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娱乐休闲 摄影摄像

对“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如何理解

如何理解齐白石作主张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并举例进行简要说明。

全部回答

2007-08-08

0 0
    齐白石提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这已成为近代中国画追求"神似"(尤其是写意画)的一条美学原则,意思是说描绘对象(色、形)不能不像,也不能太像,不像观者看不懂、理解不了画的意思,就等于欺骗世人,太像又太俗气、太直白的画没有品位,不能给观者以回味和遐想的空间,中国画精道应在二者之间。
     自明清以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文人画,以抒发自我,张扬个性,借画愤世,以墨怀旧等各自的清高意识和放荡自由技法形成了中国画特有的“似与不似”美学形式和美学内涵, 毕加索曾与张大千讨论绘画艺术时对张说过,你来西方学什么,真正的艺术在东方的中国,中国写意画的高度概括才是艺术(非原话,大致意思),指的就是“似与不似”的中国画意境和表现手法!。
    。

2007-08-09

几日前看了个画展,在几副得奖作品面前看到了“齐派”弟子们画的”死树”“死虾”,心里真不是滋味。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胸中无物,落笔无神”。 齐白石的“似与不似”是指画者做画时的感觉,你没有那种感觉,你非要画出那种“似与不似”来,其画出来虾只能是“死虾”。 这里边的道深了,功夫在画外,那么容易就是大师了吗?

2007-08-04

    “齐白石主张,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遵循上述美学原则,创作了无数种前无古人、独具的完美艺术形象。他笔下的虾、蟹、青蛙、雏鸡、牵牛花等等,无不焕发着质朴、天真的情趣。
  其意象之美,主要表现在:具有新颖独创性。齐白石弟子李苦禅曾经言及,老人自叙所画虾是河虾与对虾﹙海虾﹚的综合体,「河虾活泼但失之单薄;对虾丰满,但失之灵敏。  两者结合,便可取长补短」。
  齐白石也曾在画虾的作品中题道:「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祇略似,一变毕真,再变色分深淡,此三变也。」到七十岁左右,画法才定型。他画的虾,强化了虾最基本的特征:虾体透明且有弹性,浮游动势轻捷有力,每根虾须都很活跃。
  这些形象来源于生活而又多了番省思,是他把对客观物象的独特感受表现出来的结晶,绝对可称得上是独一无二的「齐家样」。  ”(选自《齐白石文化艺术网-“齐学研究”》) 请看图例: 齐石白说:“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逼真,再变色分深浅,几十年方得其神。
  ” 他画虾最初是学的朱雪个、李复堂、郑板桥等人,六十岁前主要摹古,多是单只,形象动态单一,画得并不成熟,这是第一阶段——略似。   从六十二岁开始,他在案头水盂里蓄养长臂青虾,每日数次进行细心观察或写生作画,对虾的结构和各种动态进行认真研究。
  以写实为主,外形很像,但精神不足,头胸部没有变化,眼睛为小黑点,腹部五节,小腿十条,触须六条呈放呈放射状无变化,仅注意到外形上的逼真,看不出虾的动感和半透明的质感。  这是第二阶段——逼真。
   到六十六岁,他对虾的动势和神态作了进一步细致的观察,熟悉了虾前进后退、急游缓游、斗殴跳跃等多种情态,利用生宣纸的特性,在表现技法上作了更深一层的研究。用笔用墨变化增多,虾体开始出现透明质感,头胸前端有了坚硬感,腹部第三节拱起以强调“虾公背”,长臂钳分出三节,最前端一节较粗,前腿已伸直,后腿由十只减至八只,虾须稍具开合变化,虾体间也出现了浓淡变化。
    到六十八岁时,他成功的运用“破墨法”在墨色未干之际加了一笔浓墨在头胸部的淡墨上,不但加重了虾的分量,也表现出了虾体躯干的透明。同时改进了虾的眼睛画法,两黑点改向外横。这就是他说的第三变——色分深澹。
   到七十岁后他画的虾才基本定型,但仍在用笔用墨和突出虾的特征上下功夫,增加了重要特征的短须,减少了次要部位的虾腿,经过了无数次的反复改进,使虾的形象日臻完美,到八十岁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

类似问题换一批

热点推荐

热度TOP

相关推荐
加载中...

热点搜索 换一换

娱乐休闲
摄影摄像
明星
音乐
电影
动漫
宠物
度假旅游
谜语
花鸟鱼虫
脑筋急转弯
收藏
其它
电视
星座/运势
幽默滑稽
摄影摄像
摄影摄像
举报
举报原因(必选):
取消确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