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27,苏30,苏33的区分
苏-27和苏-30同为苏式系列战机中的精品,在国际战机市场中占据重要份额。虽然两者一宗同源,但因为发展趋势和作战需求的不同,二者在外形和性能上又各呈风采。 苏-30脱胎于苏-27UB,从飞机外型看,尺寸与苏-27UB完全相同,但比基本型苏-27要大。 作为一种远程截击机和作战教练机,苏-30主要有基本型、M型、MK型(出口)等几种型号,其中M型设计为多用途,虽然采用了和苏-27相同的AL—31F大推重比涡扇发动机,但整机加装或改进了空中加受油系统、空地精确打击武器系统和舱内飞行员生活系统,因此,空重和苏—27相比增加了632千克。 苏-30的外部布局也发生了相应改变,座舱设置为串列双...全部
苏-27和苏-30同为苏式系列战机中的精品,在国际战机市场中占据重要份额。虽然两者一宗同源,但因为发展趋势和作战需求的不同,二者在外形和性能上又各呈风采。 苏-30脱胎于苏-27UB,从飞机外型看,尺寸与苏-27UB完全相同,但比基本型苏-27要大。
作为一种远程截击机和作战教练机,苏-30主要有基本型、M型、MK型(出口)等几种型号,其中M型设计为多用途,虽然采用了和苏-27相同的AL—31F大推重比涡扇发动机,但整机加装或改进了空中加受油系统、空地精确打击武器系统和舱内飞行员生活系统,因此,空重和苏—27相比增加了632千克。
苏-30的外部布局也发生了相应改变,座舱设置为串列双座,机头左侧上部加装了液压收放的空中受油头和夜间空中加油照明灯,光学雷达与苏-27相比位置偏右,为飞机空调系统增设的辅助进气口位于机头接近翼根处的两侧,两翼下各增加了一个外挂点,使外挂点增至12个,垂直尾翼由苏-27的从前到后稍向下倾变为平直。
另外,苏-30的防护装甲较苏-27有所加强,在驾驶舱、油箱和发动机等部位都有钛合金保护层,全机钛合金保护层的总重量达1480千克。为了迎合着陆重量,前轮改为双轮,其挡泥板也因此作了相应改动。至于现服役于印度空军的苏-30MKI,则按照印方要求,增加了前翼、后视雷达和多功能液晶显示器,换装了推力矢量发动机,外形区别比较明显。
从舱内布局看,苏-30与苏-27UB基本相同,只有两处存在较大差别,一是增设了飞行员舱内生活系统,飞行员可以在舱内进食、饮水和小便;二是后舱增加了对地精确打击操纵手柄及制导显示系统,用来满足对地攻击的作战要求。
从战技术性能看,苏-30在苏-27基础上,进一步改善了作战能力,提高了机载导航系统精度,增加了电视指令制导系统、反辐射导弹制导系统,可携带激光指示器吊舱和反辐射导弹制导吊舱。在苏-30标准挂载方案中,配置弹药由苏-27的R-27、R-73两种对空基本弹药配置扩展为11种,新增了X-31反辐射导弹等5种空地精确制导弹药,最大武器载重量增至8000千克,使之可以方便地执行多用途作战任务。
另外,因为具备了空中加油能力,苏-30设计执行任务时间可延长至10小时以上。在定型阶段的一次试飞中,其原型机曾进行了15小时42分的不着陆飞行,飞行距离13440千米,创下了战机不着陆飞行的世界之最。
此外,苏-30经过改进的无线电数据链路可以使之与苏-27协同作战,因此,根据任务要求它可以用来作为空中指挥机。不过,因为起飞重量的增加,苏-30在同样襟翼开度和使用着陆减速伞的前提下,起飞、着陆滑跑距离比苏-27稍有增加,爬升性能也略有减弱,这恐怕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吧。
前苏联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的基础上研制的单座双发舰载战斗机。1975开始研制,原型机编号T-10K。1987年8月首飞,当时称苏-27K,1989年11月首次在“第比利斯”号(即后来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上进行着舰试验,不久改名为苏-33,北约起绰号为“海侧卫”。
1993年4月装备俄罗斯海军,1998年8月正式列入作战编制,现有24架装备于俄唯一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相对于苏-27,该机机翼前增加了一对全动式前置鸭翼和缩短了尾锥,主翼和平尾为可折叠式,机头装有空中受油装置,机尾加装了着舰钩。
这些改装使其性能较苏-27有所降低,最大速度只有1。97马赫,最大航程3000公里。机上保留了1门30毫米机炮,有12个外部挂架,可携带R-73近距格斗空空导弹、R27/77中距空空导弹、hk-31/41反舰导弹,以及各种空地导弹、炸弹和火箭弹,最大载弹量6500公斤。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