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2017-12-16 17:03:57
可以的,北京北医三院骨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创建于1958年。55年来历经几代专家的艰苦创业和辛勤耕耘,骨科已...[展开]
可以的,北京北医三院骨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创建于1958年。55年来历经几代专家的艰苦创业和辛勤耕耘,骨科已经发展成为学术地位居国内领先的国家级重点学科。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杨克勤教授带领北医三院骨科率先开展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病的手术治疗,这在当时尚处于初始阶段的国内脊柱外科,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从那时候起,北医三院骨科就因在颈椎病手术治疗领域的突出成就而享誉全国,并对国内脊柱外科的技术进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六十至七十年代,骨科对颈椎病的临床诊治及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出版了国内第一部颈椎病专著。
同期在腰椎疾患、关节疾患等骨科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也取得长足进步。 杨克勤、董芳春、张潭澄教授等老一代知名专家,对骨科学科的早期建设与发展乃至国内骨科学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
八十年代中期,张之虎教授接任科主任职务。他带领骨科继续在脊柱外科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同时并在髋关节和膝关节的人工假体置换方面取得优良临床疗效和相关研究成果,使北医三院骨科成为国内较早在临床应用人工关节手术技术并开展动物实验研究的学科之一。
九十年代,党耕町教授带领骨科进一步加快了学科建设的步伐。他作为科主任,未雨绸缪,锐意进取,在蔡钦林、殷华符和娄思权教授的密切配合下,将骨科划分为颈椎、腰椎、脊柱和关节四个专业组深入开展相关诊治与研究,从而将学科的研究领域扩展至整个脊柱与关节外科,在以后的几年里又根据实际需要增设了创伤外科和颅椎外科专业组。
专业组划分之后的骨科在脊柱退变、脊柱肿瘤、脊柱畸形、脊柱与四肢创伤、老年性骨关节病及关节软骨与韧带损伤等疾病的诊治与研究领域迅猛发展,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学术地位进一步巩固,学科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业已形成国内实力最强的骨科中心之一。若干年以后的今天,专业组划分的做法已经被国内不少兄弟学科所认可并作为成功先例而仿效。 进入二十一世纪,骨科的学科梯队和学科实力更加强大。
现任科主任刘忠军教授在陈仲强、张克、马庆军、王超、孙宇、周方等新一代教授的鼎力协助下,在党耕町和娄思权教授的悉心指导下,继续带领骨科奋发前行。在已有的坚实基础上,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骨科正在各类颈、胸、腰椎退变性疾病、寰枢椎疾病、脊柱肿瘤、严重胸腰椎畸形、老年性骨关节病以及严重四肢创伤等常见病和疑难重症的临床诊治和研究领域全面发展。
其中颈椎病、寰枢椎脱位、脊柱肿瘤、胸腰椎严重畸形的临床诊治水平进入国际领先或先进行列。在骨愈合、骨组织工程学、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关节病、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胸椎异位骨化、脊髓损伤等基础研究方面也取得诸多成就。
2001年“颈椎病临床诊治的系列研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颈椎病临床诊治的系列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无骨折脱位性颈脊髓损伤的治疗与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骨关节病(炎)发病的分子机制及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获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骨科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称号;2010年被列入国家重点专科;2011年“脊柱肿瘤的外科诊断与治疗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胸椎管狭窄症关键诊疗技术的建立与应用”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骨科是一个重视人才培养和具有显著人才优势的学科。从建科伊始到如今的五十五年间,老一代教授悉心扶持、培养年轻医生已经形成光荣传统。改革开放初期的八十年代,骨科就不失时机地派出多人出国学习研修,为日后学科的全面崛起做好人才准备。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一代传一代,一代帮一代,使骨科人才辈出,学科兴旺。 骨科的年轻医师不仅普遍获得出国深造机会,而且能在老一代的传、帮、带之下获得大量实践与提高的机会。在老一代的辛勤培育下,经过多年积累,骨科已经形成人才济济的强大团队,现有专业医生近6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超过80%,高级职称人员达38人。
在国内以及国际重要学术组织任职的知名学者人数居国内骨科学科的首位。 杨克勤教授多年以前就曾担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及顾问等职,;党耕町教授1992-2000年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主任委员及中华骨科杂志主编,曾任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首届会长及中华外科杂志副主编;蔡钦林教授曾任中华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脊柱脊髓杂志〉副主编;娄思权教授曾任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及骨与关节杂志副主编;陈仲强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第九届副主任委员, 脊柱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学会副会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学会骨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忠军教授现任AO国际脊柱外科学会中国理事会主席;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候任主委);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副会长。
