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对待领导的态度是怎样的?
在对待领导态度的问题上,诸葛亮就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很好地处理了与刘备、刘禅的主仆、君臣关系。在隆中卧龙冈时,诸葛亮为了检验刘备对自己的态度,确实是施展了一些手段。
然而,当他宣布加人刘备集团以后,就一直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刘禅父子两代领导人。时刻践行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也正因为如此,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有着很高的地位,成为了一位千古名臣,历朝历代的君主都号召他的大臣们向诸葛亮学习;民间对诸葛亮更是敬若神明,世代享受民间香火供奉。
其对待领导的优良态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领导谦恭礼让
诸葛亮有一经典格言:“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真是个深谋远虑而又处世低调的人!他在接受刘备邀请后,对弟弟诸葛均说:“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
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这番话表面是叮嘱弟弟,其实是对刘备的一个表态。意思是我这个人不贪图荣华富贵,我出山只是感念你对我的三顾之恩。 报答了你的恩情之后,我将退隐归田,决不对你的权力构成任何威胁。
他这种“身未升腾思退步”的态度,给了刘备一个定心丸,这样刘备就不用担心养虎为患了。
诸葛亮加盟刘备集团后,马上就收起了“卧龙”的架子,表明“愿效犬马之劳”,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地为刘备的事业奉献一切。
主动自觉地把自己摆在了刘备仆从的位置上。在日后的征战中,他既忠心护主,又志在千里。经常性地把刘备的“三顾之恩”挂在嘴上,让刘备心里认定诸葛亮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是一个知好歹明事理的人;是一个为了主人可以赴汤蹈火的人。
刘备自从得到诸葛亮之后,心里总是甜滋滋的,他把很多军国大事都托付给诸葛亮打理,给他予信任。 还把自己比作鱼,把诸葛亮比作水,以示自己对诸葛亮的依赖和恩宠。
诸葛亮在对待关羽、张飞的态度上,也很注意关照刘备的情感需求。
他对关、张二人总二将军长,三将军短。关、张二人在刘备集团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他们既是刘氏集团的创始人,又是刘氏集团的合伙人和股东。在刘氏集团他们可说是大半个老板。 起初,这关、张二位曾仗着自己的特殊地位,对诸葛亮这个集团董事长顾问兼策划部经理很不客气,说话阴阳怪气,不时地给他出点小难题。
诸葛亮也明白关、张二人与刘备是生死相依的手足关系。刘备宁愿不要老婆、不要城池也不会不要这两个兄弟。自己再怎么强势,也替代不了他们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 所以他特别注意处理好与关、张的关系,不与他们形成对立和冲突。
而且通过自己的指挥才能,用实力来证明自己,让他们对自己心悦诚服。对关、张二位所犯下的错误,甚至是杀头之罪,如关羽私放曹操,张飞喝酒误事,他都给予宽恕。这样一来,刘备当然要对诸葛亮既感激又尊敬了。
二是遇事不擅自做主
诸葛亮是一个智者,他才华横溢,凡事有先见之明。 然而,他在刘备及后来刘禅手下工作时,从来都不擅自做主,事事都要事前请示,事后汇报。他每想出一个计策,拟定一个作战计划,都要先向刘备、刘禅汇报,得到刘备、刘禅的认可后,再实施行动。
最有代表性的是诸葛亮两次给幼主刘禅上《出师表》,表明自己对蜀汉的忠诚和对幼年皇帝的忠心。 由于他一直表现良好,不越权,不擅权,不专权,所以刘备对他很放心,知道他是一个没有野心的人,故他临终时,把自己的儿子托孤给了他。
三是守本分听招呼
诸葛亮给刘备出过很多点子,这些点子如果不被刘备采纳,他就坚决不实施行动。领导有了命令或某种意图,他会坚决贯彻执行领导的指示和意图。
如,诸葛亮建议刘备乘机夺取荆州,刘备不肯行此不义之事,他就不敢违背刘备的旨意擅自动手。
在攻打益州时,军师庞统战死,刘备派关羽的义子关平回荆州报信,诸葛亮马上领会了刘备的意图,知道刘备希望自己前往益州助战,让关羽镇守荆州。于是二话没说,放弃在荆州相对安逸的生活,主动去益州帮助刘备,并把镇守荆州的重任交付与关羽。
在刘备立嗣问题上,诸葛亮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只不过是公司的一个高级打工仔,对领导的家事不宜过分参与。所以刘备在征求他的意见时,他建议刘备去征询关羽、张飞的意见。
这样就很好地避免卷人复杂的争权夺利的漩涡。这也明确地告诉了刘备,我服从您的领导,无论您如何安排,我都坚决贯彻执行。 这样,就使得刘备更加信任他了。
关羽被杀,刘备急于报仇,要起倾国之兵攻打东吴,诸葛亮尽自己做臣子的本分,力谏刘备不要攻打东吴。
