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适合养殖什么搞点农业养殖
世界牛业强国的肉牛产业体系,都是根据各自的国情量身订做的,没有照搬照抄获得成功的例子;都是自主创新的,没有跟随模仿成功的例子,发达国家的肉牛产业体系,都扬长避短地利用了本国的资源要素,产品结构都针对了目标市场,生产方式都遵循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
东北地区发展肉牛产业,要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建设成本低品质优效率高的产业体系。把每头肉牛作为一个生产“车间”,向肉牛要奶。把肉与奶结合在一头牛身上,既收获肉也得到奶,肉奶兼得。 在饲养环节,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实行种养结合,自繁自养的经营模式,推广生态型的肉奶牛牧场。将东北数量巨大的玉米秸通...全部
世界牛业强国的肉牛产业体系,都是根据各自的国情量身订做的,没有照搬照抄获得成功的例子;都是自主创新的,没有跟随模仿成功的例子,发达国家的肉牛产业体系,都扬长避短地利用了本国的资源要素,产品结构都针对了目标市场,生产方式都遵循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
东北地区发展肉牛产业,要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建设成本低品质优效率高的产业体系。把每头肉牛作为一个生产“车间”,向肉牛要奶。把肉与奶结合在一头牛身上,既收获肉也得到奶,肉奶兼得。
在饲养环节,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实行种养结合,自繁自养的经营模式,推广生态型的肉奶牛牧场。将东北数量巨大的玉米秸通过免铡就近青贮技术,转化为价格低廉的饲草资源。围绕肉奶牛的产业化,整合社会的屠宰场、乳品厂、饲料厂资源,以品牌为龙头,构建产业加销一条龙的产业联盟,形成产业集群。
1、肉奶牛技术路线的优点:向肉牛要奶,肉奶兼得
东北地区发展肉牛产业,要将肉与乳结合起来,将肉与奶捆绑在每头牛身上,向肉牛要奶。在肉牛的生产期范围内,如果是纯肉用牛,其间毫无收获回报,但肉奶牛则不同,在肉牛的饲养期间可以收获奶,提高了综合收益。
发达国家的养牛业,肉奶结合或奶肉结合的例子很多,如美国牛奶生产过剩,促使将其部分奶牛用于肉牛生产,英国也是类似的情况,也是因为牛奶过剩,将奶牛转型为肉牛,具体方式是用肉公牛对奶母牛进行杂交转型。
东北地区的情况不同,是肉用牛种群基础庞大,且多是改良牛,可以将其转型为肉奶牛,即向肉牛要奶,实现肉奶兼用。
具体做法是采用西门塔尔和荷斯坦奶牛,对现有的肉牛种群,进行双父本交叉轮交,采用现代广泛使用的冻精冷配人工授精技术,实行肉奶双向的杂交改良。
普通肉牛♀ × 西门塔尔♂
↓
肉杂牛♀ ×荷斯坦♂
↓
奶杂牛♀ ×西门塔尔♂
↓
肉杂牛 ♀ ×荷斯坦♂
现代肉牛产业是商品化生产,受市场的影响制约,市场是波动的,有高峰也有低谷,所以市场风险也是最大的风险。
肉奶牛模式使农户在生产中减少了刚性,提高了弹性,可以灵活地适应市场的波动变化。当市场行情发生变化时,能肉能奶既产肉又产奶,脚踩两只船,增强了抗风险和抓机遇的能力。
从奶牛角度讲,片面追求单体奶牛高产,追求年产奶量达10吨,这种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仅适合大城市郊区,不适合东北农区。
因为城市消费人口多,消费能力强,能承受价格较高的鲜奶,而鲜奶适合接近消费人群的近郊区生产。高投入高产出一定是高成本,因为高产奶牛饲料营养水平必须提高,(蛋白质水平高,精饲料用量也高)必须有高消费数量大的人群来消化。
城市周边土地短缺价高,不会允许有大面积的放牧场,只有集约化生产,在较小的土地面积上,在较少的奶牛头数上,获得较高的产出,这就是必须高度集约化,采用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
东北地区是基地型乳品产区,产品结构主要是保质期长,适合远距离运输的高温奶或奶粉,适宜走低成本优质化的路子,而不是高投入高产出的路子。
新西兰的做法值得借鉴,新西兰的奶牛年产3吨左右,不追求高产,基本不补精料。因为新西兰本国不产玉米大豆,补精料则要进口,必然提高饲养成本。他们养牛不论肉牛还是奶牛,都是利用大面积优质草场放牧饲养,因为放牧饲养成本极低。
新西兰奶牛虽不高产,但成本低奶质优,在国际上新西兰的乳制品价格竞争力最强,得益于他们的适合国情的养牛模式。
