐性的“培养”。
此阶段的争议相当大,许多发烧友建议以发烧碟中的古典音乐、大型交响乐进行;而一些朋友主张继续以频谱较宽广的发烧音乐进行轰炸……考虑到使用电脑的多是年青人,喜欢激情四射的音乐,笔者建议尽量以一些有口皆碑的名曲进行。
如:中高频可选用脍炙人口的“梁祝”、“二泉映月”、凯利金萨克斯系列(如“回家”、“茉莉花”)和维瓦尔第的“四季”等;中频以蔡琴的“机遇”、腾格尔的“天堂”等锻炼音频系统的厚度、细腻度和质感;低频以“一意孤行”的“闲云孤鹤”、“炎黄第一鼓”的“凡人号角”等进行轰炸……同时,如果能辅以老鹰乐队的《Hotel California》、麦克杰克逊的《真棒》、RR公司的《科普兰百年纪念》和《红魔鬼》这样的“响彻全频”的名作,相信效果更佳。
此阶段在注重音乐性的同时应该尽量考虑兼顾全频段,可别陷入音乐的“温柔陷阱”而忘了自己的任务哦。用自己常听的音乐进行循环,使相应频段回放效果得到进一步增强,更加得心应手。相信大家都有心仪的作品,我就不多说了。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歌曲数量、种类应尽量丰富一些而不是拘泥于某种类型的某个曲目。
另外需要注意时间问题。传统音响器材总的“煲”机时间均要求在数百小时左右,一些较高要求的发烧友更是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在上面……考虑到目前电脑用有源音箱喇叭单元、功放等的素质,笔者个人认为100小时左右为好:第一阶段可多花些时间,安排50小时以上;第二阶段控制在50小时左右或稍短些;第三阶段时间不算在总时间内,因为普通的音乐欣赏也可起到一定作用。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硬性的规定,大家可以灵活掌握。不过最初阶段最好每次开声在12小时以上,这样可以更快地出效果。如果2、3小时就“歇息”一次的话会使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事倍功半……此外每隔2、3天最好实际聆听一下以掌握其进度,也好作出适时的调整。
总之,不要认为这是一个痛苦而又乏味的过程。当您一天天看着自己的音频系统越发“靓声”的时候,也许这种成就感比得上赛扬2 566OC 1GHz哦。
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相应音频软件。许多朋友应该已经注意到前面的过程是相当耗时的,这样一来电脑硬件尤其是光驱将面临严峻考验。
但用细节损失过大的MP3、WMA等数字音频格式“煲”机显然缺乏严谨性,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笔者向大家推荐Exact Audio Copy和Monkey's Audio两款专业音频软件前者是目前公认的最好的抓CD音轨的工具,使用BIT TO BIT原理检验捕捉后的信号与原始信号的差异,带数字检验功能,设置恰当的话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信号在捕捉过程中不会损失;后者是一款无损音频压缩软件--所谓无损就是指压缩后的格式(APE)和源文件(WAV)在音质上并无差异!在笔者的较高素质的PC音频系统上(高素质无源音箱+极典PA80S晶体管功放)很难听出APE与WAV的音质差异;而短歌行网站的实际测试也证明,用Cooledit所作的波形比较也证明Monkey's Audio的厉害之处——真正的WAV无损压缩!当然我们必须为高音质付出更大的硬盘空间。
笔者压缩了3张CD作为测试(新赛扬900MHz、256MB内存,压缩模式为“HIGH”):556MB的《美国乡村音乐》、553MB的《一意孤行》和599MB的《中国十大古典名曲》,得到的APE后缀的新文件分别为341MB、284MB和295MB,压缩比约为50%左右。
拥有较大硬盘、对音质较为感冒的朋友可以考虑用EAC抓轨后以Monkey's Audio压缩,然后用Winamp外挂支持APE格式的插件(Monkey's Audio自带)进行播放。联系到本文的主题“煲”机,笔者认为这也是相当完美的组合--既无须过多考虑光驱的损耗又能得到上佳的效果,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试。
音频系统的调试是相当博大精深且耗时的,加上笔者水平实在有限,这里仅是管中窥豹而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