刘备一意孤行,诸葛亮并没有因为刘备不听自己的建议而只当一个看热闹的旁观者,而是日夜关注前线战事,及时提醒刘备一些注意事项。
诸葛亮率部出祁山,与司马懿打得难解难分,并逐渐占据上风。 司马懿派人到成都散布谣言,说诸葛亮自倚立下了大功,早晚必将篡夺皇位。
后主刘禅听后非常惊讶,他听信宦官谗言下诏宣诸葛亮班师回成都。使者奉命星夜赍诏赶赴祁山诸葛亮的大寨,向诸葛亮宣读诏书,诸葛亮毫无选择地班师回成都。此时的诸葛亮在蜀国掌握了军政大权,刘禅敬他为相父,他完全可以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拒绝奉诏。
然而,诸葛亮是一个听招呼,守本分的人,尽管刘禅是个傻瓜,但傻瓜也是皇帝啊!皇帝的话不能不听,不听就是抗旨不遵,会惹来他人的非议和皇帝的不安,会使自己成为蜀国的公敌,所以他必须班师回朝。
四是受得了委屈
别看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呼风唤雨,其实,我们只要认真地去分析小说的字里行间,就不难发现,诸葛亮在刘备集团还是受到了不少委屈,坐过不少冷板発的。
如,诸葛亮把号称凤雏的庞统推荐给了刘备。
起初刘备嫌弃庞统长相丑陋,只让他担任一个边远小县的县宰。后来他真正认识了庞统的才能之后,高兴得有点忘乎所以了,说:“昔司马德操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今吾二人皆得,汉室可兴矣。
”于是任命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一道共同协助刘备处理军政大事,教练军士,听候征伐。
庞统到任后,时常在刘备面前高谈阔论,展示才华,以争得刘备的宠爱。刘备的信赖和宠爱慢慢地倾向了庞统一边。
或许这是刘备的驭人之术,他不想让诸葛亮一人独大。后来在出兵益州时,他身边带着的军师是庞统,诸葛亮坐起了冷板凳。坐了冷板凳的诸葛亮他从不抱怨,仍然是兢兢业业地工作,帮刘备守好大本营荆州。 关键的时候还写信去提醒刘备一些注意事项,以尽部属之责。
庞统战死后,知道刘备此时需要自己了,他召之即来,马上出发去前线支援刘备,体现出了他的高风亮节。占领西川后,大权在握的刘备开始重用法正等原刘璋的部下,对法正等人是言听计从,引为知己。法正劝刘备重用许靖,刘备果然接受法正的建议厚待许靖;法正劝刘备攻打驻守汉中的夏侯渊、张郃,刘备果然听从他的建议出兵;法正心眼狭小,对与他有矛盾的人没有不加以报复的,刘备也睁一眼闭一眼。
此时诸葛亮的话在刘备心目中的分量大大地减轻了。刘备要出倾国之兵去为关羽报仇,诸葛亮苦劝不听,不由地感叹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五是守得住清贫
诸葛亮手握蜀国军政大权,完全可以一手遮天;完全可以为自己建立安乐窝,完全可以为子孙集敛财富。
但他并没有这么做,他全心全意地为蜀国工作着,从来就没有想到个人的私利,从来就没有想着要停下来好好享享清福。他始终保持着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始终践行自己对刘备父子“鞠躬尽痒,死而后已”的诺言。
因此,他的人品比他的智慧更受到世人的钦佩。这一点,在诸葛亮临终前给刘禅的奏表中体现得非常清楚。
奏表说:“伏闻生死有常,难逃定数;死之将至,愿尽愚忠:臣亮赋性愚拙,遭时艰难,分符拥节,专掌钧衡,兴师北伐,未获成功;何期病入膏肓,命垂旦夕,不及终事陛下,饮恨无穷!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皇,布仁恩于宇下;提拔幽隐,以进贤良;屏斥奸邪,以厚风俗。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贏财,以负陛下也。”
奏表的前半部还是在关心着刘禅蜀国的大业,以劝导刘禅应该如何如何的治理自己的国家;奏表的后半部,是诸葛亮向刘禅申报财产,表明自己的清廉情况。
据考证,诸葛亮的奏表是实事求是的,既反映了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战斗精神,又反映了他清正廉洁大公无私的优良品格。所以他的形象是那么的伟岸,在官民心目中,成为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表率。
诸葛亮无论受到多大的委屈,他从来不抱怨,从来不撂挑子,从来不像有的人那样,受到了委屈,便感觉领导对自己不公,一旦领导需要自己的时候,就借机要挟领导,给领导提出各种条件。 这样做的结果会怎样呢?只能使领导更加厌恶你,一旦卸磨之后,你就会成为必杀之驴。
影响一个人快乐的,有时并不是困境和磨难,而是一个人的心态。消极的人在每个机会中都会看到某种忧患,积极的人在每次忧患中都会看到希望。
生活中,成功之道其实很简单,认准目标,而耐住性子,一步一步往前走,就到达了目的地。
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和掌声鲜花,只要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经得起风雨,把得住方向,成功就不会太遥远。
正是因为诸葛亮淡泊名利,谦恭礼让;守本分、听招呼;遇事请示汇报,做事一心为公;受得了委屈,耐得住清贫。
所以他成为了天下第一名臣,功垂千秋,受到后人敬仰,成为民间四时祭奠供奉的一尊神。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