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厦门
“厦门”的来历与别称 (at 2005-7-20 12:07:14) 1
“门”是地名的通称。江河入海处有山崖的地方,古时船户、渔民形象化地叫客观存在为门。 广东珠江口有“虎门”,行政特区有“澳门”,福建闽江口有“长门”、“五虎门”、漳州九龙江入海处有“海门”、“濠门”,此外还有“金门”、“下门”等。“下门”是“厦门”的最早俗称。
“下”与“虎”、“澳”、“长”、“海”、“金”、“濠”是地我的专称。 其涵义也是形象化。
以福建漳夏来说:“海门”在九龙江进入厦门港海域这间;“濠门”在海门的东北(《明史》)。按照方位,该是现在屿仔尾一带。那地方有个村落叫“石后”,即现在厦门到屿仔尾客...全部
“厦门”的来历与别称 (at 2005-7-20 12:07:14) 1
“门”是地名的通称。江河入海处有山崖的地方,古时船户、渔民形象化地叫客观存在为门。
广东珠江口有“虎门”,行政特区有“澳门”,福建闽江口有“长门”、“五虎门”、漳州九龙江入海处有“海门”、“濠门”,此外还有“金门”、“下门”等。“下门”是“厦门”的最早俗称。
“下”与“虎”、“澳”、“长”、“海”、“金”、“濠”是地我的专称。
其涵义也是形象化。
以福建漳夏来说:“海门”在九龙江进入厦门港海域这间;“濠门”在海门的东北(《明史》)。按照方位,该是现在屿仔尾一带。那地方有个村落叫“石后”,即现在厦门到屿仔尾客轮的终点站。
“后”字闽南话叫“户”或“护”,《辞海》给“濠”字解释为“护城河”。这样“护”字的话音就还有“濠”字的痕迹以及“户”字的谐间。而“海门:往下到鼓浪屿和厦门岛,是海潮进出的通道,像护域河河水进出的门,也就是“濠门”。
“濠门”以下的一个门叫“下门”。海门、濠门,这两个门不是明代才命名,而厦门也是明初命名,皆在明洪武二十七年建城之前。
清道允《厦门志·序文》说:“厦门处泉漳之交,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厦门志·形势》说:“金厦尢为险要,门户之防也。
”都说厦门是“门户”。
“厦”与“下”,在闽南话无论文读或白读,话音的声、韵、调都是一致。因此,厦门的“厦门”是由“下”演变的;由“下门”变为“厦门”,是文人雅化的。
人们习惯地把北部叫“上”,南部叫“下”;闽南人还习惯把北方人叫“北顶(上)人”;把南方人叫“下南人”。
连接“门”为门户来说,可谓“厦门”是“福建南部的海上门户”,比之泛称“大厦之门”或“华夏之门”,更有具体、确切的释义。
总之,“下门”雅化为“厦门”,早在明初命名,而非洪武末年才有。周德兴建城,不过是沿用而已。
相关资料:厦门的别称
◎青门
晚唐罗隐曾为《颖州陈先生集》写后序,中有“甲午春(陈黯)告余(罗隐)以婚嫁之牵制,东归青门。”说出陈黯于唐宪宗九年(甲午,公元814年)曾一度往长安(今西安),而后东(西安为西,厦门为东)归“青门”。
青门也就作为厦门的别称。
明池显方《登金榜山访唐陈希儒隐处》诗有“麦风濯雨寒青堡。”破译“青堡”为城堡的门户,即“青门”,可否作为陈黯西往长安“东归青门”,即厦门的注脚。
◎新城
清顺治十二年,郑成功因同安古城已于顺治五年被清兵用炮轰陷,无险可守,遂拆部分城垣及官署、民房,迁官民入丙洲岛另筑新城。
人们就区分同安的古城与丙洲的新城。新城成为同安(含厦门)的代名词。
池显方《登鼓浪屿和中丞?》诗有“虽小亦门户,如何不一登。新城盘曲折,古诗俯稜层。”描绘他攀登“虽小亦门户”的鼓浪屿,在古时日光岩上,俯瞰遥望虎溪岩的“稜层洞”,放开眼界,看到“新城盘曲折。
”新城也就泛指厦门城。
◎嘉禾屿
宋称“嘉禾屿”,属泉州府同安县嘉禾里。
◎千户所、中左所
元立“千户所”,明为“中左所”,是行政机构,作为厦门的代名词。《艺文》记载“浯洲、嘉禾,泉南之捍门也”。
“浯屿一片地,在中左所海中,中左门户也。”“中左者,同安之外户。”
◎思明
清顺治十二年,郑成功据厦设“思明州”,民国元年改设“思明县”,脱离同安县独立后,升为“思明府”,二年废府仍为县。
州、县、府虽然也是行政机构,时至今日,“思明”仍为道路。
◎桃源
据民国《厦门市志》记载“厦岛如桃形”,名胜有“小桃源”,工部局时代的鼓浪屿有“世外桃源”之称。“桃源”的别称,在今日厦门已非《桃花源记》的虚幻,而是“海上花园”的现实。
◎“鹭屿”、“鹭门”、“鹭江”
“鹭屿”、“鹭门”、“鹭江”,则是从地形、江名、禽物等方面称呼。
摘自鼓浪屿音乐之岛论坛 。。。 27K 2005-12-6。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