新西兰奶牛模式,也依据了自己拥有的销售市场的特点:新西兰国内人口较少,鲜奶液态奶消费量小,奶产品以出口为主。
液态奶出口有贸易障碍,加之运费高,出口产品必须以奶粉与奶酪为主体。为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原料奶生产必须走成本低奶质优的路子。
东北地区将来是中国牛肉牛奶的主产区,产品要面向全国市场,不能象城郊型养殖业那样走地产地销的路子,所以,产品结构要适应远距离运输,原料也必须低成本,而且优质化,才有市场竞争力。
东北地区发展肉奶牛,不追求高产出,自然也不必高投入,(年产3—4吨的中低产奶牛,单位产出所需精料及蛋白质水平,低于年产6—10吨的高产奶牛),能够树立起东北地区牛肉牛奶的低成本优势。
2、肉奶牛产业体系的优点:运行费用低,效率高
构建低运行费用高效率的肉牛产业体系,要将农户定位为基本生产单位,在饲养环节推行自繁自养、种养结合、肉奶兼收的经营模式。
自繁自养即育肥犊牛是自家母牛生产的,不是从外部市场购买的,将国外现代肉牛生产体系中的犊牛繁育场与育肥场合二为一,用较低的内部交易成本,代替较高的外部交易成本;种养结合即饲草饲料是自家土地种植的,不从外部市场购买;肉奶兼收是饲养既产肉又贡献奶的牛种,同时劳动力也基本来源于家庭,使饲养成本达到最低。
饲养肉奶牛的农户,要在田间地头建设有运动场的肉奶牛牧场,采取舍饲与放牧结合的方式,饲养规模为几头或十几头。有条件的地方,利用周边资源实行季节性放牧,如夏季利用荒山灌木林间草地放牧,冬季利用庄稼地立杆放牧等。
肉奶牛牧场临近农田,可以将粪尿及时就近还田肥地,不污染环境。
将饲养环节的各种生产要素,如种植饲草饲料的耕地资源、牧场棚圈等饲养设施,繁殖母牛与犊牛,劳动力等,都尽量集中于农户这个基本生产单位,由农户做庄出牌加以组合,环节少、成本低、效率高,能够在东北地区形成家家都能干的产业集群。
肉牛产业体系中的种牛场,采取外部协作方式解决,由于牛的冷冻精液与人工授精,已经成为广泛应用的成熟技术,农户不必饲养种牛,各地也不必配套建种牛场。利用国内外的优秀公牛资源,购买商品冻精人工授精解决。
母本则利用现有的杂种牛群,当需要向乳的方向倾斜时,使用荷斯坦等优秀奶牛冻精冷配,在需要向肉的方向发展时,就利用西门塔尔等优秀肉牛冻精冷配。
肉食加工厂、奶品加工厂以及配合饲料厂,都采取外部协作、产业联盟方式,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来解决。
在东北地区,肉牛的屠宰加工厂资源充足,奶品加工厂也不缺乏,许多工厂都是现代化的,甚至国际一流。可采取产业联盟方式组合起来,实行资源共享。配合饲料厂也是数量多多,大中小饲料厂遍地都是,只要加以整合,形成产业联盟,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这样,东北地区的牛肉生产体系就形成了,牛奶的生产体系也同步形成,这个产业体系是强大的产业集群,饲养加工成本低,综合收益高,体系运行费用省,因而有强大的生命力。
3、玉米秸免铡就地青贮技术的优点:获得量大、价低、质优的饲草来源
经中国政府认可,世界上可以向中国出口牛肉的国家已达到94家。
其中,有北美的美国、加拿大,有南美的巴西、阿根廷,还有澳大利亚、新西兰,它们来者不善阵容强大,都是劲敌,肯定会给我国牛肉产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强烈的冲击。
全球牛肉列强不仅冲击中国高档牛肉市场,也紧盯瞄准了中低端大众牛肉产品市场。
价位较低的大众化牛肉产品,处在牛肉需求金字塔的中下部,需求数量大。中国人口基数大,中低消费人群数量众多,是世界牛肉列强大众化牛肉产品理想的目标市场。
无论牛肉还是牛奶,市场制约问题在国际化的背景下越来越严峻,越来越突出。
中国牛肉牛奶大量出口国际市场都几乎不可能,以奶产品来说,在我国液态奶占主体,而液态奶无法出口,美日欧盟等发达国家都设置了原产地保护措施,液态奶的原料必须来自本土饲养的奶牛。这样,液态奶出口之路被堵死,而奶粉按照国内现在高投入高产出的饲养模式,在成本价格上也无法同新西兰竞争。
世界牛肉出口量占生产量的5%左右,比例非常小,仅美加巴奥四国就占去总量的47。99%,也就是一半,中国牛肉大量出口也是希望渺茫。有人动不动就举荷兰的例子,说荷兰的农畜产品出口比例高达70%,实际上荷兰的农畜产品都是出口欧盟,欧盟相当于一个“国家”,对成员国内部开放,对外是排斥封闭的,荷兰的农畜产品出口实际上是内销。
也有人用加拿大来说事,加拿大牛肉除自食外,总量的37%出口,但主要出口到美国市场,加拿大与美国是自由贸易互市国,我们到哪里去找这样的市场空间?
