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方法

端午节是中国的法定节日,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又可以称为“五五节”,因为它是农历五月五日。可能每个地方的叫法不同,通常有“端阳节”,“午日节”,“艾节”等等,但是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却不尽相同。

端午节“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天中节:此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日本以五月五日为“男儿节”,可能也是据天中节而来,因其认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气。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解粽节: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端礼节: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第一个说法是说农历五月初五那天,一位爱国诗人屈原在绝望、悲愤之下,跳到旧罗江,当地人听说了之后,马上去打捞屈原的尸体,一直找到洞庭湖都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纪念屈原,这便形成了一种风俗习惯。

第二个说法是说伍子胥这个人为人忠良,因被小人陷害致其被夫差赐死,其死后夫差还命人将其尸体装入皮革中,在五月初五那天扔进江里。伍子胥冤死后,后人为了纪念他,便有了现在的端午节。

第三个说法是说有一个孝女名叫曹娥,因为自己的父亲淹死于江中,自己又苦苦找了数日也找不着父亲的尸体。于是在五月初五这天,自己也跳入了江中,过了几天,曹娥抱着自己父亲的遗体浮了上来。这样的行为,感动了当地的人,为了纪念曹娥的孝行,便有了今天的端午节。

第四个说法是说越王勾践操练水军打败吴国的历史,卧薪尝胆的勾践回到越国后,于五月初五成立水军,并开始操练,后打败了吴国。后人为了表达对勾践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精神的敬佩,便有了端午节

第五个说法是端午最早源于女娲时期,不过那时还没有端午的说法,女娲重修四时之后,发现每年的五月五那天,阳气最盛,过了那天,便阴气渐生。阴气越盛,从那天起,五毒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开猖狂,于是,人们需要在五月五那天,做很多准备工作,用来防止后面的伤害。

即使有这么多的说法,到今天,端午节最令人称道的还是屈原以及他体现出来的伟大的爱国精神。作为后人,我们应该学习并传承他胸怀祖国、心忧天下的情怀。不管说法有多少,我们的习俗还是差不多的,端午节最常见的便是划龙舟和吃粽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