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的出入梅以何为标准??
根据不同地区,标准也不一样
梅雨的划分
划定梅雨期以大气环流季节性的转折、调整为主要依据。在分析环流调整时,以暖湿气流的稳定北上,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东经120度处脊线的北移位置为主,以西风带环流的调整为辅。 根据以上原则,先确定入、出梅的环流调整日,然后再结合大范围降水现象的起始和终止日期,具体划分梅期。
一、上海梅雨指标
入梅标准:
入梅前五天副高脊线在18°N以北;且5天中日平均气温至少有3天≥22℃,入梅后头5天中,须有大于等于4天雨日(包括各区县气象站);若梅雨有分段现象,则每段梅雨结束后的气温均≥22℃。
出梅标准:
梅雨结束前后,120-130°E间副热带高压脊线北跳...全部
根据不同地区,标准也不一样
梅雨的划分
划定梅雨期以大气环流季节性的转折、调整为主要依据。在分析环流调整时,以暖湿气流的稳定北上,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东经120度处脊线的北移位置为主,以西风带环流的调整为辅。
根据以上原则,先确定入、出梅的环流调整日,然后再结合大范围降水现象的起始和终止日期,具体划分梅期。
一、上海梅雨指标
入梅标准:
入梅前五天副高脊线在18°N以北;且5天中日平均气温至少有3天≥22℃,入梅后头5天中,须有大于等于4天雨日(包括各区县气象站);若梅雨有分段现象,则每段梅雨结束后的气温均≥22℃。
出梅标准:
梅雨结束前后,120-130°E间副热带高压脊线北跳至26°N或以北,日平均气温≥27 ℃,最高气温≥30℃,且6天以上无雨。以后如再出现连阴雨,则属夏雨,而非梅雨。
二、江苏省梅雨指标
入梅环流调整日指标:5-6月份,当加尔各答500hPa稳定西风结束,出现东、西风相间之后,以下指标同时连续3天达到:
(1) 120°E副高脊线≥20°N。
(2)115°E、120°E、125°E经度上588线平均位置≥25°N(或115°E、120°E、125°E经度上584线平均位置,满足≥30°N,≤35°N)。
(3) 120°E上,-8℃等温线位置≥35°N。
出梅环流调整日指标:
入梅后,持续3天同时出现:
(1)120°E副高脊线≥27°N。(或115°E、120°E、125°E经度上588线平均位置≥31°N)。
(2)120°E上,-8℃等温线位置≥40°N。
三、浙江梅雨指标:
(一)入梅指标
连续出现5天以上的天气(日雨量≥0。1mm,允许其中有两天日雨量≤1。0mm或有一天无雨),以后出现多阴雨天气,无连续5天或5天以上的无雨天气出现,以
日雨量≥1mm为梅雨开始。
参考指标:同时,副高脊线北跳到北纬20°,并稳定在10天以上,且连续稳定三个侯。
(二)出梅指标
5天以上的连阴雨天气(日雨量≥0。1mm)结束,出现5天以上的无雨天气
(允许出现1天有雨)以后不再5天以上的阴雨天气,以最后日雨量≥0。
1mm的日期为出梅日期。参考指标:副高脊线北跳到北纬25°,且稳定二个侯,在这段时间内连续出现5天日雨量不大于1mm的阴雨天气,以最后日雨量≥1mm的日期为出梅日期。
四、安徽梅雨指标:
(一)入梅
(1) 东经120°副高脊线至少连续4天≥北纬18°,有台风时不考虑副高压脊线的位置。
(2) 日平均气温连续4天以上≥22℃(江淮之间以合肥为代表,沿江江南以安庆为代表)。入梅后,气温允许低于此值。
(3) 日平均气温与日平均绝对湿度的差值连续4天以上出现负值,梅雨中断时允许出现正值(北片合肥站,南片安庆、芜湖、屯溪三站中至少有两站达此规定)。
(4) 满足上述三条件标准后出现的连阴雨开始日即作为入梅日(若连阴雨开始日比满足上述三条标准的日期超前时,则以超前的连阴雨开始日为入梅日)。
(二)出梅
(1) 东经120°副高脊线连续4天以上≥北纬27°(个别年份南部只需北纬26°)。
(2) 588线开始稳定控制淮河以南地区≥4天。
(3) 日平均气温连续4天以上稳定≥28℃。
满足上述三条之一开始日期附近的一场连阴雨或明显降水过程结束日即定为梅雨结束日,次日作为出梅日。
(三)梅雨期
入梅日至出梅日前一天为梅雨期。梅雨期中若连阴雨分段,则梅雨出分段。
(四)全省梅雨期
南北两区中最早的入梅日为本省入梅日,两片中取迟的出梅日为本省出梅日,入梅至出梅日前一天为本省梅雨期。
五、江西降雨集中期划分标准:
单站降雨集中期划分标准
江西省较明显的洪涝主要发生在4~7月。强降水持续时间可以有1~10天不同的长度,日雨量也有25mm~400mm以上不等,这种持续强降水时段,称为降雨集中期。
单站降雨集中期计算公式如下:
δ=[∑R-A(n-1)]/100
式中∑R为n天雨量之和,n为强降水过程的天数,根据江西省历年降水情况确定n为1至10天,系数A取25。不同的地域,系数A可取不同的数值。
由公式算出适合本地区的集中期天数及该时段内降雨的下限值见下表:
集中期天数1 10
下限雨量(mm)1001 0 5。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