现在国内市场已是国际市场的一部分,守住过门就等于占领了国际市场。
天上的仙鹤,不如手中的麻雀,当务之急是研究如何守住国门的对策,因为守国门也不容易,守住国门也需要国际竞争力。
世界牛肉列强进攻中国市场,凭恃的是低成本优势,特别是较低的饲养成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拥有面积广大的天然草场资源,可以低成本地进行肉牛放牧饲养;加拿大、巴西拥有数量众多的土地资源,可以用来种植人工草地,也进行低成本的放牧饲养;美国拥有大量丰富的耕地资源,可以用来种植饲草饲料,利用廉价的饲草料资源,进行集约化规模化饲养。
对中国的养牛资源进行盘点可以发现,中国的五大草原牧区,有条件利用天然草原放牧养牛,但我国的草原都是干旱草原,草低矮载畜量有限,现已超载过牧,已经退化沙化严重,为了生态效益,无法开展规模化集约化肉牛生产。
中国的农区是牛肉的主产区,东北区与中原区占全国牛肉总量的62%,东北农区与中原农区的特点,都是人多地少,效仿国外做法,拿出大量耕地种草养牛,也肯定行不通。
东北农区是中国肉牛的主产区之一,没有大面积的天然草场,又是国家粮食主产区,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也不可能大面积建设人工草地。
从降低饲养成本的角度,需要把东北地区巨量的玉米秸合理地利用起来,这是基本不花钱的低成本饲草资源,还是数量巨大的饲草资源。
玉米秸是东北地区数量巨大价格低廉的饲草资源,但利用干秸秆养牛饲用效果差,还需要铡碎,需要氨化微贮碱化处理,农民嫌费工费钱费事麻烦,难以推广普及。
将干秸秆转型为青贮饲草,是国外通行的作法。现在世界各国都普遍将玉米青贮,作为草食家畜的主要营养源,作为养羊业与养牛业的支柱,作为舍饲方式饲草的主体。
目前,推广玉米籽实全株青贮有困难,一是观念障碍,农民认为不把籽实收获起来,地等于白种了,放弃籽实农民难以接受;二是在农户这个基本生产单位中,现在种与养还没有实现有机结合,玉米籽实价值不能通过畜产品立竿见影地体现增值。
不能快速地取得回报,难以刺激农民实行带籽实青贮。农民秋收后,着急等钱用,把玉米粒卖掉,就能拿到钱,而将其与秸秆一起贮在地下,什么时候拿到钱是未知数,他不塌实,自然就不肯带籽实全株青贮。应先易后难,先推广不带籽实的全株青贮,以后逐步引导种养结合的农户,实行带籽实的全株青贮。
通过养殖业获得高回报后,有了财富示范效应,这部分种养结合型农户,就会接受带籽实的全株青贮。
在玉米穗乳蜡熟时,抓住时机将仍青绿的玉米秸青贮,这段时间极短,仅二三周时间,又是在农民缺少人手的秋收大忙季节进行,如果采用收割运输机械铡切青贮,是无法做到的。
必须采取极为省工简便的方式,这就是不铡切整株青贮,不运输在地头就近青贮。
玉米免锄就近青贮的方法是:在玉米穗乳蜡熟期尽早收割,将玉米秆带穗在离地面半米处收割下,运输至附近青贮坑旁(青贮坑在农闲时挖掘备好,或利用自然形成的坑或沟,用塑料封闭)。
将穗带苞扭下,运至村内庭院场地,再逐渐剥掉苞皮,将秆整株扔入青贮坑踩实青贮。
玉米秸秆免铡地头青贮不用铡切,省油省电省人工,在地头就近青贮,省运输车辆费用。适合在缺人少车的农忙季节实施。
青贮坑可以在农闲时事先挖好,使用时可以根据每天用量,逐步运回饲喂使用。将玉米秸由地面堆放变为地下青贮,不占地面空间,不污染村庄庭院,减少火灾风险。青贮之后,适口性强,提升营养价值,利用时间延长,值得大力推广。
玉米青秆免铡就地青贮,利用的是玉米秸的上半部,地面仍有半米高的残秆免割保留,从十月初到翌年三月供牛羊放牧使用,等于把收获后的庄稼地变成牧场。春耕前,用旋耕机将残秆与根茬一并切碎,实行秸秆还田,进行免耕作业。
立秆放牧与免翻耕作业前后配套,立秆放牧时,牛羊粪便直接排放在田地里,加之播种前根茬残秆粉碎还田,增加了土壤肥力,实现了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紧密结合。由于免翻耕作,在春秋季不翻耕土地,有土壤保墒和防止风蚀的作用,残留立秆有利于冬春积雪,不进行秋春灌溉也节水,实现了保护性耕作。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