刘晓光教授任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微创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微创学组副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应急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张克教授任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脊柱关节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孙宇教授任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颈椎研究学组副主任委员。周方教授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创伤分会副主任委员。
骨科是一个以技术进步、科学研究为依托并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 在过去的五十五年里潜心研究相关临床技术,在坚持理论研究和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将骨科疑难重症的诊治以及相关高新技术的应用作为己任,在国内率先开展颈椎病前路椎间盘切除与融合技术、颈椎病后路“双开门”与“单开门”椎板成形技术、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技术、胸腰椎侧前方内固定技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皮穿刺激光气化减压技术、脊柱肿瘤的全脊椎切除技术、严重胸腰椎后凸的前方撑开+后方加压截骨矫形技术和寰枢椎脱位的前方松解+后方复位固定技术,较早开展的技术包括人工髋关节与人工膝关节置换技术,以及关节打压植骨翻修技术等。
在上述技术的应用中包含着诸多创新理念和创新元素。骨科目前年手术例数达7000余例,年诊治门诊患者十万人次、急诊患者两万余人次。在科研方面,骨科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重点项目基金、国家科技部863项目、北京市科委项目基金、国家985项目基金等科研项目近30项。
迄今骨科共发表科学论文700余篇,其中包括在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编译或编著骨科专著十余部。在培养研究生方面,骨科现有博士生导师5位,硕士生导师19位。已培养博士后4名,博士生 74名,硕士生 90名。
骨科每年举办长、短期进修班,已培养进修生3000近名。 骨科是一个注重学术交流并逐渐走向世界的学科。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在改革开放初期骨科就敞开了对外交流的大门,开始了与国内外同行的交往。
近二十年来,多次举办全国或国际讲习班或学术研讨会,逐渐形成了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2001年AO国际内固定学会(现为AO国际脊柱外科学会)在北医三院成立脊柱外科培训中心,标志着骨科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已经跨入新的阶段。
近几年来,骨科走向世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在国际重要学术交流会议上骨科医生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展板交流和大会发言机会;骨科医生已经有较多人次作为讲师团成员在台湾、香港、澳门等海外地区以及马来西亚、捷克、瑞士等国外地区进行讲学。
在骨科医生继续被派遣出国深造的同时,已有数名来自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及马来西亚的学者前来骨科进行访问学习,来自澳门、香港、台湾的海外学者则人数更多。 骨科在与国际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已经具有了更多自信心,并日益接近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奋斗目标。
骨科更是一个充满友爱和谐的大家庭。五十五年来骨科始终在团结协作的氛围中前行。相互尊重、相互协作、求大同、存小异一直是骨科人际关系中主流精神。近几年来骨科进一步重视文化建设,并将文化建设作为增进团结友谊,增进科室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组织义诊、走访、捐款造林治沙等公益活动,以及组织“红色旅游”等具有教育意义的党团活动增强了科室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通过组织参加医院的文艺演出和运动会等活动,、增加了大家交往和沟通的机会,活跃了科室文化气氛。
而在上述活动中获得的许多荣誉和奖励,则更进一步增加了骨科医务人员对自己科室的自豪感和主人公意识。 骨科还是一个对医院建设和社会发展不断做出积极贡献的学科。杨克勤教授和蔡钦林教授曾任医院副院长;党耕町教授曾任医院副院长和代理院长;陈仲强教授曾任北医三院院长,刘晓光教授为现任医院副院长。
此外,陈仲强教授还担任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刘忠军教授担任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国家的历次重大事件中,如2003年非典,2008年河和2012年奥运会;2008年汶川地震,2011年青海玉树的地震,2013年雅安的地震中,骨科同仁都第一时间,站在工作的最前线,救死扶伤,贡献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得到党和国家的表彰。
历经五十五载,骨科已经走向成熟。 老一代艰苦奋斗,辛勤耕耘,为学科建立丰功伟绩。新一代继往开来,不辱使命,必会将前辈精神发扬光大。骨科人的理念:厚德仁术,求是拓新。骨科人的愿望:患者高度信任,同行高度认可,社会高度赞誉。
骨科人的目标:创建世界一流学科,挺起中国人的脊梁。[收起]